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翰墨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

在生活和工作中,规划计划是一种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关于规划计划的典型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思考欲望。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一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xx县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xx县抢抓发展机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为切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准确研判未来一个时期xx县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的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编制工作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五个扎实”要求,注重规划统筹衔接,突出问题导向,认真总结分析xx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短板、弱项和优势,准确把握好“十四五”期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任务,使“十四五”规划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符合xx发展实际,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规划支撑。

(一)坚持目标导向。立足我县发展实际,谋划好“十四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从我县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打好发展基础。

(二)坚持统筹协调。在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厘清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注重规划衔接,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

(三)坚持务实管用。在规划编制中,对规划编制目录进行严格遴选,确保规划接地气、可操作。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规划的内容要明确思路方向、重点任务、空间布局,既要加强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易评估。

(四)坚持民主开放。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广开言路、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

(一)总体规划编制。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县委、县政府对未来五年的战略部署和安排,是全县各级各单位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由县政府组织编制,县发改局牵头,县级各有关部门、各镇全力配合、共同完成。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实施,并报市政府备案。

(二)空间规划编制。空间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细化落实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由县政府组织编制,县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起草。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按程序报批。

(三)专项规划编制。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由县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报审前须送县发改局、自然资源局,与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进行衔接,编制完成后,按程序报县政府审定并发布。未纳入重点专项规划但是需要编制的行业专项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并实施,报县发改局备案。

(四)区域规划编制。区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各镇政府组织编制本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县总体规划在各镇的细化和落实,是指导各镇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区域规划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前,应报送县发改局与总体规划衔接,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并报县政府备案。

(一)重大项目谋划及重大问题前期研究阶段(2019年x月~2020年x月)。

2019年9月份,县发改局启动了“十四五”重大项目谋划工作,目前已征集到“十四五”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各镇、县级各部门要对拟列入“十四五”规划的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进行再梳理、再论证,尤其是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及社会投资新方向,谋划上报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带动力强的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重点围绕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旅游、通讯等领域谋划项目,要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及手续办理工作,为做深做实“十四五”规划编制打好基础。同时着手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本行业领域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实施举措等建议。2020年x月x日前,将各自研究成果、基础设施工程、重大项目汇总表,经主要领导审签后及时报送“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重大项目基础设施专班办公室,各单位报送质量将是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重要支撑。承担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任务的部门和单位4月底前要将各自“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初稿一并报送。

(二)拟定纲要框架阶段(2020年x月~2020年x月)。

2020年x月底前,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研究课题和各专项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形成全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报县委、县政府审核。全县各规划承担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县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并做好与中省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形成空间、专项、区域规划初稿,并报送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就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县“十四五”规划纲要。2020年x月底前,根据中央和全省、全市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情况,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形成纲要框架,并与中省市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三)纲要起草审定阶段(2020年x月~2020年x月)。

在2021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形成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听取各镇、县级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代表意见,修订后报县委、县政府审定,提请县人大审议。县“十四五”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原则上与规划纲要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2021年x月前全部出台。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保障规划工作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协调“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具体工作。各专项规划由县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同时为了做好“十四五”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谋划工作,县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四五”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协调“十四五”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谋划申报等各项具体工作。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时成立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班子,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确定联络员与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联络和协调,同步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镇、各部门联络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于文件下发2日内,报送县发局。

(二)组建专家委员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组成“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参与规划编制咨询和研究,对规划重大课题组织评审验收,对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进行评审论证。

(三)落实经费保障。规划编制经费由县发改局向县政府专项申请,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要加强谋划,突出项目。全县各镇、县级各部门要认真梳理“十三五”期间项目进展情况,依据“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中省市战略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认真梳理提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突出政府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等领域履行公共职责的作用,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中央、全省、全市相关规划之中。

二要积极对接,有效衔接。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县发改局要协调好总体规划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各镇、各部门要主动做好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衔接工作。专项规划须在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审议批准后公布。

三要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筹力量、形成合力,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任务。县级财政做好配套保障,保证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是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的关键一年。“十四五”和未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挑战因素不断增多,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可能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更依赖创新累积形成的新动能。

(一)从供给侧宏观增长模型看趋势。

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描述,经济增速是由技术进步增速、资本投入增速和劳动力投入增速共同决定的。

从我国目前趋势看,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8%,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5%,在上海等超大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30%以上。

由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集中影响,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接近18%。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直接后果是储蓄率逐渐下降。事实上,我国总储蓄率过去几年已经由51%左右下降到了48%左右,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属较高之列,但下降速度比较明显。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总体储蓄率会进一步下降至40%左右。

储蓄资源增速下降,加之资本产出率增速也在下降,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近几年逐渐下降,由过去较长时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6%左右的个位数增长。

从劳动力供给看,老龄化毫无疑问会降低劳动力供给增速。事实上,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岁)平均每年净减少200万-300万人。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我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约12%左右,迫使不少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开始下降,由过去10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过去5年年均增长5%左右。

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看,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二)从供给侧部门模型看趋势。

从增长的供给侧部门模型看,gdp是由各部门国内生产增加值+净出口构成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权重共同决定了gdp的增速。

从不同产业门类变动看,考虑到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制造业传统部门和农业生产增速会比较稳定甚至有所下降。

在制造业众多门类中,过去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速的只有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相关新兴部门或新经济部门增速也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两位数增速。但由于对同一领域的传统模式具有替代效应,未必会产生对整体行业增速的实质性提升。

服务业表现出高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增速,特别是服务业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健康等部门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增长的收入弹性很高,具有持续稳定的扩张性,这与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重提高的升级趋势是一致的。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超过了18%。

(三)从需求侧宏观模型看趋势。

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宏观模型十分简单,gdp=c+i+(_-m),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_为出口,m为进口。这说明支撑gdp增速的是所谓“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

从目前态势看,我国国内消费增速逐年下降,已经由过去10%以上两位数增长下降到8%左右的个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高点期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6%左右的增速。

由于投资收益总体上趋于下降,市场投资增速难以出现新动力。净出口因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再加上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概率出现周期性回落,恐难有大的作为。

制造业景气的逐渐收缩会逐步蔓延至服务领域,从而导致就业增速的进一步转弱,失业人数可能会有所增加,会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并进而使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保守。

因此,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似乎也在进入弱化的通道。

总体结论:综合上述多重因素、相关约束条件的变动趋势,得出的基本推论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具有下降趋势。

如果我们假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稳定,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变动趋势,未来5-10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至5%-6%的区间内。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客观接受在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只能取得6%以下的年均增速。

国家五年规划预期增长目标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各地设定各自的五年规划预期目标具有重大导向性影响。

从过去的经验看,过高的预期目标一般会使各级地方规划预期目标跟随性加码提高,最终会导致因整体目标过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必要的刺激性政策,产生杠杆攀升、违约增多、产能过剩、泡沫加大等副产品,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既然未来潜在增长率已经落入5%-6%的区间,如何更多向6%左右靠近,稳定并延长经济增长平台期,是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时需要认真考虑的政策和改革重点。

从中国目前的基础条件看,我们有较大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更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并通过更好的创新激励,延缓因要素红利逐步减弱、外部环境更加恶化导致的降速压力。

(一)以全方位创新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发展主线,这一任务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入推进。应该在一下几个领域采取措施,深度发力。

1.努力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

化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做法包括:

四是在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政策基础上,尽快实施自主生育政策,必要时视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多生育,以扭转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

应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质量提高弥补数量不足。这需要强化实用型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免费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

应该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育能够针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员工教育和培训服务,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人才浪费。

要全面提倡专业精神,减少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培养个人专业兴趣,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能人文化。

提高各领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使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和工人都能成为更受尊敬和尊重的职业人士。

3.强化全方位科学技术创新。

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

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很多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完全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高度依赖进口。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通过互通有无和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这原本不是问题,况且我国还属于贸易顺差国。

但不幸的是,我国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差异、制度体制差异、获得竞争优势等为借口的高技术封锁和禁运且这一和平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美国主导的技术禁运还在进一步强化。

在外部压力遏制下,任何对全球化产业链和技术链抱有期待和幻想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政治上都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还不得不在关键领域继续采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内研发和进口替代,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鉴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环境。

4.深度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今后的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

这些新挑战可能要求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货物与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和准入,可能还涉及体制机制的与国际接轨。

这是因为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往来,这涉及到跨国间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和对参与主体法律保护的一致性。

这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习惯思维。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制定产业政策是一国主权,不容别人说三道四。

这一听起来合理的论断在新环境下可能恰恰是不尊重国际规则的表现,因为一国在使用产业政策工具时,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特别是政府补贴等手段,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使受补贴企业相对于不接受类似补贴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

所以,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如果尊重国际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基于国际规则对他国可能扭曲贸易的国内政策说三道四。

因此,从产业政策角度看,出于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提高政策手段实际成效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好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简单利用政府补贴予以支持,避免给别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留下话柄。

在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国外先进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引进,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高水平竞争,通过竞争尽快提高国内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开放发展方面,中国需要加快沿海城市群和重要都市圈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改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国外创新性资源和高品质企业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培育形成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5.优化能源结构并强化节能。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燃料,能源革命和创新对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的人均自然禀赋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3吨标准煤左右,与美国人均11吨标准煤、俄罗斯13吨标准煤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只相当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趋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趋同。

我们不能向美国和俄罗斯趋同,但即便是向日本和德国趋同,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还将提高约1倍,但前提是达到日本和德国的能效水平。

这也意味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最终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将给中国带来能源安全和减排方面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46190.1万吨,总金额15881.7亿人民币;天然气9039万吨,2551.8亿元,总价值约3000亿美元。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45%,而且还在进一步上升。

相对于粮食安全而言,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具有风险敞口的特点。解决能源问题和挑战的出路只有两条。

一是全方位加大节能力度,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和制造领域加大节能力度,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能主体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国家整体能效水平。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特别是要加快推动电气化和电动化,减轻对原油和天然气的持续上升的进口依赖,降低进口依存度。这是因为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发电方面,还有较大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模式创新扩大电力供给能力。这一替代不仅是绿色低碳的,还具有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长远战略意义。

6.深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最关键最复杂的内容。

一是更好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我国民用经济占比已经大大超过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对就业、创新的贡献日益显著,都达到了70%左右。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加强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可以稳定私营部门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更好激励民营企业和研发人员投入创新、投资未来。在实体经济并为资本市场造就更多面向未来、创新驱动、依法经营,更具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百年老店。

二是要创新性化解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基础的民营比重还在继续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行主体越来越多是民营企业,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且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理解依然是传统的最终要革资本家的命,这使得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或在国内上市后变现部分资产转移出境,是这类担忧的一种表现。

过去,执政党创造性提出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顾虑,缓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化解这个矛盾。对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执政党进一步予以重视并实事求是、创新性地加以探索解决。这是一个十分敏感但又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话题,值得立足长远、认真研究,找到可行的根本出路,否则我国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是不稳固的,以资本市场作为资产配置场所的资产安全也是不可靠的。

三是强化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扫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内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公平竞争的任何不合理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政府补贴招商引资的不合理竞争行为,废除各类地方政府实施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行为,使我国具备的大国经济统一大市场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四是依法行使政府治理和管制,减少政府决策、监管和管制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和随意性,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市场经营行为的随意干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改善基于规则和法治的可预见的政府监管,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

(二)如何更有效促进内外需增长。

从需求侧提高内外需对增长的贡献度,发力点不见得就在需求侧,也不在于简单增加消费补贴和扩大政府支出,很多功夫实际上在供给侧,与供给侧的改革、开放、创新密切相关。

1.基于就业和收入预期稳定的内需扩大。

国内需求总体上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根本措施是保持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而稳就业的根本措施在于在制度上放水养鱼,养活更多的企业。

这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创业就业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尤其要注重发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带来的创业和就业效应,一些城市试图通过赶人的做法控制城市规模,实际上扼杀的是城市内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从企业税费负担来看,在前期降低企业税负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降低企业社保和公积金负担,并通过更多划拨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以更好地通过稳定就业、优化保障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减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从长远财税制度建设和财税制度国际竞争角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结构,改变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逐步向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过渡,使企业税费负担具有国际竞争力。

为了使降税具有可持续性并不对政府民生支出形成挤压,需要进一步优化并精简政府支出项目,削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特别是削减那些锦上添花的政府支出项目、面子工程和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开支,逐步降低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提高民生福利支出的比例,政府要带头勒紧裤带过紧日子。

2.基于深度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较大的城乡收入和福利差距、明显的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依然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2倍后,城市化动力才减弱并趋于稳定。

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还在2.7倍左右,落后地区城市人均收入与发达地区城市人均收入的差距更大,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差距还十分明显。

这说明我国还远未到逆城市化的阶段,需要继续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核心推进深度城市化本质上属于供给侧改革和创新的内容,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具有扩大国内需求的积极效应。

我国现有统计制度下的城市化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化实际水平,很多城市常住人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应该采取措施允许2.7亿进城农民工和近1以亿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自主选择获得就业居住所在地户籍并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政府相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多用于进城落户人口的城市保障房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

这有利于稳定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形成政府支出与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效应要强于简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对社会结构的改善和公平正义的维护也具有积极作用。

考虑到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都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该完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禁止城市政府采取限制外地人流入或是以疏散为名驱赶外地人的错误做法,还城市社会应有的开放包容姿态。

这在经济减速、失业增加时显得格外重要。在深度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用地供地机制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高效配置机制。

使建设用地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城市常住人口特别是落户人口的增加相适应,使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更好的入市变现通道和市场化权益价值实现机制。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也要与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流入规模特别是流入人口落户规模相适应,形成对吸纳转移就业人口落户的正向激励机制。

在城市房地产调控模式方面,要改变目前通过行政管制限购限价的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不合理做法,通过税收手段调控抑制不合理炒作行为,使正常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3.基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我国未来城市化率将达到80%以上,主要城镇人口将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20个左右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的。

如果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做好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就形成了。

以往以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的四大板块区域战略,加上点菜单式的碎片化区域政策,经过20年左右的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考虑到任何一个板块内部不同省区市之间的较大差异,延续如此大尺度的区域战略或过于碎片化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指导,实际操作性、指导精准性和市场统一性都面临挑战,最后极有可能沦为不同板块之间争相寻求中央优惠政策的政治借口。

我国作为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区域差距甚至远远大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这本身就有值得检讨的制度原因。

事实上,从他国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经验看,真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恰恰是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会允许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并产生要素报酬均等化的趋同效应。

而我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户口制度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平等配置。因此,区域战略和政策应该基于统一市场下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聚集机制,做顺势而为的引导而不是逆势而为的干预。

因此,应该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将原有的以四大板块为主要构架的区域战略和政策,转变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空间单元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战略,通过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网络共建、生态环境协作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

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不同规模城市和城镇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真正有市场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要素分布和经济分布空间协调基础上实现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收敛,而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会有利于内需的稳定扩大。

从大的城市群格局看,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这些城市群中,只有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未纳入国家规划视野。

这个行政区经济总量达到18.7万亿元,占全国的21%,值得在"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家战略,像"十三五"时期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那样来予以认真研究、全面谋划。

在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环渤海大湾区可能是中国北方地区基础条件最好、创新能力最强、集聚效应最显著、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这一地区有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还有大连、沈阳、青岛、济南、滨海新区等知名中心城市和新区,以及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如果在这一地区结合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深度对外开放,将是缩小国内南北发展差距最值得发力并取得成功的地区,具有缩小区域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全局性战略意义。

4.基于宏观审慎的财政货币政策优化。

在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的外部需求剧烈萎缩时,为了避免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强烈冲击,可考虑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对冲外部冲击导致的明显波动。

但在考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时,依然需要顾及我国经济的货币累计发行量偏大、债务杠杆率偏高的隐患,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中让财政政策扮演更积极的主导作用。

货币政策主要是在流动性供给方面保持适度宽松的配合,使债务工具的发行利率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到期债务置换创造条件。

要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放水导致地方政府、企业、居民杠杆率的再度攀升。

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还要细化优化金融监管举措,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

特别是提供有利于降低债务杠杆率的股权融资服务,为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化募资和投资运营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激励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将更多支出用于与深度城市化相关的大城市住房保障、城市地铁网络、城市群都市圈快轨、生态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减少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和浪费,减少锦上添花类基础设施项目。

5.基于深化开放的出口稳定增长。

深度对外开放不仅是对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放开,还包括国内有可能导致贸易和投资行为扭曲的制度改进并与国际规则接轨。

这有利于为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营造稳定友好、安全可靠的外部营商环境。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扩大出口规模,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和职责。

对政府来说,更重要的是努力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新变化,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多边、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和经营创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公平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降低产品关税、扩大服务业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相关格局。

要认真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贸易和产业政策的重点关切,基于国际规则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以提高产业政策实效为出发点,避免对我国产业和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指控或不对等开放的指控。

有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出口企业才能更好地专心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升,稳定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可能会难于以往,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从国内条件看,今后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

这需要我们不满足于近三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与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配合,形成供需两侧更有利的增长支撑。

从国际看,我国经济的开放度和信息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我们即便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也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努力维护友好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由贸易体系。

尽管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来更好激发国内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增长能力,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更平缓并延续更长的增长平台期。

因此,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四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应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全方位创新实现上述目标情景,中国就可以用1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都会有新的提高,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抓好“十四五”时期五年的工作,对加快____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十四五”时期,____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做旺集镇、做美乡村、做强产业”的目标,努力构建“开放、繁荣、和谐、秀美、幸福”新____,主动融入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以扩权强镇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卫星重镇,实现与县城的无缝对接;规范镇村建设,保障民生,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是打牢基础,进一步完善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做强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富民产业,打响以金兰柚为龙头的特色品牌;三是做美新农村,扩大新农村点的覆盖面,打造提升乡村特色旅游;四是做旺新城镇,完善集镇功能,建设好有特色的____广场、公园、商业中心和住宅中心,全面提升集镇品位。

1、牢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桥修路。通村通组道路修建到位、大小危桥改造到位、水利设施工程改造维修到位。重点要改造枫塘桥、新屋桥,进一步拉通镇区循环路;结合“农旅融合”石溪郊野公园的打造,完善石溪进出路网;二是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东谷水河堤的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泸水河____段的“五河”治理工程,做好渠道的维护和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三是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打造枫塘等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四是力争全面铺开全镇范围的农村清洁工程,花大力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五是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将空心村整治与贫困村帮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各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实现贫困村“摘掉贫困帽”、空心村焕发新活力。

2、强产业,打响特色品牌。一是做大做强以金兰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以基地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积极引进金兰柚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打响____金兰柚品牌。二是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开放型农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耕作技术及经营理念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将金兰柚、烟叶、葡萄、苗木、油菜等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我们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来抓,力争井冈蜜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烟叶面积达2000亩,苗木面积达5000亩,油菜面积达22000亩。引导成立合作社,集中规划,规模推进,加强技术指导,在产、供、销各个环节搞好综合配套服务,建好果品专业批发市场,形成江背至利田的“金花走廊”,盆形的“蜜柚产业廊”和石溪的“生态绿廊”。三是做强做大林产工业园,做好百福玛瑙玉、兴和木业等现有企业的帮扶工作,积极引进新企业入驻园区。

3、美乡村,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生活的惠民工程,“十四五”期间,全镇要实现80%的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并力争达到100%,同时,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积极挖掘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品位。一是按照“农旅结合”思路打造好乡村旅游产业,抓住全县打造“一线一带两点”的乡村旅游发展契机(“一线”即泰山至____旅游精品线,“一带”即____生态观光带,“两点”即____石溪、泰山楼下两个4a级乡村旅游点),以规划设计为先导进行总体规划、整体开发,突出“农旅”结合,主打“绿色生态”牌,以石溪郊野公园为基点,将江背、石溪、路口、东谷等村串联开发,以香樟园、湿地公园、万亩井冈蜜柚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为布局,以乡村农家乐、采撷园为载体,将石溪打造成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郊野田园观光休闲带,力争打造“最美旅游乡村”和“最美旅游名片”。二是加强乡村旅游的策划、宣传和推广,通过“乡村旅游年”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扩大乡村旅游和金兰柚产业影响力。

4、旺集镇,促进集镇品位提升。一是拉大集镇框架,做好与县城的衔接,打造好液压元件厂、物流园等地块,做好____镇集镇规划的整体修编工作,加快推进镇村联动各项建设。二是完善集镇路网建设,重点做好学府路、锦园路等主干道规划建设。三是建设____特色餐饮一条街,做好龙翔新区建设,打造高端的住宅小区。四是完成移民新区安置房建设,提升城镇人气。五是按照“九个一”标准完成垃圾清理、娱乐、宾招、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完善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加快公立幼儿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学。六是完成果蔬批发一条街和农贸市场建设后续工程。七是做好森林公园、____广场、专业市场的建设工作,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增强承载力,聚集人气,提升集镇品味,以更高的标准、更完备的功能,全力将____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秀美小城镇,成为____县真正的后花园。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二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经济将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各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的压力和面临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各种问题和矛盾叠加,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转型的阵痛与新动能培育的困惑交织在一起。城投公司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这就迫切需要有一部纲领性的文件来指导城投公司发展。“十四五”规划可以帮助城投公司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升服务城市发展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城投公司如何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本指南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不足之处请业内专家批评指正。

国家层面“五年规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五年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五年规划”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从国家到地方,“五年规划”呈现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自上而下的四个层级;从横向看,每个层级除了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以外,还有针对行业的五年专项规划,如城市园林规划、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除政府外,许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也纷纷制定“五年规划”。

首先,制定“五年规划”符合城投的属性诉求。城投作为一类特殊国企,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五年规划”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规划期内对城投行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国资国企改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规划等起着引导和制约作用,制定与上位规划相匹配的“五年规划”,有利于城投找准发展方向。

其次,制定“五年规划”是城投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没有规划引领而力求保持稳健发展已然成为空谈。城投通过制定“五年规划”,系统研判未来将面临的发展趋势,制定明确的总体发展战略、业务发展战略和职能战略,并匹配详细的行动规划和计划,可以指导企业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提升效益和实现更好发展。

城投的“五年规划”主要包括总结回顾、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规划、规划保障措施等。

总结回顾主要是明确取得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分析包括pest分析、行业环境分析、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等;。

战略制定包括总体战略、职能战略和业务战略、子公司战略;。

战略规划包括目标规划、时间规划、项目规划等;。

保障措施包括内部组织保障和外部政策及资源保障。

城投“五年规划”编制的核心思路简单归纳为: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whoami?whereamigoing?howdoigetthere?简称为“wwh规划编制思路”。

“我是谁”简单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并解剖作为城投企业的我,找出我存在的问题,发现我的优势、我的短板,找准确我的定位等。

针对“我是谁”,我们要用好分析工具,找出我的优势和长处、瓶颈和短板,设定出我的愿景和目标,实事求是地将企业画像描绘出来。

“我要到哪里去”简单说就是城投公司结合市委、市政府、国资委的战略意图以及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劣势,定下我的目标和方向。

针对“我要到哪里去”,我们要建立起1+n的总体目标体系。首先我们要确定最核心的战略大目标“1”,围绕战略大目标“1”的实现,找出“n”个阶段性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形成战略规划总体目标和阶段性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清单。

“我如何去”即是我的经营模式,我的管控模式,我的激励机制,也就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我的战术、我的打法。

未来五年的变化会越来越快,诸如“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都有可能发生,产生变化的不确定因素会很多,因此为了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我们用何种方式方法把“我如何去”这个阶段的事情做好非常关键,也就是城投战略规划的制定显得非常重要。

孙子兵法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城投的决策管理者不了解城投的本身,就不能做到扬长避短。要了解城投对其进行分析必不可少。分析过程必须建立在充分、扎实的企业内外部调研基础之上,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外部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趋势、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对手、对标企业等。内部调研究查涵盖业务、组织管理、人员、财务、资源等各个方面。通常可采用的方式包括资料研究、内外部访谈、实地走访和问卷统计、战略研讨等。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梳理信息,层层抽丝剥茧,为制定战略奠定基础。

武功厉不厉害看马步站得稳不稳;汽车是否跑得快,要看底盘稳不稳;企业是否能够制定好的发展战略目标要看定位准不准。不同定位的企业,战略目标设定不同。一般而言,城投企业的战略定位有三类:一是定位为公益类国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营业务,这类企业以如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二是定位为商业类国企,这类企业要考虑如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创造营业收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三是定位区域开发或者行业类企业,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存在。现实当中,很多城投公司有着多重定位,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核心定位,选择战略规划的方向也不同。

编制规划要善于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在实践中我们如何做到专业的战略分析与规划?这就要求我们择优选择专业工具和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战略。这些工具和模型通常有波特五力竞争模型、swot分析模型、pest分析、space矩阵模型、波士顿矩阵、卓越绩效评价体系等。

在编制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企业的战略变得明朗。

编制规划要有逻辑思维和战略思考,不能拍脑袋、想一出是一出。企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共同影响着企业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要看城投公司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区域、产业、资金等维度,其中核心在于产业,我们要分析企业机会、看核心要素;其次看内部环境,包括我们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等,核心是分析自身的条件,看清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结合内外部环境,抓住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明确经营哲学、战略定位、方向、目标、模式,再进一步制定业务规划、管理保障等。

要编制高质量“十四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规划的高度、宽度、亮度和精度。要做到政策匹配、语言规范、层次清晰、言之有物,要具有创新开放的理念,规划文本要体现前瞻性、规范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操作性。编制过程要以“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新为魂、金融为器”为原则,做到规划成果既要接地气,又要有前瞻性,既要准确把握政策又要体现先进性和实操性。

城投集团本部与子公司在“十四五”规划目标、文稿编写、产业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目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技术创新等具体规划方面要相互衔接,确保集团本部与子公司参数及目标相一致,保持高度融合。这一步可以在本部规划大致框架思路出来后,再对本部和子公司间差异点进行调整。各子公司先期基于城投本部战略和中心任务上,牢牢抓住本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和企业核心需求,重点围绕本企业战略目标,如何发挥企业优势,聚焦企业内部资源和力量,差异化编制子公司规划。

基于前期做的各项战略研究、分析判断,要重点对其进行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的最终成果是清晰完整的一套体系。发展规划首先依据城投集团本部的使命自上而下逐层展开,子公司服务于本部的发展内容和方向,从城投本部分解至子公司的规划通常分别是:事业规划(使命愿景、定位、目标)、竞争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路径、行动计划)、职能规划(各项职能的配套,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支持,战略分解实施等)。在城投本部使命愿景之下,也可以按照横向划分为业务规划、资本规划、组织与人才规划等。实际编制过程中要根据调研情况不断总结、调整、提升,才能做到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半途而废。

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预留自我调整机制,避免出现因政策变化导致无法落地的情况。“五年规划”能否落地取决于三个要素:量化的目标体系、清晰的实施路径、强力的推动执行。具体来说,目标体系要与公司的预算体系、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起来;实施路径要将目标细分到业务和项目、细化到时间表、落实到责任人;推动执行需要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和赏罚分明的制度保障。

国家从“十五”规划开始,发现了规划落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始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即在第三年开展评估工作,评估内容包括目标实现情况、任务推进情况、重大项目进展情况等。城投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机制,还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一年一评估、内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偏。

好的“五年规划”,既是城投公司实现五年发展目标的指南,也是激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制度保障。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三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 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二节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

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四节 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一节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第二节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第二节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第三节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完善服务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第二节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贯通升级,推动内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一单制”服务。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铁路企业改革,全面深化空管体制改革,推动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

第三节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一节 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加快标准升级迭代和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第二节 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格局,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第三节 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畅通商品服务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支持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强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第四节 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

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构建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调节收入分配、减轻消费者负担的税收制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支持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

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完善出口政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规模,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

第二节 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机制,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示范效应,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坚持企业主体,创新境外投资方式,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和流通体系,加快金融、咨询、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防范化解境外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类风险。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境外投资立法。

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第一节 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节 拓展投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资项目落地见效。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第二节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第一节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

第二节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

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第三节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第一节 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深化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第二节 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

第三节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第一节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

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评估,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第二节 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新个体经济管理规范,清理不合理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事项,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明确平台企业定位和监管规则,完善垄断认定法律规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探索建立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

第三节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

健全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提升安全防护和维护政治安全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审查。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四节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制定数字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资源治理机制。积极参与数据安全、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推动全球网络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建设,构建保护数据要素、处置网络安全事件、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等数字援助,使各国共享数字时代红利。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对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强化资本收益目标和财务硬约束,增强流动性,完善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机制。建立布局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动态发布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

第二节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促进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加快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成为企业经营决策主体。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行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第三节 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大力推进国资监管理念、重点、方式等多方位转变。优化管资本方式,全面实行清单管理,深入开展分类授权放权,注重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履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科学合理界定政府及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所持股企业的权利边界。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第四节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壁垒。创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工具,健全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对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发债一视同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力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政企沟通渠道。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第五节 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推动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第一节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施民法典,制修订物权、债权、股权等产权法律法规,明晰产权归属、完善产权权能。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完善涉企产权案件申诉、复核、重审等保护机制,推动涉企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畅通涉政府产权纠纷反映和处理渠道。加强数据、知识、环境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

第二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四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清晰擘画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蓝图,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愿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的高品质生活指日可待,为广大青年带来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浩荡东风。

仔细研读《纲要》不难发现,全文19篇、65章、195节,直接出现“青年、青少年、未成年人”关键词的就有14个章节。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诸多章节,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温度都与青年发展息息相关。

尤其在青年广泛关注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纲要》更是拿出了不少硬招、实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仅独立成章,更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5%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20项主要指标,并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住房保障内容大幅扩充,政策导向更加鲜明,不仅完善了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改革等公共服务,更是推出完善长租房政策、租购同权等新举措,及时回应青年“痛点”。《纲要》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脉搏,鲜明提出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为灵活就业青年和新职业青年们解决后顾之忧。

青年高质量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眼尖的小伙伴发现,《纲要》第五十章第二节明确提出,“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其实,青年发展规划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就首次提出“制定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并对青年发展诸多领域作出系统规划,充分体现了支持青年发展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青年发展规划写入“十四五”规划,正是坚持系统观念,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用制度优势防范化解青年发展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的题中应有之意。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推动下,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鲜明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强调“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截至目前,省级青年发展规划全部出台,省、市、县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普遍覆盖,青年发展规划的制度效能正在生成。

青年优先发展逐渐成为地方关注重点。

青年发展不仅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也是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保持地区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减,青年人口合理比例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一些敏锐的地方政府开始将青年人口比例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指标,广州、深圳、宁波、成都、淄博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支持青年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实际行动。

又到谋划长远大计的“规划季”,各地加快推动青年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衔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个省级、27个地市级、121个县级“十四五”规划设立青年发展专节,7个省级规划对青年发展进行专门集中表述,4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专门部署青年发展工作。我国的青年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在青年发展领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十三五”已经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过往,“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所代表的未来已来。我们相信,在《纲要》航海图的指引下,中国青年高质量发展的航途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方针。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六十三章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第六十四章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强化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一章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第二章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第三章“干支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第四章推动成渝相向发展。

第三篇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第一章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第二章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三章合理扩大有效投资。

第四篇深化经济地理重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章深化经济地理重塑。

第二章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构建新型城镇空间结构。

第四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五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第五篇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能引擎。

第一章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

第二章加快打造创新生态链。

第三章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六篇持续深化经济组织方式转变构筑产业竞争比较优势。

第一章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显示度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

第二章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第四章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第七篇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蓬勃动力。

第一章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二章纵深推进“五项制度”改革。

第三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章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第五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八篇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塑造天府文化独特魅力。

第一章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章传承发展天府文化。

第三章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四章高水平建设“三城三都”

第九篇持续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新典范。

第一章全面塑造城市大美形态。

第二章加快提升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能力。

第三章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十篇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地彰显城市幸福美好生活价值。

第一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章营建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

第三章创新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第十一篇全面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章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

第二章全面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第三章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第四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十二篇切实有效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章完善规划体系。

第三章突出项目支撑。

第四章强化政策协同。

第五章营造良好氛围。

第六章强化评估考核。

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

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力争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205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充分考虑我市发展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力争到2025年,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努力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型成势,以新经济为牵引的创新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两区一城”成为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

——努力建设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全省“主干”作用全面增强,在国家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的能级位势明显提升,推动成渝互动协同和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成效,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基本形成“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

——努力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更加多元,城市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持续提升,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底色,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努力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服务国家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和国际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作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和创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取得实质性突破,初步建成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城市。

——努力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先行区。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建设整体成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持续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法治成都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顺应未来五年城市人口和市场主体总量、分布、需求及其结构性变化,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以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城市发展物质基础、以商业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以场景化营造释放城市投资机会、以产业化思维满足多元市场需求、以全周期理念推动人力资源高效协同、以共建共治共享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让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五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中国×和×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深入推进“铸魂、育人、塑形”三项工程,努力践行“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积极探索。

企业文化建设。

新模式,宣贯股份公司五大理念和集团公司核心理念、夯实“五大基础”、推进“五大工程”、培育“五大优势”、强化“五大机制”,全面建设现代型、人本型、开放型、创新型企业文化,为引领科学发展、支持公司治理、促进管理提升、凝聚企业力量、提升企业形象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中国×理念系统包括五大核心要素,是企业的共同精神家园,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股份公司理念系统统一表述为:

1.企业精神:x。释义: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励精图治、顽强拼搏的意志,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坚持精益求精、更优更新,追求至精至善、永不停步,奉献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打造一流队伍、塑造一流品牌。

2.核心价值观:x。释义:坚持诚实守信、至诚至信的基本价值理念,保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基本工作作风;以人为本、平等公正,团结协作、开放包容,追求企业与员工、与股东、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3.企业宗旨:x。释义: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驱动,领先现在、引领未来,坚持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努力创造业绩、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4.企业使命:奉献精品,改善民生。释义:致力于在建筑业全产业链和相关多元化产业,奉献精品工程、精良产品和精益服务,持续改善交通环境、生活环境和物理环境,增进民众福祉、创造幸福生活、开拓美好未来。

5.企业愿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释义:不断增强企业核心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做中国建筑行业的领跑者;走全球发展道路,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建设引领全球基础设施发展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二)集团公司理念系统表述为:

1、×核心价值观: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释义:“追求卓越”:既是×企业文化内涵的集中表现,又与中国×企业精神高度一致,一脉相承。追求卓越,就是要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尽善尽美,引领群伦,这是对x局人历经x载栉风沐雨,在施工领域争第一、创一流,建不朽工程的最好注解。“我们”: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又涵盖了我们企业的每一名员工,乃至我们的协作队伍。我们是一个同舟共济的集体,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团队。“人生”:既指人格化的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也包涵了一代代员工个人的生命历程。我们的人生,企人合一,相融共生,薪火相传,企业和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员工凭借企业的平台施展才华,推动企业发展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品格”:既有与生俱来的历史传承,又有后天勤学修炼的文化底蕴,并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分臻于完善。品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强劲不竭的内动力。几代x局人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形成了吃苦、奉献、坚韧,诚信、创新、负责,进取、唯美、卓越等优秀品格。我们的人生,因品格坚毅而执着,因品格优秀而高尚。品格决定命运,品格成就卓越。一个“人生品格”旨在“追求卓越”的企业,必定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业长青的企业,也必定会为员工创造富裕幸福的生活,为社会奉献不朽的建筑精品。

2、企业精神:x。释义:诚信,诚就是忠诚、老实,信就是守信用重信誉。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特殊而现实的意义。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是企业兴旺的灵魂。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各方面工作创新,才能实现新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永争一流,寓意永远瞄准国际、国内一流先进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和经营业绩,去奋斗,去拼搏,去创造;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做就做最好,争就争先进,不断夺取并保持企业在建筑施工领域以及本行业经营管理、施工生产最好业绩和最高指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打造国内一流品牌,创建国际知名企业。

3、企业作风:x。释义:“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人做事最讲精细,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一点不差;×人做事最讲效率,有令则行,闻风而动,有序快速,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推诿拖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不尚空谈,办实事不摆花架子,讲实效不弄虚作假,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实事求是,务求实效,追求过程与结果共同完美,不留遗憾;把每一件事都做得确保符合规范,符合标准,无可挑剔;把每一件工程都做得力求内实外美,经久耐用,富有美感。

4、企业宗旨:让顾客满意,为股东增值;使员工富有,求合作共赢;向社会呈献建筑精品。释义:我们努力工作的意义就是要保证企业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保证企业股东的资本获得可观的增值;保证企业的员工有充分发展的舞台和致富的机会。×集团要通过向社会呈献建筑精品体现自身价值,从而做到为国家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与合作伙伴共同获得利益,使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5、企业愿景:在建筑领域为人类创造更丰富的价值。释义:在建筑领域为人类创造丰富的价值就是广泛吸收世界建筑领域的最新成果,最终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实现人类在建筑领域的光辉梦想。以天下为己任,铸造优质产品,追求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懈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6、企业经营理念:市场是导向,创造市场是我们更高的追求。释义: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是企业的生命。要主动接受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了解市场、熟悉市场,按市场显露的信号,做出最快捷、最有效的反应,顺应其发展趋势,及时适应它,服从它,跟着它走,按照市场需求创造性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适应市场的高境界是驾驭市场、创造市场。要通过我们生产技术的进步,拓展出新的施工项目和施工领域,创造新的市场;要通过我们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拓展出新的经营项目和经营领域,创造新的市场。只有这样,从适应市场到主宰市场,把握市场先机,赢得主动,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企业文化重点在建设、重心在基层,尤其要切实抓好标识系统、职业道德、项目文化、文化载体、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基础性工作。

(一)标识系统。各级单位、工程项目部、厂矿车间、派驻机构,统一使用“中国×”企业标识;各级企业必须在办公场所显著位置安装醒目的“中国×”标识并设置夜间灯光效果;各工程项目部(车间厂矿)必须在主体建筑、大门、墙体、围挡等位置安装或喷绘醒目的“中国×”标识;投资建设和施工的各类建筑工程竣工后,要在显著位置制作安装永久性“中国×”标识和文字;各类会议室、指示牌、旗帜、宣传栏、大中型机械设备车辆、名片、信封、证章等都要印制或喷绘“中国×”标识;各级网站、报刊、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传册、宣传片等文化阵地和文化产品都要统一使用“中国×”标识;有关“中国×”标识制作使用规范按照股份公司《企业文化手册》执行;所属单位规范使用“中国×”标识情况纳入督察督办和绩效考核。在执行股份公司相关规定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充分彰显×企业元素,特别是在工装和安全帽上,必须显示“中国×”字样。在不破坏“中国×”标识完整性的前提下,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适层级的组合展示方式。

(二)职业道德。全面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员工文明素质和单位文明程度,争创全国及省部级文明单位。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大宣教格局,深入开展各级管理人员廉洁从业教育和警示教育。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职业操守教育,持续开展诚信敬业道德讲堂活动,推进“十百千诚信敬业道德讲堂建设工程”,动态优化巡回讲堂、每年评选示范讲堂、扎实建设“身边的讲堂”。持续开展员工执业行为塑造,深入宣贯10项《员工行为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忠诚企业、恪尽职守;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精益求精、持续改进;注重绩效、争创一流;言行合一、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勤俭节约、低碳环保;严于律己、廉洁从业。《员工手册》修订后,组织员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三)项目文化。深入推进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完善项目文化管理制度,根据股份公司《中国×项目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和《中国×项目文化建设操作指南》,形成务实管用的项目文化标准化建设制度体系,每年开展项目文化建设达标验收。推进“十二项文化”落地生根,具体包括着力建设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责任文化、以“标准精细”为重点的管理文化、以“本质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文化、以“品牌建设”为重点的形象文化、以“降本增效”为重点的效益文化、以“团结协作”为重点的团队文化、以“令行禁止”为重点的执行文化、以“人尽其才”为重点的人才文化、以“鼓励创造”为重点的创新文化、以“风清气正”为重点的廉洁文化、以“互利共赢”为重点的合作文化、以“关爱员工”为重点的和谐文化,开展“十二项文化”建设年度任务分解和验收工作。

切实在基层项目推进集团公司六大文化建设,即以忠诚守信为重点的诚信文化建设;以“责任明晰、恪尽职守、敢于负责、忠于企业”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文化建设;以“促进安全生产”为重点的安全文化建设;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以“工程优质、干部优秀”为重点的廉洁文化建设;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和谐文化建设。做到全面推进,特色鲜明。每年对在建项目进行项目文化建设验收,并评比命名“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示范点”。

(四)文化载体。集团公司建设企业文化展厅,各子分公司建设企业荣誉室,工程项目部全面建设文化室、文化墙和宣传栏。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编印发布的《企业文化手册》,每两年更新一版;每年编写出版反映企业辉煌业绩的著作。子分公司以上企业每年编制反映企业文化和业绩实力的企业画册、宣传册、专题片。坚持科学办报办刊办网,完善企业媒体建设管理办法,办好铁路建设报、公司官方网站,开通企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办好有公开刊号的科技期刊。鼓励子分公司开通企业网站、微博、微信。建设覆盖全公司宣传文化干部的qq群。

(五)社会责任。全面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系统高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定期开展社会责任项目评估评价,建立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的奖罚制度。配合股份公司探索建立中国×社会责任基金。着力打造“×关爱行动”社会责任品牌。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不断提升报告编制水平,及时公布社会责任管理状况和社会责任实践情况。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共赢。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扶贫助困、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支持员工志愿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责任先行”的全球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海外公益事业,努力担当全球社会责任典范。评选年度优秀社会责任实践。

在全面推进。

企业文化建设。

各项工作基础上,重点建设学习工程、聚力工程、典范工程、品牌工程、创新工程。

(一)学习工程。构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领导干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七位一体”的学习机制。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天,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督学督查,推进中心组学习成果转化。加强领导人员教育培训,参与建设“中国×大学”,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打造“引领型”培训机制。加强企业新型智库建设,强化企业政策理论研究,定期开展“对标”学习和调查研究,参加股份公司举办的中国×改革发展专家论坛,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推广“卓越讲坛”专家讲座培训形式,深化“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推进“窦铁成班组”等生产一线学习场所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大赛、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和创新创效活动。构建全员全时全程“三全”学习教育机制。

(二)聚力工程。深入细致做好现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上桥头、进洞口、下工班、到宿舍、入人心。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加强企业执行力建设,明确目标责任,优化管理流程,加强督察督办考核,提升企业战斗力。加强和谐企业建设,拓宽职工民主管理渠道,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三工”建设、“三不让”帮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员工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做好统战工作,推行党外人士联系制度,为企业改革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三)典范工程。优化企业典型选树培养和表彰机制,着力塑造企业“五大典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宣传管理最精、效益最高、发展最好的企业,争创中国×企业典范;总结宣传全公司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工程,争创中国×工程典范;总结宣传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先进典型,培育中国×人物典范;总结宣传“最美×人”、“中国×道德楷模”等先进事迹,着力培育中国×道德典范;总结宣传“五个一工程”、“项目文化示范点”、“金路奖”优秀作品,着力打造中国×文化典范。

(四)品牌工程。深入推进中国×统一品牌战略,完善企业品牌标识管理制度,认真执行《中国×品牌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商标标识保护,防控品牌风险。建立产品品牌商标数据库,完善使用“中国×”品牌的申报备案机制。加大企业品牌宣传力度,拓展品牌传播和推广渠道,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性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提升“中国×”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丰富、提升“中国×”和“×”品牌内涵,确立“天下第y局”的发展定位,时刻牢记建设国内领先、行业一流现代企业的宏伟目标,把诚信、精品、科技、安全、绿色、人文等文化概念融入品牌建设,大力传导企业品牌文化。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参与打造中国ד金路奖”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始终高扬永争一流的奋进旗帜,凭借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打造行业领先的“产品品牌”、“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义无返顾地担当起历史责任,勇于争先,不断创造×改革发展事业的新辉煌。

(五)创新工程。推进文化升级工作,设计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英文全称更匹配的英文简称,推出更美观、更现代、更利于传播的企业新标识,分类别、分业态、分板块统一全公司工装设计款式要求,推出中国×系列卡通形象,推出企业宣传形象用语。深入推进文化融合工作,指导新重组企业做好历史梳理、文化导入、形象设计、宣贯培训,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并购、内部重组中的重要作用。探索跨文化管理工作,树立全球运营、本土经营思维,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履行国际公约,加强沟通交流,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推进文化转型工作,全面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和新技术要求,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从企业文化建设向建筑文化建设、产品文化建设、行业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延伸拓展。

股份公司决定在巩固中国×企业文化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强化中国×在文化领域的产品优势、人才优势、传播优势、市场优势、系统优势,打造中国×企业文化“硬实力”。集团公司将按照股份公司的统一部署积极培育五大优势。

(一)产品优势。紧密围绕企业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创作企业需要、员工喜欢的文化产品,每年编辑出版重点工程纪实著作、优秀摄影作品集,定期举办优秀文学作品大赛、微电影大赛、原创歌曲大赛、书画大赛,持续推出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策划推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参与投资创作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剧、歌曲、文学著作,争创国家和省部级“五个一”工程奖。各级企业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推出代表本企业文化水平的代表作品。工程项目部落实两项“三个一”的要求,即项目建设前期制作一部宣传短片、一本宣传画册、一个项目沙盘,项目建设期间动态更新,项目建设结束时形成一部纪录片、一本摄影集、一本经验集。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支持奖励力度。

(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以及×文学社、×摄影艺术委员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加强中国×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建设,参加股份公司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中国×文化艺术节,加强与国家级专业文化艺术组织沟通联系,搭建企业与文艺界的交流平台。实施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在行业和社会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

(三)传播优势。搭建企业发布平台,即:以企业办公系统为主的内部政策发布平台,以官方网站、法定媒体为主的法定信息发布平台,以各级网站、报刊媒体为主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以官方微信、企业报刊为主的员工教育信息发布平台,以展会、交流会为主的品牌信息发布平台,以电子商务系统为主的商业信息发布平台,以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为主的重大信息发布平台,以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为主的舆情引导信息发布平台,以oa广播、微信群、qq群为主的即时信息发布平台,以传播力提升企业影响力、以话语权提升企业主动权、以透明度提升企业公信度。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搭建以中央和省部级主流媒体为主的品牌宣传平台,加强与媒体的交流沟通,努力构建宝塔型、区域性、网络化的媒体资源新平台,通过日常宣传和战役性集中报道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企业的重点工程、典型人物和新技术、新工艺,展现企业实力和员工风采,形成企业对外宣传优势,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四)市场优势。强化文化工作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推动作用,讲好企业故事,传递企业声音,展示企业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参与股份公司以下各方面的文化工作:推进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化,围绕建筑主业做强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创意设计、装饰装潢业务;整合现有资源做优期刊、出版、教材、培训业务;依托地产项目拓展会展、商贸、旅游业务;发挥企业优势拓展影视、广告、动漫、游戏业务;加强知识管理做好知识产权引进、转让业务;适应新技术趋势开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业务,为企业注入新的高端经济增长点。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参与股份公司组建的专业化发展的文化企业集团工作。

(五)系统优势。按照建立健全股份公司、二级企业、三级企业、工程项目部“四级”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二级企业设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企业文化工作部门,三级企业明确企业文化建设分管领导和职责部门,项目部明确企业文化建设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集团公司各单位按照股份公司的统一部署,在以上五大优势的培育过程中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搭建平台,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充分展示x局企业文化的特色。

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统筹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五对关系,全面参与构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协同推进保障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上下互动。坚持上到战略加强引领,实施文化兴企、文化强企战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推进企业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文化引领转变。坚持下到一线落地生根,做到“两纳入、四同步”,把项目文化建设纳入项目建设目标、纳入项目管理全过程,与项目管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形成自上而下、上下协同的领导机制。

(二)内外兼修。坚持内聚人心、铸魂育人,深入宣贯中国×和×理念系统,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规范员工执业行为,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构筑企业共同精神家园和文明行为范式。坚持外塑形象、展示品牌,规范品牌标识管理,加大企业公关传播,开展形象展示活动,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加强透明企业建设,防控品牌和舆情风险,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内外兼顾、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

(三)点面结合。坚持着眼于点、示范引导,着力抓好示范线、示范点、实验室、责任区、先锋岗建设,允许先行先试,鼓励创业创新,探索生产经营成功经验,塑造企业“五大典范”,带动更多企业、更多员工争创一流。坚持立足于面、深化拓展,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主体由专职文化干部向全体干部员工拓展,工作领域由生产领域向生产生活各领域拓展,工作对象由正式职工向协作队伍拓展,工作区域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工作内容由单纯开展文化活动向整体文化建设拓展,形成以点带面、全面覆盖的工作机制。

(四)统分有序。坚持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明确以“五个五”为基本构架,以中国×理念系统、员工行为准则、中国×标识、十二项文化“四大要素”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母文化,统一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建设标准,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坚持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推动集团公司在中国×母文化构架下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子文化,分年度明确企业文化建设重点领域、重点任务,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形成有统有分、有序推进的建设模式。

(五)建管并重。坚持建文化、建队伍、建载体、建机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人才使用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作用发挥机制,建设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干部队伍。坚持管规划、管标准、管评估、管考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集团管控,优化企业文化工作流程,量化企业文化建设标准,定期开展达标评估,加强督查督办和监督考核,形成建设有力、管控到位的保障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要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常务副市长要抓总,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工作专班工作,x、x要牵头负责,加强工作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亲力亲为,全程主持并参与规划编制工作。要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保障,确保编制工作有人抓、抓得好,有人管、管的好,有钱用、保障好,全市上下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要坚持开门做规划,广泛征求各层面意见建议,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为规划编制提供智力支持。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平台,开展建言献策,问需问计于民,积极吸纳各方建议,把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更科学。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七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十四五”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转型提升期。从现在起再奋斗十五年,到2035年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要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规划之年。十四五,整个宏观环境有3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下行趋势、转型趋势、改革趋势,这三个趋势影响整个十四五的经济走向。

1.下行趋势中国在经历长达10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总量跃升全球之二,购买力全球第一,人均gdp也迈过一万美元大关。中国的过去的二十年里,高速公路、高铁、地铁通车里程、发电装机容量、摩天大楼数量全部跃居世界第一。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快递量世界第一。高速之后必然会慢下来,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不可逆转,“十四五”就是慢下来的最直观感受的五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这的慢下来的速度可能比预想的要快,预计“十四五”期间gdp增速会加速向5%下滑。

gdp增速减缓,伴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下滑,尤其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速度尤为明显,很多行业大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转型趋势“十四五”是中国产业转型最为关键时期。自中国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1万美元是个坎,_、_等纷纷在这个坎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十四五是中国人均gdp进入1万美元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能否迈过去的关键五年。因此“十四五”期间中国一定会全力以赴,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确保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培育新动能,为新旧动能转换打下基础,我们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相比传统动能而言,新动能动力相对较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仍需时间,要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十四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十三五”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五年,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而十四五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关键五年,其实现难度较上一个目标提高了很多,“十三五”更多是补短板,“十四五”核心要实现重点行业的全面领先,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3.改革趋势“十三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不错效果。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国企改革方面,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推动监管职能转变、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大力推进普惠金融、金融扶贫、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小微金融等。

财税改革方面,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深化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减税降费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

但同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方面的进度和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十四五”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重要趋势。国企改革思路转变,从股权改革向治理改革转变。207月份,_、_、_开始试点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就包括了股权改革、治理机制改革、市场经营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十四五”期间国企的综合改革推进力度会进一步加快。其次是金融体制改革,“十四五”趋势应该是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全面建设科创板、推行注册制,不断提高直融资比例。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八

中国经济导报讯记者成静报道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实现城市框架基本成型。

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要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

——一个成型。

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十四五”时期,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成型,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对冲击和风险的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一个突破。

即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个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承接能力显著提升。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完成,市级机关有序入驻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全面建成,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二期、北部文旅创新园区启动建设,形成文旅商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板块持续壮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重点特色小镇创新生态集聚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

三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左右,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作出新示范。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设14个家园中心,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九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十四五”的奋斗号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即将开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深圳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马春辉表示,全会全面总结了近五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国各个领域都有重大突破,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十三亿多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近十亿人。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描绘出一幅壮阔蓝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吹响了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军的冲锋号。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说,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擘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绘制了蓝图。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12个方面的部署。

“这12个方面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体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董煜说道。

“我们可以从四个‘新’来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辛鸣表示,第一个“新”,开启新征程。五中全会是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实现、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第二个“新”,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会为在新发展阶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第三个“新”,新发展格局。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加快形成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客观上成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第四个“新”,新发展理念。五中全会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会议,进一步重申了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解决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指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时代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昭示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十

我国已经发展成有近7亿网民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因如此,总书记强调并要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此次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据后期数据统计,累计收到互联网建言超过101.8万条。从传统的提建议方式到互联网建言献策,“101.8万条”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也是党中央提出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规划倾听互联网上的民声。“五年规划”同国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现场座谈还是网上征求意见,其目的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有观点、意见不同的人,因为每个人所站的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不相同。一方面,规划编制指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方向,另一方面也海纳百川吸纳网民的各种呼声,这些呼声都是最迫切的愿望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十四五”规划收集互联网上的民意。互联网时代,“指尖”连接网络民意。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反映民意的新通道,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和民主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传统媒体不可及的作用。“十四五”规划编制要收集整理好网上的民意,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畅通人民群众网络问政的渠道,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不断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只有最快回应民意、最诚心回复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掌声。

“十四五”规划紧扣互联网上的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更需要集思广益,汇聚民心。网上收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需于民,了解人民所思所盼,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十一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强化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一章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第二章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第三章“干支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第四章推动成渝相向发展。

第三篇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第一章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第二章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三章合理扩大有效投资。

第四篇深化经济地理重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章深化经济地理重塑。

第二章推动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构建新型城镇空间结构。

第四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五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第五篇大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能引擎。

第一章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

第二章加快打造创新生态链。

第三章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六篇持续深化经济组织方式转变构筑产业竞争比较优势。

第一章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显示度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

第二章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第四章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第七篇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蓬勃动力。

第一章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二章纵深推进“五项制度”改革。

第三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章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第五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八篇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塑造天府文化独特魅力。

第一章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章传承发展天府文化。

第三章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四章高水平建设“三城三都”

第九篇持续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新典范。

第一章全面塑造城市大美形态。

第二章加快提升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能力。

第三章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十篇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地彰显城市幸福美好生活价值。

第一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章营建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

第三章创新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第十一篇全面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章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

第二章全面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第三章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第四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十二篇切实有效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章完善规划体系。

第三章突出项目支撑。

第四章强化政策协同。

第五章营造良好氛围。

第六章强化评估考核。

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

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力争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205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充分考虑我市发展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力争到2025年,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努力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型成势,以新经济为牵引的创新应用场景加快构建,“两区一城”成为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

——努力建设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全省“主干”作用全面增强,在国家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的能级位势明显提升,推动成渝互动协同和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成效,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基本形成“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

——努力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更加多元,城市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持续提升,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底色,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努力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服务国家立体全面开放格局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和国际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作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和创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取得实质性突破,初步建成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城市。

——努力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先行区。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建设整体成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持续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法治成都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顺应未来五年城市人口和市场主体总量、分布、需求及其结构性变化,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以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城市发展物质基础、以商业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以场景化营造释放城市投资机会、以产业化思维满足多元市场需求、以全周期理念推动人力资源高效协同、以共建共治共享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让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2021年2月1日晚,第三临床医学院肿瘤学学生党支部在行政楼812教室进行了主题为《聚焦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学习活动。

学习伊始,党小组组长胡锦辉同志对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议程、审议文件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报告工作以及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在带领大家了解大会概况后,胡锦辉同志为我们解读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点内容——本次大会通过了一份重要文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方面主要目标和到二〇三五年要实现的九大方面远景目标以及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得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十方面决定性成就和实现奋斗目标的十二方面具体举措等。这些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量词,更是代表着我们党和国家未来的努力方向和成就展望。同时他带领支部内全体同志一起朗读学习了“十四五”规划要点。此规划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共60条,每一条的内容都精辟扼要,字字珠玑,为我们大家描绘了五年后我国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

最后,党支部书记陈艺成同志对参加本次理论学习的同志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识,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在本次学习活动的最后环节,支部进行了2020-2021年支部内部优秀党员的表彰,同时支部书记关切慰问大家过年的去向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且表达了对支部同学的新年祝愿。

目录。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方针。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十九篇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三章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二节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

第二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第三节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四节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第二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第十章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第二节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第三节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完善服务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

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第二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贯通升级,推动内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一单制”服务。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铁路企业改革,全面深化空管体制改革,推动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

第三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第四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一节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加快标准升级迭代和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第二节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格局,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第三节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畅通商品服务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支持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强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第四节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

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构建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调节收入分配、减轻消费者负担的税收制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支持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

第十三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完善出口政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规模,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

第二节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机制,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示范效应,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坚持企业主体,创新境外投资方式,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和流通体系,加快金融、咨询、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防范化解境外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类风险。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境外投资立法。

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第一节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节拓展投资空间。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十二

“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在市政府安委会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区直有关单位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突出“八项重点”,强化“六项措施”,落实“三项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

在总结“十三五”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十四五”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各项工作任务管理与落实,争取在新的规划中无论是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业务知识水平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____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重点工程项目将全面进行建设,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科技兴安”,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管,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大力推进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和执法队伍建设,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监管,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安全发展。努力确保我区安全生产状况的平稳,为____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平安____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总体目标。

截止__年底:

1.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稳步下降;。

2.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3.交通运输事故死亡人数逐步降低;。

4.交通、建筑、木材加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纺织服装、人员密集场所、民居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状况得到改善,重、特大事故继续得到有效遏制。

5.安全生产工作基本实现从防范伤亡事故向全面做好安全和职业安全与健康工作转变。

以上指标,确保全部在上级规定的指标之内。

(一)强化两个责任,进一步抓好“企业主体责任”以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

1、落实政府责任制。区政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总体战略布局,与经济和社会稳定工作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时总结、同时考核,建立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大投入,组织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应急救援工作。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作为全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形成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的合力。建立事故查处责任制,所有区一级负责查处的事故案件,结案1年后落实评估制度,并向市安委办备案。

2、落实部门责任制。区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职能。各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要设立或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配备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各部门行政一把手是本部门、本行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本部门、本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措施制度和投入落到实处;要掌握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状况,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开展不同层次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深化和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3、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法人代表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全面负责,依法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制订完善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和每一位员工;要加强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报告、监控和整治,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要制订事故抢险预案,并定期组织模拟演习,提高企业和职工抢险能力;要积极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要重视、尊重和保障职工群众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参与、监督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二)强化依法治安,推进企业依法管理、政府依法监管。

1.普及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一是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经过主管部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其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也要经常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年度不少于国家安监总局规定的学时数。二是强化企业职工培训。严格落实“三级安全培训”要求,着力提升普通员工的法律常识和安全常识,提升主动防范意识和能力。所有的特殊工种、特种设备操作工必须持证上岗。

2.加强依法行政工作。一是推进安监执法人员专业化、法制化水平。__年,实现所有安监人员全部获得安全生产执法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治工作,对所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每年一遍全覆盖要求,制订学法计划加以落实,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完善行政执法、事故调查处理程序性制订工作。依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规,制订详细的指导规则,规范我区事故调查处理及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就安监部门目前的2项行政许可及8项非许可性审批进行调研,__年形成进一步的规范化运行程式,并于__年全面实施。

3.普及监管层面法制工作。在全区行政、事业机关单位普及安全生产法制宣传、学习、贯彻工作,重点突出企业项目新建、改扩建等的安全生产要求,平时安全监管常识等,着力提高“一岗双责”落实质量。全面清理、废除影响和阻碍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相关规定,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三)强化基础建设,消除企业安全生产“先天不足”问题。

1.全面落实“三同时”管理。严格按《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与区发改委对接,落实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审查。对“十三五”之前的项目,落实安全生产(包括“三同时”)现状评价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不符合项的整改上,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符合要求。

2.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按《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款及《____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推进各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按每年25%的进度,至__年,完成全区所有企业的普查及制度建设。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培训计划、应急预案工作,确保所制订的制订符合企业实际,方便职工执行。

3.推进“标准化”创建。常态化落实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化创建工作,逐步推进小微企业标准化评审工作。__年,规模以上企业100%通过三级标准化,争取10%以上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化;60%以上小微企业(500万以上)通过标准化评审。__年,80%以上小微企业(500万以上)通过标准化评审,30%以上其他企业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强化科技兴安,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

1.进一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建设与运用。常态化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企业自查自报、部门属地抽查上报工作,__年80%以上企业注册并按期上报隐患;__年100%企业实现自查自报(超小微企业由所在村居汇总上报)。__年落实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服务器托管运行,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推进安全生产视频监管平台建设。以政府主导、企业自建、托管运行的方式,建设全区重点企业生产现场视频监管系统。__年实现5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联网,__年实现100%规模以上企业联网,50%小微企业(500万以上)联网。逐步推进其他企业安装运行,争取到__年实现全覆盖。

3.全面加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一是__年前,安监机构内,专业监管人员配比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二是__年底前,所有执法人员配备使用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三是__年底,完善区级安监部门执法装备配备,推广乡镇一级执法装备建设。

(五)强化重点行业监管,确保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纺织服装、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建筑、特种设备、木材加工、中小学校、电力、水利、农机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专项整治。加强道路、水上、铁道等交通安全监管,坚持开展专项治理,减少交通事故。严格执行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等行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危险化学品: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的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制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而导致安全距离不足,或对城市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采取“关停、治理、搬迁、转产、限产”等措施进行整治;对循环经济园区开展区域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提高循环经济园区的科学布局及区域安全水平。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及运输过程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各级危险化学品储运过程动态监控平台及网络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跨区域动态监控。对在动火、动土、进入受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检维修作业过程中办理危险作业审批手续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落实情况;杜绝企业“三违”行为的发生。

非煤矿山: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开展隐患排查,进行分类管理,对重大隐患督促企业及时整治,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重点对爆破作业人员加强安全警示教育,严格操作规程,确保万无一失;打击非法开采、非法转让、超层越界开采等非法违法及违规行为。通过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推动非煤矿山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的道路,争取在十四五期间非煤矿山数量只减不增。逐步建立全区非煤矿山的安全监控体系。

烟花爆竹:加强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市场的管理,严把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关,加强对零售店的专柜设置和消防设施配备情况的检查,禁止店外经营和设置流动摊点销售烟花爆竹;加大对超量储存和超能力、超定员、超药量违规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整顿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坚决取缔烟花爆竹家庭作坊和非法生产场点,依法查处非法经营烟花爆竹活动。

建筑施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建立建设系统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快报系统,健全并完善建筑施工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及机制。突出高处坠落、机电伤害和施工坍塌等多发事故的预防工作,完善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事故防范监督体系。落实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及设计、监理方面的安全责任,加强城乡建筑安全监管,防止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

道路(水上)交通:坚持预防为主,注重阶段性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全面推行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的新机制。认真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对责任不落实,工作失职,造成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大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治理工作的力度,从治本入手,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使通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全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加大对各种道路交通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取缔无证驾驶、违章装载、超速行驶等严重违章行为,做到不失控,不漏管,维护正常的行车秩序。开展桥梁隐患排查治理及渡口渡船等专项整治,加大安全检查监督的力度,坚决取缔“三无”船舶,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船舶和农用船、渔船等非法载客行为的情况。

特种设备:建立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评价体系。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关。继续开展气瓶、压力管道、电站锅炉、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起重机械以及取缔土锅炉、简易电梯等特种设备的专项整治。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消防安全:编制实施城乡消防安全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安全基础设施、消防安全装备和消防安全力量建设。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对建筑消防和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监督,完善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及时预防、发现和消除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问题。建立社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建立健全消防中介技术服务组织和消防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推进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建立消防与保险良性互动机制。

农业机械:以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规范拖拉机及驾驶员的管理,提高年检率。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册、牌证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严把安全检验关、驾驶员考试关。抓好重点农时季节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开展农机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农机安全村”活动。

旅游安全:落实旅游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旅行社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严禁无证上岗;加强重点旅游景点、景区的场所、设施、设备、区内交通安全检查和防护,建立并落实旅游安全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抓好旅游客运、旅游饭店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应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提高游客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旅游安全。

(六)强化职业卫生监管,确实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

1.全面普及职业卫生教育宣传。将职业卫生内容纳入企业日常教育培训,强化常识宣传与专业培训。__年,普及全区监管人员的监管知识培训,__年全面落实企业自培训。突出职业卫生宣传工作,在安全生产宣传中,职业卫生的比重不低于30%。

2.全面加强企业职业卫生基础工作。落实职业卫生基础设施“三同时”或现状评价工作。__年开始新建的项目,全部落实“三同时”规定。之前未落实“三同时”规定的,实行现状评价。按序时进度,__年实现所有企业达到“三同时”要求。

3.全面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一是落实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到__年逐步实现所有企业应报则报。二是落实相关岗位体检和相关场所检测工作。从__提开始实施普查,企业必须100%落实相关岗位的体检和相关场所的检测工作。三是落实职业危害防护工作。至__年,达到所有企业为相关岗位提供符合国家要求的防护设施。四是强化职业卫生档案管理。从__年开始,逐步核查企业档案建立情况,__年开始对档案进行规范,争取到__年所有企业都按规范落实。

(七)强化应急准备,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1.抓好综合预案的修订工作。__年7月份之前,完成区政府生产安全事故综合预案的修订。督促各部门各乡镇结合实际,于__年11月份之前,修订完善本单位的综合预案。

2.抓好专项预案的修订工作。重点抓好危化品事故、水上事故、交通事故、建筑施工事故、消防事故(以上均指较大以上)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的拟定。__年10月份完成区级方案拟定,__年3月份这前,完成各部门与区级方案的对接。

3.强化企业应急准备工作。一是指导企业根据实际,制订各类应急救援预案(部分预案要与区和部门预案对接)。__年,实现全区企业全覆盖。二是督促企业抓好应急演练工作。特别是对一线工人,要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基本技能的学习及演练。从__年开始,各行业确保100%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高危行业按国家规定执行。

3.创新应急准备工作。于__年启动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建立事故预警提醒系统,以确保在重大事故发生时或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前,实现全区域或对刚进入区域人员的全覆盖提醒,减少事故损失,方便事故救援。

(八)强化重大隐患、重大危险源整改、控制机制建设,杜绝辖区重特大事故发生。

__年前,建立重大隐患、重大危险源排查、发现、上报、调研、整改一整套机制,实现重大隐患随发现、即控制、快整改,重大危险源随发现、随上报、随评估、随控制。

(九)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深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通过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增强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安全管理人员的基础防范意识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技术防范意识,带动全企业职工安全技能的提高,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以营造企业和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安全发展。

深入开展“平安____”及安全社区建设活动,加强安全的宣传教育,编制各类安全宣传知识材料,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对安全生产的引导作用,制定社区安全建设规划。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安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创新社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手段,组织开展社区安全文化推广普及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及避险能力。

三.重点科研和建设工程项目。

(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建设。

“十三五”期间,基本的硬件设施已经建成。“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系统的完善工作。重点实现全面托管,全时运行,全覆盖注册上报。

(二)重点行业企业视频监管平台建设。依托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对全区重点行业企业重要生产场所、重要设施设备、重点工作岗位的远程监控。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十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5月下旬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明确了“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新型城镇化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社会治理水平提高,民生保障和改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要把难点和复杂性、风险各方面因素考虑周全,面临当前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指出保持经济增长应排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位。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要下大力气解决制约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深挖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要推动我国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点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和创新是当前我们应对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的重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下一代造福。

__集团向各下属单位下达了认真贯彻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系统规划好“十四五”实施目标的任务,8月12日__集团研究院兵团催化中心在李国栋副院长的组织下,全员深入讨论并制定了兵团催化中心“十四五”规划实施目标,为下一步各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十四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目录。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方针。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章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十三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五章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第十六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十七章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十八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七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十四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十五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六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八篇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七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十八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二十九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第九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三十一章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三十二章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十三章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章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第十二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第四十章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四十一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四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十四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四十六章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四十七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四十八章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十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五十一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五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二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五十三章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章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十五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十六篇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第五十六章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第五十七章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第十七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

第五十八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五十九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六十章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八篇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六十一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六十二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十九篇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三章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第二节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第四节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第五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一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第三节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第六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七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二节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

第二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第三节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四节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鼓励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

第二节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第十章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第二节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完善养老、家政等服务标准,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

第三节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和推广。加快制定重点服务领域监管目录、流程和标准,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业监管体系。完善服务领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扩大开放。

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第二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贯通升级,推动内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稳步建设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一单制”服务。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铁路企业改革,全面深化空管体制改革,推动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

第三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第四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加强跨行政区河流水系治理保护和骨干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第四篇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十二章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一节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优化提升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加快标准升级迭代和国际标准转化应用。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第二节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供给制度安排,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格局,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

第三节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畅通商品服务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支持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强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第四节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

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构建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调节收入分配、减轻消费者负担的税收制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支持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

第十三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完善出口政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规模,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

第二节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机制,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示范效应,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坚持企业主体,创新境外投资方式,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完善境外生产服务网络和流通体系,加快金融、咨询、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防范化解境外政治、经济、安全等各类风险。推进多双边投资合作机制建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境外投资立法。

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第一节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扩大节假日消费,完善节假日制度,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节拓展投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健全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资项目落地见效。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第十五章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第二节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节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第一节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

第二节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

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第三节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第十七章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第一节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深化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第二节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和弹性扩展能力。

第三节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八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第一节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

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评估,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第二节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

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新个体经济管理规范,清理不合理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事项,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依法依规加强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明确平台企业定位和监管规则,完善垄断认定法律规范,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探索建立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

第三节加强网络安全保护。

健全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提升安全防护和维护政治安全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审查。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四节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推进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以联合国为主渠道、以联合国宪章为基本原则制定数字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资源治理机制。积极参与数据安全、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推动全球网络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建设,构建保护数据要素、处置网络安全事件、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等数字援助,使各国共享数字时代红利。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交流互鉴。

第六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模板15篇)篇十五

“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奠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的决战阶段,也是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时期。“十四五”期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为引领,以“打造增长极、共筑崛起梦”为统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市、区最新决策部署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聚焦短板、锐意改革,推动全区人社事业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为谱写好“发展走前列、全面达小康”的幸福____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要求。

(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事业发展新理念。“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人社部门必须认真研判新常态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具体要注重“三个兼顾”。一要兼顾经济结构调整与维护社会稳定。针对今年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调结构可能带来的企业职工分流问题,要积极开展用工指导服务,落实好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等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二要兼顾提升发展效率与民生兜底保障。针对企业承担社会保险费负担较重的问题,要超前分析研判,提出对策措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编密织牢就业和社保安全保障网,更加重视社会保险兜底保障功能,为困难人员及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增进民生福祉。三要兼顾“五大理念”和“六大战略”。结合人社工作实际,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更加注重为苏北自主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要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城乡统筹、社保政策城乡普惠、公共服务城乡均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要更加注重运用人才引培、资质资格改革等政策措施,支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实施开放引领战略,要更加注重顺应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拓宽引才引智视野,打造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队伍。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施全民创业战略,要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有利于创业的体制机制、平台载体和发展环境,鼓励城乡各类群体创业创富。

(二)大力深化若干领域改革,优化提升事业发展效能。“十四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各方利益调整博弈的关键时期,必须要突出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制度公平,兼顾维护不同群体利益,统筹推进人社重点领域改革。一要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要更加重视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继续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水平,做大做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两支队伍。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广大劳动者适应市场变化和创业就业条件变化。二要加快推进若干制度性改革。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务。健全公务员分类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三要加快完善管理运行体制。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改革,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科学配置。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推动实现“五险”统一经办与“一窗式”服务。

(三)深入推进重点职能工作,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一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提升培训促进就业水平,完善失业调控预警和稳定就业机制。二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民共享。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要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优计划。四要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劳动争议的多方联动调解和仲裁快速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提升监察执法效能。五要提升人社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推进“智慧人社”项目建设,加快建成统一规范的一体化业务系统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相关范文推荐

    合伙经营补充协议(汇总15篇)

    合伙协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合作伙伴之间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想要了解如何撰写一份专业的合伙协议吗?以下是一些合伙协议的范文供您参考。

    新学期校长致辞串词(精选20篇)

    致辞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共鸣。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致辞示范,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思路。大家上午好!寒风

    网络维护工作总结汇报(专业17篇)

    工作总结是一种对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根源并加以改进。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不妨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方

    技术服务合同期限(专业21篇)

    在技术合同中,双方应明确技术交流的内容、方式、期限等关键要素。下面是一些优秀技术合同的样例,供您参考起草合同时使用。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

    施工工地仓库管理制度大全(13篇)

    施工过程中,需要与其他专业进行协调,确保各个专业施工的无缝衔接。下面是一些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及其预防措施,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1)要选择信誉好,管理能力强,

    环保应急处置预案(实用16篇)

    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从而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并进行演练和评估。下面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案例分析和应急预案应对方案,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计划(模板17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下面是一些教师们用心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一、学生情况分析

    保安一周工作总结和计划(热门21篇)

    月工作总结是梳理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及时发现并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将共同学习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项目管理汇报材料(热门18篇)

    汇报材料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常见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能够客观地呈现所涉及的内容和进展情况。范文展示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汇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多种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公司启动仪式主持词开场白大全(21篇)

    主持词要注意把握好节奏和气氛,既要庄重严肃,又要有趣幽默,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请大家关注以下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它们会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