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念青松

通过总结范文范本的共同特点和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写作规律和技巧,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本,大家能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在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一

论文摘要:评述了职教物理新教材的特点.。

1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标。

先将加速度公式变形,即。

又因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2注重了对知识学习过程的探究。

3体现了物理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4拓展了科学素质培养的空间。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二

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高水平的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促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和人才的全方面培养,是解决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关键所在。在分析概括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要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从而达到合理利用高校仪器设备资源的目的。

1引言。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是衡量高校实验室装备条件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实力的象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了对高校的教育投入,高校拥有的仪器设备资源也是逐年在增加,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资源,也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更不会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但是,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原有底子薄弱,加上国家的经费投入有限,造成仪器设备落后、陈旧以及数量不足;而部分高校却普遍存在着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出现重复购置等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更合理地利用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率,最大限度的为教学科研服务,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构建一个合理的、高水平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是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三

[摘要]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随着国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功能要求在职业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职业中专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需要已极大地提高了,能理解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数学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未来。由于我国的国情,能接受高等的学生还只能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50%主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受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随着《义务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数学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由于职业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理念。

一、“大众数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己经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虽参差不齐,但总体较差,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这一点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趣味性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

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的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等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数学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深思和回味,给人启迪和教诲。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做数学。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让他们的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充分发挥作用,为形成最高级的符号表征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数学,不仅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对形成他们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职校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

1、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需要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

2、数学课程应具有地区性。

职业高中一个特点就是地区性强,同一个专业由于所在地区不同,专业活动的方式会有所区别。职业高中既然要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劳动者,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区域差别,要让职高的数学课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习调查研究中,要切实地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数学融入生活,改变原来的“数学与生活脱离”,“学了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也给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对职业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四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院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传统的艺术院校都对设计专业关怀备至。每年成千上万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多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聘用。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体制则偏重于数量,忽视了教育质量,同时认为平面设计只是手工劳作,忽略了平面设计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本文就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现状措施。

高职教育已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高职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很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很强”等特点。高职学生的特长在于较强的职业技能,平面设计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平面设计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

平面设计教育作为高职类及师范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在开设目的、开设时间、开设条件、开设课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扩招以后的生源素质大大降低,学生进校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学生学习宽泛基础课程,因为平均课时量少,都没能较深入地学习,使得学生没有较为突出的专业方向,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更无从谈起,离师范类毕业生的“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根据对现在的从业设计师的比例调查,平面设计师的数量达到了所有种类设计师的52.44%。中国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行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社会急需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这样巨大的从业空间一方面给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也给建立平面设计专业提供了可行性支持。艺术院校重艺术轻技能,理工院校重技能轻艺术,这两种平面设计的人才观都略有偏颇。如何才能在重技能和重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现在许多专家考虑的问题。

二、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直至1998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将艺术平面设计教育归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仅在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艺术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这样的背景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落后的教学方法。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死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被抑制了。而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只有注入新观念、新想法,才能设计出新的东西来。

2.被动的学习态度。学生虽然系列地修完了各专业基础课,但并不等于已具备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习近平面设计课程时,只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完成,大部分同学只是想考试及格,拿到学位即可。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

3.泛滥的电脑设计。计算机特技是电脑软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合理地利用它能产生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但是大家不假思索,不加控制地利用就会泛滥。

4.较差的动手能力。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原因,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死知识,而很少有机会进行设计训练。其实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完全是一门试验课程,老师在讲解要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高职课程的教学大纲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并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做到掌握软件的操作要点,掌握知识结构框架,理解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积累和实践。艺术平面设计不能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积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学生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可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锻炼,吸取经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板报设计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明白学好平面设计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的讲述必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索然无味,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加上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树立现代设计观念。观念决定一切,用什么观念指导办学和学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和质量。因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一踏进美术系的大门,就应该牢固地树立设计意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以现代设计意识来统帅学习期间的全部过程,明确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及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5.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个性,才具有创新力。

四、思考与总结。

虽然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我认为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教育模式。以往平面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着创新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设计的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葳,李海冰.艺术理论课在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与设计,2005,(12).

[2]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j].2004,(3).

[3]彭建祥.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讨[j].2006,(6).

[4]华勇.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j].2006,(8).。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秋蕾.对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m].陕西教育出版社.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五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随着国家对高校仪器设备的大量投入,实现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意识不断再提高,很多高校、科研院所在构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中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是一套复杂的工程系统,以及目前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调研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基于目前网络技术构建的共享平台存在的不足,各个高校应大力重视自身校园网络的`基础建设。我们知道,基于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平台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实际上还是建立在各个学校网络和教育科研网的基础上。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对本学校的实验设备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分层次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据中国所有大学的实际情况,分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实验室构建不同档次、不同精度、不同功能的资源共享专用平台。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用户使用。

(3)制定用于规范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法案法规。这一措施有助于规范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助于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序运行。

(4)建立新的经费投入使用机制。这一措施与前期的仪器设备采购过程密切联系,对所需要购置的设备应从技术上、实用上和可行上进行多方论证,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经费的投资效益。

(5)建立相应的人才服务平台,是仪器设备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对内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外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参与新技术在设备上的拓展应用。

(6)要建立仪器设备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一措施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相应的评估体系,对每一台仪器设备进行评估,才能科学的反映出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该设备所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5总结。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对提高国家教育资金的投资效益、有效利用高校仪器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概括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网络技术、经费投入使用、人才队伍培养、绩效评估体系等角度提出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要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从而达到合理利用高校仪器设备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六

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和创新型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有利于高校仪器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解决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使用率不高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

(1)有利于减小高校仪器资源的浪费。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共享平台的建设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有利于高校间、高校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由于国家经费投入有限,使得高校间、学科间、地区间存在着严重的投入不均匀,国家在985、211高校投入的比较多,而在下面的学校投入的资源比较少。通过共享平台,可以促进下面高校与985、211高校间的合作交流,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实力,而企业对检测设备投入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共享平台可以促进高校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

(3)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精密、先进、全面的实验设备装备是培养全方面创新型人才和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七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以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为核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资源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三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总目标。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导致教育资源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严重阻碍了一体化发展步伐。当前,系统梳理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资源共享机制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预示着三地将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启深层次合作模式,也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趋势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区域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当前的形势要求,即必须走教育协同发展规划之路。此外,京津冀三地毗邻,文化理念具有同质性,且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就当前而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利于实现医教协同、校院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卫生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促进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行政区划发展障碍。

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在6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指出,真正破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题在于打破行政壁垒[1]。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封建思维方式和行政区域间利益博弈的影响,京津冀三地具有行政壁垒观念,相互封闭、各自为政,卫生职业教育呈现出地方间相互分割的发展局面。京津冀三地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为三地实现教育一体化带来发展障碍。

2.2缺乏统筹管理的合作机制。

从目前三地医学及医学相关职业院校来看,北京有15所职业院校,天津有6所职业院校,河北有71所职业院校;就三地院校的办学主体来看,涉及到教委、卫计委、区县政府、民办主体等多样化现象。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京津冀三地办学主体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商、沟通对话机制,优质卫生教育资源没有实现共建共享,严重制约着区域内卫生职业教育共同合作任务的顺利开展[2]。

2.3合作层次的表面化和浅层化。

关于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并在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推广等领域进行合作。从目前来看,三地合作基本处于表象化的层面:合作领域比较窄,水平较低,以一般性交流学习为主,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之间达成的一些合作协议缺乏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机制,导致合作没有相应约束力和执行力,其合作成果难以实现,不能适应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3]。

就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金融、科技中心,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天津与河北;就京津冀三地在公共政策方面而言,北京在社会保障、医疗条件、公共福利、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吸附效应,不利于其合理流动,从而阻碍了三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3.1统筹规划,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众所周知,政府是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者,是三地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4]。目前,国家应成立跨京津冀三地的专门工作机构,模糊地区行政区划概念,统一部署,制定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方面,三地的卫生职业院校一定要争取教委、卫计委、区县政府等不同办学主体对的支持,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引导三地卫生职业教育深层次开展合作项目,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

3.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与轨迹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支撑与引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虽具有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但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因而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增强执行力[5]。区域内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统筹规划,必须对区域内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由国家统筹规划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保障。

加快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步伐,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功能,形成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及时发布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发展动态,搜集三地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政策等信息,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搭建平台;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条件,三地相关院校共同建设教学课件、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资源馆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3.4组建职教联盟,推进合作化办学。

根据区域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京津冀三地卫生职业院校、医院、相关企业成立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探索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提高企业、行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度,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利用集团的丰富资源,为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教职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技能大赛,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准,提升职业教育集团服务促进就业创业的能力[6]。

4、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下,三地的卫生职业教育需要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这不仅是适应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三地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对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资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动,提升区域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4]刘兵.加强校际合作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7.

[6]吴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2013,5(4):7-1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八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遵循组织文化对接的机理,学校采取系列举措以“双师”教师素质文化建设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使之具备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与企业的积极互动中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自我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以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8.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7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九

摘要:众所周知,思想品德学科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课程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为了确保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更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要认清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并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展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影响因素;教学活动。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德育教育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要通过分析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借助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德育教育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高效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影响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因素。

(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都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甚至有些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考试”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我们的应试成分过重,学生依旧是在“死记硬背”中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去应对考试,而这样的过程并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真正实现,也不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所以,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以及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学科对育人的局限性。

育人是思想品德课程存在的价值之一,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局限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比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受到限制。我们常说,教材本身是有限制的,从内容容量上来说,一本书就只有百十来页,所承载的内容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所以,如果教师仅是按照教材内容搬到课堂上,是不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的。再者,教材内容、案例的选择比较陈旧。虽然课程教材在不断的改版,但是,很多案例还是比较陈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要想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要想有效的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首先就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两者的结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才能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我们要在认清影响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因素后,通过多种活动来真正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同时,也确保高效思想品德课程顺利实现。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来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糅合在一起。

(一)借助辩论活动的组织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辩论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换意见,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且,这样的课堂也有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尊重是相互的,也为了让学生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更为了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尊重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吗?”这一主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鼓励每个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资料来重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的价值,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中学会尊重、尊重他人,进而,在展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能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情境教学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相关的资料、图片或者是视频等辅助工具来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来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所以,在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样可以借助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更为了让学生学会回报父母,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创设来生活情境,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行为,比如:向家长发脾气、嫌弃家长、不赡养父母等现象,同时,我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等视频,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二来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之后,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难报三春晖”?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亲情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长久的进行渗透。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体验中真正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孙照兴.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教学策略研究[j].赤子(上中旬),02期.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

在相关的教学改革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为基本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为社会贡献价值的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专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们是由教育部确定的重点专业,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程度上。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高科技相关的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就需要职业教育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的完善工作。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当前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因此也就导致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

在上世纪,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产业还没有兴起,相关技术也不是很发达,因此很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都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维修或者是系统操作方面的职位就职,但是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有了质的提高。

从当前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市场来看,很多的岗位都更加趋于技术化,比如网络管理维护工作、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

因此在专业教学的改革中就应该认识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学生们将会空有一身技能而毫无用武之处。

校方要对应社会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好地设置教学改革方案,从而做到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好培养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时,应该革新教学体系,而不应该还是用传统教学中的“老三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因为这些教学方式与内容早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而且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的也只是对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而对于实际的上机实践的能力却较为缺乏,这样的学生远远无法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在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时可以适当地根据当代的需求进行规划,比如可以增设诸如《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操作系统》等内容可以大胆舍弃,对于教学内容的规划主要以实践为主,教学为辅,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掌握的相关技能以及日后的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建立课程体系,立于当下,着眼于未来。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地更新,因为当前很多的内容比较老旧,而计算机相关技术又是更新换代较快的技术,因此要不断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涵盖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学习一些前沿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眼界。

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积极地创新,还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本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来做出适应。

在教学时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下被动地听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因此也就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因此教师在革新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且通过有效地“教与“学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果只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会逐渐丧失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比如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或者是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需要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加深对操作技能的印象,或者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基础技能。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着实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靠教学,还要布置相应的实践内容,可以将安装一台计算机作为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再加上学生的亲身实践,就能对相应的内容更好地理解。

对于学生素质能力来说可以分为三方面具体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时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来做出相应的规划。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的掌握,这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还表现在操作技能的掌握,只有在这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就是针对学生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

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兴趣,兴趣带动其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

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改革应该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当前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能够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有价值的人才。

[1]杨海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网友世界,2014(08)。

[2]张艺,秦学礼,邓松如,朱小平。走进校门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高职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04)。

[3]丁春明。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4]汤承林。中专类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一

从不同学者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解释来看,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目前还缺乏较为规范统一的认识,对其概念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要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就必须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规范化界定。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协调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的关系,以保障职业院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人们所制定的社会各方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理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就是指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以及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所制定的协调城乡职业院校利益关系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理解这一制度还要明确两点: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是为解放和发展城乡职教生产力服务的;另一方面,是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服务的,以推进城乡职教资源的交叉互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制度固态化严重。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农民的增收,关系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与城乡统筹发展脱节,脱离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背离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思想。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担负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职责,使其掌握一定职业技术,顺利转移就业;此外,职业教育还要担负起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技能,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办学机制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城乡统筹发展缺乏来自农民自身的推动力。

2.职业教育制度僵化,缺乏灵活性。

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分配利益,维持和稳定现有秩序,协调各方利益,调解冲突[6]。职业教育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不管是在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在社会环境、发展战略机遇上都存在差异,不能适应统一的制度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没有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整齐划一的制度供给模式不利于在实质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但受到旧有制度的约束,致使当地的优势得不到切实发挥;而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则达不到制度要求的发展水平,办学条件落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操作基地和实习设备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制度供给不足。

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制度的保驾护航,职业教育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制度的保障。并且制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制定是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精、尖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然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制定相适应的制度。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立法制度、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办学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市场调节机制方面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较少,办学制度不够灵活,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教育经费投入制度不够合理,缺乏有效合理的投入监督机制。这些关键领域的制度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在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面尤为欠缺。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之一的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的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而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知识的新型农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不足,没有制度保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就需要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以及企业参与办学等各方面加强制度供给。

(三)制度供给不平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深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也带有城乡二元特色。与农村职业教育相比,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具备更多的优势条件,首先,办学条件方面,城市职业教育在优势制度的保障下,拥有先进的实践操作基地,与企业联系也更为紧密,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职业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操作基地,参与办学的企业也很少。其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多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广泛,主要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参与办学的企业投资、社会民间组织的赞助等;而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绝大多数是靠政府的教育拨款,其他方面的来源则很少,再加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本来就起点低,需要教育经费开支的地方很多,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职业教育制度的城乡供给不平衡,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相差甚远,也就谈不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在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就业就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就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就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就不平等,依次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环路。”罗伯特达尔也认为:“不平等来源于制度的偏狭,一种是制度排斥,另一种是利用制度来制造不平等。”[7]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城市偏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优先发展城市,农村支持城市发展,集中农村资源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等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城市偏向性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设计时忽略了城乡之间在教育发展环境、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异,基本上以城市教育和工业发展需求作为制定政策、建立制度标准,难以发展出具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更难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偏向型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供给或设计中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二

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

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

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关键词:

新文化史。

教育叙事。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重要的转折,以法国、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林亨特的《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还有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以及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制造路易十四》等都是推动新文化史发展的重要代表。

其中,新文化史关于“叙事的突破,值得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一)叙事材料:故事与“碎片。

通过这个历史小人物,放眼到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农村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戴维斯将法官让德葛哈斯的记录、证词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戴维斯对葛哈斯的案件记录反复考察,对比市面上已出版的书籍,进而进行比对和印证,并且她本人还去了法国南部山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通过大量的、琐碎的资料还原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关系和性格命运等。

[1]在传统史学叙事中,这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再如,对影像碎片的重视。

1945年4月英国军队在贝尔森制作的影片,在著名的纽伦堡大审判中作为重要的证据来使用,影片中所提供的证词让人永远也不可忘记那些记忆。

在新文化史之前,影像和图像作为叙事材料是不具有信服力的,但是新文化史的学者却更加注重材料的丰富性,且影像类资料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事件。

多版本的历史故事、碎片的材料和鲜活的影像资料,都成为新文化史学者手中珍贵的叙事资料,看似“碎片化的叙事资料,在新文化史学家的手中,却成为一部部优秀的著作。

(二)叙事风格:从“文本到“修辞。

对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是研究者对研究材料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研究者展现研究结果的重要过程。

新文化史学者注重对文本的“虚构,“我要把资料的‘虚构’的部分当作分析的中心。

[2]不能停留在字面面上理解“虚构,戴维斯所说的“虚构指的是,在叙事手法方面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通过外显的“文本来分析内在的“本质,以便获得事实的解释。

史学家将文学领域中的“虚构,引入到了史学领域,读者在阅读史学作品的时候,更加像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将传统史学所注重的叙事风格发生了改变,使之通俗易懂、富有韵味。

“修辞通常应用在文学领域,新文化史的学者受到海登怀特、克利福德格尔茨、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将传统对文本的处理,转变为对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处理,创造一种新的历史叙事风格。

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柏克评戴维斯所说“就某种意义而言,那是对实证主义者最致命的一击,因为她已侵入了实证主义的地盘。

她展现的是,即使在实证的领域,若不转向研究语言及修辞,你将一事无成。

[3]新文化史的学者将传统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转向了“修辞,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预示着叙事风格的转变会给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转机。

(三)叙事方式:影像。

提及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传统史学叙事只借助于文本来展现,而今新文化史学者突破了“瓶颈。

再以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为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了影片,戴维斯担当影片的历史顾问。

无论在人物台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还是在布景、服装、场景选择方面,真实还原了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山区村民的生活状态。

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文学评论家、电影评论家关于电影和历史的学术讨论。

此外,再以罗伯特罗塞利尼所执导的影片《路易十四的登基》为例,该片也是像法国历史致敬的影片,这部影片以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埃尔朗热在1965年出版的路易十四传记为脚本,该部电影也成为他电影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把历史影片当作平民教育的方式,帮助民众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

美国批评家海登怀特主张“影视史学,即“用视觉形象和影视化的话语表达的`历史以及我们对它的思考是对“史学(historiography)的补充。

[1]罗塞里尼认为“电影应当成为写作历史的手段之一,或许,它比其他的手段更有价值。

[4]222与文本写作不同,流畅的叙事方式和对视觉的刺激,能够产生一种“事实效应,尽管影像史学在学术界,就方法论、范式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先例,并且在该领域已经愈发成熟,此外一些职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制作历史影片,多数导演和制片人,他们本人都会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教育背景,并且会请到专业的历史顾问。

文本和影像是传统史学和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产物,虽然对于两者的如何使用依然存在着分歧,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者必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叙事才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从此“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释。

从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历史角度看,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诞生。

[5]虽然在教育界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领域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

2001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出版了《中国教育:研究和评论》(目前已有13辑),其中在第2辑刊载了耿娟娟的《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研究》、黄向阳的《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以及在第3辑中刘云杉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加拿大学者许美德的《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此外,刘良华教授曾专门建立了教育叙事的网站,主要搜集了中小学老师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内容。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叙事的论文很少,对文本处理仅限于经验层面的描述,这里所说的经验层面的描述,指的是“教育叙事的类型。

教育领域中的叙事研究类型,共分两类:分析别人的故事和分析自己的故事,叙事材料大多数来源访谈、观察、日记等形式。

新文化史中注重对“微观研究,教育叙事应深入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以获得对文本的解释。

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叙事材料的有限性和视角的局限性,没有对叙事材料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也并没有进行对辅助材料进行详细考证,更没有以平凡人物的叙事故事反映出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生活集体风貌等,即让叙事成为“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二)教育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

除追求艺术效果的教育自传体小说之外,根据可查到的资料来看,会以学术语言来展示,会穿插着对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以“教育现象或教育故事的叙述———教学或教育理论展现,语言并未得到重视,直接后果是教育叙事风格单一。

体现在:(1)叙述故事多以描述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主,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故事讲完整即可,这便导致读者可能会丧失对论文的阅读兴趣。

(2)“修辞问题,叙事的修辞之中应蕴含着一种意识形态,“修辞者通过‘讲故事’来诉诸某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迫使’听众接受修辞者的主张,[6]但教育叙事尚未做到。

综合来看,教育叙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才是一个教育故事,没有故事便没有发生在活动中的教育,因此,丰富教育叙事的故事情节,加强叙事风格的美学,是教育叙事所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叙事方式单调,影像学尚未被教育学术界广泛认可。

从现有的资料看,教育叙事借助于文本来呈现,以公开发表的论文、教育传记为主,而鲜有教育影像。而在影像学中涉及到教育,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艺术学。

“从学科角度来讲,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纪录片领域和问题,从影像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著作和论文暂时缺席。

一些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在外延徘徊,没有切入中国教育的正题和核心问题。

[7]利用文本处理的手段,是大多数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时候,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殊不知利用影像、声音,会更加丰富其研究。

美国著名制片人罗伯特加德纳认为,纪录片能够提供“直接的和不容置疑的一类证据,是瞬间捕捉到的事实,不会因为看法、记忆或者语义解释上的错误而导致歪曲。

[4]215利用影像的表达方式,能够真实展现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所有的细节活动,恰恰都是围绕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关键问题展开。

(四)教育叙事尚未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丰富的研究。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但在职业教育境领域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当叙事研究被引入教育理论领域,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已经不同于哲学、文学和宗教的方式,而更倾向于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接近教育活动本身,并符合教育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身。

[8]职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依然可以做教育叙事的研究,因为教育是围绕人的活动,只要有人便会有故事。

教育叙事能够提供对经验的描述,进而对个人行为的理解和诠释。

若要达到该研究目的,必须要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才可以。

而在如今在该领域存在着空缺,因此,为弥补缺失,提高对该领域对教育叙事的研究刻不容缓。

(一)丰富叙事材料,重视多元的故事和利用“碎片。

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的时候,应通过故事和“碎片来丰富教育叙事的材料,不能仅依靠文本、日记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故事和“碎片是针对新文化史而言。

教育叙事围绕着个人来讲故事,叙事材料来源于个人,研究者应该要考证故事的真伪,尤其是发生在个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便是“证人和“证词。

研究者应该倾听多种声音,辨别事件真伪,以客观的态度叙述出事件的始末。

而重要的旁观者,是一个“证人的身份,他见证个人故事的发生和结束,而“碎片材料,作为叙事材料的辅佐性材料,更是一种“证词,在某种意义上,会丰富个人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比如照片、报纸报道、电视录像等,都可以作为叙事材料。

“证人和“证词围绕着个人来展开,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的故事,它是新的叙事材料,研究者应该充分利用新的叙事材料,将教育叙事的故事写得更加真实和富有新意。

(二)挑战传统教育叙事的风格,注重“深描和修辞。

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文学的影响,教育学应借鉴史学叙事风格的成功转型,表现在文本处理和文本叙述中。

首先,从文本分析到文本加工,注重文本的“深描(thickdescription)。

教育叙事应从简单叙事走向文本加工,研究者在完整把握故事的前提下,阐述自己对文本背后的人物性格、社会组织、地域文化等,以提供合理的解释,具备整体驾驭文本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重视“深描的作用,“深入到行为的表层之下去寻找积累的推论和暗示的层次,以及意义的等级结构。

[9]其次,注重“修辞,增添文本的美学性。

新文化史的学者注重对文本的修辞,在写故事的基础之上,注重语言的美学价值。

教育叙事应当重视叙事风格,因此便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文字功底,打破学科视角和限制,积极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的成果。

(三)多元教育叙事方式,增加教育影像。

新文化史在影像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就,也给教育者非常好的启发,即可以利用教育影像作为叙事的方式。

通过教育影像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改变传统叙事中文本叙事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

教育者拍摄教育影像已有先例,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米歇尔福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他的研究对象是已逝去的法国思想家福柯,但是汪民安收集了福柯生前大量的视频访谈,可以说综合利用“碎片和影像学,才有了这部实验性的哲学纪录片。

从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经历来看,研究者应当注重对平时材料的“碎片化收集,只有丰富的材料做支撑的时候,才能将叙事材料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外,研究者应该还要掌握拍摄教育影像和教育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把握空间坐标、时间排序、镜头运用等基本拍摄技巧。

而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研究者本人进行拍摄,无论在取材方面,还是拍摄效果方面,研究者本人最清楚过程和效果。

其二,是研究者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拍摄,也意味着需要研究者和导演、制片人进行反复的探讨,以达到最终目的。

第一种方式,在新文化史中已经有先例,在其他领域也有成功的影像作品,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哲学领域已迈出了脚步。

而第二种方法,看似容易,却也给研究者提出其他的要求,比如和导演的沟通能力、临时处理危机事务的能力等。

(四)重视教育叙事,形成职业教育自身的叙事研究。

职业教育领域应该逐渐形成自身的叙事研究,才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成绩。

具体包括:(1)一流大学中的教授。

以教授来带动,会形成一支非常强大师资队伍,就在根本上保证了学术质量。

专业的师资力量,有着强大的学术能力作为支撑,或许会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弥补该领域的学术缺口。

(2)致力于研究教育叙事的学者。

学生是良好的叙事对象,他们的教育故事丰富多彩,职业“教育行动者接触,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将他们的实践话语揭示出来,担当起教育实践的‘阐述者’。

[10]总之,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丰富的叙事研究,积极吸取新文化史在叙事方面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无论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还是叙事方式方面。

一方面,只有丰富教育叙事研究,才会弥补该领域的缺口。

另一方面,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成功,才能让职业教育的叙事研究走得顺利。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三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新时期促进高校稳定的.重要着力点.本文阐述了我国在实施“和平发展”战略时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要求,剖析了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依此提出新时期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方遒潘理权吴凯之徐冬梅作者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合肥刊名:陕西教育(高教)英文刊名:shaanxijiaoyu(gaojiao)年,卷(期):“”(11)分类号:g64关键词:中国崛起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四

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对台湾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认为是台湾农村经济腾飞的一项秘密武器,这是被台湾舆论界所公认的,也被认为是台湾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术及职业教育”是台湾技术教育的又一别名,简称“技职教育”。所以,在有关台湾的文献资料中发现技职教育这样的术语,其实是指其职业教育。据此,本文就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领导与制度保障、硬件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分别作一简要探讨。

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吸收现代西方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确立了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并在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职业学校注重升学和就业并重,许多学校不再把升学看作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就业,为当地经济服务。在招生体制上,台湾农村职教招生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录取学生,而是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总之,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促进了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为台湾农村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制度关联理论认为:不同制度之间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的发生需要一定条件,那就是要在同一种制度内,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或互补的关系,并具有整体协调性的特点。由于完整的制度系统是由不同的制度组成的,要想使这个系统有序、高效的运行,就必须使不同的制度之间是彼此联系的、有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是制度关联理论的意义所在。从这点上来说,台湾农村职业教育也是由职业教育劳动就业制度、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等多种相互关联的制度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的不同制度共同推动着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的成功,关键在于有坚实的领导与制度保障。

(一)协调部门与城乡关系,建立纵向垂直的职教管理体制。

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由多种不同的制度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些不同的制度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等的,处于基础地位的管理体制制度就决定了其他相关制度是否会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台湾现行的县级职业中心的领导体制是:成立教育局(技术职业教育司)统一领导管理全县职业技术教育。这种领导体制的好处就是机构的任务明确,精力集中,工作摆上位置,减少了过去的扯皮现象,便于统筹规划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成人教育,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上级的指示、要求能得到较快贯彻落实,提高了服务能力。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是否得到切当安排、各层级间的教育是否实现有效衔接、课程是否得到切实实施都有赖于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有效。

(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任,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体制。

经费投入为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决定了台湾农村职教发展的水平和规模。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多种形式,教育是其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对教育的人力资本的合理投资,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收益,如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台湾,大部分的学者、经济学家及政府官员对此都达成了共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台湾当局把教育作为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素质的根本。因而,台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趋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是上升的,其增长率超过了gdp与政府其他支出的增长率。并且台湾农村的私立教育也很发达,私人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这些都为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面向企业与社会需求,构建规范统一的职业证照制度。

职业证照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保障农村劳动者合理、有效就业的制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所要解决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问题,担当着中介的角色,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有效沟通,打破传统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藩篱,在学校、社会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可以“交流”的桥梁。台湾农村职业证照分为丙、乙、甲三级,学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途径来取得相应的执业证照,执业证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就业、升迁等方面。因此,台湾农村职教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拿到毕业证书,通过自己在校努力还能拿到相应等级的执业证照证书。据不完全统计,在1992至1998年期间,就有大约35万职教学生取得了丙级执业证照证书,其中也包括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

注重实践教学是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亮点之一。良好的实践教学就需要过硬的硬件设备支撑。政府及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为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使其能提供精良的实习设备,充足的实习岗位。台湾的农村职教学校还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据统计,台湾某些中等职业学校甚至配备了大约1000多台计算机,真正实现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

(一)基地建设:科技推广示范园,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基地就是这样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学生可以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能将教师在课堂讲的书本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知识。因而,基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社会、学校及企业向学生推广技能知识的重要场地。因此,衡量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及专业建设是否合理就是看其基地建设的好坏。台湾农村职业学校要想保证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加大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真正做到使基地成为高新科学技术的辐射源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的实体,并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及实现教育与台湾当地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带动经济的健康、长足的发展,实现区域协调。

(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也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且大量涌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如智能广播、数字化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职业学校的飞速发展。台湾农村职教学校在教学领域大量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音像录音技术、在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观察、交互学习中大量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之后,农村职教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的音像功能,将书本上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音像,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台湾当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村职业学校的现代化。

专业对职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沟通社会与经济上,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切入点,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受其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因而加强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是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之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设置与开发、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专业管理与专业评估。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效。

(一)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满足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应对台湾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县域职业教育现已形成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层次体系。台湾农村职业学校根据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学生的需求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当地的条件为基础,创造性地开设有关职业教育新的专业,拓宽、更新老专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形成优势的、有当地特色的专业群。

(二)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

台湾农村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产学合作,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提供今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企业参与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反映企业和岗位的需求,也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就业。

(三)开展县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督导机制。

在台湾,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对学校专业建设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多重、多渠道的.、高效透明的监督领导机制。针对不同地方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其质量标准是不同的。同时,还鼓励社会、企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进行评估以及监督,以实现对学校、地方政府的双重监督,防止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真正做到透明、公开。增加农村职业学校的透明度,从而规范农村职业学校间的竞争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全面提高当地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五、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

培养农村职教学生及农民的基础知识能力及通识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育新世纪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总目标。其教学内容具体有:

2.培养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化社会特质,加强运用信息的能力;

3.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职业道德的养成,强调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养成;

5.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即“学年学分制”。在教学内容上,台湾农村职业学校还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美德和技能实训培养。

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也颇具特色,主要有:

(一)校企协作教学法。

校企协作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台湾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提倡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校企协作是教学由简单的理论传授到实际应用的一种转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台湾农村职业学校对校企协作教学法运用很好。其主要做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的课程与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相关,学生利用寒暑假,由学校推荐到相关的企业实习和勤工俭学,培养其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后会被优先推荐到这些单位就业。目前,在台湾的农村职业学校里,主要实行“季度学习法”,即在校的3个月时间学习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再到实习岗位接受3个月左右的实习,每6个月轮换一次,并通过考试进行检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企业所急需的大批人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促进了台湾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引导探究教学法。

引导探究教学法是由德国的一位名叫ru-dolf.waltz的学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提出来的,最初是项目式培训的一种补充形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慢慢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与已有经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优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学习积极性。台湾农村职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也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提高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总之,引导探究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七、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

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台湾农村职业教育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实行严格的录用制度。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的。首先,必须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这是迈向教师职业的第一道门槛。然后还要经过考试。台湾于1967年5月修正公布的《职业学校法》规定,专业课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又要有本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二)多渠道引进师资。

台湾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师资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通过正规考试的途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模式。如以职业学校为基地培养急需的教师,重金礼聘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来校授课,同时还聘请技术专业人员充实本校的师资队伍,这些方法切实可行地解决了台湾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匮乏的问题。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这些教师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能够推荐学生去相应的单位实习,同时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台湾地区在推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十分重视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农村职业学校在聘请人员时所谓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局限性,这一措施极大地吸引了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到农村职校任教。

(三)实行优厚的待遇。

在台湾,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都比较高,教师职业是吸引人的职业之一。除基本工资外,还有各种奖金和津贴。政府于1967年5月修正公布的《职业学校法》以及1978年修正公布的《职业学校规程》规定:“承认专业课教师的行业工龄为教龄,发给相应的教龄津贴,与在校的教龄累计也可享受退休后拿百分之百的待遇。”这个法律的颁布为台湾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地位、工资待遇提供了法律保障。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五

所谓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成果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传统图书馆资源从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如内容、呈现的载体形式。图书馆员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借书还书,还应包括更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比如指导阅读、参考咨询、数字图书馆等。青年图书馆员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青年馆员的素质建设已成为许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图书馆青年馆员的优缺点分析。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青年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青年馆员由于社会环境、学习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而使其自身又具有优缺点。

1.1优点。

(1)学历层次高由于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青年馆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基础。目前,国际化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更高。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馆员对于这些新鲜事物的学习、掌握更快、更强,能及时把所学应用到工作当中去,取得不错成效。(2)有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图书馆是处理各种文献信息的重要的场所,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对于完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青年馆员的好奇心强,思想灵活,熟悉计算机,更容易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和信息。(3)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大多数馆员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激情,一度陷入机械重复中,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青年馆员是带着梦想与激情走上图书馆的岗位,思维活跃,在工作中勇于挑战和创新。这种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4)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强烈青年馆员有着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期望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认可,勇于接受有挑战的工作。以此,通过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使自己得到锻炼、提高、发展,成为本领域内的拔尖人才。

1.2缺点。

(1)心态浮躁青年馆员在工作中一向是激情有余,踏实不足,心态浮躁。图书馆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的,平淡无奇,这对于青年馆员来说,缺少刺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浮躁的心态,影响工作质量。(2)缺乏奉献精神图书馆事业本身就是一项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奉献精神。然而,青年馆员往往贪图安逸、享受,缺乏奉献精神,不愿意在工作上花费过多的心血,以完成分内任务为最高要求。(3)缺乏工作经验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馆员来说,最缺乏的就是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尤其缺乏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实践经验,于是在处理工作中就会有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1]。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处理不当甚至激化矛盾,给工作带来不便。

2知识经济时代对青年馆员的素质要求。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经济。知识和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也对青年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思想素质方面。

青年馆员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青年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其政治思想素质在工作岗位上的直接表现。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它影响着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为读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2]。做为一名青年馆员,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无私奉献给图书馆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工作中任劳任怨。

2.2业务素质方面。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青年馆员大多数并没有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方面的课程教育,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不能胜任图书馆工作,相关的业务素质缺陷也将暴露出来。(1)具备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具备基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服务也日益数字化、网络化,青年馆员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青年馆员不仅要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知识范围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行情和动态,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判断信息质量及其利用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3]。(2)较强的外语表达水平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国留学生人数也增多,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图书,如果馆员不具备与他们沟通的语言,工作将很难开展。全球信息化、知识全球化、学术国际化是这一时代的特征,图书馆作为情报资料的中心,汇集了各个国家的各种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要想把这些图书、情报等文献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加工,挖掘其潜在价值,这就要求青年馆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汉语表达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把有价值的情报编译出来,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3)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成为社会的资源,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成为青年馆员的必备素质之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图书馆,青年馆员不但要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还要指导读者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进行书籍的查询、借阅。(4)具备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力知识经济背景下,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业务已经不仅仅在本校、本馆内进行了,馆与馆之间的协作、共享资源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趋势,这样更有利于为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图书馆员深入基层教学科研一线进行公共关系活动,让领导、师生对图书馆有更深的了解,正确使用图书馆,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见,公共关系与图书馆工作密切联系,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技能,才能适应新的服务形式(5)具备超前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图书馆进步的灵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在获得前任积累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开辟新途径,不断注入自己的新观点,新理念,创造新成果[4]。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青年馆员应该发挥自身的有点,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2.3心理素质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青年馆员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图书馆是一个服务的窗口,通过与读者进行沟通、服务,实现其价值。这就要求青年馆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读者,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期望,为读者提供宽松、愉悦的服务环境。因此,青年馆员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始终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贯彻到工作当中去。

3提高青年馆员素质建设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在于青年馆员素质的建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求馆领导不仅要抓队伍建设,还应该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高素质人才培训计划。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青年馆员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图书馆的工作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青年馆员要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

3.2建立健全竞争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图书馆也顺应社会大发展,参与到经济竞争中来,打破“铁饭碗”的思想,引入竞争机制,赏罚分明。树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青年馆员的强烈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馆员的潜能。馆领导应该着重从水平、能力和业绩上对青年馆员进行考核,重用那些积极努力进取、乐于奉献的人,而对于一些对工作不负责,拈轻怕重、叫苦怕累的人,应该制定一定的惩罚措施,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人才竞争机制,从而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3.3加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使很多青年馆员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趋于陈旧,对新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需求日益提高。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青年馆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鼓励青年馆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馆员积极参加图书馆学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讲座,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启发思路,提高青年馆员对现代图书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3.4重视身体心理素质在激烈的竞争机制体制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身心健康的要求也更高。图书馆的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种类,这就要求馆员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青年馆员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甘守清苦,勇于奉献。

4结语。

“服务”是图书馆的第一要务,青年官员的素质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作为图书馆的未来与希望,年轻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玉红.浅谈青年馆员的素质培养[j].贵图学刊,2010(1).。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六

20xx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xx-20xx年)》,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正式制度规范运作的体制保障,但非正式制度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非正式制度歧视问题。文化因素、传统人才观、择业观促使职业教育成为高考正式制度下学生和家长的末位无奈选择,又使就业市场化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对职教毕业生冷漠排斥。首先,从升学角度看,由于正式制度将高等教育院校依据教育质量、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文化及学术影响力等指标对其进行了绩效标准化等级划分,造成高校人为的“名、优、中、差”三六九等现状。无论学校还是考生家庭都普遍看重选择高层次院校,首选国外名校(高考制度外),国内名校及“211”“985”院校次之,再次二本,至少三本,紧后才会心不甘情不愿的考虑高职高专或技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其次,从就业角度看,顺应传统观念的嵌入式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产生连锁性扭曲,偏重学历文凭又要求能力水平,尤其强调第一学历是否为“211”“985”院校毕业,二本、三本和专升本学历成为人才市场选人用人的底线,高等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标准更是高至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对海归博士更为青睐。相比之下,职教毕业生鲜有平等竞争就业机遇。由于传统观念、文化影响等非正式制度层面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非正式制度歧视,只能从改革完善正式制度设计入手,在制度安排上营造普通高校和职教院校平等地位认同的社会环境。一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适度扩大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和办学规模。探索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考试多次选择人生定位和发展坐标、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间学分转换、学历互认的运行机制,改变“一考定终身”现状,建立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构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机会均等、竞争公平的就业平台。除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岗位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应设置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附加条件,为职校毕业生让渡一定的就业制度空间;同时提高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在正式制度安排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让从事技术技能岗位工作成为人们就业的新追求。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也实现了同步增长,但普遍存在职教功能弱化、单一化和办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非正式制度作用下的三种异化现象:一是职教功能异化。普通高校扩招衍生了职教院校的生源保障危机,高职高专院校为保证生源,降低录取标准,成为承接大量未能升入普通高校考生的载体,一旦出现生存发展困境,职业院校多会选择联合升本或与普通高校合并等“转型”方案,造成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办学形式异化。职教院校仿照普通高校办学形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目标等方面缺少办学特色,造成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混淆同一化。职教院校为了满足就业导向争相创办热门专业,结构趋同、专业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培养过程异化。由于经费、师资、相关实训基地和设备的限制,造成职教院校对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缺失及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的现状,客观上形成职校毕业生低分低能低素质的整体社会形象,使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多元化、市场需求多样性的现实需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使之能够克服非正式制度的异化影响,当前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改革职业教育体制,科学界定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构建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市场定位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艺,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需要。要打破现行的职业教育只有专科教育的单一属性,在学制、专业设置上突出实践性和技术性的鲜明特色,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体制相衔接,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制相统一的独立体系,拓宽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的宽度和上升渠道,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坐标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特色,在具体课程选择上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设置专业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行动态调整,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做法。在教学手段上更多的应用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在校期间更多的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并把成绩纳入学分累积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能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始终存在办学机制不活、培养模式僵化的问题,国家特定的教育机构是职业教育的单一主体。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安排下,职业院校接收的都是未能进入本科院校的生源,不分兴趣爱好,只按照学校设置专业统一编班,沿袭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割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来源上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在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单一的双重制约下,僵化的办学机制、滞后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之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致使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欠佳,市场活力匮乏。针对这些弊端,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的现行办学模式进行制度重构,以规避非正式制度负面冲击下的正式制度设计缺欠:一是通过培育多元办学主体,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配置职教资源的办学体制,推广校企合作双主体参与办学模式。如参照德国国家立法引导、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以企业投入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办学资金筹措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操作并重,使学生获得相关行业从业的实用性技能。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宽进严出,以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专项技能为依据,推广“对号入座”就业导向,使职业教育和市场化竞争紧密结合,以高质量应用人才满足企业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拓宽职业院校师资来源渠道,要打破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编制的局限性,探索客座教授、企业师傅和“双师型”专职教师三位一体的职教师资构成,其薪酬福利除教师工资外,还可享受企业提供的津贴等,从而确保优质职教师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三是培育职业教育文化,营造良性非正式制度环境,把职教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迫切需要把培育大国工匠精神作为职教办学方向,使精益求精、务实创新成为职教文化的核心理念,让具备职业技能和创新本领的职教学生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使职教毕业生能够获得职业尊严、社会认同。

欧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办学投资、学校管理、就业导向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各项职教措施贯彻落实。国外职业教育成功实践表明,完善的立法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我国实践看,职业教育立法制度设计方面仅有一部笼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9月实施),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尽管此后在正式制度安排上陆续出台了一些政府规章及地方性政策,但缺乏系统性和制度衔接的严谨性,而且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政策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致使一些政策出台后束之高阁,形同虚设。特别是在职教投资渠道、管理机制、就业指导方面,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使职业教育游离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整体发展能力和潜力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毕业生成为不受待见的求职者、打工族。在相关法制缺失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行政化人治结构特征明显,亟需用依法治国理念促进职业教育制度重构。完善职业教育立法,应立足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着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和职业教育行业整体发展的规范性。由于现行体制受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在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正式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消除非正式制度因素惯性作用的影响。通过建立国家扶持性法规条款,对参与、支持职教事业发展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褒奖,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支撑其发展的法律结构和长效化激励引导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发展,发挥其沟通衔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中介桥梁作用;保障职业教育投资稳定增长、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职教领域,培育多元办学主体;推进职教领域去行政化,细化依法治校、依法治学法律法规;增强教学环节专业技能性、实践性、开放性;加强职教文化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和认知提升;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融机制,拓展职教毕业生就业渠道和上升空间。制定便于操作者执行、管理者考评和社会公众监督的法规条款的同时,依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职业院校的发展特点,还应出台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细则。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教育在中职院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但是,在中职院校的推广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技术技巧和基本功的培养,而没有过多的对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进行加强,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在进人学校之前,大多数没有舞蹈学习的经历,其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相对科班舞蹈生来说比较薄弱,以至于中职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知和表现力不够,使舞蹈的表达只有形,没有神。

一、什么是舞蹈表现力。

舞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具备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把这种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传达出来,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鲜明的人物性格,并传达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舞蹈的表现力。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现力和情感表现力,在对舞蹈作品的表演过程中要用形体和内心双重语言去表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意义。

中职学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处在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接受能力比较快,因此,在中职院校进行舞蹈教育对于加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来说至关重要,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也就必不可少。

(一)符合我国现在推行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人们一直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学习。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艺术修养方面。现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顺应了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舞蹈学科跟其他学科比较,有着很大的优势,它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成为中职学生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艺术水平,德艺双馨。近年来,职业教育已经得到教育部门的髙度重视,并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舞蹈教学越来越多地融人中职院校的课程中,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及铁路运输、民航服务等专业,这也体现了我国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同国际化接轨。

(二)可以完善舞蹈教学体系。

大家都知道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学习舞蹈的经历,只是他们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接触过舞蹈学习,或者有小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过舞蹈兴趣培训班,如今校外培训班的舞蹈作为他们的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老师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柔韧性、技术技巧、体能)的训练,没有过多的对舞蹈的表现力进行培训,如果说有也只是加强肢体的表现力,单纯的对舞蹈动作进行统一和规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舞蹈动作的整与齐。舞蹈的表现力还包括情感上的表现,教师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忽视情感的表达。就拿舞蹈《好日子》来说,学生学习此舞蹈只知道要高兴,脸上要笑起来,老师也是这样教,学生也就按此做,殊不知舞蹈作品背后的内容,究竟因何高兴,怎样去表达。随着舞蹈课程在中职院校的开设,它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摆脱这种现状,教师在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可以使学生更加深人地探寻出舞蹈的根源,对学习舞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教学成果。也可以解决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骨骼”与“灵魂”合二为一,完善舞蹈教学体系,解决舞蹈单一教学问题。

(三)使学生加强对舞蹈角色的认识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我们所见的每一部舞蹈作品,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都是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反映,也可以这样说,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代表它的时代特征。每一部作品都蕴藏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表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也融人作品当中。我们唯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思、感悟和想表达的内容。但是,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不成熟,领悟理解能力欠缺。这样一来,在中职院校中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训可以弥补中职学生领悟能力差的不足,加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进行舞蹈表现力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角色的认识。舞蹈作品一般表现的都是事物或人物,人物角色也是舞蹈表现中较难表演的,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学习就可以了解到关于人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就可以从这些出发去感受角色氛围,加快学生对角色的认识以及生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对舞蹈作品进行表现。

(四)可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在于你是否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会感知美,但每个人感知美和发现美的程度有所差别。中职学生年龄较小,绝大多数没有社会阅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大多是美的一面,但是对美的认识却是低层面的,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呢?通过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以美的姿态和状态去展现,教师也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憎厌假、恶、丑的行径,深层面地去发现美。也通过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具体形象、环境,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积极地去追求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以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孩子“乖”“听话”“静”,以固定的方式来教学生认识世界和事物。因此,学生总是被动地来接受世界,鉴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加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会使学生以主动的、乐观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对事物的鉴赏水平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五)可以让学生抒发情感,适应新环境。

舞蹈,它有着神秘的魅力,它会使人不自觉地被吸弓丨。有时它可以带人们进人癫狂的`世界,有时又可以将人们带入安静唯美的世界。中职学生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情绪进行发泄。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例如,舞蹈《丰收季节》主要讲述的就是葡萄丰收、开心喜悦的场景。中职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必然怀着愉悦的心情去诠释,所表现的状态自然也是开心的。不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依托舞蹈来表现自己的状态,以此作为发泄,平复心情。人类一生会经历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的环境简单有序,有的环境复杂脏乱。舞蹈作品是特定事物、特定场合、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反映。中职学生培养舞蹈表现力可以借助舞蹈作品所展现的不同场景、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来接触和了解不同的社会层面、各种人物、多变环境,为以后适应新环境做准备。

三、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一)引起学校重视,增加专业师资力量。

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开设舞蹈课程,而开设舞蹈课程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增加学校师资力量。因此,对教师的聘请也要有所要求。首先,引进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舞蹈知识面的直接因素。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时,要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然后根据学生自身条件把知识活化,因材施教,科学地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其次,舞蹈教师自身应具备精深的专业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榜样,舞蹈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才能教授给学生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使学生舞蹈表现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生成。

(二)对学生进行舞蹈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舞蹈表现力,对于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因为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舞蹈氛围中。通过对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加上舞蹈自身娱人娱己的功能,让学生对舞蹈的印象发生改变,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可使学生更好地对舞蹈表现力进行发挥。

(三)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培养,提高肢体表现力。

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建立在规范准确的舞蹈动作之上的,因此,表演者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是肢体表现力的根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包括扎实的舞蹈基础、高度协调的舞蹈动作以及优美的身体线条。舞蹈基础上要对学生的基本功、技术技巧进行规范,科学地训练,以达到动作标准、方位明确和收放自如;动作的协调就需要平时对学生多进行舞蹈作品组合的加强,由量变到质变,以此提高舞感;优美的线条则是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的规范,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情感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因此,良好的舞蹈表现力除肢体上的表现外就是要加强对舞蹈的情感表现。情感表现可以通过加深对舞蹈作品理解来进行培养。加深舞蹈作品的理解,要求教师在舞蹈学习前和学习期间不断对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讲述,说出舞蹈本身想要表现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抓住舞蹈的风格、中心思想以及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表现,以此来提高情感表现力。舞蹈演员的艺术创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启发、激励学生大胆地幻想。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学习舞蹈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用头脑和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内容,才能领悟到其含义,探求到艺术的真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一个人敏锐洞察力的必要条件,也必然会反映出他的出身、教养、气质和艺术倾向。简而言之,即形成艺术家的个性的各种才能与品质。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浓郁深厚的底蕴,它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涵养的提升。艺术与舞蹈之间也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表现舞蹈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艺术涵养和生活经验积累,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加出色地表现舞蹈。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学习更多方面的艺术知识,例如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拓宽艺术接触面,从而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课外知识。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学生对祖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已经成为少年强的重要一环,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为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它顺应了时代教育潮流,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为适应新环境做铺垫等众多好处。另外,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必然会引起舞蹈教育者的关注,它也将会给中职学生带来更加全面、更加宽广的艺术素养,谱写华美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5).

[2]龙朝辉.浅谈舞蹈教学中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及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8篇)篇十八

药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在药学职业教育中,模拟药房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够有效提升实训教学效果,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1模拟药房建设。

职业院校在建设模拟药房过程中,应将满足公众安全合理用药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将与实践岗位接轨作为目标,包括医药商品选购、销售、储存与养护、药学服务等。在建设模拟药房时,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学生建立仿真零售药店,设置区域包括药品仓库和营业场所。

对药品仓库实施模拟色标管理,针对药品大包装盒进行分区,并且将药品分开存放。在药品仓库中,学生可以实施药品出库管理、入库管理、贮存养护、模拟验收等实践操作。模拟药房中的营业场所包括中药调配区域、非处方药区域、处方药区域、药师咨询区域以及收银区域,并且对以上区域进行标示。中药调配区域设置陈列柜以及药斗,陈列柜用于展示配方操作和常用饮片,依据“斗谱”将不同饮片有序、合理放置在药斗内。学生在此区域模拟中西药处方的调配和销售活动,实施问病荐药以及用药指导等技能训练。非处方药运用货架进行陈列,处方药运用柜台进行陈列,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按照药物用途、药物剂型、药物规格、药物品种等对药物进行分类摆放。收银区域配备收银机和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安装药品经营系统的软件,软件要具备gsp管理功能,通过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模拟建立药品购进记录、价格管理记录以及品种审核记录等。

在营业场所悬挂仿真的执业人员执业证明、营业执照以及经营许可证,在非处方药区与处方药区张贴忠告语和警告语,将监督电话公布于众,将服务公约张贴在墙上。学生通过在模拟药房开展实训,明确药房的服务流程,感受真实的氛围,消除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陌生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当前形势下,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十分需要应用型药学人才。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具备销售、质控、服务、制剂生产、调配处方等能力。此外,各用人单位均希望毕业生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但相关研究表明,药学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药品使用、药品经营和药品生产要求。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药学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作为根本。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满足这一需求。模拟药房作为实践训练基地,可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模拟药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渠道。

相关范文推荐

    党员活动~2月(实用13篇)

    范本是对一种文体或题材的典型代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文体或题材的特点和规律。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米奥运加油稿范文(21篇)

    加油稿是一个机会,通过它我们可以给自己加油鼓劲,同时也可以激励身边的人一同努力。没有风雨的生活,哪来彩虹和阳光?面对困难,坚持信念,你一定会在风雨后迎来美好的明

    2023年防火演练应急预案方案(精选14篇)

    应急预案的成功执行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种高效的应对机制。接下来是一些应急预案的经验分享和教训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目的: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的同时

    家乡端午节风俗范文(16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包括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等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参考。。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

    幼儿园下半年教学计划(通用16篇)

    一个良好的教学计划应该具备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掌握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本学期我和胡燕

    学校党员大会会议记录(汇总18篇)

    学校是一个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成就的地方,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校总结素材,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支持。

    领导责任检讨书(热门19篇)

    撰写检讨书是一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方式,可以推动我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小编整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加入健美操社的申请书(优秀18篇)

    申请书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力求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愿和理由。写更多申请书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写作要点和方法供大家参考,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敬爱的社长:我志

    伴我成长初二(优质23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和帮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

    初一快乐的寒假生活(优质19篇)

    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暑假,我过得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