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

时间:2023-12-22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充分利用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和指导。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二

钠、镁、铝为金属,依靠外围易失去的电子充当胶水将所有原子粘在一起,可以说整块金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子。所以金属熔沸点一般较高。钠镁铝原子分别可失去1、2、3个外围电子,胶水越多,粘得越牢,金属性依次越来越强,熔沸点也越来越高。

硅为类金属,一方面由于原子序数增大但轨道没有增多,对电子电子吸引力增强,外围4个电子已不易同时失去。硅的外围电子处在得失4电子之间,一般最容易形成共价键,共价键能量低,引力强,硅还有4个共价键,能量更低。除此之外,硅的4个共价键还可将硅原子结合成一个巨大的晶体结构。将硅想象成一个结点,四个共价键为结点连出的四条线。由于四周都是相同的硅原子,这四条线在空间中应该均匀分布。由5个硅原子构成正四面体结构单元,其中4个硅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顶点,1个硅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这种空间结构,可无限延伸,十分稳定。所以硅的熔沸点在第三周期中最高。

磷硫氯氩能形成的键一个比一个少,分别是3210。磷的3个键已无法形成大的晶体结构;硫的2个键最多只能形成线性结构;氯的单键别无选择,只能形成双原子分子;氩则和其它惰性气体一样,只能是单原子独立存在。其中硫由于形成了s8环状结构,而磷形成了正四面体p4结构,分子比硫小,所以熔沸点也比硫低。氯氩常温常压下为气体,熔沸点越来越低。

碳处于硅的上方,外围电子同样是4个,每5个碳原子构成正四面体结构单元,其中4个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顶点,1个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这种空间结构可无限延伸,这就是金刚石。碳原子处于第二排,比硅少了一层电子,原子半径更小,引力更大,晶体结构更为稳定。因而金刚石成为硬度最高的物质。熔点也很高。而碳的另一种单质石墨在一个平面上以共价键结合成蜂窝状结构,层与层间靠比较弱的范德华力结合。

同一层内碳原子之间的结合比金刚石还强,但层间结合较弱,很容易发生滑移,所以硬度很低。不管何种单质,碳都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共价键结构,故碳的熔点在周期表中最高。但碳一旦熔化为液体,则这种超大规模共价键结构遭到破坏。而金属熔化以后仍然可以依靠电子粘合,这是共价键和金属键不同的地方。共价键没有延展性,变形超出一定程度后会被破坏。碳一旦熔化,失去了强有力的超大规模共价键结构,其沸点就比很多金属低了。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三

按族分:

氢锂钠钾铷铯钫——请李娜加入私访。

铍镁钙锶钡镭——媲美盖茨被雷。

硼铝镓铟铊——碰女嫁音他。

碳硅锗锡铅——探归者西迁。

氮磷砷锑铋——蛋临身体闭。

氧硫硒碲钋——养牛西蹄扑。

氟氯溴碘砹——父女绣点爱。

氦氖氩氪氙氡——害耐亚克先动。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四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五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2)氧化铝与硝酸。

(3)氢氧化铝与盐酸。

(4)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钾溶液。

作业:课本p104三。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六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引入练习:完成第五页,碱金属原子结构的表格,从中找到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相互讨论。

活动2【讲授】新课讲解。

教师:请学生从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思考,k和na哪种元素比较活泼?

让学生独自通过实验探究k、na活泼性(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注意安全)。

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是k比na活泼,实验现象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讨论:阅读实验,小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发言金属活泼性的本质。

教师:引入问题,卤素是否也如同碱金属族有相同的性质变化规律?请同样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学生:分组探究,利用碱金属的分析方法同样对卤素的原子结构做出大胆预测。实验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从金属活泼性与非金属的活泼性本质是否相同进行思考学生:学生阅读课本材料,讨论、思考、分析非金属的活泼性本质,找出自己探究上的错误之处。

活动3【活动】交流讨论。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1.一个族的性质变化规律,能够从碱金属与卤素两个典型的族拓展到其他的族。能够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来判断一个族的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

2.碱金属和卤素的性质。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活动5【测试】习题。

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

(1)。

(2)。

(3)。

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

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

b.b不能从任何含a的盐中置换出金属a。

c.用氨水可以制取b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a对应的碱。

d.a在空气中比b耐腐蚀。

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

a.它的熔点很高。

b.它只存在一种氧化物。

c.它的碳酸盐不易溶于水。

d.氯化铯易溶于水。

5.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增强,元素的还原性,金属活泼性。通过碱金属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的总结,请你推测卤素的相似性和规律性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于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的电子能力减弱,元素的氧化性,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6.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a.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c.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汽化。

7.下列关于卤化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稳定。

b.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不稳定。

c.稳定性为hfhclhbrhi。

d.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越难,生成物越不稳定。

8.将下列物质加入溴水中,溴水颜色不变浅的是()。

a.kcl晶体b.ki晶体c.ccl4d.mg。

活动6【作业】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册本节30分组测试试题。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八

(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

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

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慨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学习碱金属和卤素时,已经知道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其性质也相似,人类已经了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一

(一)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板书设计。

(一)教材内容: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安排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承前启后。

2、基础理论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1)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逻辑推理能力。

(3)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量变引起质变,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提问方式。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结合电学知识推测。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五、布置作业。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二

必修二第一章元素周期表教案1作者:hilyfover一、课题: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五、教学用品: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展示元素周期表]:

([学生思考]:。)。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板书]:第三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2、内容组织:

[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投影]: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msn(中国大学网)。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三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必修一中金属钠和非金属氯气的学习,给孩子学习本章知识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元素周期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学中,应以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础,通过相邻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区别找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训练了孩子的思维。对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孩子起到导学作用。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孩子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孩子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孩子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为此,本节课安排了以下教学方法:

(a)温故而知新,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从初中熟悉的原子结构入手,引出原子的表示方法,azx。

(b)本节课的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采用讨论探究法。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探究,让孩子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如: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无法观察到的地方用多媒体进行投影,帮助孩子理解记忆。

(c)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和总结,利用练习的辅助作用,巩固和加深孩子对现学知识的理解。d)课后作业,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熟练运用。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四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2.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等。

ii.导入激趣。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思考、回答。

iii.合作学习。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五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投影及有关仪器、药品。

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

(第一课时)引入:介绍门捷列夫,设问:他的最大功绩是什么?答: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排布介绍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

(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

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教法。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重、难点突破办法。

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程度设计。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分析总结。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cl的主要化合价。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略。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七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b点表示-1.5;。

o点表示0;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八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2]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periodictableofelements)”。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如下关系: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

19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射线x,发现原子序数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数)排列。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3]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序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这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viii族包含三个纵列)。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7)。共有16个族,从左到右每个纵列算一族(viii族除外)。例如:氢属于ia族元素,而氦属于0族元素。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0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年6月8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将合成化学元素第113号(nh)、115号(mc)、117号(ts)和118号(og)提名为化学新元素[7]。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十九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

[学生讨论]略。(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

横行

纵列

行与行之间

[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

横行

纵列

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

[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教师引导]再请同学们阅读表5—5中有关原子半径的数据,证实自己的推测是否确切,完成表5—7。

[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原子半径

周期性变化

[相关练习]课本137页二题3、

在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nb、fc、mgd、cl

[教师引导]结构如此,元素的性质呢?化合价是元素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请同学根据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标出1~18号元素的化合价。正、负价都有的,要求同学标出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

[学生活动]略

[教师引导]再请同学阅读表5—5中有关主要化合价,完成表5—8。

[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化合价

周期性变化

[相关练习]课本137页二题6、

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3,这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a、hxb、h2xc、xh3d、xh4

[教师小结]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既然结构决定性质,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呢?留待后续课解决。

[布置作业]课本137页一题2、3、二题2、3、4、5、三题

[板书设计]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

横行

纵列

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二十

前二十位必须会,然后主族和副族的元素也要背下来。

口诀。

氢锂钠钾铷铯钫——请李娜加入私访。

铍镁钙锶钡镭——媲美盖茨被雷。

硼铝镓铟铊——碰女嫁音他。

碳硅锗锡铅——探归者西迁。

氮磷砷锑铋——蛋临身体闭。

氧硫硒碲钋——养牛西蹄扑。

氟氯溴碘砹——父女绣点爱。

氦氖氩氪氙氡——害耐亚克先动。

化学元素周期表根据原子序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卤素、碱金属元素、惰性气体、放射性元素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由于周期表能够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现代的周期表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己巳年)创造,用以展现当时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自此,随着新元素的探索发现和理论模型的发展,周期表的外观曾经过改变及扩张。一个国际科研小组5月2日声明,他们利用新实验成功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这一成果使得该超重元素向正式加入元素周期表更近了一步。

按两种要求来背:一是按周期背下前四周期的元素(前四行),即从“氢氦锂铍硼”到第36号元素kr氪;第二种是要能按主族元素把7列主族元素背下来(罗马数字加字母a的为主族元素,比如第一主族ia(第一列)“氢锂钠钾铷铯钫”)。这样背下来更助于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和递变性。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二十一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专题复习中的一个专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概念比较多,适合放在复习后期。本节课知识点比较碎,学生易感到枯燥,可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

2、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中招复习的最后阶段,一轮、二轮复习均已结束,知识点掌握比较全面但并不准确。在教学中要将易错知识反复强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加深对课本上概念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学生类推的思维方法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竞赛,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

难点:逻辑推理的准确性。

5、教学准备:ppt、学案、奖品。

6、教学方法:竞赛法、小组讨论法。

7、教学时间:1课时。

8、教学过程:

(1)导入:

(2)进行新课:

1.介绍比赛规则:本次比赛分为“热身赛”、“海选赛”、“总决赛”三个环节,所有题目均为判断对错,最终通过总决赛确定本次化学竞赛的冠军,并颁发奖品。

2.进行“热身赛”并介绍比赛规则:本环节共两轮,每轮5个题目,选手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出最终答案并将答案写在学案上,讨论过程中可查阅各种资料,每次讨论3分钟。

“热身赛”开始,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学生将同学们有疑问的题目进行讲解,老师进行必要补充。对有问题的题目及时纠错。

3.进行“海选赛”并介绍比赛规则:

(1)本环节共两轮,每轮5个题目,选手不能翻阅任何资料,不能与别人讨论,自己写出最终答案并将答案写在学案上,每轮答题时间2分钟。

(2)每轮对照答案之后将自己的答对总数填写在学案上,两轮答对总数最多的前两名同学参加总决赛,其他同学为“百人团”。

海选赛开始,学生认真作答,对照答案之后由学生将同学们有疑问的题目进行讲解,老师进行必要补充。对有问题的题目及时纠错。

根据规则选出“总决赛”选手。

进行“总决赛”并介绍比赛规则:

(1)本环节共10个题目,两名选手采取抢答的形式,先举手抢夺答题权,然后由“百人团”答题(答题时间30秒),最后得到答题权的选手答题,若回答正确,则击败1人次得1分,若回答错误,则对方得分。

(2)得分方需解释本题,若解释错误,则本题得分减半。

(3)最后总分最高的选手为冠军。

两名选手就位,按照规则进行抢答并做出解释,确定总冠军并颁发奖品。

比赛结束后对本轮中有问题的同学开始纠错,不需纠错的同学写学案上的当堂训练。

(3)、总结。

本节可主要采用了类推的思维方法,要注意做题中认为正确的找到原因,认为错误的找到反例。

学生复习刚才的错题。

(4)、当堂训练。

学生做学案上的题目,写完的同学先批改,课上没有写完的同学作为课后作业。

9、自我反思:

本节课以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将课堂游戏化、将游戏课堂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及时纠错,在错误中不断提高。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只让学生讲,对于重点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强调。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二十二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可采用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通过实验启发讨论等方法。

教学中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堂,整个课堂的目标完成的设计即是老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不断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的知识,激发思考新问题,使学生有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组织学生按同一横行元素和同一纵行元素两个方向研究、讨论,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的适当时候,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样,先讨论、归纳,再比较验证,最后分析总结。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f、na—cl的主要化合价。对照表5-5进行验证,完成表5—8,得出结论。

研究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先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推测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的课堂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有关知识。

必修元素周期表教案(优质23篇)篇二十三

每个元素,可以通过记忆与元素有关的小短语,故事或者事实来记忆。比如说,阿根廷是用金属银来起名的(argentum--ag),因为当西班牙人来到这儿时,他们认为这个国家有许多银。有时,你可以发明一些有趣的方式来记元素——比如“嘿!你!把我的金子还给我!”可以帮助你记住“金”元素的符号“au”。

2.用歌曲来记忆。

3.求助于记忆策略。

这意味着你需要将每种元素连起来放在一起,成为一段话。它们通常很有韵律。“lilly的奶奶疯狂地杀死了垃圾生物”是帮助记忆碱金属的一个例子。

忽视简单的元素。你可能很确信氢元素的符号是“h”。但你要集中于那些你记不住的,比如,鐽元素的符号是“ds”吗?如果你想要一个记忆窍门来记它,试试“该死的!我任天堂‘ds’号的游戏数据都丢了,因为停电了!”

4.使用图片。

许多记忆力超强的人都使用图片来建立联系。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a”的意思是“苹果”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地将图片与词语联系起来。把每个元素都想成一幅画,任何一副对你来说有意义的画。

把你家的东西标记成元素,给它们上标签。假如说你的椅子是氢元素,用一颗氢弹来表示它,并在椅子上放一张氢弹爆炸的图画。给你的电视一张嘴——它代表氧气,并且会喘气儿。当你去测试时,闭上眼,想象自己走在家里,回忆起所有的元素。

相关范文推荐

    物业元宵放假通知(汇总18篇)

    在撰写通知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语气和语态,以确保信息的传达和接受的效果。以下通知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某个重要事件,请务必关注。各单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说课稿范文(15篇)

    幼儿园小班的总结可以帮助教师们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孩子们。以下是一些幼儿园小班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方法,供大家探讨和借鉴。孩子们都喜欢玩游

    营业员得培训心得体会(汇总23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精彩纷呈的培训心得集锦,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对培训活动的思考和总结

    编写童话故事三年级(汇总18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感受。翻开以下优秀作文的一页页,你将感受到作家的智慧和文字的美丽。土豪张慌慌张张地冲进了警察

    超市促销员个人工作总结(通用13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供他人借鉴和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

    成长学生演讲稿大全(19篇)

    学生演讲稿是学生在演讲比赛、班会或学校活动中必备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演讲稿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喜欢读

    会计助理毕业实习报告(精选17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学和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实习报告范文,供同学们在写实习报告时进行参考和借鉴。把所学x年的理论知识与实际

    爱上读书的我(专业17篇)

    大家好:我叫小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因为爷爷的书桌,我爱上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也是一个比较爱好读书的人。起初,我并不爱好读书,

    骆驼祥子高中生个人读后感(通用14篇)

    高中生读后感是一种思考和分享,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传达给他人。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高中生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文章。

    从此我不再退缩初一范文(18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和连贯的逻辑,能够将思想有序地展示出来。最后,希望以下的优秀作文范文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热情,并在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