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纸韵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

在质量月期间,我们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质量管理的专业能力。质量月是每年企业内部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强调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改善质量的意识,我想我们需要开展一次质量月活动了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策划和组织一次成功的质量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质量月活动范例,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一

武汉大学郑红霞。

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综合表达和载体之一,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的质量高低也就取决于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通常认为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两大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对现行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失去决策有用性样,加之物价变动因素,'使历史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未来,因此利用历史信息进行预测是很有限的。

2・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有待提高。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首先要求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要完整、全面,而现行财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映。即使附有会计报表附注,附注中的内容也不全面。其次,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还要求信息必须及时报告。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得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一切追求高效、高速,财务报告的滞后性必将成为它的“致命”缺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在会计年度后第四个月月末公布,中报为半年后的第二个月月末公布,这种滞后的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同时也是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又一重要方面。

(二)可靠性评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公允性。真实性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经济事项一致相符;可验证性即可核实性,是指如果对于同一事项,各个独立的会计人员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要能得出一致结果;公允性是指会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反映经济事项,要求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必须遵守法定或公认的会计原则。

[1][2][3]。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二

根据决策有用理论,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综合表达和载体之一,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的质量高低也就取决于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通常认为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两大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对现行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失去决策有用性样,加之物价变动因素,'使历史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未来,因此利用历史信息进行预测是很有限的。

2·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有待提高。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首先要求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要完整、全面,而现行财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映。即使附有会计报表附注,附注中的内容也不全面。其次,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还要求信息必须及时报告。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得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一切追求高效、高速,财务报告的滞后性必将成为它的“致命”缺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在会计年度后第四个月月末公布,中报为半年后的第二个月月末公布,这种滞后的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同时也是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又一重要方面。

(二)可靠性评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公允性。真实性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经济事项一致相符;可验证性即可核实性,是指如果对于同一事项,各个独立的会计人员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要能得出一致结果;公允性是指会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反映经济事项,要求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必须遵守法定或公认的会计原则。

真实性是要求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会计工作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精确的数字运算形式,计算来自于估计和判断的数字。因为一方面会计工作以数字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其结果是以货币单住表示的数字。数字是可以无限精确的;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经济工作,必然是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的,并非是一门精算学科,因此会计工作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所提供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信息模糊的重要原因。会计报表上所列示的信息都是以货币表示的绝对值,给人一种精确的印象。其实,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才能够代表实际情况。因为货币计量假设往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并不精确;其次,货币性信息并不能描述公司所有的经济事项,有关公司的经济信息不仅仅包括货币性信息,还包括许许多多非货币性信息,货币计量假设模糊了信息使用者的视线。

2·大量的主观因素是会计信息模糊的根源。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一个综合信息,在。

此之前必须对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整理等加工处理,而在这过程申,人为的主观判断和估计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在会计处理的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一个,如何把握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如何对一些新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等问题都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对于同一经济事项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其结果也就必然不同,在会计工作中主观因素无处不在,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也是与生俱来,无法根除。

3,舞弊行为是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经济事项发生存在的法律依据,若原始依据被隐匿或被伪造,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将是不完整的或是歪曲的。总之,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现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天生缺陷,它给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打了一个折扣,使其真实性只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一)同步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事项实肘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实时型财务报告”。同步财务报告并不是不需要会计分期,实际上,它还是需要以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以便于会计资料的保存,又便于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

1·同步财务报告的先进性。一是有助于全面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适时的信息传递,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得最新信息,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此外,同步财务报告还能从根本上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这是它最主要、最明显的优点。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市公司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则可以从网上随时获得公司动态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之后。这种优越性传统财务报告无法比拟。二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人员平时的工作不为外人所知。故在期末可以视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改。实行同步财务报告使经济业务在发生后便及时公布,公司管理人员难以预科整个期间的经营业绩将是如何,故很难作出修改,也不知如何修改,而到会计期末再进行修改,势必要引起怀疑,另外,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将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精度不容置疑,而且会计软件将自动完成对数据的加工处理,自行产生会计信息,人为操作数据的可能性更低。此外,在提高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同时,同步财务报告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报告模式下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和公允性。

2·同步财务报告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成本效益问题。实行同步财务报告必然会增加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可能会增加由于信息披露而引起诉讼的成本;此外,还会增加由于披露了一些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导致竞争劣势而产生的成本。但是和有效信息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效益相比,这些成本支出是值得的,但必须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其次是网络安全问题。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同步财务报告成为可能,但由于网络系统本身·的维护不善,造成错误的数据信息;或是由于人为的操纵,使网络遭到w黑容"的袭击,更改或窃取会计数据,使公司和容户均追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建立完善、严密的网络安全控制系统。

(二)主题型财务报告。就是将所要报告的会计信息,根据其内容的性质划分为一些主题,分主题进行报告,主题之和则反映了一个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全部内容。对每一个主题可以给定一个固定的标题,每个标题下又可进一步细分小标题,依次往下分,从而在信息使用者面前呈现出一览表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作进一步的选择。如将财务报告划分为四大主题:会计报表及附注、预测性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人力资源报告。在各主题下又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或删减一些从属主题。

面对信息使用者对现行财务报告的不满,主题型财务报告能大幅度地提高财务报告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全面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面临的风险。实行主题型财务报告有其必要性:首先,主题型财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系统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取向不同,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也不一样,在主题型财务报告下,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主题型财务报告能够反映有关企业完整的财务信息,主题型财务报告的格式不固定,内容可以增删,将一些非货币性信息,一些新的经济业务和新情况都可以纳入到财务报告中,因此反映内容完整全面。在主题型财务报告中,对同一经济事项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计量,从而揭示不同的经济含义,使经济事项的实质得到充分反映。

综上所述,实施同步财务报告或主题型财务报告均有助于提高现行财务报告的质量,尤其是提高了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可靠性,可结合使用,从而全面提高现行财务报告的质量。现实工作中许多问题并不是通过改进现行财务报告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还要相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首先要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规范的建设,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同时要加强审计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实现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审计电算化;另外企业内部要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统,对提供和监督会计信息的各个环节都要从严把关,从法人代表、内审人员到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负起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责任。提高现行财务报告质量的问题虽然紧迫,但解决却非一日之功。通过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将便会计工作得到全面改进。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三

在实施质量体系(如gb/t19004—iso9004所述)时,组织的管理者应确保其体系能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争取使顾客满意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各级管理层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竞争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有必要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应强调的是,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或新过程技术与持续的质量改进都值得加以考虑。

向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和使他们满意是实施质量改进的原动力。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均应认识到每个过程都能通过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以更好的效果和效率运行。

效果和效率的提高通常对顾客、组织及其成员以及社会都有利。持续的质量改进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并为其成员做贡献、求进步和争先进创造机遇。

1范围。

本标准为在组织内部实施持续的质量改进提供管理指南。

采用和实施本标准的方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组织的文化、规模和性质,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类型以及所服务的市场和顾客。因此每个组织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资源特点开发相适宜的改进过程。

本标准不适用于合同、法规和认证时使用。

2引用标准。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有关条款。本标准发布时,这些引用标准均为有效版本。所有标准都将进行修订,因此,鼓励依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尽可能采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iec和iso成员均持有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

gb/t6583—iso8402质量—术语。

3定义。

本标准使用。

本标准使用gb/t6583给出的定义及下列定义。

3.1过程。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资源和活动。

注1:资源可包括人、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

3.2供应链。

接收供方的输入使其增值,并为顾客生产输出的一组有关联的过程。

注:

2输入和输出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服务。

3顾客和供方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外部的。

4图11—9表示了供应链单元。

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3.4质量损失。

由于没有认识到过程和活动中资源的能力而导致的损失。

注5:质量损失的例子有:顾客满意度损失,因失去为顾客、组织或社会进行更多增值的机会而导致的损失,以及资源浪费等。质量损失是质量成本的组织部分(见4.3)。

3.5预防措施。

为了消除已存在的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良情况的原因,以防止其再发生而采取的措施。

注6:纠正过程输出的措施包括为纠正不合格、缺陷或其他不良过程输出和进行的返修、返工或调整。

4基本概念。

组织的产品、服务或其他输出的质量是由使用他们的顾客的满意度确定的并取决于形成支持他们的过程的效果和效率。

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组织内的每一项活动或每一项工作均包括一个或多个过程。质量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

质量改进工作应不断寻求改进机会,而不是等待出现问题再去抓住机会。

通过纠正过程的输出来减少或消除已发生的问题。预防和纠正措施消除或减少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消除或减少问题的再发生。因此,预防和纠正措施改进了组织的过程,对质量改进是至关重要的。

4.2.1管理者的职责和领导。

最高管理者负责并领导创造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名级管理者应通过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和配置资源,为创造质量改进环境履行必要的领导职责并承担义务。各级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手段来领导质量改进工作:传达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工伤过程;培育一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和尊重个人的环境;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并有权改自己的工作过程。

4.2.2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质量改进的环境通常要求有一套新的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即强调满足顾客需要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持续质量改进所必需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包括:

——重视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

——使质量改进贯穿于从供方到顾客的整个供应链;。

——展示管理者应尽的义务、领导职责和参与情况;。

——不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活动,始终强调质量改进是每人工作的一部分;。

——通过改进过程来解决问题;。

——持续地改进所有的过程;。

——建立广泛的数据和信息的交流渠道;。

——促进合作和尊重个人;。

——依数据分析进行决策。

应在整个组织内确立质量改进目标,他们应与总经营目标紧密结合,并注重提高顾客满意度及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应规定质量改进目标以便能测量其进展情况。这些目标应明确易懂,富有挑战性和效率。为达到这些目标而需共同工作的所有人员应理解实现目标的策略并取得共识。应定期评审质量改进的目标使其反映顾客不断变化的期望。

4.2.4交流与合作。

广泛地交流与合作能消除影响过程效果、效率和持续改进的组织的人员障碍。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应延伸到包括供方和顾客在内的整个供应链。交流与合作需要信任。如果要每个人都参与识别和寻求改进机会,信任则是必须的。

4.2.5认可。

通过对质量改进工作的认可来鼓励与质量改进所需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相一致的行为(见4.2.2)。

成功的认可过程强调人个的发展和成长,并考虑到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因素(如机会、组织、环境)。此外,成功的认可过程强调集体绩效和对集体的认可,并鼓励经常性和非正式的信息反馈。

注7:奖励制度应与认可过程相符,特别是奖励制度应避免有害的内部竞争。

4.2.6教育和培训。

继续教育和培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教育和培训大纲在创造和保持质量改进环境方面是重要的。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包括最高管理层在内,均应在质量原理和实践以及在质量改进方法的应用方面得到教育和培训。其中包括质量改进工具和技术[见附录a(补充件)]的使用。所有教育和培训大纲均应经过评审,以使之与质量原理和实践相一致。对教育和培训的效果应定期评估。脱离应用的培训是不会奏效的(见7.3)。

4.3质量损失。

减少质量损失是质量改进努力的方向。质量损失应与损失产生的过程相。

联系。对于那些难于测量的质量损失至少要做出估计是重要的,诸如信誉损失和没有充分利用人的潜力等等。各组织应有利用每次改进质量的机会来减少质量损失。

虽然通过运用附录a中阐述的任一种技术都可以促进改进,但是只有组织结构内部协调地运用这些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就要求对质量改进工作进行组织、策划和测量,并对所有的质量改进活动进行评审。

组织质量改进的有效途径是从两个方面识别质量改进的机会,即有组织内部纵向分层次进行和在横向跨部门过程中进行。组织质量改进时,应明确下列方法:

——通过在负有直接职责和职权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实现质量改进目标的方法;。

——鼓励组织内每一成员开展与其工作有关的质量改进活动和协调这些活动的方法;。

组织内纵向分层次的质量改进职责包括:

——确定并策划本部门各工作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

——确定并策划本部门后勤保障工作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

——测量并跟踪质量损失的降低情况;。

——创造并保持一个使部门内全体人员有权力、有能力和有责任持续改进质量的环境。

跨部门过程的质量改进职责包括:

——规定每个过程的目的以及它与本组织目标的关系,并就此达成共识;。

——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并保持联系;。

——识别过程内部和外部的顾客,并确定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把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转化成具体的顾客要求;。

——识别各过程的供方,并将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传达给他们;。

——寻求各过程的质量改进机会,配置改进所需的资源,并监督改进的实施。

质量改进的目标和计划应是组织经营计划的一部分。

管理者应在广义上制定质量改进目标,包括减少质量损失。应在经营策划范围内制定质量改进计划,以便为满足质量改进目标和实施质量方针提供战略指导和方向。这些质量改进计划应注明最主要的质量损失,并在组织的所有职能部门和各个层次中开展开。

组织的每个成员以及组织的供方和顾客应参与质量改进计划的制定。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改进机会。

质量改进计划一般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来实施。管理者应注意监视和控制这些实施活动,以确保他们都纳入组织的总目标和总经营计划。

质量改进计划的重点是新发现的机会和改进后未取得充分进展的领域。策划过程的输入来自组织的各个层次,来自对已取得结果的评审,还来自顾客和供方。

组织应开发一个与其运作性质相适用的测量系统。建立一个客观的测量系统应是为了识别和诊断改进机会,同时也为了测量质量改进活动的结果,一个良好的测量系统应能满足单位、部门、职能部门间和整个组织各个层次上的测量需要。测量对象涉及到与顾客满意度、过程效率和社会损失有关的质量损失。

a)测量与顾客满意相联系的质量损失可以依据的信息来源包括:对现有和潜在顾客的调查,对竞争产品和服务部门的调查,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记录,收入变化,服务人员所进行的常规检查,来自销售和服务部门的信息,以及顾客抱怨和索赔等等。

b)测量有关过程效率的质量损失可依据:劳动力、资金和物资的利用,产生、分类,纠正和报废不满意的过程输出,过程的调整,等待时间,周期,所提供的性能,不必要的冗设计,库存规模以及过程能力的过程稳定性的统计测量等等。

c)测量社会质量损失可依据:未能发挥人的潜能(如职员满意度调查所示),污染和废物处置造成的危害,以及稀有资源的减少等等。

所有的测量普通存在的变异现象,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体现测量结果所反映的趋势。

除了建立并满足定量化的目标外,进行测量并与过去性能“基线”进行比较分析也是很重要的。通过测量增强了识别问题的客观性。

对测量结果进行报告和评审应作为本组织管理核算和控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改进过程的人员和组织应通过他们认为是重要的和可定量的形式了解他们的进展情况。

5.4质量改进活动的评审。

应在各级管理层定期评审质量改进活动,以确保:

——质量改进的组织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质量改进的计划是适宜的的并正在落实;。

——质量改进的测量是适宜和充分的,并显示出令人满意的进展;。

——将评审结果反映到下轮策划中去。

在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时,应采取当适当的措施。

当组织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致而严格的步骤开展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时,质量改进就会逐步取得效益。

6.1全组织参与。

当组织在质量改进上进行了很好的发动和管理时,该组织的全体人员及各管理层就会持续地承担并实施许多复度程序不同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会成为每个人员工作的一项正式内容,这些项目和活动的规模有大有小,有些需要组织跨部门的小组甚至要由管理者参与实施,有些则由个人或小组承担。

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通常始于改进机会的识别,而改进机会的识别则基于对质量损失的测量和/或与同领域占领先地位的组织进行对比分析。一经确定,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步骤向前推进,并通过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得以完成,最终使该过程达到和保持新的、更高的水平。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完成后,应立即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

6.2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的准备。

组织的全体成员都应参与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的准备。对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的需要、范围和重要性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论证。规定应包括有关的背景和历史情况,相关的质量损失以及目前的状况。如可能,用具体的、定量的形式来表述。应将项目或活动的范围、计划、资源配置和进展情况的定期评审也应作出规定。

6.3调查可能的原因。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数据的收集、确认和分析以提高对有待改进的过程性质的认识。应按照认真制定的计划采集数据。要尽可能客观地对原因进行调查,而不能去假设可能是什么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决策应以事实为依据。

6.4确定因果关系。

性的因果关系,需要根据经认真制定的计划所采集的新数据加以验证和确认。

6.5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

在确定因果关系后,应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不同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方案并加以评价。组织中参与该措施的成员应研究各方案的优缺点。能否成功地实施预防或纠正措施,取决于全体有关人员的合作。

注8:对过程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进行质量改进,可以产生更满意的输出和/或减少出现不满意输出的频次。那种完全依赖对过程的输出进行纠正的做法,如返修、返工或分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损失问题。

6.6确认改进。

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后,必须收集适当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以确认改进取得的结果。收集数据的环境应与以前为调查和确定因果关系而收集数据环境相同。对伴随产生的其他结果,不管是希望的还是不希望的,也需要进行调查。

如果在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之后,那些不希望的结果仍继续发生,且发生的频次与以前几乎相同,则需要重新确立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

6.7保持成果。

质量改进结果经确认后,需保持下来。通常包括对规范和/或作业或管理程序及方法进行更改,以及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并确保这更改成为所有有关人员工作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改进后的过程则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加以控制。

6.8持续改进。

如果所期望的改进已经实现,则应再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进一步改进质量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可以根据新的目标实施质量改进项目呀活动。要安排好优先次序,为每一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分配好时间期限,但时间期限不应限制有效的质量改进活动。

注9:“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用于持续的质量改进。本标准中的质量改进方法重点放在该循环的检查——处理阶段。

7支持工具和技术。

在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中,以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分析为基础进行决策是很重要的,正确地运用为此目的而开发的工具和技术有助于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的成功。

7.1适用于数字数据的工具。

质量改进的决策应尽可能地以数字数据为依据。应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对数字数据中所反映的差异、趋势和变化进行分析。

7.2适用于非数据数据的工具。

某些质量改进的决策建立在非数字数据的基础上,这类数据在营销、研究和开发以及管理者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应运用适当的工具正确处理这类数据,使其转化成可供决策用的信息。

7.3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培训。

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应接受工具和技术和应用培训,以改进其工作过程。脱离应用的培训是很少奏效的。本标准附录a中阐述了已被广泛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表11—5列出了这些工具和技术及其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在特定的应用场合,可使用其他的工具或技术。

序号工具和技术应用。

a1调查表系统地收集数据,以获取对事实的明确认识。

适用于非数字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a2分层图将大量的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想法按组归类。

a4头脑风暴法识别可能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

a5因果图分析和表达因果关系。

通过识别症状、分析原因、寻找措施、促进问题的解决。

a6流程图描述现有的过程。

设计新过程。

a7树图表示某一主题与其组成要求之间的关系。

适用于数字数据的工具和技术。

a8。

控制图诊断:评估过程的稳定性。

控制:决定某一过程何时需要调整及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a9。

直方图显示数据波动的形态。

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情况的信息。

决定有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

a10排列图按重要性顺序显示每一项目对总体效果的作用。

排列改进的机会。

a11散布图发现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预期的关系。

本附录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质量改进工具和技术。下列工具和技术可用于数字数据分析。调查表适用于数字数据分析和非数字数据分析两种情况,故首先介绍适用于非数字数据分析的工具,最后介绍用于数字数据分析的工具。

按下列格式对每种工具或技术进行介绍:

a.应用:工具或技术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b.说明:对工具或技术的简要描述;。

c.程序:工具或技术的使用步骤;。

d.示例:工具或技术的应用示例。

a1调查表。

a1.1应用。

调查表用于系统地收集数据,以获取对事实的明确认识。

a1.2说明。

调查表是收集和记录数据的一种形式,它便于按统一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a1.3程序。

确立收集数据的具体目的(将要解决的问题);。

a.识别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数据(解决问题);。

b.确定由谁以及如何分析数据(统计工具);。

c.编制用于记录数据的表格,并提供记录以下信息的栏目:

谁收集的数据;。

何地、何时,以何种方式收集的数据;。

d.通过收集和记录某些数据来试用表格;。

e.必要时,评审并修订表格。

a1.4示例。

表a1调查表。

缺陷类型。

缺陷原因未印上的页数模糊的页数透过反面的页数顺序不对的页数合计。

机器卡纸。

湿度。

色料。

原件情况。

其他(详列)。

总计。

调查者:

日期:

地点:

调查方式:

a2分层图。

a2.1应用。

分层图用于将大量的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想法按组归类。

a2.2说明。

在收集到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大量观点、意见或其他想法等信息之后。用此工具把这些信息按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组。此项活动中要激励每个人创造性地、充分地参与。最好能由一定规模的小组来进行此项工作(建议最多为8人),这样便于组员们很好地合作。此工具常用于归纳由头脑风暴法所产生的观点。

a2.3程。

a.用广义的术语阐述将要研究的主题(狭义的术语可能影响主题的提出)。

b.尽可能多地将每个人的观点、意见或想法记录在卡片上(一个意见一张卡片)。

c.把卡片混合起来随机放在一张桌子上。

d.将有关的卡片按下列方式分组:

把看似有关系的卡片放在一组;。

一组最多为10张卡片,不应将单张卡片勉强地编入某组;。

找出一张能代表该组内容的主卡片;。

把主卡片放在最上面。

e.按组将卡片中的信息登录汇总。

a2.4示例。

图a1和表a2列出了对电话问询机的要求。

图a1按a2.3步骤c)的随机分布。

表a2按a2.3步骤e)对资料分组归类。

可变的长度信息。

时间和日期标记

不计次的挂断。

指示的信息数量收到的信息。

通路密码。

耳机插座秘密。

清晰的说明书。

快速查询卡说明。

带有清晰标志的控制。

易于使用。

通过遥控电话操作控制。

易于消除。

消除“选择的”信息消除。

a3水平对比法。

a3.1应用。

a3.2说明。

水平对比法是把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性能与公认的领先者进行比较,它有助于认清目标和确定计划编制的优先顺序,以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a3.3程序。

a.确定对比的项目。

此项目应是过程及其输出的关键特性;。

过程输出对比应直接与顾客的需要相联系。

b.确定对比的对象。

典型的对比对象可能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和/或不是竞争对手,但在对比项目上是公认的领先者。

c.收集数据。

——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考察、访问、人员或专家调查以及技术刊物等方式获取有关过程性能和顾客需要的数据。

d.归纳并分析数据。

分析的目的是针对所有有关项目制定最佳的实践目标。

e.进行对比。

根据顾客的需要和竞争者及非竞争者的绩效确定质量改进的机会。

a4头脑风暴法。

a4.1应用。

头脑风暴法用于识别可能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潜在的质量改进机会。

a4.2说明。

头脑风暴法是引导小组成员创造性地思考,产生和澄清大量观点、问题或议题的一门技术。

a4.3程序。

包括两个阶段:

a)产生阶段。

组织者重申头脑风暴法的原则,本次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然后小组成员提出各种观点。本阶段的目标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

b.澄清阶段。

小组重温这些观点,确保每位成员都理解了所有的观点。在头脑风暴会议结束时,对观点作出评估。

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包括:

——确定组织者;。

——明确阐述头脑风暴会议的目的;。

——每位小组成员依次提出一个观点;。

——如可能,可对本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进行补充;。

——在此阶段,既不评价也不议论观点;。

——把所有观点公开记录下来;。

——本过程持续到不再有观点产生为止;。

——重温所有观点并加以明确。

a5因果图。

a5.1应用。

——因果图用于:

——分析因果关系;。

——表达因果关系;。

——通过识别症状、分析原因、寻找措施,促进问题的解决。

a5.2说明。

因果图是用于考虑并展示已知结果(如某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之间的一种工具。许多潜在的原因可归纳成原因类别与子原因,形成类似于鱼刺的样子,因此该工具又称鱼刺图。

a5.3程序。

a.明确、扼要地确定结果。

b.规定可能原因的主要类别。需考虑的因素包括:

——数据和信息系统;。

——环境;。

——设备;。

——材料;。

——测量;。

——方法;。

——人员。

c.开始画图,把“结果”画在右边的方框中,然后把主要的各类原因放在它的左边,作为“结果”框的“输入”(见图a2)。

d.寻找所有下一层次的原因并画在相应的主枝上,并继续发展下去。一个完整的因果图至少应有两层,许多因果图有三层或更多层(见图a3)。

e.从最高层次的原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的(3—5个)可能对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原因,对它们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如收集数据、采取控制措施等等。

注:

10.绘制因果图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头脑风暴法收集所有可能的原因,然后用分层图把它们归纳成原因类别和子原因。

11.在某种情况下,列出一个过程和主要步骤作为原因类别可能是有益的,例如,当将某过程流程作为改进的结果时,常常利用流程图来规定这些步骤。

12.绘制出因果图后,经过进一步完善可成为一个“活工具”,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13.因果图一般由小组集体绘制,但拥有足够过程知识和经验的个人也可画出。

a5.4示例。

图a4列出了照相版质量差的因果图。

a6流程图。

a6.1应用。

流程图用于:

——描述现有的过程;。

——设计新过程。

a6.2说明。

流程图是用图的形式将一个过程的步骤表示出来,通过对过程实际情况的详细了解。

调查改进的机会。通过对一个过程中各步骤之间关系的研究,通常能发现故障的潜在原因。流程图可用于从物流到产品销售或售后服务阶段等任一过程的所有方面。

流程图由易识别的符号构成。一般所使用的符号如图a5所示:

a6.3程序。

a6.3.1描述某一现有的过程。

a.确定该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b.观察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c.确定该过程的步骤(活动、决策、输入、输出)。

d.绘制表示该过程的流程图草案。

e.与该过程中的有关人员一起评审该流程图草案。

f.根据评审结果对流程。

图加以改进。

g.对比实际过程验证流程图。

h.注明日期,以备将来使用或参考(它可用作过程实际运行情况的记录,也可用于识别改进的机会)。

a6.3.2设计一个新过程。

a.确定该过程的开始和结束。

b.将过程中的步骤具体化(活动、决策、输入、输出)。

c.绘制表示该过程的流程图加以改进。

d.注明日期,以备将来使用或参考(它可用作该过程设计操作的记录,也可用于差别设计改进的机会)。

a6.4示例。

图a6所示的流程图表示复制文件和过程。

a6.7树图。

a7.1应用。

树图用于表示某一主题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a7.2说明。

树图用于系统地把某一主题分解成组成要素。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的观点和用分层列出的或者归类的观点可以转换成树图,以显示出逻辑和顺序关系。此工具可用于进行策划和解决问题。

a7.3程序。

a.清楚和简要地阐述将要研究的主题。

b.确定该主题的主要类别(头脑风暴法或使用分层图中的主卡片)。

c.绘制图形,把主题放在左框内,把主要类别放在右边。

d.针对每一主要类别,规定其组成要素及子要素。

e.把针对每一主要类别的组成要素及其子要素放在相应的右边。

f.对树图进行评审,确保在顺序上或逻辑上都没有空档。

a7.4示例。

图a7所示为电话问询机树图。

a8.1控制图。

控制图应用于:

a.诊断:评估过程的稳定性;。

b.控制:决定某一过程何时需要调整,何时需要保持原有状态;。

c.确认:确认某一过程的改进。

a8.2说明。

控制图是用于区分由异常或特殊原因所引起的波动和过程固有的随机波动的一种工具。随机波动表明需要对影响该过程的某引些因素进行识别、调查并使其处于受控状态。

控制图建立在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之上。控制图利用有效数据建立控制界限,如果该过程不受异常或特殊原因的影响,进一步的观察数据将不会超出这一界限。有关控制图的详细资料可参阅相应的国际标准(如iso7870和iso8258,见附录b)。

注14:控制方法的种类很多,他们可用于过程、产品任何输出的所有计量或计数特性。组织应进行培训,并就如何绘制和应用控制图积累经验。

a8.3程序。

a.选择控制特性。

b.选择合适的控制图。

c.确定分组原则(项目的小集合,并假定在该集合内波动仅由随机原因引起),样本大小和抽样间隔。

e.计算各分组样本的统计量。

f.根据分组样本的统计量计算控制界限。

g.绘制控制图并标出各组统计量。

h.研究控制界限之外的点并标出异常(特殊)原因的状态。

i.决定下一步行动。

a8.4示例。

根据表a3中的数据绘出a8所示的控制图。

表a3溢出量及抽样统计(x,r)。

单位:g。

分组号x1x2x3x4x5xxr。

1

2

3

4

54732443520。

1937312534。

1911161144。

29425938。

2812453625178。

146。

101。

197。

14635.627。

29.218。

20.2633。

39.430。

29.233。

6

7

8

9

104035113833。

1530123326。

3544321138。

2727262035。

2345263732157。

116。

160。

145。

16331.429。

23.221。

32.033。

29.017。

32.622。

11。

12。

13。

14。

152744403118。

3125243222。

2237194714。

3532123830。

2540245019161。

134。

139。

149。

15832.226。

26.810。

27.833。

29.926。

31.631。

16。

17。

18。

19。

20731231832。

380414037。

2512294820。

3120352447。

1227384031111。

156。

144。

157。

14831.625。

31.241。

28.836。

29.627。

29.628。

21。

22。

23。

24。

255242522425。

203115328。

2947413222。

2827223254。

4234152921195。

97。

171。

163。

14139.028。

19.428。

34.225。

32.632。

23.227。

累计746.6686。

平均x=29.86。

r=27.44。

a9直方图。

a9.1应用。

直方图应用于:

显示跳动的形态;。

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情况的信息;。

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

a9.2说明。

用一系统等宽不等高的长方形来表示数据。宽度表示数据范围的间隔,调度表示在给定间隔内数据的数目,变化的高度表数据的分布情况。图a9表示最常出现的4种波动形态。通过对这些形态的研究,人们能够掌握过程的情况。

a9.3程序。

a.收集数据;。

b.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确定数据的极差;。

d.按数据值比例画横坐标;。

e.按频数值比例画纵坐标(观测值勤的数目或者百分数);。

f.按纵坐标画出每个矩形的高度,它就代表了落在此矩形中的点数。

注15:可设计一个数据收集表数据,以便画出直方图。这样的表常称之为调查表。

a9.4示例。

图a10所示的直方图显示出上述控制图示例中的溢出量数量(表a3)。

a10排列图。

a10.应用。

排列图用于:

按重要性顺序显示每一项目对整体的作用;。

排列改进的机会。

a10.2说明。

排列图是为了对从开发频率最高到最低的项目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图示技术。此图建立在帕累托原理的基础上,即少数的项目往往产生主要的影响。通过区分最很重要的与较次要的项目,可以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佳改进效果。

排列图按下降的顺序显示出每个项目在整个结果中的相应作用。相应的作用可以包括发生次数、与每个项目有关的成本或影响结果的其他测量方法。矩形用于表示每个基础上相应的作用,累计频数线用于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

a10.3程序。

a.选择要进行分析的项目;。

b.选择用于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成本等;。

c.选择用于分析的数据的时间周期;。

f.在每一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的度量;。

g.自左至右累加每一项的量,画累计频数线(见图a11);。

h.利用排列图确定质量改进的最关键项目。

a10.4示例。

图a11表示电话故障报告的排列图。

注:上图表明噪音和串线占电话故障报告的72%,它指明了最佳改进改进机会。

a11表示电话故障报告的排列图。

注:上图表示噪音和电话故障报告的72%,它指明了最佳改进机会。

a11散布图。

a11.1应用。

散布图用来发现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预期的关系。

a11.2说明。

散布图是一种研究对出现(如[x,y]),每组一个点)的两组相差数据之间关系的图示技术。在散布图中,成对的数据形成点子云,可从点子云的形态推断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x与y之间正相关意味着x值增加,y值增加,负相关意味着x值增加,y值相应减少。

图a12是6种常见的点子云形态。通过研究这些形态,人们可以掌握这些组数之间的关系。

a11.3程序。

a)从将要对其关系进行研究的两面三刀组相关的中收集对应的数据(x,y),最好有30对数据。

b)标出x轴和y轴。

c)找出x和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用这两个值标定横轴(x)和(y)轴,两个轴大约等长度。

d)描出成对(x,y)的数据点。当两组数据的数值重合时,可围绕数据点画出同心圆,也可在离第一个点最近处画第二个点。

e)研究点子云的形态,找出相关关系的类型和程序。

a11.4示例。

表a4列出了添加剂的重量与产出率的数据,图a13就是根据这些数据绘出的散布图。

注:此散布图示出了添加剂“a”的重量与产出率之间存在着弱正相关的关系。

附录b。

文献目录。

(参考件)。

[1]iso7870控制图通用指导与介绍。

[2]iso8258:1991休哈特控制图。

[3]gb/t19004iso9004: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铁男陈志田谷艳君李仁良徐有刚徐法张宏伟秦前浩江元英李志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4.4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四部分质量改进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4,第1版。

2.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统一宣贯教材,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6,第1版。

3.[美]j.m.朱兰。

质量控制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第1版。

4.[美]j.m.朱兰,质量计划与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12,第1版。

5.[美]a.v.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5,第1版。

6.[日]石川馨,质量管理入门,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9,第1版。

7.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教育培训部,质量管理原理与理论(质量管理学第1分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第2版。

8.[日]铁健司,管理和改善的实施方法(qc入门讲座2),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11,第1版。

9.[日]铁健司,数据的收集方法和应用(qc入门讲座5.6),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4,第1版。

10.[日]铁健司,管理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qc入门讲座7),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9,第1版。

11.梁乃刚,质量管理新老七种工具与应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8,第一版。

12.蒲伦昌,世界质量管理新特点新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第1版。

13.盛宝忠,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与质量进步,上海质量,,第1期。

14.李春田,新的焦点iso14000,质量管理,1996,第1期。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四

(一)审计方案制定不明晰、针对性不强。

一篇审计报告的审计类型、项目、审计对象不同,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评价、建议也应各有侧重。

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但审计对象不同的报告,都是一个模式,审计内容局限在账面财务收支方面,反映的问题单一肤浅,评价和建议华而不实,各个报告几乎可以通用。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影响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前调查不充分,甚至流于形式,未深入到被审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对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内控制度管理运行、职能职责完成等没有充分的掌握,导致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的编制缺乏针对性,审计范围和目标都没有细化到具体内容,审计过程中对重要事项无法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性,进行深入审计和剖析。

二是审中调查不充分主要是审计方案的编制、执行不全面、没有针对性,对重要事项没有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性,进行深入审计和剖析。

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事项未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审计调查和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导致审计操作程序和审计实施方案脱节,对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取证不完备,留下审计风险隐患。

(二)审计事项描述不清晰、重点不突出。

审计过程涉及的事项很多,审计报告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烦琐冗长,而应突出重点,次要问题简明扼要,做到中心明确,主次分明。

实际编写中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表述不简练,条理不清楚。

审计结果报告的编写没有做到文字精炼、措辞严谨、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结构严谨,遣词造句中没有规避概念模糊的词语。

二是没有做到围绕目标,突出重点。

审计报告中所列问题的排序,不符合基本逻辑。

重要问题、宏观问题、审计方案确定的重点和关键控制点,未要放在审计报告的显要位置并详细论述。

三是问题归类不明晰。

未将所有问题按性质进行归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概括,直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

(三)审计定性不严谨、深入客观。

对审计查出问题性质准确表述、定性,是保证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要内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报告中对查出问题的表述含糊不清,对一些不同性质、违规程度不一的问题,一概用“不合规使用”“违规支出”等表述,对违纪问题进行表述、定性。

未能从主观、客观上对问题进行透彻、宏观分析,模糊、弱化了定性事项的性质。

二是把违规形式相似但问题实质截然不同的问题相提并论,只看表面现象,不看问题本质属性,反映问题不深入、不透彻,仅局限于外部的特征,不能深层次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四)审计评价、建议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

审计评价、建议是审计报告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以事实、数据为依据,开阔审计思路,对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揭示问题的根源、界定事实。

有些审计报告存在审计评价模式化,审计评价单一,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做具体区分,套用一种模式。

评价用词不严谨,如审计报告中反映存在违纪违规问题,审计评价却是基本真实、合法、健全,有的审计报告甚至出现了审计评价意见与审计发现的问题互相矛盾的情况;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有些问题是体制性、行业性、地域性问题,在作出审计建议时,未能宏观掌握,正确区分。

存在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建议,没有事实依据作支撑,有些审计建议不具体,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缺乏操作性。

(一)提高审计人员宏观思维能力。

对实施的审计项目,在总体上树立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宏观意识,深刻理解审计项目的宏观目标,从审计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入手,提升全过程的宏观审查能力。

一是深刻理解保障和监督的深层次内涵。

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任务,充分领悟《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审计要发挥保障和监督作用的内涵,从深层次领域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制度完善。

二是建立和提升全覆盖思维。

正确理解审计项目全覆盖与审计内容全覆盖的内涵,统筹安排审计组人力资源,开拓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方式,提升审计项目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开展的思维,对资金、权力、政策全方位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提高审计方案编制针对性、合理性。

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南针,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审前、审中调查的重要性,加强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掌握各部门和单位等不同行业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做到审计调查有的放矢。

一是做好审前调查,搜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行业资料,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等资料,与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变化和变动,分析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制订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审计方案,提升审计报告的内涵和深度。

二是提高宏观思维能力。

对取得证据汇总筛选中,增强宏观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审计证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对其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进行鉴定,并通过深层次的思考,见微知著抓住问题本质,剖析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提出规范管理建议,使审计事项从个别上升到全面、从表面跨越到本质,提升审计报告质量。

(三)提高审计事项分析判断能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审计人员应适应新常态,建立审计新常态思维,提升严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充分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

一是审计报告对违纪问题的表述、定性力求精准、适当。

要学习运用逆层次分析方法,以财经法规为准绳,正确运用审计自由裁量权,综合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从主观、客观上对问题进行透彻、宏观的分析,并用严谨、恰当的措词进行合理表述;从深层次反映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对从业务、财务审计中发现的违规现象,从总体上加以归纳、分析、整理,综合进行由表及里、微观到宏观深层次的思考,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横向、纵向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综合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抓住问题本质,准确判断、表述制度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是审计评价、建议应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把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开阔审计思路,揭示问题的根源、界定事实。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要善于使用比率法、因素分析法、对比法量化考核,计算收入增长率、预算收入完成率、国有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准确地将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客观全面反映出来,科学地运用评价标准,用数据查明事实,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报告做出的评价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法规、规章和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坚持以事评人,客观公正,全面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内外因素对被审计单位(个人)的影响,严格分清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前任责任和本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五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审计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审计报告撰写中存在立场错位、约定书草率、委托越位等问题,为降低审计风险,在撰写审计报告中应从规范审计工作控制、坚持规范原则、把握审计标准、加强业务学习四方面来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的质量就是指审计的最终产品的报告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也就是说以更少的错报和漏报为基础,没有重大错报的概率。[1]同时,注册会计师实际进行审计业务活动的过程当中,需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选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评价,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最终提供审计意见书面文件。

不管是标准审计报告还是非标准审计报告,均有明确质量标准,要求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需要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准确把握审计依据,衡量审计证据的尺度,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职业判断。[2]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审计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证据业务链不紧密,从而影响审计风险的评估,造成审计报告出现不真实、片面评价等情况,导致审计风险明显提高。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报告应具有信息含量和决策的相关性,随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审计程序的有效应用,保证审计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规范制度得到落实,为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发挥了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一定的提升。笔者根据多年审计活动遇到的案例,在课题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和总结审计报告撰写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作为抓手和着力点,提出撰写审计报告应遵守的原则和规范,与审计同行共同探讨,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审计报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

1.立场错位,加剧风险。

实际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作为双向独立审计人,承担经济监督功能的主体作用,在参与审计工作的过程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假设审计人和被审计主体与委托主体当中具有利益关系或伦理关系,那么,必须申请回避。但是,事实上很多审计工作在开展的时候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出现本不应该出现的错位问题。一些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当中没有严格遵循执业守则,进行审计的时候立场倾向性极为显著,如有的审计人员对企业重组并购事项资产价格合理性加以评论,提出这项费用过高、那项并购没有必要等建议。过去发生的交易有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评价容易造成领导层之间相互猜疑,导致审计风险明显提高。审计作为第三者不能置于管理者身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确定关键的审计事项,关注持续经营有关信息,保持职业怀疑的执业态度,如果在审计中发现弄虚作假行为,要及时与管理层沟通,如果预期审计报告沟通某事项会造成公众利益负面影响,应该在审计报告类型选用上做出专业选择。如果是管理中出现严重的薄弱环节,也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直接表达,应该换一种方式,通过管理建议书的形式,指出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在漏洞处设置制控点等建设性意见。换个角度,换个方式,就有不同效果,看似麻烦,其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需要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严格规避立场偏移问题,角色改变就是功能的改变,其评价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会招致更大的审计风险。

2.约定书草率,留下隐患。

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会计师事务所会和客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检验审计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准,也是检验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履约依据。如果在后期出现纠纷,也能够将其作为关键性的诉讼依据。然而,在实际开展审计签约活动的过程当中,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和客户签约时候不够重视,对于审计职责和审计范围的界定不清晰不明确,最终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如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一家企业董事会委托企业领导换届后对目前“家底”的现状进行资产审计,双方协商确定了审计费用,临走时口头约定:审计前两年经营管理状况,并提些建设性意见。而工作人员在制定《审计业务约定书》时标明对三个年度资产负债等状况进行审计。简单的“年度”变化,却翻倍增加了审计工作量。由于对三个年度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全面审核,审计范围扩大、审计项目增多,因时间限制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只好拿着厚厚的审计工作底稿与两届领导交换意见。由于工作量大,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过于复杂,也导致纠纷的出现。原本不是企业管理层委托的审计重点却成为重点审查项目,非重点关注事项却投入了主要的审计资源,致使会计师事务所出力不讨好,严重影响审计声誉。

3.委托越位,诱导审计意见偏移。

鉴证业务是社会审计工作的内容,知识面广,行业多,涉及的都是难度大的焦点问题,由于行业和专业特点,在委托中都使用专业语言,最容易使审计人员“顺拐”进入陷阱。例如,某法院领导去外地海关购买拍卖的进口车辆作为业务用车,价格便宜惊人,他贪婪作怪,多开了发票回单位报账。[3]多开报销部分自己揣入腰包,数额较大,随行司机举报检察院。检察院委托会计师事务所鉴定经济事项:“某人假开发票报账数万元,是否构成贪污?”这是很清楚的事实,腐败发生在司法机构内部,检察院寻求外部证据可以理解。简单的问题复杂处理,考验的是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自身素质和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出具经济案件鉴定报告,用“报账事实清楚,资金所有权改变”作为回应,没有采用“贪污”术语,有效地避免了“顺拐”造成的错位鉴定的陷阱。假设注册会计师在参与审计的过程当中,原则性存在缺失,就不利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假设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表明犯罪嫌疑人存在贪污的情况,报告的意见就构成贪污。但是,“贪污”为司法意义上的概念,审计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和判定的时候无疑超出了审计范畴。假设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当中得出不存在贪污情况的判定结果,那么,就是一种越位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随之增加,也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更高的风险。这个案例突显审计符合的重要性、越位危害的严重后果和质量控制的必然结果。

1.规范审计工作,控制审计质量。

(1)保持独立,不能错位。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经济活动有效监督,作为监督者必须始终保持独立的本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参加审计活动,关注企业环境,不仅要做到形式上独立,还要保持实质上独立。做到形式上独立容易,做到实质上独立很难,做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发现、辨别信息真伪,指出问题要害就更难做到,需要长期的历练和永恒的坚持。在发表审计意见时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以管理者身份指手画脚,应严格按照审计工作程序,执行行业规定,发挥职业特长,从企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角度,发掘经济信息的真伪,确保经济信息的准确可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信赖的审计报告。

(3)认真约定,严格履约。《审计业务约定书》是对审计范围、审计收费和双方责任与义务的约定,也是检验审计完成工作的书面合同,不能认为这是格式化手续,仅作为收费的依据。签约前,必须做好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企业环境的了解,行业特点和风险评估等,根据自身能力的评估决定是否承接,特别是要对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做好预估和研判。选择有经验的人员参与协商,了解行业的特殊性,考虑审计程序的运用等,制订周全的审计计划,根据审计资源配备,测算审计的合理收费数额。认真对待约定书的前期签订工作,确保供需双方严格履约。

(4)层层把关,认真复核。审计工作最终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上,报告的质量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问题。[5]必须建立报告复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的复核程序,做到层层把关,不留死角,主要复核审计结论证据是否充分,定性、定量是否准确;审计目标是否实现预先的设定,发表的审计意见与审计目标关联程度;审计报告描述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特别是关键事项和重点问题要重点复核,确保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坚持规范原则,提高审计质量。

(1)审计证据相关性的基本原则。对于审计证据而言,相关性至关重要,要想切实提升审计证据的质量,需要保证其足够的相关与可靠。同时,依据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类别界定和划分,保证所撰写的报告主次分明,这样审计意见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才会得到提升。

(2)审计依据层次性的基本原则。在对审计证据对象进行分析和判定的时候,离不开审计依据的支持,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熟练掌握审计标准,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定。

(3)关键事项影响性的原则。在进行审计的过程当中,必须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关键事项有足够的重视,需要在对其进行类别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关键事项和审计风险等具有紧密的关联,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4)重要性水平选型原则。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选择发表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因素,若超出审计重要性水平除了要增加评估外,还要对审计意见类型进行重新选择。

(5)职业判断专业化原则。实现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的追求,在错综复杂经济事项中辨别真伪要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来源于长期的审计实践,来源于不同领域知识的积累。在审计工作中,利用职业判断敏锐性的特点,捕捉审计目标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6)实事求是真实性原则。实际审计工作的过程当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同时,审计有着自身的基本属性,因此,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需要保证真实全面,需要将事实作为最基本的参考和指导,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在始终坚持这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审计对象的运营和发展状况等做出真实全面的分析和判定。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尽职尽责,能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取得十分理想的绩效,就要给予鼓励。同时,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拿出相关应对举措和办法,保证各个问题都能够及时地得到应对和处理。在严格遵循各项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保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真实全面,做出公正的审计结论。

3.把握审计标准,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标准就是衡量审计证据的尺度,把握法规层次,问题精准定性十分重要。我国政策法规和制度是多层次性的结构体系,各种政策法规制度既有层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政策法规制度效力体系。[6]这些效力层次大致划分为,国家层次的法律法规、地方层次的行政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在处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审计标准,运用层次性的结构体系指导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

4.加强业务学习,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是拉动审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进行业务培训,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在技能水平不断获得提升、经验不断实现积累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应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够更加顺利地了解和把握行业专家的观点和看法,及时形成一致的意见,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最终得出准确全面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出现的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的欠缺,提高审计人员归纳能力,培养其思维方式,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条理性和清晰度。此外,审计人员还要加强文字基本功的训练,避免因用词不当、语言表述不清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从而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和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必须要规范审计工作,坚持相关原则,把握审计标准,同时,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接受教育和培训,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总之,重视审计报告质量管理,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目标的顺利进行,最终得出准确全面的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3]刘家义.努力打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审计铁军[n].2014-03-19.。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六

低质量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明知或应知企业存在重大会计舞弊行为,即会计报表存在“瑕疵”甚至“毒瘤”,却不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去揭露而出具的虚假审计报告。在审计市场中,由于审计产品不同于普通产品,作为审计最终产品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是难以衡量的,审计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审计最终产品的报告是一种标准化格式的报告书,不管是优质还是劣质的报告书,其外在形式、格式及描述的语言几乎是相同的,而且审计本身具有很强专业技术性,即使专业人士也无法从报告本身判断出优劣,而作为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社会公众更难以理解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一些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驱使下,出具了低质量的审计报告,从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影响审计行业的公信力。

当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被低质量的审计报告驱逐出市场时,遵守《审计准则》独立性强的注册会计师将被丧失独立性的审计人员所代替,社会审计质量总体水平将逐渐下降,审计市场内部将不存在产生高质量审计水平的自发机制,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产生了怀疑,他们就不愿意支付高额的审计公费,审计公费进一步降低,注册会计师为了保持经济利益,也将通过偷工减料来节约成本,审计质量也将进一步下降,这种循环作用,将使审计市场上剩下低成本的劣质审计服务,最终将导致审计服务退出市场,因为社会公众不会花钱去购买劣质产品。注册会计师将面临信任危机,审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证券市场对于资金流向,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是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低质量审计让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蒙混上市,资金流向了劣质企业,不会产生良好的使用效益。而优质企业却因资金缺乏无法进一步发展,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证券市场不能将稀缺资源以最快的速度配置到最需要资金、最能创造财富的企业中去,不能有效规范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低质量审计报告产生的行为学理论分析。

行为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产生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动机、机会和道德,审计人员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同样也是受这三个因素影响,动机是低质量审计报告产生的内部动因,机会是外部条件给出具低量审计报告提供了可趁之机,道德不良的审计人员更容易为出具低质量报告寻找合理化借口。即动机、机会、道德三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促使低质量审计报告的产生。

(一)动机是低质量审计报告产生的内在动因。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作为经济人有会计舞弊的动机和倾向,一旦需要舞弊,便以变更注册会计师相威胁或通过购买审计意见来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其配合而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当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得不到注册会计师的支持时就会另行选择注册会计师,或以高于正常审计公费的审计支出来引诱注册会计师。变更注册会计师是对现有注册会计师利益上的一种威胁,在竞争激烈的审计市场上,争取一个客户是不容易的,由于审计产品供应的可持续性,失去一个客户远不只损失一年的审计公费收入,在客户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失去一个客户的损失相当于每年从该客户中获得的收益现值总和,而且开发一个新客户需要较大的启动成本。而且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品种少,服务对象集中,服务时间重合。“僧多粥少”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的局面,这就造成了审计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审计主动权掌握在需求方手中。面对丰厚的审计费用,有的注册会计师想坚守一方净土,有的注册会计师会为之心动,即产生了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动机。

(二)机会给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可趁之机。

由于一些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弱化、法律制度滞后,公司管理当局就有机会进行会计舞弊。同时,由于对注册会计师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给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提供了可趁之机。首先,目前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存在多头监管:审计署、财政部、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部门,但由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没有问题的时候没有人过问,出了问题,这些部门一拥而上都把会计师事务所列入重点监管的对象。这样,对会计师事务所多头监管、多头检查,容易形成“大家都管其实都不管”的现象。给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提供了机会。同时,社会监督特别是舆论媒体监督不力,经常出现“报喜不报忧”现象,对上市公司违规操作的现象不能及时地曝光,容易起误导作用。其次,监管措施不力,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是新兴的市场,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对注册会计师监督检查一般采取抽查的方式,但抽查范围窄,涉及的审计项目和事务所不多。如果没有有效监管的话,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使用者只能相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是真实可靠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对注册会计师监管和监督不力,给他们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提供了机会。

(三)道德不良容易为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找到合理化借口。

道德是一个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力量,使人们具有是非、善恶、荣辱的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市场竞争激烈,诚信教育不足,人们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置道德于不顾,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诚信现象。注册会计师也是一般的社会人,不可避免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难“独善其身”。虽然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但由于《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只是从原则上强调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在宏观层面具有指导意义,但难以具体实施,因此,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难以有效落实,给注册会计师出具低质量的审计报告提供了合理化的借口。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执业环境,消除出具低质量审计报告的动机。

首先,创新审计委托模式,完善审计合约。由于审计委托权掌握在公司管理当局手中,这样容易使注册会计师听从管理当局而出具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要消除注册会计师因公正执业而被炒鱿鱼的疑虑,应该创新审计委托模式。笔者认为,在独立董事制度得到落实、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得到保障情况下,应该由审计委员会以招标方式来聘任注册会计师。由于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财务会计专业特长,使得对注册会计师选择更趋合理,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更加容易,也更容易发现异常现象;而且审计委员会通过聘用注册会计师,提高了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可以更好地独立监督管理层,从而改变目前存在的大股东控制公司、公司治理的落后的现状,以及减轻内部人控制造成的会计舞弊现象,杜绝了低质量审计报告的源头。另外,审计委员会选好会计师事务所,签审计约定书时,可以考虑一次性签约多年的审计服务,这样,可以消除注册会计师的担心而大胆公正执业。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七

质量成本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最早提出,首次把企业中的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成本与产品质量不合要求所引起的损失放在一起进行考虑,并形成质量成本报告,从而将质量成本同企业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了解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以及进行质量决策的重要依据。

质量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成本。即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一般将这部分质量成本看作是投入;另一部分是由于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即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统称为质量损失成本。

从质量成本的组成可以看出,质量成本的含义与交易成本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性;交易过程产生的交易成本当中既有预防与鉴定成本,又有质量损失成本,而维护交易过程所需要的制度成本则是典型的预防成本。如果把制度的立法过程也作为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工程招投标各项制度产生的本身也是包含了质量成本的所有内涵。

2招投标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思路。

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强调通过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的支出来预防和缩减生产过程中所有成本的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不良质量成本),这种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针对如何降低过程中的不良成本损失。目前,在质量成本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6sigma、平衡计分卡、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方法的产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方法体系。此外,可以用于质量成本管理的分析工具也有很多,例如: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平衡分析、显著性分析、回归分析、关键因素分析、控制图等等。尽管由于数据收集难度和工作强度大,质量成本管理在隐含质量成本方面还存在一定空白。但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与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体系相比较而言,明显具有体系的`完整性与方法的实用性上的优势,可以弥补交易成本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由此,如果将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招投标交易成本研究,而且将隐含质量成本纳入制度经济学理论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有效发挥两者的优势,对招投标交易成本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3招投标交易成本的质量改进方案。

3.1注重立法,实行法制化管理。

西方国家和世界国际组织的招标立法,尽管体系不同,某些具体内容也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都力求完整。在强化制度成本经济效能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贯穿竞争、平等、公开、开放的宗旨。在价格、质量、及时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人的要求,坚持报价最低或条件最优惠的投标人中标原则,促进和鼓励国内所有的招标人和投标方参与投标,并在一定限制内鼓励国外的招标人和投标方参与投标,以体现充分竞争;坚持给予所有参加投标的招标人和投标方公平和平等待遇的原则:保证招标过程的所有参与人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时能及时获得有效的制度救济手段。

(2)可以自由选择招标方式,但对谈判招标方式(议标)进行严格限制。如《联合国采购示范法》规定只有在6种情况下,才能采用谈判招标。美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制度规定:一般情况下采用谈判招标也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至少要有3家以上招标人或投标方参加投标谈判,且必须事先公布招标通告和按规定公布中标结果。

(3)对本国产品和企业进行保护。美国《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10万元以上的招标,必须购买相当比例的美国产品;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必须根据制度规定说明给予国内企业的优惠幅度。在统一对外上,欧盟也采取保护政策。制度规定对欧盟成员国的投标人给予一定的优惠,也就是说,对非欧盟成员国的投标人是有限制的。

(4)逐步寻求国际或区域范围内招标制度规范的统一化。欧盟的存在不但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一体化,成员国的招标制度也基本上是欧盟规则的具体实施,在大的原则规定方面已经没有差别。美国和欧盟一起参加世贸组织《招标协议》后,根据《协议》的规定对自己已有的招标制度、规则进行修订,因而有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大大促进了美国和欧盟间招标制度的统一。

(5)世界范围内招标立法及其实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对制度规定进行修改,着眼点是使招标当事人的利益在世界自由贸易中得到保障,但程序规定一般不做大的改动;二是突出强调公共采购要更多地选择商业市场上已有的商品;三是注重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招标,进一步提高招标效率;四是开始改变单纯从过去的老客户中选定投标人的做法,注重从更多的客户中选定投标人,重新拟定“合格招标人和投标方永久名单”;五是在制度程序上更加重视协商、仲裁和调解手段在解决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减轻对簿公堂造成的诉累。

3.2资权明确,避免制度冲突。

招标投标部际协调机制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

(2)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招标投标行政监督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分歧;

(3)通报招标投标工作信息,交流有关材料、文件;

(4)加强部门之间在制词招标投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范本文件时的协调和衔接:

(5)加强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招标投标投诉处理、执法活动方面的沟通;

(6)组织开展招标投标工作联合检查和调研;

(7)研究涉及全国招标投标工作的其他重要事项;

(8)研究需呈报国务院的涉及多个部门招标投标活动的重大事项。从部际协调机制的主要职责可以看出。其最大目的就是加强各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依法共同做好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工作。

从该机制设计上看,变行政多头监管为协调共管,无疑简化了监督程序,有利于控制并降低招投标监督成本。但仅仅建立国家级的部际协调机制,各省市没有相应的配套办法,在对具体工程招投标行为进行监管时其执行力度和即时有效程度会打折扣。作为刚刚开始实施的新机制,其执行效果如何,是否能起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还需要时间和实际案例来检验。

3.3资格审查。

任何潜在的投标人,只要其准备参与政府采购活动,首先就必须要具备一系列的法定资格条件,而这些资格条件,对招标人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任何差别。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不少地方又把招标人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人为地量化,并将其作为评标因素。滋生出了不少矛盾问题。招标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基本上都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一旦将其作为评标因素,就很容易丧失公平合理性。从《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招标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这些资格条件都是“定性”指标,只需使用“是否具备”、“是否健全”、“是否存在”等等非此即彼的方式来判断和评价即可。而无需按不同的“程度”标准来审查。事实上,对这些“定性”指标也无法按其程度大小来“量化”成评分标准。如,对招标人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应具备的“良好的商业信誉”资格条件来说,当招标人已具备了“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条件时,在具体的评标过程中,又如何对该资格条件进行量化和分等级打分呢?即使有人勉强人为地将其划分成一系列的等级,也缺乏客观依据,主观臆断性较强,更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这样,以此作为评价标书的打分因素就很容易使评审工作丧失公平合理性。

另外,在资格审查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也是这一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而没有实际价值。据报道,宁波市港航服务中心工程开标的前一天,一家投标人为竞标该工程而制作的投标书,竟盖了14000多个章。因为该项目资格审查要求投标人在《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每一页都盖上公章,再让法人签字。就算这样做在法律意义上更为严谨,但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在招标公告中对于资质等级的门槛要求不要太高。但是合格资格的标准必须明确。资格标准是指投标人做过没有招标项目的相类似项目。一般要求是达到招标项目规格的60%以上,即为合格。如建设100层商务楼,资格标准可定在完成过60层以上商务楼为合格,本文认为资格条件比资质条件重要的多。除非是一些难度较大、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需要严格的资格审查外,建议取消针对单一项目的资格审查,但凡具有一定级别资质的施工单位,都是有一定的施工能力的。要求各施工单位的资质和业绩公布在相关网站上,这样他们的业绩就很难造假。否则在施工单位编制的资格预审申请资料中的各种资料的真实度是很低的,施工单位都会千方百计去满足资审中的强制性要求,以达到相应的评分标准,甚至达到了教条的程度。因此,投标人报送的审查资料不真实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合理的资格审查程序造成的。

3.4加强监督管理。

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招标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美国于1990年成立了联邦采购规则委员会,负责监管联邦招投标制度的实施。这个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由采购任务较多的重要部门负责人如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主任、长、宇航局局长及总服务局局长等组成。联邦政府各部门还设有由一名监察长领导的独立的监察办公室,负责审定是否需要对本部门公共采购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制度规定,如果招标过程中招标人违反了有关规定,投标人可以要求招标人改正或对其行为做出解释,或请求仲裁和向法院起诉,或要求审计总署(国会的一个机构)对有关事实作独立审计。通过这些行政的、司法的和仲裁的措施,有效地监督了招标法规的执行。瑞士的联邦政府委员会和英国的合同评审委员会,属于政府专门处理和仲裁招标投标纠纷的部门。奥地利、比利时采购制度和欧盟采购指令对公共采购的监管作了严格规定。总的原则是,对于招标过程中招标人的违法行为,投标人可以向成员国或欧盟委员会提出控告。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八

企业财务报告是指以财务报告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达到了解企业过去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目前财务状况并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利益集团改善决策的目的。近年来我国会计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行财务报告中的局限性却日益突出,已难以满足众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的效果。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等,以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事项或情况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中却没有得到反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但现行财务报告中却忽视了对企业的环境信息,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决策的效率以及决策的正确性。另外,财务报告中表外信息如表外企业融资方式和表外企业未来的机会风险等信息披露太少,不利于决策者及时高效地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二)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企业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企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处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要与各个层面进行联系,具有众多信息使用者,政府、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以及其他与企业有相关利益联系的群体都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单一,采用的是通用的标准格式,虽然对于企业来讲较为经济,但却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区别;并且,现行财务报告依旧是以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很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披露,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根据传统会计惯例,现行财务报告一般按年度披露会计信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众所周知,当前社会的变化非常快,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较长的报告周期也为企业进行幕后交易制造了时间条件。

(五)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会计报表上都是以货币表示的绝对值来列示所有的信息,但货币形式无法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部内容,因此有时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够代表真实的情况。同时,假设货币本身价值不变是将货币作为会计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但实际货币在运动中的价值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这就使得在一些情况下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与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运动发生偏离。除此之外,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要通过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整理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判断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务工作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这样很容易使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不利于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反映。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九

根据省局下发的浙质监发【2015】130号文件精神,浙江省轻工及五金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在第二季度承担了浙江省2015年“安全居室”专项质量抽查工作中淋浴用花洒、卫生洁具用软管两类产品的抽样及检测任务。从抽样检测的结果来看,我省淋浴用花洒、卫生洁具用软管两类卫浴产业主要存在着批次合格率偏低,产品标识意识薄弱等问题,其中淋浴用软管的耐老化性能相对较差,淋浴用花洒的流量大于标准要求的比例较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对我省淋浴用花洒、卫生洁具用软管两类卫浴产业发展提出如下质量改进建议:

1、重视法规和标准的宣贯和执行

产品标准是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依据和准则。在此次抽查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不知道已发布实施了其产品的.国家标准,也没有指定本企业标准。

本次抽查中的主要不符合项目——流量大于标准要求,究其原因应是不清楚产品标准对流量的要求造成的。所以我们建议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大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宣贯力度,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识,以便在生产中自觉执行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2、提高人的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意识是体现在从业者的生产行为,也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花洒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较低,过程较简单,入门条件也低。在我省众多的花洒生产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从业者文化程度低,质量意识较差。产品质量抽查是提高从业者,特别是企业主质量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除此之外,企业应重视提高员工的素质,采取必要的培训、学习和教育,提高质量意识。

产品防腐性能不符合要求的,主要原因应是企业主的质量意识淡薄造成的。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少支付几角甚至几分钱的电镀费,降低了镀层质量。

3、建立检验能力,加强检验过程控制

检验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企业应重视和加强检验过程控制。大多数规模以下花洒生产企业几乎无检验设备、无专职检验人员,即没有相应的能力。具有一定检验能力的规上企业应加强检验,从检验仪器设备的装备、检验规程的制订、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检验、控制能力和水平。

对于规下企业,应鼓励和支持专职检验机构降低检测费用,对企业开放实验室。建议产业集中区域的政府部门在可能的情况下,从建设公共检测能力、管理架构等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为产业服务。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十

现状分析:

六年级共150名学生,其中外地生有20人。这一届学生基础特别差,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质量调研中,优秀率仅60%,合格率仅90%,这只是调研六年级上半学期一个学期的知识,自从进入“复习与整理”阶段以来,暴露出更多严重的问题。

一、在知识层面上

1、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没有过关,特别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一方面遗忘的很厉害,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根本没有掌握。

2、在空间几何方面,不管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不能做到灵活运用。

3、数量关系上,基础较差的学生(每班大约10人),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还不是很熟练。

二、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层面上

1、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不做作业或者敷衍了事。

2、学生读题能力差,读题习惯没有养成。有些学生一道题目读了一遍就动笔做了,不按照老师要求圈出关键的字词或者句子;有些同学遇到题型较新的题目,读了一遍不会做就不做了,没有反复分析题目,钻研精神不足。解决问题时策略的运用不够熟练和灵活,计算题时验算习惯的养成都比较差。

3、学生没有养成反思题目的能力,有些题目一错再错,当时订正好了,后面又遇到还是不会,说明当时没有真正弄懂,没有在课后进行二次琢磨。

4、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发现班上及格和不及格的学生,也就是后面的十个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了听课的效率。

三、教师层面上

1、我们在分层教学上做的还不足,对于优生和差生布置的作业区别不大,所以作业的效果不理想。

2、我们专项对比练习做的还不够,学生对于同类题目细微差别把握不住,所以学生在遇到题目变化的.时候仍然有困难。

3、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力度还不够。

改进措施

1、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老师去规训外,还需要老师

去激励,去科学地引导。

2、重视分层教和学分层作业,对于有些学习 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完成书本和补充习题上的题目就可以了,课课练和其他习题如果没有能力完成,可以不做要求,腾出时间把书上的题目每一题都过关。对于考良的学生,在习惯方面要特别严格,争取能进入优的行列。对于考优的学生,要重视“每日一题”。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读题和审题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候,先要求学生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进一步分析。

3.重视分类专项练习。对于计算类的教学要加强算理教学,坚持每日进行计算题和口算题的练习,并养成算后检验的好习惯。解决问题的练习,要重视分类对比练习,教师要做好解决问题的分类整理。

4.注重书本题目及其相应的变式,并结合错题集、每周一练,把海门发下来的每周一练里面较难的题目换成书本上的题目或者平时练习中错的较多的题目,适当降低难度。

5、注重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每一次练习后要及时进行分析错误原因。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及时订正,做到日日清,不仅要整理错题集,还要经常对错题集上的题目反复思考,并进行同类题目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在订正的时候,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可以采取说思路的形式。

2017年5月6日,我校进行了各年级的期中测试,在本次的期中考试中,四年级的试卷内容丰富,题目形式多样。主要以基础知识为重要内容,难易相结合,试卷都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以亲切感,让四年级的小朋友对半学期以来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一、考生分析

二、试卷分析

第一题填空题,考小数的读法、写法、比较大小及位置与方向的确定;第二题判断题,考察小数的性质及简便运算;第三题选择题,考察小数的性质及简便运算;第四题计算题,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五题按要求做题,考察小数的性质及生活中的小数的写法;第六题解决问题,考察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及解题计算的综合能力。

三、今后要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1、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具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具体性。

2、注意对后进生的课后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能渐渐赶上来。

3、对学生的练习形式要多样化,题型灵活,要做到检查评改及时,

4、小数的相关知识和简便运算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正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5、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还很不够,在以后的平时练习当中我会多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把一个知识点运用到各种题型当中去。

6、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清晰,做题时认真细致、静下心做题目,学会理解题意,学会检查。

这一次的期中测试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习数学,怎样在生活当中运用数学,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十一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质量改进的重要性,并提取出以下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顾客需求。

质量改进的首要任务是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只有深入了解顾客的需求,企业才能根据顾客的期望进行改进,提供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调研、顾客反馈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我们可以了解到顾客的真实需求和他们对产品的评价。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宝贵的,可以指导企业的改进方向。

第二段:制定明确的目标。

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后,企业需要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制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企业集中精力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质量改进。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和可达成,同时也要和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一致。企业可以通过设定实施绩效指标和时间表来监控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三段:优化流程和提高效率。

流程是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流程,企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降低成本,使产品和服务更具竞争力。优化流程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环节,寻找并消除造成质量问题的瓶颈。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企业可以不断改进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四段:加强内外部合作。

质量改进不是一个单项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实现质量改进的目标,企业需要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而在与外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吸收有益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合作,企业可以形成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质量改进的实现。

第五段:持续改进和学习。

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工作。企业需要建立起良好的质量改进机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和学习来自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学习,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

通过对质量改进的实践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了质量改进的重要性和方法。了解顾客需求、制定明确的目标、优化流程、加强内外部合作以及持续改进和学习,这些都是实现质量改进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企业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可和信赖。质量改进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十二

为了消除系统性问题,使现有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2 适用范围

本办法规定了质量改进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要求。

本办法适用于对质量改进工作的管理。

3 职责

3.1 技术质量科是质量改进活动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检查、监督与评价。

3.2 各部门针对本部门经常性质量缺陷和公司质量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活动。

3.3 对于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组织工作复杂的质量改进项目,由公司分管领导直接组织。

3.4 财务科负责对公司质量改进项目所需资金的审核。

3.5 技术质量科、生产计划科、物资供应科、公司办公室参于质量改进项目的评审工作。

4 质量改进的基本原则

4.1 原设计、工艺问题造成工艺性差或设计缺陷,常出批量质量问题,应及时改进的原则。

4.2 讲究实效,系统改善的原则。

4.3 抓住重点,全力攻关的原则。

4.4 水平适宜,防止质量过剩的原则。

4.5 不断提高,持续改进的原则。

5 工作程序

5.1 收集质量状况信息

a) 用户对产品适用性不断提高的需求;

b)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发展对原有技术提出了改进要求;

c) 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产品质量的新条令、新法规;

d) 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分析、内部质量反馈、用户质量反馈获得的改进信息。

5.2 选择质量改进项目

a) 经常性出现的质量问题,或批量质量问题;

b) 造成故障、成本较高的少数质量问题;

c) 用户对改进产品结构和功能的需求;

d) 用户对发展与改进变型产品、专用产品的`意见;

e) 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标准、突破原设计的质量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5.3 制订质量改进计划

5.3.1 公司每年由技术质量科牵头组织编制质量改进年度计划,其内容包括质量改进项目和项目实施计划。经分管副经理批准后纳入公司综合计划组织实施。

5.3.2 计划的依据是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产品的发展规划;市场、用户对质量需求的信息和质量改进项目的选择等。

5.3.3 改进项目的内容

a) 已确定的产品改进设计计划项目;

b) 已规划的老产品改进项目;

c) 已确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

d) 已明确的采用先进标准的计划项目;

1

e) 已选定的qc小组活动专题。

5.4 组织实施改进措施

5.4.1 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由技术质量科编制具体的实施计划。其内容为:

a) 针对存在问题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

b) 实行改进的过程及各阶段的活动与要求;

c) 规定各阶段活动的责任部门和负责人以及其它相关要求;

d) 有关资金、人力等资源的安排等。

5.4.2 质量改进活动各阶段实施责任部门必须按计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组织力量按计划进度实施。

5.4.3 若遇到客观条件变化或事先估计不足,不能按计划进度实施时,应提出调整报告,报技术质量科审核,分管副经理批准后方可进行计划调整。

5.5 监督和评价效果

5.5.1 技术质量科按质量改进实施计划进度实施监督检查。

5.5.2 质量改进项目完成后,由技术质量科或分管副经理组织相关部门对成果进行评价,达到预期的新水平,纳入有关技术文件或管理标准。

5.5.3 评价效果时同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遗留问题,以利下次再次改进,整个评价活动,组织部门应整理完整记录存档。

6 质量记录

2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十三

质量改进是为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一)定义的区别。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二)实现手段的区别。

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检验、试验、调整和配备必要的资源,使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三)两者的联系。

质量控制的重点是防止差错或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

质量改进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保证能力,使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控制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水平。

二、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1)在我们使用的现有技术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2)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对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了解。(3)技术再先进,方法不当、程序不对也无法实现预期目的。

三、质量改进的重要性。

(1)质量改进具有很高的投资收益率。

(2)可以促进新产品开发,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产品的寿命周期。

(3)通过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技术力量,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

(4)提高产品制造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5)通过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质量改进的应用范围。

质量改进,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企业内部来看,质量改进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所有过程。

二、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pdca循环。

(一)pdca循环的内容。

第一阶段是策划阶段,即p阶段,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即d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按照p阶段所制定的计划去执行。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即c阶段。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成果。

第四阶段是处置阶段,即a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认真地总结。对于这次循环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加以解决。

(二)pdca循环的特点:(1)完整的循环(2)逐步上升的循环(3)大环套小环。

三、质量改进的步骤、内容及注意事项四阶段、七步骤质量改进的步骤为:

(1)选择课题。(2)掌握现状。(3)分析问题原因。

(4)拟定对策并实施。(5)确认效果。(6)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7)总结。

(一)选择课题。

1、活动内容。

(1)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2)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的情况是怎样的。

(3)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有什么损失,并具体说明希望改进到什么程度。

(1)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说明其理由。(2)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必须向有关人员说明清楚。(3)设定目标值的根据必须充分。

(4)要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解决问题的期限。

(二)掌握现状。

1、活动内容。

(1)抓住问题的特征。(2)要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调查。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2、注意事项。

(1)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问题内部。

(2)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调查时间、地点、种类、特征这四个方面。

(3)解决问题应尽量依照数据进行。

(三)分析问题原因。

1、活动内容:(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2、注意事项:(1)因果图是建立假说的有效工具,图中所有因素都被假设为问题的原因。(2)验证假说必须根据重新实验和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有计划地进行。

(四)拟定对策并实施。

1、活动内容。

(1)将现象的排除(应急对策)与原因的排除(永久对策)严格区分开。

(2)采取对策后,尽量不要引起副作用。

(3)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

2、注意事项。

(1)对策有两种,一种是去除现象(应急对策),另一种是消除引起结果的原因,防止再发生(永久对策)。

(2)采取对策后,常会引起别的问题。为此,必须从多种角度对措施、对策进行彻底而广泛的评价。

(3)采取对策时,有关人员必须通力合作。

(五)确认效果。

1、活动内容。

(1)使用同一种图表进行比较。

(2)降低不合格品率或降低成本,要将特性值换算成金额。

2、注意事项。

(1)本阶段应确认在何种程度上做到了防止质量问题的再发生。(2)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质量改进的成果换算成金额是重要的。

(3)采取对策后没有出现预期结果时,应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对策。

(六)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1、活动内容。

(1)再次确认5w1h(人、机、料、法、测、环)。

(2)进行有关标准的准备及宣贯。

(3)实施教育培训。

(4)建立保证严格遵守标准的质量责任制。2.注意事项。

(1)没有标准,问题会再次发生。

(2)没有明确的标准,新来的员工在作业中很容易出现以前同样的问题。

(七)总结。

1、活动内容(1)找出遗留问题。

(2)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后下一步该怎么做。

(1)质量改进活动要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

(2)应制定解决遗留问题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和初步计划。第三节质量改进的组织与推进。

一、质量改进的组织形式。

二、质量改进的组织:

(一)质量委员会。

(二)质量改进团队。

三、持续的质量改进。

(一)使质量改进制度化。

(二)上层管理者不宜下放的职责。

(三)检查:1.检查结果2.检查的内容3.成绩评定。

(四)表彰。

(五)报酬。

(六)培训。

第四节质量改进活动的两种基本途径。

一、企业跨部门人员参与的改进(1)确定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框架;

(2)对现有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认清变革的机会;(3)策划改进过程;(4)实施改进;

(5)对过程的改进进行验证和确认;(6)对已完成的改进做出评价。

二、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的持续改进第五节质量改进常用的七种工具。

一、因果图。

(一)因果图的概念。

所谓因果图,称特性要因图,是一种用于分析质量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特性的因素(原因)的一种工具。如图3.5-1所示。

(二)因果图的绘制。

1、因果图示例。

2、利用逻辑推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第一步,确定质量特性(结果)。

第二步,将质量特性写在纸的右侧,列出影响结果的主要原因作为大骨,也用方框框上。

第三步,列出影响大骨(主要原因)的原因,作为中骨;接着,用小骨列出影响中骨的第三层次的原因,如此类推。

第四步,根据对质量特性影响的重要程度,认为对质量特性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因果图上记录必要的有关信息。3.利用发散整理法绘制因果图的步骤第一步,选题,确定质量特性。

第二步,尽可能找出所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因素。

第三步,找出各原因之间的关系,在因果图上以因果关系箭头联接起来。

第四步,根据对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认为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标出来。

第五步,在因果图上标上必要的信息。

(三)因果图的注意事项1.绘制因果图的注意事项(1)确定原因时应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以免疏漏。(2)确定原因,应尽可能具体。

(3)有多少质量特性,就要绘制多少张因果图。(4)验证。

2、使用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1)在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每个因素的重要性。(2)因果图使用时要不断加以改进。

二、排列图。

(1)排列图的概念。

质量问题是以质量损失(不合格项目和成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多数损失往往是由几种不合格引起的,这几种不合格又是少数原因引起的。因此,一旦明确了这些“关键的少数”,就可消除这些原因,避免由此所引起的大量损失。用排列图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第一步,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以及如何收集数据。

第二步,设计一张数据记录表。第三步,将数据填入表中,并合计。第四步,制作排列图用数据表。

第五步,按数量从大到小顺序,将数据填入数据表中。

第六步,画两根纵轴和一根横轴,左边纵轴,标上件数(频数)的刻度,最大刻度为总件数(总频数);右边纵轴,标上比率(频率)的刻度,最大刻度为100%。左边总频数的刻度与右边总频率的刻度(100%)高度相等。第七步,在横轴上按频数大小画出矩形。

第八步,在每个直方柱右侧上方,标上累计值(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百分数),描点,用实线连接,累计频数折线(巴雷特曲线)。

第九步,在图上记入有关必要事项。

(三)排列图的分类1.分析现象用排列图。

这种排列图与以下不良结果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1、质量:不合格、故障、顾客抱怨、退货、维修等;

2、成本:损失总数、费用等;

3、交货期:存货短缺、付款违约、交货期拖延等;

4、安全:发生事故、出现差错等。2.分析原因用排列图。

这种排列图与过程因素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4)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工序先后、作业安排、作业方法。

(四)排列图的注意事项1.制作排列图的注意要点2.使用排列图的注意要点。

(五)排列图和因果图结合使用(1)选题。

(2)分析和对策(3)改进的效果。

图8.5-4尺寸不合格的因果图。

图8.5-4不合格项目排列图。

图8.5-6改进前后不合格项目排列图比较。

三、直方图。

(一)直方图的概念。

直方图法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将从样本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后,用一系列等宽的矩形来表示数据。

(二)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表8.5-3。

原始数据x。

第一步,收集数据第二步,求极差r。

第三步,确定分组的组数和组距。

第四步,确定各组界限第五步,制作频数分布表。

第六步,画直方图。

第七步,在直方图的空白区域,记上有关数据的资料,如收集数据的时间、数据个数n、平均值、标准差s等等。

图8.5-7直方图。

(三)如何使用直方图。

1.直方图的常见类型。

图8.5-8直方图的常见类型(1)标准型(对称型)。以平均值左右对称。

(2)锯齿型。分组过多,测量方法有问题或读错测量数据。(3)偏峰型。形状不对称,由于心理因素。(4)陡壁型。直方图不对称。工序能力不足。(5)平顶型。当几种平均值不同的分布混在一起。

图8.5-9直方图和公差限。

(1)当直方图符合公差要求时:

(a)现在的状况不需要调整,因为直方图充分满足公差要求。

(b)直方图能满足公差要求,但不充分。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减少波动。

四、调查表。

收集数据的根本点是数据要清楚地反映现状。收集数据时,方法要简单,数据处理要方便。

调查表是用来检查有关项目的表格,一般是事先印制好的(当然也可临时制作),用来收集数据。一是收集数据比较容易;二是数据使用、处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一)工序分布调查表。

(二)不合格项调查表。

(三)不合格位置调查表表8.5-7。

砂眼位置调查表。

2、不合格位置矩阵。

(四)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表8.5-8。

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五、分层法。

(一)分层法的概念。

分层法是根据数据产生的特征(如:何人、何处、何种方法、何种设备等)将数据划分成若干组的方法。石川馨先生曾多次强调“不分层就不能搞质量管理。”

(二)分层法的作法。

通过分层可以获得对整体进行剖析的有关信息。运用有关产品的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正确分层。

5、按作业环境状况分层。

(三)分层法的应用步骤(1)收集数据;

(2)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分层标志;(3)分层;(4)按层归类;

(5)画分层直方图或其他统计图表,进一步分析。

(四)分层法实例。

表8.5-9。

画包重要记录表。

直方图。

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分层:机器样本数80平均值204.9标准偏差4.6。

样本数80平均值210.5标准偏差3.6直方图。

变量:面包重量(克)分层:烤箱。

样本数80平均值208.0标准偏差4.8。

样本数80平均值207.4标准偏差5.2六、散布图。

在质量改进活动中,常常要分析研究两个相应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例如,产品加工前后的尺寸,产品的硬度和强度,热处理时的淬火温度与工作温度等都是对应的两个变量,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关系,可以用散布图来进行研究。散布图的作法就是把由实施或观测得到的统计资料用点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根据散布图,这可以为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散布图主要是通过点阵的排布,发现其中的排布规律或特征,从而,为把握质量问题的现状,设定改进目标,确定因果关系,验证改进的效果等若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七、控制图。

控制图最早是由美国贝尔试验室的工程师w.a.休哈特于1924年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发现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异常波动,这种波动有别于由偶然因素引起的偶然波动。控制图是由一条中心线、两条控制限(位于中心线的上下方)和描在图上代表特性值的点组成。如果这些点在控制限以内,而且也没有异常的链,就认为过程受控,过程无异常波动。如果有点落在控制限以外,或点呈现异常的链,就可以判定为过程不受控,过程存在异常波动。第六节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

一、qc小组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qc小组的概念。

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qc小组与行政班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1)组织的原则不同。(2)活动的目的不同。(3)活动的方式不同。

(二)qc小组的特点qc小组有以下几个特点:(1)明显的自主性。(2)广泛的群众性。(3)高度的民主性。(4)严密的科学性。

(四)qc小组活动的宗旨。

(1)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二、qc小组活动的过程。

(一)组成小组。

(1)qc小组组长要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也可以轮流担当。

(2)小组成员要控制在10名以内。(3)给小组命名。

(二)选题。

(1)qc小组开展的方法。(2)现场身边的问题。(3)现场感到困难的难题。(4)现场以外的问题。

(三)qc小组内部的例会。

(四)qc小组选题的登记。

(五)课题完成。

(六)成果发表。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100字)。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不断进行质量改进是每个企业家和员工的职责。我有幸在过去几年中参与了多个质量改进项目,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质量改进的认识和方法,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

第二段:正确的态度和动力(250字)。

质量改进的第一步是培养正确的态度和动力。我们要明确意识到质量即生命的重要性,并充满对质量改进的热情。不论是在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上,我们都应该抱有追求卓越的态度。同时,我们要有动力去动员整个团队,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到质量改进的工作中。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动力将推动企业走向卓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三段:目标的设定和分解(250字)。

质量改进需要有清晰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应该具体、可量化且可执行。对于大型项目,我们可以采取目标分解的方法,将整个项目划分为逐步完成的阶段,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清晰的目标和时间表。目标设定之后,我们要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及时跟踪并反馈项目进展。通过不断调整和修正目标,我们能够保证改进工作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四段: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300字)。

在质量改进过程中,全员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被鼓励和激励参与到改进的工作中。领导者应该给予员工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支持,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改善文化。员工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发现问题并积极提出改进意见。而持续改进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要经过实践、检查、评估和调整,不断优化改进方案,确保质量改进的持续性。

第五段:案例分析和结语(300字)。

以我所在的企业为例,我们曾面临一个生产线质量问题,导致产品的次品率高企。我们的团队决定通过对生产流程的优化和员工的培训提高产品质量。我们先是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然后,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对生产流程进行了调整,并给予员工相关的培训和指导。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次品率大幅下降。这个案例证明了质量改进的重要性,也验证了我们所总结的心得体会。

总之,质量改进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持续性工作,需要正确的态度和动力,明确的目标和分解,全员的参与和持续的改进。相信这些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在质量改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优质质量改进d报告(汇总15篇)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竞争力,还能够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我深知质量改进的重要性。在工作中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质量改进的心得体会,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制定明确的目标(200字)。

质量改进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且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一致。例如,我工作过程中,我们制定了降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比例的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个环节中,从而明确责任和达成目标的路径。这不仅能够鼓舞团队的士气,也使得目标更加具体明确,方便跟踪和评估。

第三段:持续优化流程(200字)。

质量改进离不开对流程的持续优化。首先,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整个流程,找出潜在的问题和瓶颈,并通过流程再造等手段进行改进。其次,我们要引入先进的流程管理工具,如六西格玛、PDCA循环等,帮助我们实现流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的持续优化,我们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误差,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第四段:重视员工培训和参与(200字)。

提高质量离不开员工的培训和参与。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质量对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质量改进的热情。其次,我们要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提高其对工作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只有培养好员工,才能够保证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

第五段: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200字)。

质量改进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我们了解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设立质量投诉热线等方式,收集和整理用户的反馈信息。同时,我们也应该主动找到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持续改进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健全的反馈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结尾(200字)。

质量改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持续优化流程,重视员工培训和参与,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我们能够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质量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看篮球比赛心得(通用16篇)

    参加比赛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和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的比赛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最新戒酒协议书离婚协议书(案例16篇)

    通过签订离婚协议,夫妻双方可以以更和平、理性的方式结束婚姻关系,减少情感伤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婚协议格式,包括了必备的条款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在编写协议时

    最热节约用水经验总结(通用16篇)

    总结范文是自我反思和反馈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节约用水,指通过行政、技术

    最优孩子做饭的心得体会一句话(模板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让我们对学习和工作有更

    2023年电子技术收获和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自己进步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继续往后翻阅,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优质初三语文教案(案例13篇)

    初三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请大家参考以下初三教案范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提高教学效果。1)、理解课文中运用衬托、对

    2023年幼儿园保育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在写培训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总结,但要注意保持个人独特的思考和观点。以下是一些学员们在培训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

    优秀企业高管辞职报告书(模板18篇)

    写一份辞职报告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的概括和总结。辞职报告范文中的案例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借鉴。尊敬的'领导:您好!因个人职业选择的原因,我现在

    优秀汉字写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例子,一起来学习和进步吧。汉字是中华文字的代表,这些历经千年岁月

    最优机电专业生产的实习报告(模板15篇)

    实习报告的写作过程能够培养实习生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提升其写作和表达能力。这是一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习报告,希望能够为大家在写实习报告时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