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文轩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

教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可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教具,教师与幼儿的活动,进行口头加法练习,理解8的加法的意义。

2、培养幼儿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3、理解8的加法的互换、互不规律。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加强练习8的加法运算的准确性。

2、难点: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雪花片、作业纸、贴图。

2、8以内的数字头饰、音乐游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老师戴8的数字头饰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

了数字娃娃8跟我们一起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以对歌的形式来复习8的分成,先按互补关系,再按互换关系。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可以分成1和7……。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有几种分合法?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有7种分合法。

(二)学习8的加法。

1、老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边观察边列出加法算式:

图上有1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1+7=8。

图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几朵花?

2+6=8。

图上有3朵圆形的花,5朵椭圆形的花,一共有几朵花?

3+5=8。

图上有4朵兰花,4朵紫花,一共有几朵花?

4+4=8。

2、实物练习。

分给幼儿每人8个雪花片,让幼儿边数雪花片,边填写上作业纸上相应的数字。

3、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贴图,差的幼儿加强指导。

4、游戏:找朋友。

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数字头饰,音乐想起来,小朋友们去找和自己合起来是8的数字成为好朋友。游戏可交换头饰进行。

5、引导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来是数字8,回家后也可练习运算,如:糖、苹果、饼干、玩具等等。

三、结束部分:

老师讲评上课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差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结束本节课。

活动反思: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二

上海教育出版社《实用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部分,10以内加法竖式计算。

本节课是二单元的起始课,第二单元属于数与数的笔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单元之一。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重点强调了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初步了解竖式与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本课是这学期的新课,是在学生复习了上学期所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通过复习,第一、二层次学生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有了笔算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教学将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竖式进行笔算的方法,为以后进位加法打下基础。

1.使学生掌握10以内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加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与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数位对齐进行相加的算理。

会写加法竖式,掌握书写规则,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

一、借助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课件,在情境中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吧,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知识。好不好?

生:好。

师:看大家都已经集合好,准备出发了。

二、探究新知。

2.出示图片和题目。

师:学生和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3.指名列式,板书。

7+2=。

抽学生回答,7+2=多少?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能给大家说一下吗?(指名说一说)。

4.经历计算过程,探究竖式算理。

5.把算式竖过来写就是竖式,板书:

师:竖着写有什么好处呢?更清楚的告诉别人,是把7和2合起来。

分开点写,相同数位要对齐,加号往前写,不要忘掉。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三

1.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认识符号“+”“=”。

2.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确读出算式。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认识符号“+”“=”。

难点: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确读出算式。

活动准备。

1.课件2.数字卡片、符号卡片3.瓶盖4.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幼儿说《数字歌》入场。

二、集体活动。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智慧王国到了。

国王:欢迎来到智慧王国,智慧王国,智慧多多,游戏多多,想挑战吗?

2.探索活动:

师:你知道我们教师里有几位男生?有几位女生?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师:这些数字和符号放在一起,应该怎样读呢?

3.游戏活动:

游戏一:《瓶盖游戏》。

方法:请幼儿二人一组,二人分先后听声音数量,取瓶盖,最后看看一共有几个瓶盖,请幼儿用数字卡片摆出算式。可变换方法再进行。

游戏二:《下雨了》。

方法:幼儿取动物头饰扮动物,看到太阳标志时自由活动,看到下雨标志时,则快速躲进两间房子里,再请幼儿根据两间房子里动物数量说出加法算式。

4.交流小结:

三、结束。

1.导入环节:用故事情节引入,请幼儿到智慧王国,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幼儿的积极参与乐趣和探索欲望。

2.感知环节:本环节一般情况下,讲授新知识都是以讲解演示方法进行,而此环节我采用的是教师设定情节,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自己发现加号、等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及算式的读法,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3.复习巩固阶段:让幼儿对新知识加以巩固复习,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让幼儿一遍遍写一道道算,小学化倾向严重,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严重危害,有的幼儿过早的出现厌学现象,有的幼儿过早的出现近视现象。因此,生动有趣、健康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很重要,本次活动的复习巩固阶段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

一个是共性的游戏《瓶盖碰碰碰》,用听音计数的方法进行,并用加号、等号区分取瓶盖儿的先后,然后请两位小朋友用拼摆算式的方式记录计算过程,并请幼儿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大家集体验正,使幼儿对新知识有一个加深、巩固的过程。

第二个游戏是《下雨了》,这个游戏相对瓶盖儿游戏是一个比较个性的游戏,它有一定的随机性,师幼不能预知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样的算式,但幼儿通过点数每间小房子里的小动物数量,这样的实际操作就能轻松完成算式,对算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非常兴奋,因为它完全调动起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个游戏中还渗透安全教育,团队精神,也渗透了运动活动中的跑的内容,而且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活动中还渗透了按图索骥的内容,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结束部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调足了孩子的胃口,“超级无敌恐龙屋”孩子会充满好奇和期待,而这个期待如果想实现是有前提的,请幼儿为小动物按特征分类,并区分左右,一个小环节渗透了分类,空间方位知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新知识。

5、本人才疏学浅,对新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游戏中算式是否一一出示尚有困惑,今后时间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内涵,领悟新教材及《纲要》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创造丰富的游戏环境,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四

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

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

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

(抽动活动角)。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五

设计意图:

皮亚杰说过:“数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它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大小排序是一项很平常的数学活动,但是怎样引导幼儿学习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们尝试以游戏的形式,在简单、轻松的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喜洋洋与灰太狼是幼儿喜爱的人物,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激进的探索氛围。跟随着情境,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层层深入的掌握大小排序。

活动目的:

1.乐于帮助他人,在观察、操作中体验发现的快乐。

2.感知探索按物体大小排序的规律。

3.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发现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对《喜羊羊灰太狼》有一定的了解物质材料准备:

1.课件《帮助喜羊羊》。

2.人手一份大小脚印操作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演示ppt第3页,播放喜羊羊着急求救的课件,鼓励幼儿帮助他人,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顺应情境,探索按物体的大小排序的规律。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六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八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九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着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艰辛和欢乐。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竖式。教师首先通过6个小朋友跳绳,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的图画列出除法算式:62=3。然后指出: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随即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和各部分表示的含义,最后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一般算法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与学生熟悉的加、减、乘法竖式都明显不同,并且计算过程涉及到除法、乘法、减法三种不同的运算,比其他三种竖式都来得复杂,因而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他们对于为什么要把2和3相乘、6减6等于0又是什么含义等可能无法达到真正地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根溯源,除法的含义是表示平均分。现实中平均分的结果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到最后无法再满足平均分的要求,出现剩余。除法竖式的与众不同就是为了能很好地同时表达上述两种平均分的情况。因此,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这两种平均分情况的认识之上。所以,我认为认识除法竖式的教学必须按以下三步展开:

一、灵活调整,循序渐进。

虽然数学具有简约性的本质特点,学生也毫无必要重走人类认识史这条艰难之路,但在一些关键点上不应该急于用人们已经规范好的法则、做法去束缚学生的思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是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独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除法竖式。大部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写出这样的竖式: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如此写竖式不合理之处为两点:一是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如何能得出余数;二是竖式中的四个数均为一位数,应做到个位和个位对齐,显然第一个竖式中余数1并未写在个位上,有违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一般要对齐的要求。

接下来,我组织大家讨论:除法竖式到底该如何书写呢?经过教师适当地指导,大家最终得出了除法竖式正确的写法:

最后,当学生写出除法竖式后,我又让他们深入思考: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其他三种方法竖式不同,必须要这样书写与计算呢?以此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我在教学认识除法竖式时按这样三步进行,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自我体验,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智慧。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十

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情境,其中别具匠新的应该属“为外国朋友画学校地图”的情境了。这样的情境合情合理,较为真实,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由于我的疏忽大意,使这较为真实的情境变的有点假,不客气的说是一种欺骗。

其实,我只要最后说一句:“下课时把你们的地图交给老师,相信外国朋友们看到了一定会非常高兴!”这样,不仅保存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同时也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然而,每一堂课总是与完美擦肩而过,遗憾:一个无言的结局……。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十一

设计理念:

平均分配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平均分配就是把一样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孩子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平均分配的意义,便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我们平日的生活中去。活动中,我遵循《新纲要》精神,能够将数学教育生活化,创设了去小熊家参观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玩玩、想想、分分、吃吃中轻松学数学。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和操作练习的机会,让孩子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平均分配的现象,初步理解平均分配的含义。

2.能按要求进行数量分配,尝试不同的平均分配方法。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对数量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材料准备:

(1)各种颜色的糖果若干,点心若干。

(2)活动ppt。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次接触平均。

1.参观新家今天小熊搬新家,邀请我们去参观,想去吗?

2.感知数量小熊家到了,请每个小朋友找小椅子坐下来,坐6组,要求每组的人数要一样多。

二、初步操作,学习分配。

1.集体操作,感知平均分配。

(1)小熊给我们小朋友准备了一份点心,我们看看是什么呀,数数有几个?

(2)请小朋友将这些点心分一分,每人分的要一样多?

(3)幼儿讲述。

2.逐一添加,体验平均分配。

(1)小熊发现这么多点心太少了,再给你们添一点,让你们吃得更饱一些!(教师添加点心)。

(2)除了这个办法,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3)我再添一些点心给你们,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分一分,要求每个小朋友分的一样多。

教师小结:原来把一样物品分成几份一样多的现象叫平均分配。

三、分享糖果,巩固平均分配。

1.出示糖果。

(1)小熊除了邀请我们来做客,还请了几个小动物来做客,可是它遇到了难题,想请你们帮个忙请你们把这些好吃的糖果也分给他们,用不同的分法让他们的糖果一样多!

(2)集体交流。

2.分享糖果现在我们就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好吃的糖果吧!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平均分配的意义,也能对人事物进行平均分配。首先我不是凭空讲课,使幼儿理解更困难。而是以实物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能更明了的学到知识,理解平均分配。最后以操作题的方式,让幼儿对平均分配进行巩固练习。

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由于家长在孩子旁边,孩子们就会有一定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导致了孩子们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够,就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孩子对概念还不是很够理解,平均分配还不够着重突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进不足,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到更好。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十三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明确百以内数的顺序,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

2、过程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能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掌握百数表中数字排列的基本规律。

【学习难点】。

自主探求规律,灵活运用规律。

【学习准备】。

水彩笔,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完成“百数表”,明确数的顺序。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题中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表中已经填出的数分别读一读。

让学生先整体观察这张未填满的百数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这张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横着数十行,竖着数也有十排)。

你能帮其他的数字宝宝找找家吗?请小朋友们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吧!

3、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巡视。

4、核对,检查。

5、找数活动。

如:请学生从36读到44。

请学生从57往后数5个数。

师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生答)。

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与50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

二、观察“百数表”,引导发现规律。

师:刚才,小朋友们很快就帮数字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你们想不想帮它们涂涂颜色?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涂色比赛。请男生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女生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一)1、横着找规律。

(1)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

学生完成后,问:十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齐读这行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数十位上……(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

个位呢?……(就是依次多1)。

谁来完整地说说我们的发现?还有谁想说的?

(2)你也选几行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3)全班交流(指名2位学生)(我读的是我发现了)。

横着看,第2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2,第3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行数的个位上分别是1、2、3……0;每一行数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个数的十位上比前九个数多1;每一行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等等。

(4)师小结:横着看,每一行,前9个数的十位都不变,个位依次多1,最后是个整十数。

(5)练习。

2、竖着找规律。

(1)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竖着选几排数分别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

(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

竖着看,第1排的个位上都是1,第2排的个位上都是2,第3排。

找一找:个位是5的数有哪些?(第5排)个位是0的数呢?(第10排)。

(4)师小结:竖着看每一排的个位都不变,十位从上到下依次多1,也就多了1个十。从下往上看呢?(依次少1个十)也就是说,上下两数相差10。

(5)生自己说一说竖排的规律。

(6)练习。

(二)、斜着找规律。

给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

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读一读。

(三)、你从表里还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斜着看: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

……。

三、勇闯智慧岛。

第一关:我会填。

(1)、比99多1的数是()。比60少1的数是()。

92后面连续5个数是()。

(2)按照百数表的顺序填数。

3388。

第二关:我会选。

35、57、75、95、25、56、28、15、50、55。

个位上是5的数是()。

十位上是5的数是()。

第三关:我会猜。

王医生从1号病人看起,现在要看第35号病人、已经看了多少病人?

四、回顾全课,整理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整理百数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你知道了哪些百数表的知识呢?

五、重填“百数表”,启迪新的思考。

启发:这节课我们通过填教科书上的“百数表”以及看表、用表,进一步认识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想一想,除了刚才的这种填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数表”吗?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按自己的设计再填一填。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十位是3的数有:30313233343536373839。

个位是3的数有:3132333435363738393。

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112233445566778899。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以及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之后进行教学的。在教学开始前,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复习让孩子对于新的知识不是那么的陌生。在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程点评之后发现这节课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是很充分,在课堂进行当中对于自己课件的熟悉程度不够深。

其次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完整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最后就是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百数图”中规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这次讲课的过程当中我还意识到自己的板书很不到位。

今后我会有意识地自问:我备课了吗?没有认真研读课标与解读也是我的一大弊端。今后一定抽出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充电。

在研究教材、教参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考虑本课的知识点,思考每道题目的出题意图,联系整套教材,以便迁移与运用。思考教学目标,切实按照目标进行课程设计。重、难点以及用何种方法突破。最后再落笔进行教学设计。总之要好好认真细致地备课,备教材,备教参,备学生。

小学数学竖式教案及反思(实用14篇)篇十四

教学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先播放一个动画,创设了一个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画面的静止,马上让学生反馈收集到的数学信息,由于难度较低,我主要请学困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然后引出问题:“谁跑得最快”,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比法,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比法。

第二部分学习、交流、探究的教学,我主要分成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通过比较谁跑得快引出速度概念。在学生讨论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不同学生可能比法也不相同,有的是算出每分钟跑的路程进行间接比较的,有的是根据条件中的关联先直接比较的,这些想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并将学生的学法提炼出来,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有选择地使用。在课件中我将学生直接比较的过程非常清楚地依次展现出来,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地领会:在比较小牛和小象时,我并不是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引入了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原本安排在火车练习时才引出线段图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出速度与路程时间的数量关系,我认为不妨放在这里,让学生一开始就来认识线段图,有利于他们对速度与路程时间关系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后面完成火车练习并概括数量关系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消防安全工作总结报告(热门22篇)

    在医院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做出了许多努力和付出,写一份医院工作总结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自我认可和总结。本文将介绍一些写医院工作总结的常见问题和技巧,以及一些精选的总

    部队看病请假条(实用13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作文写法和表达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一下。**长官:我因为最近流感横行,而不慎

    保安副队长述职报告(热门15篇)

    进行述职报告是为了向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成果和经验,同时也是提升自己职业形象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学习这些范文,

    郑州大学国庆放假通知(模板16篇)

    通知的发布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权威,以增加其有效性和可信度。希望这些通知范文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帮助你写出高质量的通知。各院、部、处、室、所:。国庆节、中

    厨房工作计划总结大全(20篇)

    制定工作计划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处理各种工作事务,减少遗漏和混乱的可能性。掌握了一些编写工作计划书的基本要领后,让我们来看看实际案例吧。以创甲级幼儿园为精神

    可爱的小金鱼小学范文(17篇)

    作文是我们展示自己独特思维和感受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成长和成才的见证。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的感悟和体验,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小学语文三年级全册备课(优秀21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主题和领域的写作要求与特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导。1、加强备课组建设,落实备课组活

    运输行业工作总结大全(22篇)

    通过撰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目标、监督自己、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示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xx区参加此次“三查一促”

    公司员工青春的演讲稿(专业19篇)

    青春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年轻人在这段岁月里积极奋斗,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成长。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青春的名言名句,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青春,犹如春天

    应聘教师自我信(优秀23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蓝图和指南,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各位评委:老师好,很高兴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