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精选9篇)

时间:2024-01-16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精选9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精选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一

《比一比》是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呈现了教学内容,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呈现形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我从课题入手,教师的语言以突出“比一比”为主,如:“比一比,看谁上课最认真,最积极”,“比一比,看谁将课文读得又准又好”,“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创编的儿歌最多”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二、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堆”字的教学。

3、对比法。“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当时学生直接就说这是一棵树的棵,我及时出示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视觉的对比,来说说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三、本课的另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结合生活事物,让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 —— ”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 ‘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两者,我除了口头的联系外,还出示了文字填空题,让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和运用的同时,加深理解。

四、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并通过事物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说一说更多是量词。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出示图片,让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不足之处:

通过本课我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1、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2、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

3、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

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二

我想对于自己来说,每上一堂课都应该是一次成长、学习和总结。今天上了《比一比》的第一课时,在听了 王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后,结合自己上课的感觉、课后的反思,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小朋友来说,识字相对来讲又恰恰是比较枯燥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识字时的点、面结合,不能只单单针对几个小朋友,而是要考虑到全部的学生是否都记的住。我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孩子养成听的好习惯,二则是需要把口头说的转化为更直观的形式,那就是板书出来。但板书又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个板书就限制了小朋友的思维,这,也就是我这堂课把握不当之处,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

三、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读准并读好词语。第一个,读准词语,这应该是要读准词语的字音,并且要读地连贯,可采用生读生评的方式,觉得这样做不会只关注了一个发言的小朋友,而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的同时,也养成学会听的好习惯。但在第二个读好词语、读出词语的情感时,自己的把握又不是很恰当了。我想这个应该是一个老师逐渐放手,然后小朋友逐渐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最开始可以是由生体会到生表达,不准的话老师再示范,生再体会,再表达的一个过程,然后渐渐地一环比一环少,到了后面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象着事物的样子,带着自己的情感读好这些词了。

四、课堂上对的时间把握还有待提高。从这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把有写东西化易为难地传给了小朋友,这样不仅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还耽误了不少时间。王老师说的对,教小朋友切忌化易为难,能做到转难为易才是真本事!这句话我一定牢牢记住!

五、在这节课上还暴露出了两个大问题。一,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二,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首先肯定是要注意平时常规的教育和培养,但小朋友毕竟太小,所以上课的纪律肯定还需要课堂上的调控。在本节课我就一直反复用“我喜欢……”这样的话来讲,其实比这句话更好更管用的还很多很多,如最正面的就是表扬做的最好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等等。我想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王老师和其他老师帮我指出。再次感谢王老师和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谢谢!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三

我想对于自己来说,每上一堂课都应该是一次成长、学习和总结。今天上了《比一比》的第一课时,在听了王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后,结合自己上课的感觉、课后的反思,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小朋友来说,识字相对来讲又恰恰是比较枯燥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识字时的点、面结合,不能只单单针对几个小朋友,而是要考虑到全部的学生是否都记的住。我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孩子养成听的好习惯,二则是需要把口头说的转化为更直观的形式,那就是板书出来。但板书又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个板书就限制了小朋友的思维,这,也就是我这堂课把握不当之处,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

三、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读准并读好词语。第一个,读准词语,这应该是要读准词语的字音,并且要读地连贯,可采用生读生评的方式,觉得这样做不会只关注了一个发言的小朋友,而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的同时,也养成学会听的好习惯。但在第二个读好词语、读出词语的情感时,自己的把握又不是很恰当了。我想这个应该是一个老师逐渐放手,然后小朋友逐渐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最开始可以是由生体会到生表达,不准的话老师再示范,生再体会,再表达的一个过程,然后渐渐地一环比一环少,到了后面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象着事物的样子,带着自己的情感读好这些词了。

四、课堂上对的时间把握还有待提高。从这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把有写东西化易为难地传给了小朋友,这样不仅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还耽误了不少时间。王老师说的对,教小朋友切忌化易为难,能做到转难为易才是真本事!这句话我一定牢牢记住!

五、在这节课上还暴露出了两个大问题。一,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二,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首先肯定是要注意平时常规的教育和培养,但小朋友毕竟太小,所以上课的纪律肯定还需要课堂上的调控。在本节课我就一直反复用“我喜欢……”这样的话来讲,其实比这句话更好更管用的还很多很多,如最正面的就是表扬做的最好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等等。我想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王老师和其他老师帮我指出。再次感谢王老师和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谢谢!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四

一、创设情境,自编童谣

咱们在农家小院玩得都很开心,现在该回家了,让我们跟它们一一说再见吧。

先跟水果宝宝再见吧。

学生:苹果,再见……

再跟动物朋友说再见吧。

学生:黄牛,再见……

出示情境图及小羊的叫声 。

你能帮帮它们吗?小组合作编童谣。

1、我们小组跟小羊、小猫、小鸟一起玩比大小的游戏,请看……

2、我们小组跟小羊、黄牛、鸭子一起玩比多少的游戏,请看……

3、我们小组还邀请了小马、小狗一起玩比高矮的游戏……

动物朋友们在一起玩得真高兴,我们要带“牛、羊、少、小”四个字宝宝回家做客,大家可要记住它们的样子。

课件展示动态笔顺书写,学生书空。

这一课要求书写的字中出现了课文中没有的“羊”字,因而我在学课文和指导书写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编童谣的情境,使学生整节课在童话般的世界里畅游,在编童谣时,我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没有让他们浅尝即止,学生表现出的创新让我惊叹折服。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五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拍球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那组获胜这一问题,一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对前两种比赛的方法分别用个人成绩和几个人的总成绩进行胜负的比较。由于老师的同情失败队伍,加入第二次拍球比总数时失败一方的队伍,造成输赢之势易也的争论局面,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拍球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六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

一开始我就出示了课文插图,并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比一比,在玩游戏之前,我们先去老师的好朋友小明家看看,邀请小明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他们看到了什么。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揭示了这一课的主题。

二、识字是这一课的重点,所以在识字这一部分我采取了多种形式。

1、自主识字:让学生生自己根据拼音读一下,把自己不认识的的字找出来。

2、联系旧知:将学习的汉字偏旁与学过的字相联系,让学生既能巩固学过的生字又能提高对新字的接受力。

3、做游戏:在检验学生的识字情况时,我采取了摘星星的游戏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看图读词语。

一年级的学生对图片要比对文字敏感,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准备了很多图片,让他们在看图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字。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读、分队读、齐读、男女生读,让学生在读中产生乐趣。

四、教写生字。

这一环节主要就是在黑板上用田字格教写生字。知道学生正确的书写。

以上是我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后,结合自己上课时的感受我总结了一下几点学要改进的地方:

1、在引导看图上要注意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来,并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

2、在识字教学上方法比较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逐步教会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等多种形式识记。

3、在教写生字的过程中应注意形近字的比较与区分,注意字的结构与笔顺,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带领学生多写几遍,还要教会学生组词。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七

《比一比》是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的第一课。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8个词语,其中有4种动物名称和4种果实的名称。第二部分是韵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理解“一颗”的意思和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我们一年级校本教研所研究的“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专题,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采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前反思:

根据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重点放在识字和写字上。识字部分一共认识12个生字,词语中有6个,韵文中有6个。因此,词语中的字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从看图片、借助拼音读词语,到去掉图片读词语,再到认识所学的6个字,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地识字环节,非常适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最后再通过游戏的形式把字放回到词语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韵文部分的识字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通过看图、扩词、说句子等理解“堆、颗、多、少、边、群”的意思。

写字部分采用观察生字——重点指导——教师示范——学生练写——评价反馈这几个教学环节。一共写了4个字。重点指导“羊、小”这两个字。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预设到学生可能对“一颗”这个词语不理解,学生很可能把“一颗”和“一棵树”的“棵”相混淆,因此,我在课前就准备了一些直观、形象的图片“一颗珍珠、一颗心、一颗星星、一颗草莓”等等,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教中、教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

首先,老师亲切的儿童语言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整节课学生学习都非常主动。

第二,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图片形象、生动,声音和谐、悦耳,给学生美的享受。实物展示非常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这两句话时,出示苹果和红枣的实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了。传统的教学用具小黑板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在小黑板上示范生字的写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要写的字每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上,如何运笔以及字的笔顺等等。

通过试讲,我发现整节课教学容量比较大,因此在下一次的讲课中删去了看图介绍,当小导游和用“一边……一边……”说句子等教学环节。

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第一,教学容量过大,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了认识12个生字,读韵文,写4个生字,扩展说话这些内容,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一课时之内全部讲了出来,学生学得太多,不容易消化。在今后的课时安排上应该合理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容量,不能贪多。

第二,写字教学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不够。今后,还要在指导写字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师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指导学生写好笔画、掌握好字的结构。另外,还要多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识字二第一课《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前几天,去听几节课,发现低年级学生读书有一个通病:老师叫他们自由读,而小朋友们好像特别喜欢齐读。有时,上课老师拼命叫他们自己读自己读,可是读着读着,又变齐读了,好像一群小蝌蚪,你“打散”他们,他们又“团结”在一起。

我所任教的这班孩子却喜欢“自由读”。他们多数人总喜欢表现自己,所以齐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苛求了。怎么培养学生既能自由读,展现自己的个性,又能齐读,体现集体读的乐趣呢?我想从识字二第一课《比一比》入手吧。

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儿童朗读。在个别读练习了n次以后,我想,“这锅菜”该起锅了吧?我就让孩子们齐读。唉,他们还是你读你的,我读我的。我仔细一听,有的读得慢,有的读得快,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注意听别人怎么读,而是自顾自读着,读得还津津有味。我不忍心打断他们。等他们读完,我说:“同学们认真读,很好。我们读书,有时候可以自己一个人美美地读,有时候却要大家一起读。刚才老师要求大家一起读。你们说,该怎么读,才能读好呢?”学生很聪明,有的说:“大家要读得一样快。”有的说:“我总是读得很快,我要等等大家。”我笑了。我并不着急马上叫他们齐读,而是选择了先一组一组地读再全班齐读的方式。小朋友们积极性很高,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读得很好。在第一组读完以后,我特意对他们的小组齐读进行评价。然后鼓励其他组努力。当四个小组都有所进步以后,我就训练全班齐读。这下子,学生们读得比一开始的齐读好多了,全班学生的朗读似乎出自一个人之口,而且在我的引导下,读得兴趣盎然。看大家的兴致那么高,我就边读边拍起了节奏,学生们真是灵气,跟着节奏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有的还能背诵!读着读着,我索性让他们背起来。哈哈,真是一举两得!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八

这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识字教学。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比较观察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汉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本节课我就把图画事物和汉字结合起来一起教。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让我感到很茫然了,怎样才突破识字这个难关呢?我采取过多种教学办法,现将过程小结一下:

一、情景教学。首先我让学生上课前把课文读熟,让学生大致了解内容,然后上课时给出情景图,创设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篮球和一个乒乓球感知到它们比较大小,从而揭示课题。《比一比》。接着出示院子图,让学生去观察,引诱他们去说图中大意。这种来源于生活经验的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兴趣识记。只有情境,还不够的。那怎么办呢?这时就要是实施第二个办法。

让学生自己去识记。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1、拆字法。2、结构记忆。3、记部首。4、记字形。当学生说到“黄”字时,是最精彩的。有的说是上下结构;有的说是上、中、下结构,“共”字头;还有的说它是由一共的共字,中间插了一个像“田”的字。这一活动的设计,能引起学生说话,让学生觉得自己聪明,能够记住生字。不管谁说得对,我都加以肯定,表扬。这时候对6个生字都记得差不多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了,要怎么样才能让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长一些呢?面对识字量大的情况,不能采用疲劳战术,采用灵活多样的识记方法,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才是上策。在这里,我设计了2个游戏,第一游戏是找朋友:把生字拆开,然后把生字再组合成字。第2个游戏是摘苹果:把贴有拼音的.苹果摘下来找到对应得生字。这两个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过来了。这样,我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很轻松。那么,识字就不会变成死记硬背,流于形式了。

三、认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那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很枯燥乏味。

认读生字的教学确实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的实践探索中,认为认字的形式要多样化,才能吸引学生的。

形式一:按生字出现的顺序在屏幕上出示带有要求认读的字的词语,标与不同的颜色。让学生第一眼接触的生字是与众不同的,是特别的。以鲜艳的颜色刺激他们的大脑,让他们知道这就要认读的生字。

形式二:在学生初读韵文候,再让学生在书上画出生字。其实学生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字的认识过程。

形式三:摘取带有认读生字的韵文原句,采取多种形式达到熟练朗读,这就在阅读的同时又进一步练读了生字,而且又达到了熟读韵文的目的。

形式四:采取多种方法记忆。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游戏认读,组词等练读形式以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记忆持续的时间不长,过几天就会忘记了。所以本人会多复习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一点感想。

二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篇九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四个字。认识“亅”和“土”。

2.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 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学习,学习运用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仿编韵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量词“群”“颗”“堆” 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图片和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起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师生互比年纪、身高,提示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引入课题。

二、开展竞赛活动,复习生字、词语、课文

1.小组间开火车,赛读生字。

2.指名两组比赛开火车,赛读词语。

3.课件示图,师生齐读课文。

三、运用插图、实物进行对比,理解“群”“颗”“堆”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1.“群”

(1)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引导学生发现“一群” 比“一只” 多。

(2)出示“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企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群”表示数量多的同类事物聚在一起。

(3)拓展说话:一群

2.“颗”

(1)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枣、西红柿-花生、罗汉果-莲子、乒乓球-珠子,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2)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3)拓展说话:一颗

3.“堆”

(1)看图,比一比“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初步感知“堆”。

(2)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自己带来的可以用“堆”表示的东西。

(3)指名汇报

(4)拓展说话:一堆_______

四、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小组协作学习: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摆一摆,说一说。

五、运用语言积累,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观看课件,仿编韵文。

情境一:菠萝和梨

情境二:葡萄和桃子

情境三:马和兔

3.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4.指名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课件示生字,伸出食指跟随电脑书写笔划。

2.仔细观察,自主探究: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练写生字,展示评议。

板书:

比一比

羊图

蚂蚁图

企鹅图

《比一比》这篇课文的课题就充分说明了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地使用一些量词。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活用教材,创设语文实践的良好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实习活动,关注并改善学生在教学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掌握语言惟一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中把它记住,语言材料多了,语言经验就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量词说身边的事物,进行“颗”“堆”“群”的拓展说话,都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机会。本课的设计还体现了一个创新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那就是请学生仿编韵文。通过前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对常用量词的适用范围有了初步理解,然后先齐读课文,再用课件出示菠萝和梨、葡萄和桃子,学生练说“一个(),一个( ),——————————”,“一边( ),——————————”。出示马和兔,学生练说“一(),一(),——————————”。这些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结果就有了“一个瘦,一个胖,一匹瘦马一只胖兔”的佳句。

二、进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引导学生理解“堆” 的适用对象时,从图上的“一堆杏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堆”表示数量多的东西,那什么样的东西能用“堆”表示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有些学生举起一小袋的米说“这是一堆米”,“这么说对吗?”教师引发疑问,学生们就思考起这一问题来,最后由学生自己纠正,明白在一个平面上无规则地把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就可以说“堆”,当然这一概念学生不必表述出来,心有所悟就行了。之后再让学生拓展说“一堆”,体现了学生自疑、自悟、自解的探究过程。

学生在拓展说“一群”时说到“一群老虎”,教师先不给予否定,而是强调“一群老虎”,于是就有学生主动指出:老虎都是一只一只活动的,很少是一群一群的。教师再问第一位学生“应该说一()老虎”?学生轻易就答出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地读;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思考;不待老师布置和检查,便能主动学习。学生如果有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独立钻研、探究的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也就有了基础与可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