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醒了课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MJ笔神柳树醒了课文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柳树醒了课文教学设计篇一

师: 春雷和柳树做什么事了?

生: 春雷和柳树说话了。

师: 柳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小柳树呀,醒了。

师: 你还能找出谁和柳树做什么事了,小柳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软了。

生2: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绿了

生3: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飞了

生4:孩子们跟柳树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柳树,长高了。

师: 你从这几句话里发现了什么?

生: 都是谁和柳树怎么样,柳树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师: 你能模仿着说一说么?

生1:春花和柳树招手了

招着招着小柳芽呀,发了

生2:春草和柳树跳舞了跳着,跳着

小柳叶呀,长了

生3:小河给柳树唱歌了

唱着,唱着

小柳花呀,开了

生4:大地跟柳树拥抱了

抱着抱着

小柳树呀,长高了

《柳树醒了》案例反思

《柳树醒了》既是一首诗,又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刚学习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很感兴趣,但进入不了角色。我——引导者就只好只好出面喽!

片段一:

师:春雷和柳树说话了,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有些茫然,看来还没有从春节的喜庆里走出来呢!)

启发:万物皆有自己的语言,仔细听听,你也能听出来!(师做了个倾听的动作。)走进小诗里,你也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生1:春雷说:“柳树,小柳树,快起床,要不然,你会迟到的!”

师:嗯,真好,在他的耳朵里,春雷就像妈妈一样,早上催我们起床呢!

生2:小懒虫,快起床,我们一起出去锻炼身体!今天的天气多好哇!

生3:小柳树,快醒醒,你该发芽喽!

……

反思: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说,我觉得我的孩子说的是最棒的,听着他们的发言,如同春风拂面。

早时鲁迅先生就指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到飞上天空,想到潜入蚁穴.....”看来是真的,教师需要给孩子想象的平台,那么孩子会还给你一个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片段二:

让学生“    和柳树说话了”写诗

生1:

小草和柳树谈心了,

谈着谈着,

小草长高了!

生2:

太阳公公照射着柳树,

照着照着,

柳树笑了!

生3:

月亮姑姑陪着小柳树,

陪着陪着,

小柳树不孤单了!

……

反思: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这话一点儿都不错,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的发言,当他们的语言不合乎逻辑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提示他们,或者采用暗示法,让他们纠正过来就行了。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能快乐地说出上面的诗文,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去观察,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已经足够了!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他们都是一个个优秀的小诗人时,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让我沉醉其中!做一个语文老师真好!

柳树醒了课文教学设计篇二

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音节动人

生:翠就是很亮。

师: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颜色亮一点,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还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让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的这么好了,不知道课文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为了把课文读得更有把握,给我们大家,包括听课的老师一个惊喜,我们还是再练习一遍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生自由读全文。

生:我怕读不好。

师:哦,怕读不好?怕不怕我?

生:怕。

生:怕。

生:敢。

师:大声点。

生:敢!(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好!自发地鼓掌了,真好!请你读。

生读,但是读不好。

师:噢,还真有些害怕呀,坐下读,好吗?你坐下来读,应该能读好一点的!

学生坐下读了一句。

师:坐下读,果然好多了,大家再给他一点掌声(掌声),好,继续读。

生读毕。

师:嗯!真不错!读错的句子也改过来了。(学生再次鼓掌)

师:谁还想来读读这个句子?这回请个举手的。一女生读。

师:嗯!真好!声音好听,又读得流利,表情也很好,可惜大家看不见。从她的读中,可以看出她喜欢这一节。谁还愿意读读这一节?超过她?一男生读。

师:啊,你读得太好了!一个比一个好啊!我都不敢读了。(生发出惊讶地感叹)真不敢读了,谁还敢来读?(全班学生纷纷举手)一男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表情比声音更好!你把对翠鸟的喜爱都放在脸上了,真好!现在让我们都把对翠鸟的喜爱放在脸上,读!只要我们把这一段读好了,记住了,以后你写小动物就有办法了。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再接着往下读?

一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刚读了第二句时):我觉得你把这个翠鸟停得太重了,能不能再轻一点?来!大家都来试一试。生各自读。

师(指着刚才那个女生):好,你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不错,这个“清脆”读得比刚才好多了!

谁再来读读?

(指名多人读,分别表扬):不错,轻多了。

更轻了。

还有更轻一点的吗?

……

生:因为如果重重地停,哪还有小鱼儿敢来呀?

师:哦,原来是怕惊跑小鱼儿呀!好!谁接着往下读?

一学生读不好。

师:没关系,再来。(还是没读好),没关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三遍,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要是第四遍还是读不好,还有第五遍呢!

生再读,终于读好了。

师(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两遍。

师:接着往下读,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

学生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师:好,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一学生读,读了第一二句时

师:这个“刚刚”读得真好啊,再读一遍。(生再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请你继续读。

生继续读。

师:这两句读得更有味道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再指名读。

师:啊呀,水波还在荡漾呢!我听他们这么读,我心里也痒痒的,我也想读。师范读。生热烈鼓掌!

师:尽管我读得有错误,但是同学们还是了我掌声,我真是高兴啊!

同学们,上课,就要多读,多听,多想。同学们,听我说,这一段写得非常好,如果你把这一段读熟了,记住了,以后你写小动物的动作就有办法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老师不时发出表示赞许的惊叹。

师:谁接着往下读?(生举手踊跃)这个机会给谁呢?

请了一个还没读过的,读。

学生练习读。

师:谁来试试?我还是把这个机会给他吧。(指刚才那位学生)

学生读。

师:啊呀,一眨眼的功夫,小渔娃就五十多岁了呢。(生笑)

谁还能把老渔翁读得更老一些?(指名一女生读)我们来看一看,女同学能不能把这个老渔翁读得老一些。

生读。

师:听她读,几岁了?

生:六十。

师:嗬!长了十岁了。谁还能读?(学生纷纷说我能读,有些说:我能读一百,我能读一百)

师:好!你们三人读(指三个说能读出一百岁的学生说)

三人一齐读。其余学生还想读。

师:别再读了,再读下去,我们就不用读小学了,全都去上老年大学了呀。(生笑)还是请你再往下读。(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学生)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啊!读得真有味道啊!(学生纷纷表示还想再读)同学们,请安静,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在听别人读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请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你读得太有味道了。(指刚才的学生)

师:读了课文,特别是第一三自然段,我想,今后要是让你写小动物,你一定是有办法写好的。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一三自然段,轻轻地读,把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读吧。

学生各自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

师:累不累?要不要休息?

生:不累。不休息。

师:听课的老师们要不要休息?

学生笑:要!

师:好,那我们就先休息五分钟,下课最重要的一件事别忘了。下课!

柳树醒了课文教学设计篇三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在本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三是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只能称其古怪。课文中还有“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以及“任凭谁”“的确”“非……不可”“比谁都”“无论谁”“什么都”等一些表明极端说法的词语,也体现出猫“实在有些古怪”的性格特点。这句话明贬实褒,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3、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4、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句话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就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既警觉又有决心和耐心,所以说它在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作家笔下的这只猫的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生气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柳树醒了课文教学设计篇四

(一)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交流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心及细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用课件

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小动物,请问你喜欢哪一种,说说为什么。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欢小动物,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文章《猫》就是他的经典之作。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欣赏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认读本课生字词。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理顺课文脉络

1.(课件出示):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猫(1-3自然段),古怪;小猫(四自然段)淘气。

2.什么是“古怪”?

四)欣赏课文

(一)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投影出示):读这一部分,边读边画出描写猫性情古怪的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句子。

3.汇报交流。(体会猫的古怪特点)

(1)老实、贪玩、尽职;

(2)高兴、不高兴;

(3)胆小、勇敢(2)出示句子,抓词体会。(3)用“既......又......”说一句话,进一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

(4)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读这一段,画出描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2.汇报

五)交流文章写作方法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猫写得活灵活现的?

1.学生交流,讨论.

2.汇报

3.师总结本文大篇幅采取拟人手法来写的。而且每部分的开头都有总起句。

六)仿写一段话。小狗真调皮。小兔真可爱。

七)小结老舍先生之所以能将课文写得生动,这源于他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体会。生活中,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细心的孩子吧,因为优秀作品往往来自于生活。

八)板书

15猫

老实贪玩尽职

大猫(古怪)高兴不高兴胆小勇敢

小猫(淘气)不停玩耍摔枝折花落

柳树醒了课文教学设计篇五

通元中学  张志来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语句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很高兴,今天能和秦山中学的同学们一起度过一节愉快而有意义的课。首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张图片:图片中的小女孩和那条小狗一起在做什么呢?(吃冰淇淋)

追问: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1、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检查预习)

学生:三次

2、  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失踪或死亡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很活泼

追问:有具体的根据吗?(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追问: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感着一缕的酸辛)

小结:“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更有趣  更活泼

追问: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具体谈论)

追问: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追问: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  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一只流浪猫)

追问:我家为何要收养它?(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不大喜欢、若有若无)

追问: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

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追问: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芙蓉鸟遇害事件)

追问: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

追问:“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

追问: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2、当然,我们身边也有一部分轻视甚至虐待小生命的现象,比如虐猫事件、给熊泼硫酸事件,对此,请同学们假设以一个普通小生命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抗议。

2、分类收集或自拍一些身边善待和虐待小动物的图片,并尝试拟个小标题,然后在班级举行一次个人摄影图片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