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笔尘

在培训中,我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进步的意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乡村教师教学竞赛暨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在攸县江桥小学如期举行,六位来自不同区县的乡村教师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堂,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教学上的启示。

其中,六位老师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则是每位参赛教师都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将他们对教材的解读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原点和依据,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都源于教材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对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的理解,准确解读教材,体会教材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精准。六堂赛课中,《这些是大家的》、《爱护公物》两节课中渗透的公共意识,《大家排好队》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核心价值的准确把握。只有我们准确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提炼核心价值,才能实现由知识教学向学科价值教学的飞跃。

其次,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遵循教材内在的逻辑顺序。

众所周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按儿童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生活逻辑为核心”这一设计理念,教材编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清楚的逻辑顺序,每一课基本遵循“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做”这一逻辑顺序,体现了由知到行的提升,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父母多爱我》的教学板块就清晰地体现了教材的逻辑顺序,第一板块“发现爱”告诉学生什么是爱,第二板块“理解爱”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些我们不能接受的方式也体现了父母的爱,第三板块“表达爱”则告诉学生爱要大声说出来,让父母都知道我们的爱。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是学本,也是教本,只有我们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理清了教材的逻辑顺序,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课堂教学板块才能清晰,教学环节才能层层递进,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最后,每位教师都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融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精心选择了典型的案例,却无法适应每个学校、班级、学生的具体生活,因此我们除了要使用好教材中的资源,更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作为教学的资源。《父母多爱我》中出示学生父亲的工作环境,学生母亲所写的信,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爱护公物》中播放校园新闻,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爱护公物;《亮出我自己》中直接让学生上台展示才艺,将学生才艺表演的表现作为课堂的资源。这些都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教材,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解决他们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止于教材,而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多爱我》中出示学生父亲的工作环境,学生母亲所写的信,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爱护公物》中播放校园新闻,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爱护公物;《亮出我自己》中直接让学生上台展示才艺,将学生才艺表演的表现作为课堂的资源。这些都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教材,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解决他们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止于教材,而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二

20xx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下面是,快来围观吧。

培训中,我在方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培训中,方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

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方老师、安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四

新版教材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轻轻说句话,传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

游戏虽然简单,但游戏过程中锻炼几个能力:一是倾听能力,要专注;二是语言能力,把话说清楚。通过传话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等待,锻炼专注力。现在都是快阅读,孩子们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传话游戏能让孩子们学会静下心来做事。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改名《道德与法治》。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介绍,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全部换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

在新教材版本的采用上,陶元红说,根据教育部“过去采用什么版本现在仍采用什么版本”的原则与要求,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三种。

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了“部编本”,所以,今年我市将有20余个区县采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10余个区县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

陶元红称,今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仅局限于小学一年级,从明年起,小学所有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都将换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20**年8月22日,为期两天的小学三至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培训开始了,领导在培训开始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解读,提醒大家认真学习,通过本次培训对教材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把所学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道德与法治从娃娃抓起,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在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划意识、诚信理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通过本次培训,我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用意和整体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我通过培训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名词、条例法规更为重要,这门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探索、讨论和总结后做出来。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从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及法治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健全的人格体系和较高的公民道德素养,为他们以后在法治社会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标解读培训。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五

9月11日,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但是也阻挡不了工作室成员参加培训研究的脚步。来自华夏区教研室的教研员xxx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让儿童生活更美好,让儿童成长更精彩》。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工夫,但是受益匪浅。

xxx老师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从理解课程、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教材的解读与分析。xxx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教《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在使用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课堂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道德研究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无实效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xxx为我们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那设置这门课究竟是为了什么?它承担什么样的教育任务?我们可以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就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也做了明确的定位:“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研究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学中,我们要一直把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研究做人的核心素养贯彻德育的全进程,一直牢记“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不能动摇。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常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举动的`指点者、撑持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举动环境与条件,灵动多样地选用教学举动和组织方式,联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自动地研究,身心健康地成长。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把每一节课上好。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六

年9月11日上午我参加了焦作市名师工作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培训活动。听取了郑州市中原区研究室教研员王娴老师的讲座,收益匪浅。她从理解课程、解读教材、和研究教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最后还观看了他指导的获国家级奖项的课,不仅有理论的指导,还有更直观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地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王娴老师先分析了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专家又深入的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个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的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能光看图说话,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后专家结合三年级的教材给我们详细的解读了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着,老师就每一单元,每一课进行了简要解析,让我们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又给我们讲解了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教学建议。最后老师又让我们观看了一节优秀的课堂实录,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真是到学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搞一些适合自己本班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老师要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引领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让学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所有学生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爱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真正做到让儿童的生活更美好,让儿童的成长更精彩!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七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19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9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a、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五、《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什么?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1.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2.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

谚语。

小词条。

小脚印:

自我评价。

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块内容。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这位美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针对任何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的专业培训。

她的讲座跟前面的王清平教授的讲座的结构方式一样,都是先抛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阐述,这样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

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融合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店……教育必须紧抱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腿,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微课呢?定义者众多。这里选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形成的全部教与学资源。时长一般在5至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微课的特点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如何使用微课?

微课使用基于以下三种理论: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

国学。

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普通的听讲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5%,而观看现场演示却能够识记30%以上。2、个性化学习理论: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外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其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使用。如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讨论探究、课后的试卷讲评,教师均可制作微课,发至指定处,让大家观看学习。

微课的类型有:精讲型、实验探究型、操作示范性、虚拟面批型、游戏学习型等。

三、如何开发微课?

1、设计流程: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2、开发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

4、录制设备:1、电脑2、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用于采集电脑外部的视频;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电脑屏幕形成视频3、话筒(音频源)。

6、制作微课技巧:写。

解说词。

对着读善用暂停,分步录制操作录像与解说录音分开录制。

7、微课录制中的细节:控制好时间、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结束语简短有力、ppt简介大方、画面简洁干净、要有完整的信息、关键信息字幕呈现、录制环境安静、生成视频文件格式正确。

四、什么是好的微课?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评价标准:叙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

b、江西省中小学微课教师比赛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

c、公众标准:1.微课程功能理解透彻;2.时间不超过10分钟;3.知识点够细;4.受众定位明确;5.情景定位明确;6.知识准确无误;7.知识点讲解不照本宣科;8.语言通俗易懂;有视觉美感;10.视频画质清晰;11.版式设计好;12.音乐配合好,节奏感强。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八

课程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6“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15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知、领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xx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其后,20xx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等要求。20xx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循序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围绕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问题,20xx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力求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教育部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

上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统筹设计一至九年级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等;要积极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引导教师采用和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

(三)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思政课积极回应和体现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反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前进。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注重体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反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党的初心使命,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了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四)汲取国际课程改革有益成果,开阔研究视野。

自20世纪末以来,关于核心素养及其评价的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热点与潮流。时代在变化,知识形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时代,很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不约而同地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心指向了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韩国等,纷纷开启了关于核心素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的素养框架模型,并启动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教材和评价综合改革,开发了pisa等国际大型素养测评项目。

二、主要内容与变化。

(一)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确立了课程培养目标。

20xx年版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的。新课标实现了对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1、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上述五大核心素养是在深入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总结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突出贡献后凝练而成的,体现了课程在促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的独特价值。“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课程标准对每个核心素养从内涵、主要表现和培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坚持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

从学段来看,在提炼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时,体现了一体化的设计思路。这五个核心素养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规律和学生发展特征,同时也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有机衔接,体现出循序渐进性。

“政治认同”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均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提出,体现了思政课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对思想更为复杂、行为更为独立的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形成进阶。此外,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和本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纲,描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建议和规定考试命题原则。具体来说,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描述了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及其水平,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基于课程目标、依托课程内容,形成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刻画,形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原则,实现核心素养培养在课程中的有效落实。

4、体现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用具有统摄性、深刻性的大概念,描述了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年级跨度大,为了更好地将总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帮助各学段明确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制定了学段目标,形成了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有效落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的要求。

(二)更新了课程内容,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框架。

与20xx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有较大变化。课程内容反映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框架和线索更加清晰,形成了学段间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1、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道德与法治课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呈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理论探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公共事务。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建立了主题鲜明、线索清晰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呈现教育主题。

3、坚持一体化设计思路,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统筹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内容,构建起四个学段围绕主题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既避免了学段间的交叉重复,形成学段间层层深入的学习进阶,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机衔接,有效落实了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要求。

(三)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20xx版课程标准没有学业质量内容,新课标则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在“双减”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对于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界定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学业质量标准通常也叫“学业成就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本阶段课程学习任务后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目标直接相连,反映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学生学业成就水平表现的质量标准,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

课程标准概括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功能。学业质量标准能够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内容标准,不是衡量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深浅,而是以素养为导向,全面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教师形成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同时,学业质量标准也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依据。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内隐性,一般不能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将其转化为具有操作性、可观测的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要具有“够清晰”“易辨识”“可操作”的特点。学业质量标准通过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能够做什么的关键特征,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在什么情境条件下,学生能够做什么、完成什么,表现出什么素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一样,学业质量标准也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形成了清晰的水平梯度。

(四)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超越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把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置于核心位置,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关注国内外大事,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既要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也要注重启发学生,把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起来。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倡导案例教学和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扩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新课标不仅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还专门论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评价不等于考试,评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的概念。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内容不是单纯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包括学生的知、情、意、行,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判断。同时,评价也不仅是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交织在一起,发挥评价改进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评价要坚持素养导向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通过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日常品行表现等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功能。为了能够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还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评价建议:重视表现性评价,鼓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发挥育人合力;采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加多元的评价办法,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抓住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等主要环节有效落实评价;评价结果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可以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的方式呈现,还要进行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评价。

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对考试性质与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为了让教师易于理解和掌握,还给出了三道样题示例,对每道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内容作了具体说明。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九

暑假我学习了孙彩平老师主编的《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全书分为六章,从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活动实施、德育意义的通达和教学伦理的彰显六个方面专章讨论。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结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书中细致分析了优秀的教学案例,为我们一线教师在各个环节克服偏差,用好新教材,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做了有效引领。看完这本书,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新旧教材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书中对“人与自然”这一主线背后的伦理观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新教材中引导儿童养成的是超越人类中心的功利主义思维,转向弱人类中心的和谐共在的自然观。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以前自然教育主题中经常出现的,了解动物、植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说明其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要爱护他们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相符的了。理论指导实践,研读新教材,理解新教材中理念的变化,及时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上好一堂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

书中说,“便教利学”是新教材编写的初心,新教材从框架搭建、编写体例及呈现方式都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对新教材的陌生与隔阂消失大半。我感受到了新教材从形式到内容上为教和学所提供的方便,教学栏目的内在逻辑、各个栏目的实施、绘本式教材的精要……通过研究和解读,这些陌生的板块都为教学带来便利。由此,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要做教材积极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课堂教学伦理讨论。“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16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a、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2.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谚语小词条。

小脚印:自我评价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一

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称,从2019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一决定是为了响应和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计划来推动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建设和落实。

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早已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疑和批评,加强法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学校依然痛感无法施展拳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和课程意识上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法治教育专业教材,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只愿意将精力花在考试科目上。即使学校有心开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更名,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走进学校,听听他们的声音。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来做一下具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课。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课堂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19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9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a、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2.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

谚语。

小词条。

小脚印:

自我评价。

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块内容。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这位美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针对任何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的专业培训。

她的讲座跟前面的王清平教授的讲座的结构方式一样,都是先抛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阐述,这样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

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融合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店……教育必须紧抱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腿,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微课呢?定义者众多。这里选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形成的全部教与学资源。时长一般在5至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微课的特点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如何使用微课?

微课使用基于以下三种理论: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

国学。

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普通的听讲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5%,而观看现场演示却能够识记30%以上。2、个性化学习理论: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外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其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使用。如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讨论探究、课后的试卷讲评,教师均可制作微课,发至指定处,让大家观看学习。

微课的类型有:精讲型、实验探究型、操作示范性、虚拟面批型、游戏学习型等。

三、如何开发微课?

1、设计流程: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2、开发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

4、录制设备:1、电脑2、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用于采集电脑外部的视频;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电脑屏幕形成视频3、话筒(音频源)。

6、制作微课技巧:写。

解说词。

对着读善用暂停,分步录制操作录像与解说录音分开录制。

7、微课录制中的细节:控制好时间、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结束语简短有力、ppt简介大方、画面简洁干净、要有完整的信息、关键信息字幕呈现、录制环境安静、生成视频文件格式正确。

四、什么是好的微课?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评价标准:叙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

b、江西省中小学微课教师比赛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

c、公众标准:1.微课程功能理解透彻;2.时间不超过10分钟;3.知识点够细;4.受众定位明确;5.情景定位明确;6.知识准确无误;7.知识点讲解不照本宣科;8.语言通俗易懂;有视觉美感;10.视频画质清晰;11.版式设计好;12.音乐配合好,节奏感强。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二

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学生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学生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4.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童的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俞老师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2.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1.将涵养实践智慧作为“学习做人”的核心。

品德课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做人”,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内涵,使知识成为人的实践智慧的生长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倾向,走向“在—世界—历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鉴生存论的思路和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导学生实现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注重引导学生与“过去”对话,使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

3.超越技术主义和狭隘的功利思维。

新编教材特别强调,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会书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对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体上的好办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内涵。

做人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领会。新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爱的领悟,从而感受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懂得感恩。

2019年9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但我的收获颇多。本次新教材培训学习以专家讲座、交流汇报、说课研讨形式进行的。首先是酒泉市新苑学校的马艳玲老师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她主要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解析。然后,其他各学校的老师都我们分享了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了新的了解,我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日常教学中,思想品德学科一直被误认为是副科,学校、家长、学生,甚至连我们这些任教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也这么认为。参加培训后,我明白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恰恰就是对孩子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育人先育心,由于一味地抓高分,抓升学率,使得我们的孩子失去快乐,失去个性发展,甚至失去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教材有了新的变化,它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意识、突出全球意识。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为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更加重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代级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增加了学生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

教材大量增加了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使得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结合教材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尽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做新时代的好老师,就要具备扎实学识。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广大教师要成为一名知识丰富、业务精湛和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必须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以自己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清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全心为学生服务。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担负着培育好祖国花朵的重任,如何用好教材并且能够创新的用好教材,还能做到被学生喜欢、能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思想内化于心,更是我们应该思考与钻研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应当系好学生第一粒扣子。

这次培训,给我提供一个新式的学习平台,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这次的培训,我们受益匪浅,培训会后我们要把自己所听、所学认真地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更好地服务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奉上更加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为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合格学生而努力奋斗!

总之,本次培训让我懂得了教师教学要在强调教材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本义、精髓和难点,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等,更好地进行高效课堂的教学。

2020年11月11日在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去兰陵参加了临沂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分为观摩教学活动及互动研讨活动两种形式。会上由全市选拔推荐的优秀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纯正的发音、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素质,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感触很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法治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次观摩活动涵盖两个年龄阶段,有四年级的《父母默默的爱》和六年级的《我们受特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两节法律知识课。对于难懂的法律知识,两位老师讲起来却清晰明了。比如第一课《我们受特殊保护》,张老师能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和守法观念,帮助学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课伊始,张老师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说说未成年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殊之处,引入“我们受特殊保护”。正是因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样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呢?引入新课《专门法律来保护》。这节课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专门法律有哪些。让生从课本中找找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师讲解出发点和立足点。活动二:专门法律我了解。张老师先借助教材中“知识窗”,让生明确相关法律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学生明确后,教师在借助闯关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最后,教师发放法律条文资料,生配乐读法律条文,巩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课后践行环节,让生继续了解《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参与。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学习能力上也有不同,应该注意。

三、让学生自由的发言,在讨论的时候不去限制学生。

张老师在执教《公民的基本权利》这课中,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鼓励学生以聊天形式来上课,让学生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成立一个个学习的小组,让学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后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抢答,让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预。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我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足。

2、课堂中我讲的太多,学生交流的时间略短,总感觉孩子不会、不懂,没有真正放手给孩子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需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三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xx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xx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 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a、 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 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 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 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 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2. 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谚语小词条

小脚印:自我评价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四

9月11日上午我参加了焦作市名师工作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培训活动。听取了郑州市中原区研究室教研员王娴老师的讲座,收益匪浅。她从理解课程、解读教材、和研究教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最后还观看了他指导的获国家级奖项的课,不仅有理论的指导,还有更直观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地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王娴老师先分析了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专家又深入的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个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的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能光看图说话,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后专家结合三年级的教材给我们详细的解读了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着,老师就每一单元,每一课进行了简要解析,让我们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又给我们讲解了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教学建议。最后老师又让我们观看了一节优秀的课堂实录,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真是到学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搞一些适合自己本班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老师要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引领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让学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所有学生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爱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五

培训就是培养+训练,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之前。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范文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年11月11日在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去兰陵参加了临沂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本次活动分为观摩教学活动及互动研讨活动两种形式。会上由全市选拔推荐的优秀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纯正的发音、娴熟的教学技巧、精致的板书、亲切的教态、良好的素质,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感触很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法治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次观摩活动涵盖两个年龄阶段,有四年级的《父母默默的爱》和六年级的《我们受特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两节法律知识课。对于难懂的法律知识,两位老师讲起来却清晰明了。比如第一课《我们受特殊保护》,张老师能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和守法观念,帮助学生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课伊始,张老师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说说未成年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殊之处,引入“我们受特殊保护”。正是因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样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呢?引入新课《专门法律来保护》。这节课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专门法律有哪些。让生从课本中找找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师讲解出发点和立足点。活动二:专门法律我了解。张老师先借助教材中“知识窗”,让生明确相关法律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学生明确后,教师在借助闯关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最后,教师发放法律条文资料,生配乐读法律条文,巩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课后践行环节,让生继续了解《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参与。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发展。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学习能力上也有不同,应该注意。

三、让学生自由的发言,在讨论的时候不去限制学生。

张老师在执教《公民的基本权利》这课中,让学生自己去摸索,鼓励学生以聊天形式来上课,让学生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成立一个个学习的小组,让学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后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抢答,让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预。

四、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我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足。

2、课堂中我讲的太多,学生交流的时间略短,总感觉孩子不会、不懂,没有真正放手给孩子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需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但我的收获颇多。本次新教材培训学习以专家讲座、交流汇报、说课研讨形式进行的。首先是酒泉市新苑学校的马艳玲老师给我们做了专题讲座,她主要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解析。然后,其他各学校的老师都我们分享了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了新的了解,我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日常教学中,思想品德学科一直被误认为是副科,学校、家长、学生,甚至连我们这些任教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也这么认为。参加培训后,我明白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恰恰就是对孩子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教育。育人先育心,由于一味地抓高分,抓升学率,使得我们的孩子失去快乐,失去个性发展,甚至失去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讲诚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俭的很多……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教材有了新的变化,它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意识、突出全球意识。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为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更加重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代级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增加了学生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

教材大量增加了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使得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结合教材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尽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做新时代的好老师,就要具备扎实学识。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广大教师要成为一名知识丰富、业务精湛和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必须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以自己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清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全心为学生服务。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担负着培育好祖国花朵的重任,如何用好教材并且能够创新的用好教材,还能做到被学生喜欢、能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思想内化于心,更是我们应该思考与钻研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应当系好学生第一粒扣子。

这次培训,给我提供一个新式的学习平台,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这次的培训,我们受益匪浅,培训会后我们要把自己所听、所学认真地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更好地服务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奉上更加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为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合格学生而努力奋斗!

总之,本次培训让我懂得了教师教学要在强调教材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弄清教材的本义、精髓和难点,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等,更好地进行高效课堂的教学。

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培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2.珍视学生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学生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

4.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童的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俞老师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2.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1.将涵养实践智慧作为“学习做人”的核心。

品德课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做人”,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内涵,使知识成为人的实践智慧的生长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倾向,走向“在—世界—历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鉴生存论的思路和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导学生实现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体的节日、习俗教育,注重引导学生与“过去”对话,使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并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与道德的意蕴。

3.超越技术主义和狭隘的功利思维。

新编教材特别强调,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会书上范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对于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体上的好办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内涵。

做人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领会。新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爱的领悟,从而感受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懂得感恩。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六

这一决定是为了响应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计划来推动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建设和落实。

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早已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疑和批评,加强法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学校依然痛感无法施展拳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和课程意识上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法治教育专业教材,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只愿意将精力花在考试科目上。即使学校有心开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更名,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走进学校,听听他们的声音。

现状:法制教育不被重视。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来做一下具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课。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课堂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第三,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第四,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七

20xx年秋季开学,我省中小学校在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小学语文(1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1年级)、初中道德与法治(7年级)新编教材。为确保新编教材在我省顺利使用,省教研室先后在x、x举行了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专题培训,全省300多位语文、品德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培训中,由x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柳琏老师、x市青蓝小学娄屹兰校长等多人组成的小学语文专家团队从教材解读、入学教育、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字词句运用、课外阅读指导等各个层面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解读。浙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王健敏教授对新教材的修订背景和教材设计进行了介绍,执行副主编林莉副教授对一年级教材的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解读。

x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雅琴老师对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及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解读;x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侯定伟老师就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色及培训工作思路与大家做了总结交流。

与会代表还围绕新教材的培训与使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本次培训活动及时而有效,既有教材编者、出版社人员对教材的整体介绍,又有专家团队对教材的系列解读与教学建议,为新编教材在我省的全面顺利推开使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下阶段我省学科教研活动的有效跟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明确了方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八

xx年3月9日,市北区张均、孙婷工作室全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研员徐璐老师的组织下,在青岛上海路小学多媒体教室,参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三下)统编教材网络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统编三科教材培训工作方案要求,为使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把握统编教材在全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编写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现统编教材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结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本次培训采用集中观看及分散观看的'方式进行培训。过程中,专家们毫无保留地为大家传经送宝,唐燕和何颖老师全面深刻地对每个单元剖析、解读,使任教老师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对每一课的课时安排,重点难点,对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很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从课程理念与教材编写理念、编写者视角进行本源性解读,为任教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教学任务。老师们听得聚精会神,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专家互动交流,听会教师个个受益匪浅。

此次培训活动,使我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提供了有效的着力点。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大研究的力度,使该学科教学绽放异彩。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九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于程和王茂宇同学是两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聋童,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的十分之一。这给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着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憾。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课堂上,为了让他听懂我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口对口地为他单独说上五、六遍。下课了,为了使他读准一个字母,我几十遍地和他们一起重复那些单调的发音;为了和他扫除交流障碍,课下我刻苦学习聋童心理学,仔细揣摩他们的独特个性;为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加唱歌、跳舞等集体活动;面对他们的调皮和恶作剧,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孙浩同学在听、说、读、写、算、唱、跳、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水平。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通过师德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

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二十

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三)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与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外界环境积极互动而实现的。课程必须根植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二十一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xx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

保证书。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不端正导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渎职和tf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应当履行通知的手续而不通知,应当告知相对人的权利而不告知,应当?行听证的而不举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造成执法不公、引起执法相对人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执法。这是依法办事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严格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到执行某一部法律,检验我们执法行为合法、正当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执法的结果是否符合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强调执法结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尤其要克服当前执法环节中存在的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只重视单位利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比如,罚款作为一项行政处罚,其目的本来是维护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社会管理秩序,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却将罚款作为创收谋利的手段,甚至强行制定并分配罚款指标,这就背离了法律设定罚款处罚的初衷。类似这种目的不正当的执法行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加以克服和纠正。

模范遵守法律,是政法干警的应尽责任。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是模范守法的模范。政法干警模范守法对于培养整个社会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普通社会公众眼里,执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权威和形象,执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执法者能够自觉尊重法律,模范遵守法律,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就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给社会和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执法犯法,带头破坏和践踏法律,那么,也同样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典型,普通群众也会不尊重、不遵守法律,并进而产生对法律尊严的轻视和对法律权威的怀疑。同时,政法干警模范遵守法律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执法者,法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不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导致整个社会轻视法律,到最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也就不会被社会所尊重,也就丧失了价值和尊严。因此,每个政法干警都应当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识,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克服特权思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时时自觉遵守法律,努力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以模范守法的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执法者的信任,从而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自觉接受监督,就是在行使执法司法权力的各个环节都要依法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制约,并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绝不能认为监督是不信任、“找碴子”.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接受监督既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证,是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政法工作和政法干警的帮助、支持和关爱。一些干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督,结果是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给自己及其家庭造成了追悔莫及的损失。因此,每个政法部门,每个政法干警,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督就是爱护”、“严是爱、宽是害”道理,真诚欢迎监督,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法办案的全部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不要监督,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排斥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司法权力也不例外.实际上,政法各部门对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强,比如,有的政法机关就曾作出过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规定,有的政法机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化接受监督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所主张和实行的监督,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支持而不是干预,是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是对办案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纠正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具体处理案件。因此,监督者也要掌握合法、正当监督与不正当、非法干预之间的界限,严格依法监督。总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目标是正确行使权力,保证执法公正。

政法各部门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忠实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重要原则,特别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实践中重配合、轻制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监督,共同致力于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19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x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三、德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a、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五、《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什么?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1.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2.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谚语小词条。

小脚印:

自我评价。

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块内容。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这位美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针对任何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的专业培训。

她的讲座跟前面的王清平教授的讲座的结构方式一样,都是先抛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阐述,这样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

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融合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店……教育必须紧抱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腿,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微课呢?定义者众多。这里选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形成的全部教与学资源。时长一般在5至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微课的特点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微课使用基于以下三种理论: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

国学。

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普通的听讲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5%,而观看现场演示却能够识记30%以上。2、个性化学习理论: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外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其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使用。如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讨论探究、课后的试卷讲评,教师均可制作微课,发至指定处,让大家观看学习。

微课的类型有:精讲型、实验探究型、操作示范性、虚拟面批型、游戏学习型等。

三、如何开发微课?

1、设计流程: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2、开发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

4、录制设备:1、电脑2、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用于采集电脑外部的视频;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电脑屏幕形成视频3、话筒(音频源)。

6、制作微课技巧:写。

解说词。

对着读善用暂停,分步录制操作录像与解说录音分开录制。

7、微课录制中的细节:控制好时间、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结束语简短有力、ppt简介大方、画面简洁干净、要有完整的信息、关键信息字幕呈现、录制环境安静、生成视频文件格式正确。

四、什么是好的微课?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评价标准:叙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

b、江西省中小学微课教师比赛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

c、公众标准:1.微课程功能理解透彻;2.时间不超过10分钟;3.知识点够细;4.受众定位明确;5.情景定位明确;6.知识准确无误;7.知识点讲解不照本宣科;8.语言通俗易懂;有视觉美感;10.视频画质清晰;1x.版式设计好;12.音乐配合好,节奏感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实行,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而且也应当成为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必然是而且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最高历史类型的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以科学的权力义务观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逐步发展,全面确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江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承邓小平同志的民主法制思想,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验,反映全国人民的意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一)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精神的法。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仅会给坏人提供为非作歹的机会,还会使好人无从依法行事。(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要求:(1)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能否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能否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要求执政党不去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包办一切,而是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严肃认真的监督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其充分、正确、合理地行使职权。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法治意识,掌握和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代表国家制定、执行和实施法律的专门机关和人员。它们严格依法办事,是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严格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为人民群众树立守法的榜样。(3)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不但要自觉以法律为行动指南,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一是讲执法要严肃,即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忠实于法律的精神严肃认真地、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二是讲执法要严格,即正确、合法、合理、公正、及时。(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信于民。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作为基层司法人员,我们要切实做到从自身做起,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继续教育培训总结(专业17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一种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方式。在下面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教师的思考和感悟。在2011年2月18~20日

    运动员励志演讲稿(模板17篇)

    感谢生活中的苦难,它们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勇敢。励志总结是对生活中的挑战和经历的总结和领悟。这些励志故事展示了人类的无限潜能和奇迹般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可能

    年度总结报告销售(精选20篇)

    在年度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同时也应该反思和改正存在的不足。下面是一些年度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

    运动会致拉拉队加油稿(模板19篇)

    运动会是学校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运动会总结的精彩段落,它们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观

    新生开学军训心得感想大全(17篇)

    军训心得是对集体纪律、服从命令和执行任务等方面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军训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军训经历增

    个人年度研修总结报告(热门14篇)

    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写个人总结时,可以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反馈。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

    观看警示教育片的心得(优秀15篇)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指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幕幕悲剧的画面

    播音主持面试的自我介绍(实用13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与他人建立共同话题。自我介绍范文只是一个参考,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我叫xxx,今

    商品房购房合同(模板14篇)

    对于想要购房的人来说,了解一些购房常识是非常必要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购房常见问题解答,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出卖人: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开展羽毛球比赛策划书(热门20篇)

    通过编写策划书,我们可以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有序管理,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一份策划书范文都包含了对项目背景、目标、计划和预期效果的详细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