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文轩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

通过教案的编写和实施,教师可以主动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你可以从这些三年级教案中借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一

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

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为学生准备: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聚焦

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

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

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

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

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

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

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设计意图】

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

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设计意图】

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学生在第1课就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养蚕经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观察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认识蚕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然后用放大镜重点观察蚕吃东西用的口器、运动用的腹足和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从而建构对蚕的外部形态的认知。最后针对前面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的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二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影子的“眼睛”

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趣味的光学现象异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戏,所以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经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我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

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手电筒、团体记录纸一份。

活动过程。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趣味的现象。

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

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

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趣味”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经过教师的小结,帮忙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一样。

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

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

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

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

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

5.教师在团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师经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我的各种设想。)。

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我的方法后,也能够试试别人的方法。

2.幼儿根据实验情景交流自我的发现。

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

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

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忙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经过同伴间的引导、自我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

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

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影动作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构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并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忙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

在团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否定了自我原先的各种猜测,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明白“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一样”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一样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进取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

提问的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能够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

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四

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够有序地介绍节日的场面,并能写出自己的心情。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描写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有序地介绍场面,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过节》。

一、激情导入,引出话题。

本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参加过哪些节日活动?今天我们就选择你记忆最深的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场景,有序地把它写出来。(板书课题)。

二、阅读教材,明确要求。

1、写过节的场面。

(1)要求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节日场面。

(2)指导学生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如,《赛龙舟》一文的第2自然段,抓住过节场面几个最突出的“点”来描写;《赛马三月街》中的'第5、7自然段,有对“面”的描写,也有对“点”的描写。

2、写自己的心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3、你知道你所准备介绍的节日来历吗?(指名介绍)。

4、题目自拟。可根据习作内容进行个性化拟题,如,“春节,我好开心”“你好,中秋节”等。

三、互相练说,共同评议。

1、说说自己拟的题目,确定主题。

2、指名概括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生评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3、同桌讨论哪一情景作为“点”具体写,哪一场面作为“面”简要、概括写。

四、指导行文,完成习作。

1、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朗读习作,交流评议。

4、自改作文,认真誉写。

板书设计:

节日的场面。

过节节日的来历。

表达感情。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是本单元主题的一个延续,旨在让学生敞开心扉,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个民族节日活动的场面。

本次习作的要求:

1、想熟悉的民族节日活动,如,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

2、写过节时的场面。

3、写自己的心情,要表达真情实感。

4、能写出节日的来历更好。

5、题目自拟。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五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流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六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八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1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几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这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师准备:ppt、土壤等。

学生准备: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等。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二、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

5、学生汇报。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师: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搅拌)。

4、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

空气

草根

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

大颗粒土壤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九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活动建议: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其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学生实验,师巡视。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十

1.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2.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1.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2.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手电筒、铅笔。

2课时。

1.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生猜谜。

3.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势。

5.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发学生材料。

2.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1.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1.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1.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一

1、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学生能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学生体验到实验中会产生误差,明白减小误差对于试验结果的重要性。

分组材料: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准备: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调平。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文档为doc格式。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二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十三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案大全(15篇)篇十五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申请书填写格式范文(15篇)

    申请书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它可以向对方展示你的动机、愿望和独特之处。以下是一些成功申请者的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敬爱的党支部: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警务实战培训心得(专业20篇)

    在培训心得中,可以分享自己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其他人也会有帮助。这是一些年轻人在参加青年培训项目后所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的成长故事能够给其他年轻人带来

    大病低保个人申请书(汇总20篇)

    在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准备一份低保申请书。为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低保申请书的要点,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些范文供您参考。尊敬的领导:你们好,我是部门的sss

    在石家庄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专业21篇)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或者展示了作者深刻

    酒吧创意策划方案(汇总18篇)

    策划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时间、人力、资金等,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以下是一些创新和有趣的策划方案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创意和灵感。活动目标:1、通过

    三方合作合同协议书大全(14篇)

    一份完善的合同协议可以为商业合作提供明确的框架和指导,使合作更加顺利和稳定。在签订合同协议之前,建议您详细阅读范文,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

    逻辑英语心得体会(精选20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记录,对于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心得体会,我精心挑选了一些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榜样党课心得体会(热门22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和成长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这些心得体会都是真实的故事,它们可以给我们启示和启发。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

    公开课活动总结简报(热门15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解决类似情况下的困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贫困助学捐款倡议书(实用12篇)

    通过分析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如何组织论述、如何引用资料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影响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