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 抒情散文回忆我的奶奶(通用7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影墨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 抒情散文回忆我的奶奶(通用7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常用来参考和借鉴的一类文章样本。下面是小编选取的几篇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一

我奶奶的生命非常短暂,短暂得只有四十九岁。

奶奶十四岁嫁给我爷爷,四十九岁去世。奶奶和爷爷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年,在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里,奶奶生儿育女,忙忙碌碌,熬过了人生最难的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奶奶将儿女养大,将公公婆婆送走,在夹缝中生活的她,好不容易“媳妇熬成婆”,刚要享福的时候,她却突然去世了。

奶奶的一生,是在惊慌失措中度过的。她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经历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经历了无数次的年馑,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这些苦难的、惶惶不安的日子,练就奶奶的坚强、豁达、勤劳、善良、睿智。虽然奶奶也逃不过裹脚的悲惨命运,并且,奶奶的脚真的是“三寸金莲”,但奶奶是非常麻利,将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奶奶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在封建思想中接受新的思想,思想的转变,是一个人的觉悟,奶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没有文化,但她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通情达理,尊老爱幼,三从四德等等的传统文化,都在奶奶的身上卓越地体现出来。奶奶一生都在饥饿、贫穷中度过的,这些大的历史背景不说了,单说奶奶遇上我爷爷这样脾气不好的男人,三天两头挨打,时时刻刻挨骂,在诚惶诚恐中度日,已经是悲剧了,再加上我爷爷是长子,奶奶是长媳妇,那时,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还健在,他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保守着多子多福的思想,喜欢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我爷爷弟兄四个,个个都成家立业了,还是生活在一起,奶奶是长媳妇,是家里的管家婆,是贤内助。想想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吃喝都要奶奶去安排操持,这样的日子,奶奶可以说是身心疲惫的。

因为在我还没有出生之前的很久,奶奶就去世了,我对奶奶同样也是陌生的,奶奶也没有留下照片,我也压根不知道奶奶的容颜,不知道奶奶身高和胖瘦。关于奶奶的一切,我也是听母亲讲的,母亲讲奶奶的事情,我就像是听故事一般,奶奶如同故事里的人物,冰凉凉的一个人物,一个概念。从我记事起,我就很羡慕村里有爷爷奶奶的人,他们可真幸福,从小就有爷爷奶奶的疼爱,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打骂时候,有爷爷奶奶护着,不像我们没有爷爷奶奶的人,没有保护伞,被爸爸妈妈打死,也没有人保护,我更羡慕那些小孩子,躺在奶奶的怀里,尤其是夏夜,在院子里乘凉,奶奶一边摇着怀里的孩子,一边给孩子讲故事,这样的场景,让我这个从小就没有奶奶的人,滋生了无限的羡慕。

听母亲讲,奶奶是典型的“三寸金莲”的小脚老太婆,因为脚小,走起路来摇摆不定,说到摇摆不定,我脑海里出现一个词——风姿绰约,当然了,很小的时候,我还不懂,也不知道这个词语,直到后来,我有了一定知识,懂得了这个词,每次一说到奶奶的走路,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风姿绰约的老太形象,或许这个形象和我奶奶有着很大差别,却让我觉得,奶奶的形象,不再是那么的生硬而冰凉凉。因为操劳,奶奶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母亲说,奶奶去世的时候,才四十九岁,但看起来比现在七八十岁的老妪们还老。因为“三寸金莲”,双脚想要支撑自己的身子,都感觉有些困难,自从母亲嫁进段家,奶奶就开始拄上拐杖,那时,奶奶不到四十岁,已经老态龙钟的样子,尤其是走长路,必须拄拐杖,借助拐杖才能前行。

奶奶是长媳妇,是爷爷那一辈人里,家里第一个娶进门的女人,按先来后到的思想,奶奶在家里有一定的地位。后来,我的二爷爷将二奶奶娶回家,三爷爷将三奶奶娶回家,四爷爷将四奶奶娶回家,这些大事情,都要太奶奶和奶奶主持家里的场面,奶奶也从这些大事情中,学会了管理和持家。农村人是很讲究的,尤其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里,各种礼仪,在一个大家庭里各种规章制度,大小事情中的繁文缛节,奶奶都是她们妯娌中的标杆人物,我几位奶奶们,都是以大媳妇(我奶奶)作为自己行为举止的为榜样。可想而知,在家大、人多、嘴杂,尤其是家庭几组难处理的人际关系中,婆媳、妯娌之间的那种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奶奶要让大家心服口服,她自身就要有被人心服口服的素质——那就是奶奶有着沉着冷静、真诚善良、宽容大度的品质。

还是说奶奶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吧!我见过这种变态的脚型,因为我的外婆也是小脚,在我很小的时候,村里也有不少的小脚老奶奶,随着岁月的流逝,村里的小脚老太太越来越少,但是,这些驾鹤西去的老奶奶们,不管她们的年龄大小、身体胖瘦,还是个头的高低,她们走路的姿态,几乎是一样的。我常常坐在有老奶奶的人家院子里,看着小脚奶奶忙出忙进,因为是小脚,她们大多数已经不能下地干体力活了,只能在家里做饭,帮着带孙子,这就给我这个没有奶奶的人,提供了很多观察她们的机会,看着她们,想着我的奶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像她,像她还是像她,我将村里的老奶奶,个个作为我奶奶的参照物,在心里刻画着我奶奶的形象,但是,我始终不知道我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但有一点我知道——奶奶有一件月白色的大襟衣服,一丝不乱的长发,盘在后脑勺上,头顶一个白色的手帕(关中八大怪之一——帕帕头上戴),奶奶是陕西人,从来没有离开生她养她地方,当然要戴着帕帕,拄着拐杖了。这是奶奶她们那一代农村妇女的共性,所以,我深信不疑,奶奶一定有这几样东西。每次从爷爷奶奶的坟前经过,我都要多看一眼我奶奶的坟头,我多么希望奶奶能像村里那些老奶奶一样,在我家场院里忙出忙进,或者奶奶能从她的家里(她的坟里)出来,给我讲故事,或者拄着拐杖,素颜鹤发,慈眉善目地看着我们,好像从来离开我们似的。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的奶奶永远地去了,她留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这堆掩埋她肉体的黄土之外,还有她的儿孙们血管里流淌着她的血液,以及后人对她的思念。

说起奶奶的去世,至今为止,都是一个所谓的迷,奶奶是去戏园子看戏,戏散场的时候,才发现奶奶仙逝了,吓坏陪同奶奶看戏的大姑和大姑夫两口子。母亲说奶奶最多,也是奶奶去世上前,去大姑家临走前情景,母亲说她做梦也想不到——这一次,将是她和奶奶的永别,也许奶奶也没能想到,自己这一次出门,将是她与这个家里的一切永别。奶奶的突然去世,让所有的人无法接受,这也是母亲常常念叨的原因,想想看,好好的一个人,说没了就没了,而且,自己没有亲眼看见这个生命死亡的过程,说什么也不能相信,这个生命就这样的死了。这种感觉是大家深有体会,也能理解的。在奶奶去世之后的很多年里,母亲都过不了自己情感里的坎,她接受不了奶奶去世的事实,母亲觉得奶奶只是出远门了,不久就回来了,日子在母亲期盼中,一天天过去了,奶奶再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母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奶奶那天出门时的情景:那是1962年正月十二日,奶奶早早做好晌午饭,等着爷爷、父亲和母亲从生产队放工回来,虽然是正月,但生产队里已经在准备春耕的事情,那时,化肥还没有出现,耕种方式也原生态,用的肥料都是粪便。生产队破五(正月初五)一过就开工了,爷爷、父亲、母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力,要到生产队里挣工分,养活一家人,所以,奶奶做好饭,就等着这几个人回来,才能开饭,等一家人大大小小十几口子吃完饭,奶奶将锅碗洗干净,爷爷、父亲、母亲已经在生产队队里背了三趟粪了。爷爷和奶奶带着两个姑姑,去大姑家送灯(一种风俗),爷爷和母亲只能向队长请假,爷爷奶奶去大姑家,母亲要在家里看大哥和二哥,我二哥那年才一岁多。

奶奶是小脚,拄着拐杖,怎么努力也走不快,等爷爷领着两个姑姑,都过了丹江河上的独木桥,奶奶才走到山底下,爷爷在桥边大骂奶奶磨叽,等奶奶蹒跚地走到桥边,爷爷将奶奶背过独木桥,就领着姑姑们前面先走了。奶奶站在河北的官路上,看着河南岸半山腰上的家,片刻之后,向下游走去,一步三回首地看着家的方向。

母亲抱着二哥,领着大哥,站在院塄上,目送着奶奶。母亲说,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二哥一个劲地哭,哭得母亲都哄不住,母亲一边哄着二哥,一边走到家东边的照壁梁,照壁梁是一座小山梁,因为山梁顶部和我家是一条直线,而且近在咫尺,我的祖先在梁上修了一块很大的石碑,石碑周围都种的柏树,虽然没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气势磅礴,但是绿树成荫、幽静之地,可以说是我家的乘凉的地方。可惜,那块石壁被红卫兵“破四旧”,一人怀抱粗的松树和柏树也被砍掉了,从此,照壁梁就像削发为尼的女子,幽怨安静地耸立在那儿。站在照壁梁上,眼目就很宽了,上能看到丹江河上游中流村,下游能看到邵湾。奶奶在站离照壁梁近的河对门,对母亲大声喊道:“把娃们带好,把家里看好,晚上早早把门拾掇好(关好门)……”母亲站在这边也喊:“晓得了!您快走吧!一会天黑了,又要挨骂了。”奶奶给母亲招手,让母亲把哥哥领回去。母亲也向奶奶招手,意思让她快走,爷爷的暴脾气,家里人都知道,母亲害怕奶奶挨爷爷的打,所以,就催着奶奶快走。等奶奶走过了段湾,拐过这个湾,就看不见了,奶奶停下来,又向母亲招手,意思让母亲把娃领回去。母亲也向奶奶招手,意思让奶奶快走。奶奶整理了一下头上的帕帕,这才转身走了。母亲看着奶奶瘦小的背后,那件出门时才舍得穿的月白色的宽大大襟衣服,在风中飘着,头上的手帕也“忽闪忽闪”地飘着,奶奶就这样姗姗而去了,母亲直到看不见奶奶,才带着大哥,抱着啼哭不止的二哥回到家里。

到了后半夜,母亲在睡梦中,被后墙屋檐下的动静惊醒了,房后墙边放着许多盖房的木料,母亲以为是小偷来木料,赶紧叫醒父亲,父亲侧耳一听,觉得也不对,肯定是小偷。父母亲赶紧穿衣服,这个时候,我的三爷爷在窗外,叫我父亲的名字。父亲一听是三爷爷,就问:“三大(三爸)咋啦?”三爷爷说:“你俩都起来,也别害怕,你妈生病了,住院了,让你去看看。”父亲吓得不会穿衣服,只是一个劲地说:“咋会哩?后晌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母亲看父亲坐着炕上,吓傻了,拿着衣服,却穿不到身上。三爷爷害怕吓坏父亲,一个劲地说:“就是病了,现在已经在医院里,没啥事,你们都别害怕。”父亲战战兢兢地穿好衣服,跟着三爷爷走了。

母亲坐在炕上,不一会儿,母亲听见父亲在河滩里喊了一声:“妈……”再无动静,母亲知道奶奶大概不在了。

就这样,奶奶走了,从此,那堆黄土,就是奶奶的代表,除了她的儿女之外,她的孙子辈,见过个她的只有大表姐、二表姐,大哥和二哥,他们却因年龄小,对奶奶的记忆,也是模糊不清的。我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是想纪念我的奶奶,因为我们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的亲人,是血管里流淌着她血液的人,我想让我们这些后人记住她——我的奶奶。

我奶奶的大名:余茹娃。19——1962年,享年49岁,一生养育两儿四女,其中的我的叔叔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所以,就是一儿四女。虽然奶奶一生很短暂,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更没有什么名扬天下,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人,用她那双“三寸金莲”的脚,从旧社会的战战兢兢中,走到新社会的共产主义道路上,她是历史的见证人,她是千千万万个传统妇女中的一员,像滚滚沙尘中的一粒尘埃,从出生到死亡,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她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是一块永不褪色的丰碑。

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二

坦率地说,对于奶奶的记忆是模糊的。

记忆深一点的只有两件事。

一件是她同母亲的吵架。那里我还很小,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他们吵得很厉害。性格内向、老实的父亲没有说话,我也只是害怕地躲在从堂厅到厨房的过道里哭,同哭的还有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和小两岁的弟弟。自此后,奶奶就随我的大伯在一起过,而且在相距六七华里的另一个村庄。

另一件事是奶奶老了以后,患了老年痴呆症,成天坐在大门口,也不到处走动。我去看她,问她是否认识我。很奇怪,一向混沌的眼神霎时清亮起来,竟清楚地叫出了我的名字。但转瞬即忘,不多一会儿又糊里糊涂地问起我是什么人来,只得耐心地告诉他我是谁,她竟也在思索,寻找如薄雾般的记忆。

奶奶生育了四个儿子,老三是个傻子,我们侄儿辈喊他“孬爷”。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孬爷”先奶奶而去了。在“孬爷”下葬的.那天,八十八岁的奶奶似乎又清醒起来,朝着“孬爷”的墓地方向看着,呆呆地。几天后,奶奶也过世了。村子里的人说,“孬爷”入土为安,奶奶也就放心了,世上没有什么事让她操心了。

出殡那天,几个孙儿扶着棺木送奶奶上山。趟着路上的积水,想起她的糊涂中竟认识我之事,禁不住悲从中来,心中酸痛,泪水随着奶奶棺木的摇晃而滚落。

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三

儿时,父母工作忙,寒暑假会将我送回乡下与奶奶同住。坐上一段巴士,再转乘麻木,就是那种三个轮子的车,会发出像拖拉机一样突突突的噪音。

通往村子里的路是一条能勉强供两辆面包车并排行驶的土路,凹凸不平。天晴的时候遇上起风,灰尘漫天飞舞,皮鞋上都能蒙上薄薄的一层灰。遇上下雨天,一眼望去,路上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车辆驶过,溅起的泥水能有半人多高。人坐在车里,上下飞颠,就像是在玩蹦床,稍不注意,头就碰到车顶,撞得生疼。尽管如此,我却十分喜爱那短短五分钟的路程,就像是回家的仪式,充满着期待与欢乐。后来,当地拨款修了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再走这段路的时候,心里反倒空落落的,回味时越发的苦涩,然后竟飘着一份淡淡的哀愁......

奶奶生活在那个灰砖红瓦的老屋子里。屋子的前面是一块空地,空地上种着一棵栀子花树,那模样像一朵盛开的睡莲。每到夏天,栀子花开满枝头,一个比一个饱满,惹人喜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屋子的后面是一条土路,一直通向一所小学。奶奶说,我爸爸,姑姑小时候都在那儿读书。说是小学,其实连校门都没有,几座低矮的土房当作教室,孤零零的立在那儿。小时候闲不住,曾趴着窗户往教室里看,几张破旧不堪的桌椅摆的整整齐齐,桌上的每一道纹路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漫长而深刻的古老故事。教室的前面是一块巴掌大点的地儿,中间有一个用土搭成的.乒乓球台,这就是操场。

后来,爷爷去世,姑姑说要接奶奶一起住,可奶奶却不愿意,总说闲不住,说人老了,不做事容易得病。于是,她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着,好像总有干不完的活儿。

她先是下地种田,后来又在老屋子旁开辟出了一亩三分地种些小白菜。那白菜总是长得特别好,一个个出落得水灵灵,绿油油的,亮得逼人的眼儿。奶奶从来不给白菜喷农药杀虫,说是菜叶上有虫眼才好呢,健康!印象中,她总是拎着一个木桶,桶里要么是洗碗剩下的潲水,要么是粪水。浇菜的时候,连房子里都飘着一股刺鼻的臭味,我总是捏着鼻子大叫,然后满屋子飞跑,奶奶乐呵呵地笑,边浇菜边说:这样白菜才长得好呢!

放假的时候,我们的车一驶进村口,就有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奔跑,边跑边喊:婷婷,你回来了!我满面笑容的看着他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还没到家门口,奶奶就已经从屋里出来了,一脸笑呵呵的模样。住在奶奶家,每天都玩到疯,心里满是阳光。那一群小伙伴们对我格外照顾,好像我是从城里来的客人,年龄又比较小,有好吃的留着我,好玩的想着我。就是闹别扭分帮派的时候,也恨不能将我撕成两半,一半对我说:你跟我玩吧,别理她。一半又待我亲如姐妹。那段日子,实在是一段得宠,幸福且快乐的日子。

每天,天一擦黑,屋前的空地上就被奶奶摆上了一张竹床,这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也被从房里抱出,搬到屋门口摆着的一张四方桌上。竹床上坐满了小伙伴们,一齐等待着电视剧的开始。竹床坐不下,就坐到椅子上。尽管是夏天,但乡村独有的宁静和祥和却让我倍感舒适,幕布上洒满漫天星星,一闪一闪的格外好看,遇上安静的时候还能听见蟋蟀和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再伴上几声犬吠,真有点蝉噪林愈静的感觉。

奶奶那个村子里的人们全都姓吕。用奶奶的话说,往上数几辈都是一家子。所以,大家见面,串门都显得格外的亲切和随性。村里的屋子呈梯田式的一行行排列着,屋前都有一块空地,纵横交错,一直通往去村口的路。如此天然的玩乐场所,我只干一件事骑自行车。

那是一辆粉红的女士自行车。不会骑的时候,总是将右脚踩在一边的踏板上,左脚踩着地面一蹬,一路滑行,既不担心撞人,也不担心有车发生危险。那些善良的人们,老远看见我就乐呵呵的笑。扛着锄头,刚从田里回来的他们总是满脸热情对我喊:走,婷婷,上我家吃饭去!面对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孩,也丝毫不减他们如火般的热情,那份真诚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我被他们深深地感染着,是他们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善良且热情如火的种子。朋友大多说我仗义,大概也是受他们的影响吧!

就这么日复一日的滑行,还真让我学会了骑车。滑行,坐上座椅,一路向前。就像是打猎后满载而归的猎手,内心饱满极了。从屋前骑到屋后,从村里骑到村外。遇上小伙伴,还会腾出一只黑乎乎的手和他们打招呼,这时,一只手骑车更威风,骑着骑着竟傻傻地痴笑起来。儿时的我竟如此热衷于这项运动,常常满头大汗的回去。奶奶就会变戏法似的拿些好吃的给我。那味道,如今还记得,真甜!

记忆里,奶奶做的菜格外好吃。她做的滑藕片,薄薄的,吃在嘴里清脆可口。粉蒸肉,红色的粉末裹着肥肉满满一碗。粉末又不粘稠,吃起来无比香甜又有嚼头,常常是在我吃下一碗米饭后,又将碗里的甜粉吃光,只剩下几块肥肉孤零零的摊在那里。番茄鸡蛋汤,味浓,汤,酸中有甜,每次我都能连同鸡蛋,番茄吃个精光。有一年吃饭的时候说豆腐泡好吃。于是以后每年回家,总能迟到奶奶亲手做的豆腐泡。遇上大太阳的时候,她总是将豆腐泡一个个排队似的摆在窗台铺好的报纸上,或是簸箕里,做饭的时候拿上一些就着大白菜煮上一碗,一个劲儿的往我碗里夹。后来大姑结婚,生了孩子,奶奶为了照顾外甥搬出了老屋。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吃过奶奶亲手做的菜,但是却从来不曾忘记那香甜可口的饭菜,留在记忆里的味道再也没有出现过。

村子的一边是一条长堤一直通向远方。天气凉爽的时候,我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爬到堤上玩上一会儿。长堤的另一边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河水清澈,水里的鱼虾都清晰可见,夏天的时候,一些穿着短袖短裤的大人们下河游泳,我们小孩子就在一边捡石头,捉鱼。有一回兴奋过头,脚下一跘,一头栽进河里,衣服全打湿了不说,还喝了几口河水。一旁游泳的大人,小孩手忙脚乱的将我扶起,又把我送回家。还在灶房里忙碌的奶奶见我这幅模样回来,吓了一跳,待问清原因,脸都吓变了色。一直说:再别去,再别去,淹死了可怎么得了!看着奶奶忙前忙后的帮我打水,换衣服,我只是一个劲儿的咯咯傻笑,哪里知道此时的奶奶正揪着一颗心哪!

我虽是女孩,可奶奶却丝毫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爸爸说,妈妈生下我后回乡下坐月子,奶奶忙前忙后的伺候。妈妈想吃什么,就想法设想为她做。做不了就让爷爷去买,爷爷呢,也乐此不疲。鸡汤喝不完,剩下的也不倒,全被爷爷消灭了。说是老人节约也好,还是心疼妈妈也好。对妈妈,那真是和疼自己亲生女儿一个样。爷爷走得早,对他的记忆一片模糊。印象中他是一个一天有大半时间都躺在床上,被哮喘病折磨着却十分乐观的老头儿。每次我一回来,先是到他屋里和他打招呼,他就拉着我的手告诉我柜子里头有好吃的,自己拿。遇上爷爷哮喘病发作的时候,整日都能听到爷爷大口大口呼哧呼哧喘气的声音。奶奶说,我3岁之前都是在乡下度过的,爷爷那时的身子骨还硬朗,整日把我举过头顶,逗我玩乐。真正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尾声

如今想来,爷爷走的那年,我和爸爸妈妈赶回乡下,舅奶奶拉着我的手让我看看爷爷,我死活不肯,更别提掉眼泪了。成年后,奶奶离世前半年没去看过她,走时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我实在是不孝,我是怎么就如此混账呢!

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四

奶奶抱孙子的年龄是四十三岁。我是她老人家的长孙,很自然,奶奶对我疼爱有加,即使在最艰苦的年月也没有饿着我。我自小就是在奶奶和姥姥两家长大的,奶奶家人口多达十口人,吃饭是个大问题。常常是叔叔姑姑们吃着,奶奶坐在灶窝里看着。奶奶没有什么嗜好,只是爱吸纸烟,就是自己用废纸卷的那种喇叭烟。在我孝敬奶奶的事情中有两件值得一提:一件是帮奶奶纫针,另一件事就是帮她卷纸喇叭烟。

那时农村人家真是穷的厉害,连吸烟的纸都很难找到。平时奶奶吸烟都是找我用过的作业本或者捡到的废报纸,其实这两种纸都不适合卷烟。卷纸烟最好的纸当然是没有写过字的,没有印刷过的干干净净的白纸。但是这种白纸是很贵的,用它卷烟吸简直就是奢侈的享受。我那时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帮助奶奶找到好一点的纸。可是到哪里去找呢?我们连自己演算数学题都要捡树叶子,练习生字都是用尖尖的石头在地上划,白纸是多么宝贵啊!但是,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一年两次的`考试中,把老师发的草稿纸省下来,就可以送给奶奶当礼物了。我为了在考试时不用草稿纸,就必须把要计算的题目在心里心算,在嘴里口算;作文时也不要打草稿,打个腹稿就可以往试卷上写了。每次考试,特别是年终考试时,我总是第一个做好试卷,检查完毕后,我也不着急交卷,就在静静地坐在那里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把草稿纸裁成不大不小的长条,一小沓,一小沓的摞在一起,码的整整齐齐的,十分珍重地放在棉袄里面的贴身口袋里。这个口袋除了几个贵重的分币,就是送给奶奶的卷烟纸了。考完试,我会一路小跑着,直奔奶奶家。当我把带着体温的一沓白白的纸条捧给奶奶时,奶奶总是止不住地夸我孝顺懂事。

童年是那么甜蜜而短暂!转眼我就长大了,奶奶也慢慢地衰老了,因为长年吸烟有了咳喘,但是烟瘾越来越大。所有的人都反对她老人家继续吸烟,只有我一个人支持。我那时在厂里做事,常常有人给我们敬烟,我虽然不吸,但都接受下来了;慢慢地就会积攒好多,等攒够一定数量就带回去送给奶奶吸。别人问我为什么奶奶有咳喘,还要给她烟吸?这不是害她吗?!我说如果奶奶觉得吸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痛苦,我就会给她烟吸。有一次,我对奶奶说想吸就吸吧,还能活几年哪!这句乍一听来大不敬的话,在我和奶奶之间却是最真挚的话,奶奶高兴地说,还是我的孙子理解我啊!

再后来,我的工作和婚姻都不如意,奶奶很是挂念。每次回家总是要问这问那的,但是我还是要骗她说很快就会好的,很快就会转运的。在我准备离开家乡决定到外面闯荡前,我带着奶奶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影片的名字是《离开雷锋的日子》;又带奶奶去泰山红门留了一张影,到太庙烧了三柱香。我走后三个月,没有跟家里联系,直到找到工作后才写信告诉家里。

最后,奶奶去世那年,我正在安徽支教。那年秋天,奶奶病危,她老人家自知大去之期不远,念叨着我的名字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很遗憾我没有回去,弟弟只是后来把奶奶已经去世的消息告诉我并说丧事已毕莫要伤心。我当时站在出租房的二楼阳台仰天长号,然后默然无声。

而今,寂寂长夜,每每想起奶奶,便燃起一张洁白的a4打印纸,藉以向天上的奶奶倾诉思念,告诉奶奶:这是最好的白纸,您在天堂里再吸一支手卷的喇叭烟吧!

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五

“小——猫,小—狗,老—雁鹅”卖面食的推着三轮车一路吆喝,声声震颤着我的心。清明快到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也更强烈了。

白皙的长脸,满是沟壑;深陷的双眼,浑浊刚毅;满头的银丝被拢到脑后,绾成一个小发髻被一枚银簪插住;高大的身躯,佝偻着背;长长的粗布大褂快要盖住膝部,裤脚紧紧扎住,拄着根木棍,挪动着小脚;这就是我的奶奶。奶奶一生没曾照过相片,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

奶奶是1995年冬天去世的,享年96岁。

那年学校放寒假之后,我立刻赶回家,可是奶奶已经神智模糊,她已不认识我了--她最疼爱的小孙女!听妈妈说奶奶这个月特别想念我,嘴里不停的念叨我,后来就日夜呼唤我:“俺老孙女呀,你咋不回来啊!”她喊着喊着就泣涕交零。母亲安慰她说:“快放假了,快回来啦!你别喊了,孩子在外好好的`,你不能乱哭的。”奶奶会立刻停止叫喊,用宽大的衣襟擦拭着双眼,开始责怪学校,责怪老师。

那段时间奶奶还能吃东西,但是大小便失禁,夜间常喊身体痛,母亲每夜都去看几次。但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你们快来呀!俺妈老了!”妈妈的哭声撕裂了晨曦的宁静。外面漆黑一片,我感到我的心正坠向深渊,那种恐惧感让我至今难忘。

奶奶真的就这样离开我了吗?

那宽大的粗布上衣浸染了奶奶特有的体味,多么温暖、亲切呀。夏天里她总是在衣襟上系着一方家织布,白天可以为我捏鼻涕,晚上为我撵蚊子。漫长的夏夜,因为有奶奶相伴,我感觉过得特别快。她说她叔叔都是留着长辫子,她说解放军怎样打恶霸……奶奶的故事总也说不完,而我最大遗憾就是那时记住的东西太少。

我曾在她的锅灶间发现许多竹筒,里面装着一卷一卷的写有字的纸,那纸晶亮透明,还留有竹木屑的痕迹。奶奶不识字,她说这是爷爷留下的东西。现在想来那应是清朝前后的手抄本了,可惜都遗失了。

奶奶身体好,八十多岁时还带领我们去拾草,铲田埂上的草根,晒干后敲打去泥巴,打成捆,挑回家留在冬天里用。春天挖荠菜,夏天拾地皮。奶奶柱着拐杖,挎着箩筐,带着我们走出村庄。我们这些孩子像风一样在田埂上撒欢,奶奶赶不上时,会双手抱着拐杖,眯着眼睛,微笑着发出一声长叹。

奶奶从不吃肥肉,也从不吃药。有一次生病了,请来医生后,她拒绝服药。众人好劝歹劝,她终于接过了装有药汁的碗,却把熬好的药泼到了柴草上。我想这可能是她能长寿的原因之一。

奶奶性格刚强,自己的事情总是自己做。九十多岁时还自己洗衣服,我们执意要帮助她时,她要么百般推辞,要么千恩万谢,说些自己不如早死的话来责怪自己。奶奶一生共生了九个孩子,可喂养成人的只有五个,其他的都因疾病和灾荒而夭折。这对于青年守寡的奶奶来说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啊!听母亲说奶奶曾趁生孩子的空闲给爷爷烧开水(他在割庄稼),孩子生下来了,水也烧开了。奶奶在头上包块布,就送开水,割麦子去了。这个辛酸的故事让我非常震撼,想想爸爸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那个靠劳力生存的年代,重男轻女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听奶奶说那时候产妇生下的若是女孩不是抛尸荒野,就是溺死、捂死。奶奶的五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女孩,我不知道奶奶是否也有过女儿被扼杀的心痛经历。姑姑的婆家较远,每年只来一两次,每次回娘家都会带来许多好吃的。每次姑姑走后,奶奶就将好吃的都分给她的子孙们,每次我得到的最多。在那个温饱的年代里,既好吃,又有神秘感的东西就是“老雁鹅的窝”了。按习俗小孩子是不能吃长辈的“雁鹅”的,每次拿到分来的“鹅蛋”我都龇着牙,一点点地咬下,生怕吃快了不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奶奶看我吃相时笑得最开心,还不忘叮嘱我以后要多听她的话。

可是我老不长记性,总是“忘记”大人交代的家务活。奶奶就一遍一遍地催促,我就嫌她烦人,就要火她,甚至暗地里骂她。有时爸爸回来后她就告我的状,我更是气她,甚至专门跟她做对。奶奶有时就伤心地哭,骂她自己。我就傻傻地立在一旁看,然后就忙着去干活。那时我应该有十来岁了,那段时间,我最让奶奶伤心。现在想来也是最让我悔恨的一段记忆了。

上师范后,我就远离了家,远离了年迈的奶奶。每次省了点零用钱就想买点东西给奶奶尝尝。最想买的是柿饼子,可要五块多钱一斤,我买不起。只能买五角一份的小糕点,还得选了又选,直到手心里的角票都汗湿。奶奶拿到我的礼物后,就会笑眯了眼,责怪我不该浪费。

当年求学的路程只有七十多里,却是那么的悠长,只因那头有奶奶在日思夜念!如今,想您,梦您就在眼前,可我们却相隔阴阳两个世间。

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六

看到奶奶的照片

眼睛有些潮湿

忽然间发现奶奶己经离开我一年了

整整一年……

小时候爸爸妈妈不在家

是奶奶带着我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是奶奶告诉我

什么都不要怕

有奶奶在

没有人可以欺负小娅的

生病了

是奶奶孜孜不倦的给我求偏方

是奶奶背着我去看医生

看到针头哇哇太哭

是奶奶捂着我的眼睛

每个漆黑的夜晚

是奶奶抱着我哄我睡觉的

上学时

是奶奶教我手工包书皮

是奶奶带着老花镜给我缝沙包玩

下雨了

是奶奶冒着雨到校门口接我

吃饭不乖挑食了

是奶奶一口一口的喂着我吃的……

我的童年

多半离不开奶奶

是奶奶给了我另一份母爱

比妈妈更深刻的母爱……

无论什么时候

奶奶永远会说

学习努力就行,成绩没那么重,小娅身体健健康康的就好

我在奶奶的呵护下一天天的长大

奶奶一天天的衰老……

每次去看奶奶

奶奶总会说在学校能吃饱么

不要总挑食

要照顾好自己

穿的那么薄

别把自己冻着了啊

每次去奶奶家

奶奶总会给我带一包东西

奶奶的嘴里

永远不会忘记让我吃饱……

每次和妈妈吵了架无家可归

是奶奶收留我

是奶奶一遍遍的告诉我

妈妈脾气不好

我应该体谅她

我说妈妈根本就不在乎我

她眼里只有妹妹还有她……

我讨厌她

奶奶就会说不会的

妈妈比奶奶更爱小娅

所以小娅应该要有孝心

不要和妈妈闹脾气

是奶奶教会我做人要孝顺

父母是不可选择的`

但是亲情可以包容一切……

我的成长离不开奶奶………………

直到那天

奶奶被检查出来是脑梗

我看着奶奶哭了

奶奶说

小娅不要哭

奶奶这辈子什么也不遗憾

有四个儿女

八个孙子孙女

还有一个小重孙

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看到小娅给我带回来一个小伙子叫我奶奶啊

以后要是奶奶不在了

小娅要照顾好自己

以后找个好人嫁了

一辈子幸福……

奶奶这辈子就真的圆满咯

我哭的更凶了……

奶奶,没有你了,我的幸福怎么会完整啊……

月1月24日

奶奶永远的离开了我

她带着遗憾永远的离开了我

再也没有一个人像奶奶那样无条件的宠着我

再也没有一个人像奶奶一样在乎我的每一餐饭

再也没有一个人那样简单的在乎我

再也没有一个人再听我说心里话

再也没有一个人在我叛逆时依然不放弃我

再也没有一个人那样的牵挂着我

再也没有一个人抱着我哄我睡觉了…………

看着奶奶的遗体

我失声的哭了……

奶奶

我想你

真的好想你

再也没有人像您一样给予我这样一份完整的爱

再也没有人理解我对妈妈的爱恨

他们只会说我没良心,不孝顺

再也没有人在我被父母遗弃后

依然护着我

苦口婆心的给我讲道理了

再也没有人在我离家出走时出来找我回家了

因为他们有尊严

而奶奶只在乎小娅有没有事……

奶奶

没有你我和谁说心里话啊

谁会在乎我啊

奶奶

我真的很想你……

奶奶

如果真的有天堂

我希望你可以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

我会带着你给我的爱

给我的温暖

好好的幸福的生活

不会让你有遗憾的

只是奶奶

想你了

真的想你了

……………………

回忆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七

马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可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既然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给奶奶洗吧。”我心里想。

刚踏进家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对奶奶说:“奶奶,奶奶,今天我来给您洗一次脚吧。”

“为什么呢?”奶奶一脸的疑惑和不相信。

我立即撅起小嘴说道:“现在我长大了,也应该轮到我给您洗了。”奶奶听完欣慰地笑了。

写完作业,我满怀喜悦地去烧水,水很快就烧好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刚烧好的水倒进洗脚盆里,加入凉水,调好水温,端到客厅,让奶奶在沙发上坐好,把她的脚慢慢地放进盆里。

我仔细观察奶奶的表情,看到奶奶做出夸张的'、非常享受的神态,我心里高兴坏了。

给奶奶搓脚、按摩时,我摸到许多老茧,这些老茧让我想起:从学前班一直到现在六年级,就是奶奶的这双脚带着我上补习班、兴趣班;就是这双脚带我走过了数不清的街道、数不清的路;就是这双脚每天送我上学、接我放学。这双脚历经了多少沧桑,才长满了这些老茧。

想到这儿,我的眼泪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就在此时,我一下子明白了马老师的深刻用意:老师想让我们知道亲情的可贵,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为我们无私奉献、不辞劳苦的亲人。

感谢老师让我懂得亲情、学会感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