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紫薇儿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

优秀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问题解决中展现出独特的见解。我们特地邀请了一些优秀学生来分享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成功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一

1、一个数的11倍加上115,等于这个数的16倍,这个数是32。

2、在一条长2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101棵,不管怎样总有两棵树的距离不超过2米。

3、幼儿园大班的皮球是小班的3倍,如果大班给小班14个,两个班的皮球个数就同样多,大班有皮球个。

4、一块豆腐切3刀,最多能切成6小块。

二、填空。(共70分,每小题7分)。

1、84711=35211=11722=。

2、运动场上有一条长45米的跑道,两端已插了二面彩旗,体育老师要求在这条跑道上每5米隔再插一面彩旗,还需要彩旗面。

3、一张纸长35分米,宽22分米,如果要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部分的面积是平方米。

4、哥哥5年前的年龄和妹妹3年后的.年龄相等,当哥哥岁时,正好是妹妹年龄的3倍。

5、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现在有5把钥匙和4把锁,但它们全部都搞乱了,最多需要次才能为每把锁找到相应的钥匙。

6、一根木头长24分米,要锯成4分米长的木棍,每锯一次要3分,锯完一段休息2分,全部锯完需要分。

7、王冬有存款50元,张华有存款30元,张华想赶上王冬。王冬每月存5元,张华每月存9元,个月后才能赶上王冬。

8、一本故事书,李明12天可以看完,而王芳要比李明多2天看完,李明每天比王芳多看4页。这本故事书有页。

9、一个两位数,它的数字之和正好是9,而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8倍,这个两位数是。

10、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如下图),叠到第100层时,它的周长是厘米,叠160层周长是厘米。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2分,每小题4分)。

1、体育课上同学们站成一排,老师让他们按1、2、3、4、5循环报数,最后一个报的数是2,这一排同学有人。

a、26b、27c、28。

2、500张白纸的厚度为50毫米,那么张白纸的厚度是750毫米。

a、250b、1250c、7500。

3、6个男生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4个女生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这10个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千克。

a、35b、38c、36。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二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答案,教师揭示答案:小伙计一只手用筷子把一些面条挑起,另一只手端面条碗。)

师:其实这个故事蕴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体积与容积”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更了解其中的奥秘。

1、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理解体积的含义:

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

学生猜测后提问:那谁来倒一下试试。(学生倒)

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两个杯子装的水是一样多的,现在放进去一个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能装水的空间就少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实际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倒水(老师只给学生一个杯子)。

提问:怎样验证呢?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看见还有大有小。

3、揭示体积的含义

使学生明确:哪个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相反,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水果越大,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反而越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2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感受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小黑板出示体积的含义)

师:比一比,老师的体积与这个同学比谁大?

像这样的子你还会举吗?(生举例)

1、认识容器。

理解容积的含义:

1).出示:茶壶、杯子、纸盒、水桶等物体。

师: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可以用来装东西。

师:像茶壶、杯子等可以用来容纳别的物体的器皿,我们称之为容器。

师:我这还有两个容器,是什么?生:量杯、锥形瓶。

师:这两个容器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了的可以利用桌上的实验仪器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选出代表给全班同学汇报)

师:这一组的同学用上了第三种容器,很好。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师:这两个容器装的水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容积又叫做容量。(板书)

2、举例理解容积。

生: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如果把黄色的杯子装满面,什么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生:面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请你说出以下容器的容积指什么?

师:请你快速判断,容器里物体的体积,是不是容器的容积,为什么?(出示课件。)

生:我认为水的体积不是水杯的容积,因为这个杯子没有装满。

生:我认为苹果之间有空隙,苹果的体积也不是箱子的容积。

师:看来,要说一个容器的容积,必须把容器装满,也就是概念中的“所能容纳”,意思是再也装不下东西了。(板书:所能容纳。)

师:在生活中我们还能遇到很多容器,你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它们的容积指的是什么吗?

生:油桶里油的体积就是油桶的容积。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三

师:老师们都说我们班的同学聪明好学,我也有同样的看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难题,同学们想不想帮老师解决?(生齐说:想!)。

生:好!

二、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哪个组先起来说一说?

生1:大牛分得多。为什么呢?在2/5和1/2这两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要想比出它们的大小,就要把分母化成相同的数,还不能改变分数的大小。这个相同的数也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因为2和5是互质数,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两个的积(10),先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0的分数,那就是2/5=4/10,1/2=5/10,因为5/104/10,所以2/51/2,所以说,大牛分得西瓜大。

师:哪个组还想起来说?

生2:同生1。

小组再次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生1:小牛的西瓜多,大牛的西瓜少。因为2/3,1/12,1/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同,先把它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这个相同的分母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12,即:2/3=8/12,1/4=3/12,因为8/12〉3/12〉1/12,所以2/3〉1/4〉1/12。也就是说小牛分的瓜多。

师:哪个组还想起来说?

生2:老师,我们把分子化成了相等的数,来比较它们的大小,行吗?

师:说说看。

生2:我们是把分子化成了2,也就是1/12=2/24,1/4=2/8,因为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小,分数值越大,所以,2/3〉2/8〉2/24,即2/31/12,可见,小牛分的瓜多。

师:同学们说他们组把分子化成相同的数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吗?

生:可以。

师:相比较而言,把分母化成相同的数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更方便。我们把2/3,1/4。1/12分别化成8/12,3/12,1/12的过程叫做通分。(板书:通分)。

师:根据刚才你们的讨论,想想什么叫做通分?

生: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四、练习设计。

师:好。同学们没有问题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在()里填上或=。

2/3()1/45/79()15/213/4()2/52a/b()3a/b。

学生主动讨论后集体订正。

[对于2a/b()3a/b这一小题,学生有争议。]。

生:老师,2a/b和3a/b无法比较,b应该有限制条件,不为0,如果b是0这个算式无意义。

师:同学们认为呢?(生:对!)。

生1:a可以是小数吗?

生2:可以。假设a是0.1,那么就是0.3/b和0.2/b,都可以变成除法做。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61/5。

师: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想说?

生:可以填11/60,把分子分母通分,变成60,1/6=10/60,1/5=12/60,所以中间应该填11/60。

生:如果分子可以是小数,我认为这个答案很多,可以填5.1/30,5.2/30……。

3、一通油用去它的1/3还多4升,还剩下这桶油的一半,这桶油原来有多少升?

学生讨论。

生:因为剩下的是一半,也就是说,用去油的1/3,再加上多了的4升,也是一半,剩下的也应该是油的1/3再加4升。不难看出,这桶油里面有2个1/3和2个4升。也就是说8升就是这桶油的1/3。1桶油里面有3个1/3,1个1/3是8升,那么3个1/3就是3个8升,应该是24升。

生:用了1/3还多4升,剩下了一半,也就是说用去了1/2,而1/2比它的1/3多4升,也就是1/2-1/3就是4升,结果是4除以1/6等于24升。那么这桶油就是24升。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具准备:

图片,小棒,小圆片,实物投影、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引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运动场上学数学,这是运动会场的门票(出示口算卡片:10+1,10+3,10+6,10+5,10+4,10+2,10+9),每张门票上都有一道算式,算对了就可以进入会场,有信心吗?好,看到算式马上说得数。

生:抢答。

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啊?

生1:因为10加几的好算。

生2:因为10加几就等于十几。

师:你们说的真好,我们可以成功进入会场。

(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场景图。

生:看图,观察,数数。

师:同学们都数好了,谁先说?

生1:跳远的有7人;

生2:踢毽子的有9人;

生3:跳绳的有3人;

生4:跑步的'有6人。

(边听学生回答,边贴图片、板书数据)。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运动场上还有一些人,瞧,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数牛奶。

师:学校为运动员们准备了好多牛奶,已经喝了一些,他们想知道还有多少盒?咱们帮帮他们好吗?(出示放大的数牛奶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箱子里有几盒?箱子外面有几盒?要算共有几盒,怎么列式?

生:9+4(师板书)。

师:你会算9+4吗?仔细看图,想想办法,看谁的办法多,用手指着数一数,想好了的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看图用手指着数后互相交流。

(师巡视,查看学情。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2、试着说想法。

师:想好了的吗?请用你的漂亮的坐姿告诉大家,你已经想好了。谁先说?

生1:一盒一盒的数,1,2,3,4,5,6,712,13共有13盒。

生2:箱子外有4盒,从4盒开始数,5,6,7,812,13共有13盒。

生3:箱子里有9盒,从9盒开始数,10,11,12,13共有13盒。

生4:把箱子外面的一盒放入箱子里,箱子里10盒,加上外面的3盒,就是13盒。

生5:10+4等于14,9比10少1,所以9+4=13。

3、了解算法优化。

师:刚才同学们有数的也有算的,是谁说把箱子外面的一盒放入箱子的?(指生演示,进行算法优化)。

4、学习凑十法。

生:演示。

师:这种方法好吗?

生:好。

师:老师把剩下的牛奶拿到这儿来了,想看一看吗?

生:想。

师:(出示贴图)想想办法,怎样移动一下,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盒?

生:从外面拿一盒放到箱子里,把箱子里凑成十盒;加上外面的三盒就等于13盒(演示把箱子外面的一盒放入箱子里,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凑十法。)。

师:谁有问题的?

生:为什么不把箱子里面的往外拿?(台下学生提问题,台上学生进行解答,生生交流效果好)。

师:我们把刚才这种算法写下来。(师边提问边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会读?

生:看着板演过程完整的读1遍后齐读。

师:谁还有问题?(培养边探究边思考的意识)。

生:为什么要凑成十?(学生提问题,学生进行解答,生生交流)。

5、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生1:踢毽子的和跳远的共有多少人?

生2:踢毽子的和跳绳的共有多少人?

生3:踢毽子的和跑步的共有多少人?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列式)。

师:你想算哪一道题?

生:有的喜欢算9+7,有的喜欢算9+6,有的喜欢算9+3。

师:你喜欢算哪一道题,就算哪一道题。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生:用自己手中的小圆片边摆边算。

师:指生汇报,学生说算法,老师板书。

6、归纳算法特点。

(1)齐读算式。

师:这些算式都是9加上另外一个数,我们怎样计算9加几?

(2)边说边指板书说顺口溜。

9加几,不用怕;借一个,凑成十,计算起来对又快。

(3)齐读顺口溜,后理解顺口溜。

三、工具应用,内化提高。

1、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出示两幅图)。

师巡视,然后指生汇报结果。

2、做一做第二题。

师:(出示两幅图)怎么才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个鸡蛋?

生:在心里想。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

小游戏。(摘苹果)。

师:你喜欢哪一个,就摘哪一个,并将摘下得苹果上的算式算出得数。

学生摘苹果,并计算。老师将学生摘下的苹果有序排列。

师: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总结。

(1)结果都等于十几;

(2)得数十几中的几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

师:这个1哪里去了?

五、回顾总结,反思提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五

数学是一门智力训练的科目,而小学生数学便是从数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最近,我参加了一场小学生数学大课堂,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段: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小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小学生数学大课堂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式教学等创新性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逐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数学大课堂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数字、几何、代数、数据分析等内容,并且还结合了趣味性和实践性。比如,在学习面积时,课堂上设置了多个面积计算游戏,鼓励学生们上台亲自体验面积的计算方法,让他们能够对面积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第四段:注重细节的教学。

在小学生数学大课堂中,每位老师不仅是一个讲师,更是一个耐心引导者。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帮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也注重每个人的情感因素,使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动力。

第五段:结论。

参加小学生数学大课堂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与其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用一种更加自由、生动创意的方式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在探索中成长,激发创造力,自然而然地爱上数学。希望我们的教育师资可以采用这种更有益的教育方式,共同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六

小学生数学大课堂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一场精彩盛宴。我近日也有机会参加了一次小学生数学大课堂,这次体验让我深受启发和触动。在观看小学生们在大课堂上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孩子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接下来,我将分享我通过这次经历所体会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小学生数学大课堂活动通常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种模式让孩子们不再将数学看做一种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变成了一种有趣且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大课堂上,老师们也往往会采用“互动性”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更加专注和积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更加喜欢数学,还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小学生数学大课堂活动不仅仅是一场寓教于乐的活动,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互动、竞技、合作、分享的平台。在大课堂上,孩子们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认知、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提升不仅仅在数学成绩上体现,也能为孩子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示。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同时也要了解小学生数学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活动。这样,我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地帮助孩子们提高数学成绩,加强他们的数学练习能力和自信心。此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小学生数学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来启发孩子们在其他学科中的学习。

第五段:总结。

小学生数学大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意与竞争氛围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仅让孩子们喜欢上学习数学,还能通过互动、合作和分享促进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数学学习问题,积极参与相关的教育活动并以此启发和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七

1、写出下面各数。

一千五百万写作。

三十万七千二百四十三写作()。

四千零四万五千零五十写作()。

九千零五十万四千写作()。

一百万零二十写作()。

一亿六千零七十万零二百写作()。

九千零九十万九千零九十写作()。

2、判断。

(1)三千零四十万写作:30000400000。………………………………()。

(2)八百零六万零四十写作:8060040。………………………………()。

(3)一百零一万零一写作:101001。………………………………()。

(4)四万五千二百写作:45200。………………………………………()。

(5)三百零六万写作:306。……………………………………………()。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八

百度词条上“国学”概念如是: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因此也可以称为是国家的文学或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也有学者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因为某种机缘,我们五(1)班的几位家长认识王老师,接着我也认识王老师,他为我们打开关闭已久的国学大门,感谢王老师!

今天下午王老师、彭老师一行四人来到我们班,带孩子们吟诵《蒹葭》、学习诗圣杜甫的《登高》并朗读了五言和七言诗,学习了声律启蒙第一篇“一东”,最后学习《论语》第一篇第一段。现将讲课内容记录下来,和大家共享。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大多是四言古体诗,什么是四言古体诗?(生:四个字一句。)。

有古体诗,还有近体诗。杜甫的诗是古体还是近体?(生:古体。)。

不是,是近体诗,同学们学过的古诗基本上都是近体诗。

国风是什么意思呢?那个时候是当时是周王朝建立,分封诸侯,有多个诸侯国。“国风”是风气、声音。那“秦风”是什么?(生:是秦国的风俗。)。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者,风声、风气。凡语言、歌唱,有声音、有腔调,皆风也。民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风俗,风指语言声音,俗指服饰习惯。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声成文谓之音,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周公以礼治天下,凡遇有事,则必为之制礼。有礼,则必为之作乐。有乐,则必为之歌诗。有诗,则必为之通情好而寓教诲。(王老师用浅显的语言带着同学们理解以上四段话,不再赘述。)。

我们来吟诵《蒹葭》,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老师说明一下:“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这三句调要高,“白露为霜”、“白露为晞”、“白露为已”稍低。“溯回从之”是逆流而上的意思,所以调要高。“溯游从之”是顺流而下的意思,调要低。

现在我们分组读,每组四句。

伊人,是思念的人,秦国的人思念别人时,常常会唱《蒹葭》。

《蒹葭》就讲到这里,字义不多讲,主要讲究意境。

杜甫是诗圣,《登高》是他56岁时所作的七言律诗,是杜甫所有诗中的上乘之作。

我们讲讲近体诗的知识,这个很重要,请大家做笔记。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是4句,律诗是8句。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就是五绝和七绝。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即五律和七律。五绝又分为平起五绝和仄起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一样要区分平起和仄起。

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入声读得短,铿锵有力,归为仄声。我们先讲入声。标记一下《登高》中的入声字----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

如何判断一首诗是仄起还是平起,我们看第二个字,第二个字平声,是平起诗,仄声,就是仄起诗。

读时长短变化,要看它的第二、四、六个字。

“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第二个字是“急”,是入声字,入声字归为仄声。第二个字“高”是平声,第六个字“啸”是仄声。第一句“仄平仄”。

第二句,是“平仄平”,第三句“平仄平”,第四句“仄平仄”……我们可以看出上一句如果是“仄平仄”,下一句就是“平仄平”。

古诗对仗,不仅字要对仗,音也要对仗。

我们记下两条规则: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声字读得长,仄声字读得短,入声字更短,押韵字更长。

我们分组读一读,每组一句。再读,每组两句。

同学们读时,可以不带腔调,但长短要分明。

诗题是《登高》,请问作者登高时,心情好不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从“多病”、“悲秋”、“潦倒”等词看出心情不好。)还有一处地方“新停浊酒杯”,“浊酒”指酒,“新停”是最近停止。“新停浊酒杯”是什么意思?(学生:戒酒)。他为什么要戒酒?因为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56岁了,他58岁去逝,去逝前两年他身体不好,所以戒酒。

杜甫心情不好,因为他壮志未酬。他的志向是什么?治国平天下。他本来有机会实现这个理想的,那时他曾在一个将军府做幕僚,后来将军离逝,将军的手不赏识杜甫,杜甫因此离开将军府。

跟老师一起读,注意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长干行》里面有两个成语,你们发现了吗?(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真聪明!郎和青梅指男孩和女孩,他们从小是要好的朋友。“床”是指椅子。他们绕着椅子玩游戏。(有学生在底下偷偷地笑,“郎骑竹马来”,哈哈,朗琦,我们班的朗琦进诗了!)。

今天读这几首,其他几首同学们早自习读或回家读,自己体会。

吟诗作对,从学习《声律启蒙》开始。杜甫为什么能作那么多好诗,他从小会背《声律启蒙》啊。古人什么时候就背《声律启蒙》,你知道吗?(生:不知道。)四五岁就开始了。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篇“一东”,押“东韵”。跟老师一起读,一起体会。

我们学习第一篇的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是什么意思?(生:学习)“学”是诵读和练习,诵读著作,是自觉、主动、觉悟,是效仿、模仿、遵照、遵从。遵从谁?(生:老师)“学”是后觉效先觉。后觉指弟子,先觉指谁?(生:老师)是的。

“时”指时间、时机,在适当的时候。

“习”指复习,反复学习、实践、应用、修身。因而德才兼备。学习的人有德又有才,不学习的人就会缺什么?(生:缺德。)是的,我们不能做缺德的人,所以要学习。

“说”通“悦”,内心高兴。

“乐”指外表、外在高兴。

“愠”是有怨言和怨气。

我们连起来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今天就学到这里,咱们下周再见!

小结:从2:40开始上课到4:20下课,王老师讲了整整一个下午,其对教育的用心可见一斑。学生也很棒,始终跟着王老师来读、记,中间只休息两三分钟时间。我们学校的三位老师听课后,很受感动。相信学生们渐渐习惯吟诵,喜爱古诗文,希望他们日有长进!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九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

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

生:三角形。

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开展探索活动,体验边的关系。

1.发现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吸管,想把它随意剪成三段,什么是随意呢?

生1:随自己的意思,可长可短。

师:把这根吸管随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2:能。

生3:不一定。

师:每人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来剪一剪、围一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有的围成,有的围不成)。

师:看来不是随意剪成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有学问,大家想研究吗?(想)那谁愿意把没围成的作品提供给大家研究?(一学生将作品呈上)。

师:有谁觉得能围成,想来帮帮他?(一学生上来帮助,教师也帮助围,还是围不成)。

师:怎么会围不成呢?是什么原因?请同桌同学小声商量一下。

生4: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再长一些就围得成了。

2.进行猜想。

生1: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2: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3:我认为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随便)。

生: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3.实验验证。

生1:可以量一量,剪一剪。

生2:把一根吸管对折剪开,其中的一段再平分成两段。

生3:拿三根一样长的吸管就可以了。

师:这样的话,两根吸管的长度和还等于第三根吗?

生4:大于第三根,可以用做第二个实验的材料。

师: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完成实验,特别注意是否要“随便的两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我们来开个实验结果发布会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发布实验结果。

生5: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先挑选两根一样长的吸管,并把其中一根平均剪成两段,我们发现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一样吗?

生6: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生7:老师,他们的实验材料有问题,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已经大于第三根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错的。

师: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

生8: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是围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师:对于他们这一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老师,他们在围的时候,两根吸管的端点根本没有接触,其实是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请你们再试试好吗?(这一组学生按要求再试了一次,果然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想重新发布实验结果吗?

生10: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虽然这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但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疑问,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会进步。

师:谁来发布第二个实验结果?

生11: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1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我开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那三根吸管,其中一根短的吸管与一根长的吸管的长度和也是大于第三根的,可是却围不成三角形。所以,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全班学生都赞同他的想法)。

生13:任何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随便”、“任何”说成“任意”。(板书:任意)。

4.得出结论。

师:那么,对于已经围成的三角形,是否意味着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大家拿出课前画好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生1:我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2厘米、2.6厘米,经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全班学生同意他的发现)。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实验验证,你能得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吗?

生2: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师上班路线问题。

师:现在你能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再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吗?

生1:老师走第一条和第三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走第二条路是最近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我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小明、小华四人小组正在开展学习活动,让我们也一起参加吧!

下面四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1)出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一组小棒。

师: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不能。因为1厘米加2厘米等于3厘米,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所以这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师:1厘米加3厘米大于2厘米,怎么会围不成呢?

生2:要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才行,只要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不大于第三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2)出示“2厘米、4厘米、5厘米”的一组小棒。

师: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3:能围成三角形。因为2厘米加4厘米大于5厘米,2厘米加5厘米大于4厘米,4厘米加5厘米大于2厘米,所以这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大家的想法都跟他一样吗?

生4:我觉得太麻烦了,只要算最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是否大于第三根就行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4:因为如果连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也大于第三根,那么最长与最短的小棒长度和、较长两根小棒的长度和肯定大于第三根。

师:谢谢你找到这么好的判断方法,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判断以下三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题略)。

3.蚂蚁搬家路线问题。

师:同学们的本领越来越大,蚂蚁要请我们去帮忙了。原来蚂蚁正从低处往高处搬家,搬着搬着就吵了起来,都说自己搬家走的是最近的一条路,我们给它们当裁判好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四只蚂蚁爬的路线)。

师:谁来判断一下呢?

生1:我说是1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生2:我说是2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生3:我说是1号和4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

师:为了慎重起见,我看还是利用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立方体模型,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4:我觉得应该是3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生5:我还是觉得2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师:老师发现有一组同学把立方体模型打开来观察,我们也来试一试。

生6:老师,是3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师: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呢?

生7:我们把立方体模型打开后,发现1号、2号和4号蚂蚁爬的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两条边,而3号蚂蚁爬的路相当于三角形的一条边,所以3号蚂蚁爬的路最近。

(教师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演示)。

4.寻找合适的小棒问题。

生1:3厘米。

生2:7厘米。

生3:6厘米。

……。

师:有这么多种答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种表示方法来概括一下吗?同桌同学商量—下。

生4:一定要大于2厘米,这样它与3厘米加起来就大于5厘米了。

生5:我有补充。这根小棒的长度不但要大于2厘米,还要小于8厘米。如果是8厘米也不行,因为3厘米加5厘米等于8厘米。

师:谢谢你们替老师想得这么周到,选择小棒的长度肯定在2厘米到8厘米之间。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生1:我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生2:我知道可以用猜想、实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

……。

师:同学们确实学到了很多本领。老师把这个游戏的网址告诉大家,在这个网站里有许多跟学习配套的游戏,既好玩还可以提高数学能力,请同学们课外去试一试。(板书:略)。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1、用转化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会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观察发现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学思路:直观引入,演示发现,学会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回忆圆的周长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出圆的面积概念。

2、回忆学过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例举某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引出学生对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探究兴趣。

二、点题提出目标。

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课件演示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拼接成近似长方形的全过程。让学生不仅懂得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接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还了解到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没有变化。

(2)学生分组尝试(或教师教具演示等)将圆转化长方形的全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在操作(或观察)发现拼接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

(3)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小结:在一个圆里,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系,知道了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2、教学例1题。

(1)出示例题,学生根据圆面积计算公式独立解决,集体评议。

(2)尝试练习,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十四第3题等。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一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本课的重点: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计算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上楼梯”问题以及推测老师去的景点和估计时间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汇报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2: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3: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推测老师所去的路线和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推测和估计,如用,所花的钱除以三人来推测,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选合适的路线去宾馆 。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动手操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反思交流小结:

看书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二

《圆的面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学习圆柱与圆锥的基础,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小学生来讲是深奥难懂的。教材首先提出了圆的面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前曾多次采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主要是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一次让学生熟悉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较复杂问题的策略。

学习此知识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圆,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只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学生依然从转化的思想入手,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然后通过等量代换得到圆面积公式。因此,新课内容必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内容的抽象性,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本节课,我认为我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再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并判断学生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效地体验从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想一想以前咱们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面积公式都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生边回答课件边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这些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都先转化成长方形,可否将圆也转化成长方形呢?)怎么转化?(生讨论,看书等后回答: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长方形),你想分成多少等份?(16等份)多点行不行?(众说不一,同桌讨论后回答:行)为什么呢?(分的等份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如果越少呢?(拼成的图形就越不象长方形)如果分成两等份呢?(用两个半圆试拼)(那就拼不成长方形了)现在我们将这个圆分成16等份,请两个同学上台拼一拼,大家首先看圆周围的黑线表示圆的什么?(周长)这条红线呢?(半径)这两条线很顽皮,在拼的过程中要跟我们玩捉迷藏,一定要盯住它们各藏到哪儿了?(学生操作)他们先把两个半圆展开,然后犬牙交错地拼在一起,成了什么图形啦?(长方形)是精确的长方形吗?(不是,是近似的)为什么?(上下两条长边上有许多小包包)对,两条长边不是直的,是波浪形的,怎样才能使它接近一条直线呢?(把圆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直线)好,现在我们就将圆分成32等份拼一下,为了便于观察,我们用课件来演示。同样用黑线表示周长,红线表示半径。也学这两位同学这样拼起来,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几乎是一个长方形了)这样一拼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没变)现在大家找一找,黑线和红线各藏到哪里去了?(黑线分成了两段,到了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红线到了长方形的右边)各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呀?(表示圆周长的一半成了长方形的长,表示半径的红线成了长方形的宽)(老师对应地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那么圆的面积等于什么呀?(学生互相合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老师对应板书并熟读公式)好,现在大家用学具拼一拼,看还能拼出什么学过的图形?(可以拼出近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真不错,拼成的这些图形同样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数学活动课再去进一步探讨。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精确演示圆割补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圆锥,圆柱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课上及时安排了坡度适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课后设想:

圆除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外,还可以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如果让学生在这里再动手操作,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有很大的好处,但一节课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就选择了单纯让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的公式。但回头想想,也可以把圆的面积分两课时来上,一课时是让学生操作,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第二课时才深入地研究如何推导圆面积的公式,这样费时多些但对学生的能力开拓会更有好处。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三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是否别人解决过,而是关键在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

迁移。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创新能力是创造精神的主体,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做为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四

师写四个单位:层、摄氏度,米,元。

生在上面写数形成-1层,-3摄氏度,-250米,-1025元。

师:-1层,另外三个,每个同学感觉有限,四人小组你觉得每个负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同学听明白。是不是需要用直观图更清晰。四人团队派一名学生用非常简单示意图将四个负数表示出来。四人上台画,既有欣赏又有不满意的地方四人商量提出修改的地方。

交流第一副图:地下一层,

生:质疑可能地下一层地下二层,要画地面上一楼。

生:要标上刻度。

师:有个长长刻度线。-叫什么?

生:横线是地面,数学课有个零,行走在0上也要一步步走。

师:再来看看-1层,比地面还要低一层,生活中最下的是负几层?

看看温度计从数学角度有没有质疑?

生:在-3处能更突出。

师:还有价值的`地方没有被发现出来。

生:在0处画长了些。

师:介绍为什么要画长?

生:有道,生说这是界线0上。

师:表示温度时它是分界。

生:它在0下。师随便指一个位置说说它是正数还是负数。生说。

师:这么快,你死死盯着谁?

生:就是0,。

交流第三幅图。

生:比海平面低250米。

生:要标出海平面在哪?

生:画的像山脉。

师:挖下去的地方就是什么?

生:海。

师:如果两山之间没有水呢?就是盆地。盆地海拔比谁矮?专业点?

生:比0矮。

师:0在哪?

生添线。

师:有了0,有了线就能概括250米的意义吗?

生:低于海平面250米。

生:还要添个向下的箭头。

师:有没有更清楚?借助图我们就能更快速的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了。

生:添画波浪线。

师:他是想强调0。都是0,不同的时候,地面也可以看成0.

师:比如温度计在0会怎么样?

师把四个单位擦去。

师:像减号的线在运算中叫减号,在负数里是负号。

师:都有负号是共同特点,这些是表面现象,还有更本质的。

生:都比0小。

师:比0小多少?谁最小?

师:1015不是很大吗?

师:减的多就少,正好与正数相反。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

师:会写正数吗?

生写:88。

师:要写的很不一样。

生:写4。

师写:+4。

师:是正数吗?长的一样吗?为什么都是正数?

生:负号像减号,正数就像加号。

师:刚才那4个是负数,因为他们比0小,现在这几个?

生:比0大。

师:分别比0大多少?

师:观察+4与4有什么发现?

师:正号可以省略,负号可以省略吗?0是正数还是负数?

师把温度计的外在非本质属性擦去,只留下刻度和数。

师:长长的线,是数轴,有尽头吗?

师:老师的孩子前阵子量身高,老师给我的反馈信息是我儿子身高是-2厘米。可能吗?

生讨论。

生:比平均身高矮。

师:用150厘米作为标准,说说你自己的身高。

师:+11是多少?如果是把170厘米作为标准呢?

师:用数学的眼光去搜集生活中的负数。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五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习课,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习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用乘除法计算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周长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只在解决“从旅行社去火车站,再从另一条路回到旅行社”问题时加以渗透就可以了。学生还没学习三位数除四位数的方法,因此提出“现在火车时速是每时100千米,估计所选里程需坐多长时间火车?”这一问题极富挑战性,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除法知识进行估计,如3768÷100=?得出结论,即大约是38时左右。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不会太超出学生的思考水平,有思考的难度和价值,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教学设计片断〗。

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2.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条旅游线路,算一算再填一填淘气的旅游登记表。

乌市―北京里程3768千米。

乌市―成都里程3025千米。

乌市―西安里程2568千米。

火车硬卧票价表。

我们小组决定去________旅游。

每张票价_____元,我们决定去_______人,买票共用________元。

如果每张需交手续费5元,我们还要付________元手续费。

3.反馈交流。

(1)说一说你们小组选择哪条线路去旅游?为什么?

(2)每人票价是多少?你是怎么找出票价的?

(3)怎么计算小组需付的总票价和手续费?

4.笑笑听说咱们要去旅游,她和机灵狗也想去西安,她给淘气1000元钱够吗?

(评析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估计笑笑的一千元钱够不够,需要学生先找出去西安的票价再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

5.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评析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估计,如用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也留给我很多思考,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经验,是本课的一个目标。通过活动参与,学生获得了这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整节课我创设了“与淘气一起去旅游”这一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让学生自主选择旅游路线,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到活动中,对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仿佛他们真的来到了北京,登上了长城,来到了华山,来到了都江堰,感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充分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自主选择旅游线路的活动中,我以为学生看不懂票价表中的里程数范围,那他们就会提出来,结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我随机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鼠标指示第一栏)这一栏里的数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里程范围与票价的关系,为学生正确解题做好必要准备。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我发现在表格中寻找有用信息的方面学生做得不错,只是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出现计算错误,因此,实践证明我在这一部分的应变是必要的。

〖案例点评〗。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利用旅游来贯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为了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将例题中的三条路线改成从乌市―北京、乌市―成都、乌市―西安,更有利于孩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旅游活动之中。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并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发现、探究、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票价表中搜集自己旅游城市的里程数与票价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旅游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师还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丰富了学习资源,为学生观察、对比、探究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学习活动的兴趣。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为学生设置了学习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氛围。如四人小组合作找出一条旅游路线,并计算出四人旅游的票价及手续费等,及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增强应用、实践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通过旅游前的准备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把原本枯燥的计算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生活,感悟数学,从而使学生领会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六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材分析〗。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和教参之后,我考虑了这么两个方面:

2.由于教学难点较多,所以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在一个课时内难以完成。

于是,我寻找了一根线,将一些教学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同时移动某些教学内容到下一课时,并将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遵循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有规律地进行排列。于是,上学歌和上学情境对教学内容的串联首先定了位,并将不属于上学情境的第52页第2小题内容作出移动。

根据课改精神,除了灵活地运用教材,我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备学生:

2.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会以多大的兴趣对身边的数学内涵予以延伸?

3.什么样的课堂鼓励对学生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4.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是否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前:出示卡通人物,引入闯关内容。

课一开始,我就故作疑惑,问:“刚才小朋友们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可老师在哪里呀?”从而指出我今天不是老师,而是一位主持人。主持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五位新朋友,除了教材主要人物小东,其余的就是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小丸子、皮卡丘和机器猫以及与交通标志有关的警察叔叔。学生立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随后指出我和这五位新朋友是来为××班主持节目的。在我们的节目中,有美丽的动画、有趣的问题,而且答对问题的同学还可以和主持人一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头饰。因为个人的回答又代表着小组的荣誉,所以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将会成为这一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帮助和被帮助就更加普遍,否则本小组成员戴的头饰就不会最多。在我看来,头饰也成了学生已经回答问题的标志,使我尽量避免重复地让某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更大程度地面向全体。除了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小集体,还有整个班级这一大集体,小组之间既是竞争,也是合作,在整个班级每过一关时,我都设置了令学生心动的奖品。

作为主持人,我开始采访小朋友:你每天是怎样到达学校的?知道汽车每分钟能行多少千米吗?你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学校呢?知道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吗?告诉我你最好的朋友是谁,知道你和他谁的家离学校近吗?其实这些数学问题,学生并不太留意,我的采访要告诉学生的是:他们上学,有坐车的,有步行的;有住得远的,有住得近的;有走得快的,有走得慢的。原来上学途中充满了数学问题。由此可见,交通和数学密切相关,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小东上学。

小东快乐地出现在上学路上。主持人和学生一起唱上学歌。上学第一关:1.小东上学来了,你能计算出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吗?2.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在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时间与地点的变化,可以轻松地过关。

生1:第一幅图小东是在家中,时间是七点十分,而第二幅图小东已经在学校了,时间变为七点二十分,过了10分,因为小东每分走65米,所以65×10=650(米)。

在第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提出了多种思维方法。

生2:第一问小东只需要走两段路,所以650×2=1300(米),而第二问小东需要走四段路,所以650×4=2600(米)。

生3:1300×2=2600(米)也可以。因为1300米是一个来回,小东中午回家吃饭,是两个来回。(“来回”是口语,用在这里却更加贴切,十分准确。)。

第一关中,为了使学生稍微踮踮脚就能够摘到果子,初步体会小组合作的愉快。我将最后一个小题(爬楼梯)这个难点分解掉,将它单独设置为第四关。既然闯关成功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恭喜学生:你们以智慧赢得了第一关的胜利,将得到一个非常美丽的花环。学生立刻跟随主持人打出“v”的手势,第一次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二:小丸子、皮卡丘上学。

由于第一关获得成功,学生兴趣倍增。师生打起拍子,再次唱起上学歌,皮卡丘和小丸子快乐地出现在上学路上。上学第二关,是一个难点。要摘到果子,需要跳一跳。

生1:从皮卡丘家到学校有2条路可走,两条路到达学校一样近。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用的是平移法,将那两条横线移到最上面,将那两条竖线移到最左边。(多媒体配合操作)。

从小丸子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最近的路有多少米?(教材第53页第3题图,图中“小明家”改为“小丸子家”。)。

生2:通过我们小组的计算与讨论,知道从小丸子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最近的路有620米。

师:为什么呢?

生2:第2条路是100+350+180+80=710(米),第3条路是280+150+190=620(米),第一条路没有数据,但它往上绕了路,我们组观察它是最远的。

生3:我们组除了用观察法,还可以用刚才的平移法解决问题。

师:是吗?请你上主持台演示给其他小朋友。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对不对啊?

生:想。

(四)活动三:机器猫上学。

师:对了,还有谁没有上学呢?

生:警察叔叔。

师:警察叔叔要上学吗?

生:哦,是机器猫。

师:对了,就是这只小懒猫。它又贪玩又贪睡,如果还是步行上学,一定会迟到的,不过机器猫有的是办法。

机器猫变出了一辆汽车,然后坐上了汽车,轻快地开在上学路上。师生再次欢快地唱起上学歌,学生已经被教师的儿童化语言逗乐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课堂。上学第三关:一个超级大难关。

其实这一关的内容并不难,只是认识一些交通标志,完全可以进行大概的猜测。只是第二个“窄桥标志”学生可能猜不出,设置了交通警察的帮助,教育学生在接受帮助后说:谢谢!

看见了注意儿童的标志,说明机器猫已经到达了学校,使情境完整。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认为这些交通标志可以怎样分类?

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讨论的结果是比较全面的。

生1:可以按颜色来分,红色的一类,黄色的一类。

生2:我们认为可以按形状来分,圆形的一类,三角形的一类。

生3:我们认为,画线的那种标志是表示不能做某些事情。

师:表示“不能、不准、禁止”,是吗?

生3:对。

师:哦,你是从意义上来分类的,这一类确实是禁令标志,那另一类呢?

生3:它是提醒大家的标志。

师:对,它们起到了警告、提醒的作用,属于警告标志。

师:奇怪了,设置这么多的交通标志干什么呢?

生4:保护我们的交通安全。

生5:爸爸妈妈说,上学放学要注意交通安全,他们的车都开得很慢,有时会告诉我这些交通标志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一次我们将会得到――。

一块晶莹剔透的大水晶出现在屏幕上,学生看呆了,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声:“哇!”平时生活中不能得到,而现在它却能属于自己,属于整个集体共享,学生异常兴奋。

(五)活动四:上楼梯。

轻柔的音乐中,出现了四层的教学楼和以上四位没有迟到的小朋友,适时地进行按时到校的教育。上学第四关:一个超超超级大大大难关。

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会支持谁?(这时,一场辩论赛正在酝酿之中。选出持不同意见的代表,允许不同见解,造就民主的课堂氛围。)。

师:你能说服对方吗?

生1:4×20=80(秒),不能走到教室。

师:你有没有被对方说服?你能反过来说服对方吗?

生2:3×20=60(秒),能走到教室。

教师配合第二位同学的说法演示多媒体,多媒体直观的动画效果十分容易辨别正误。

师:现在你们支持谁的意见?

师:你的教室在几层楼?从一楼要爬几层楼梯?

师:主持人的家住在6层楼,从一楼要爬几层楼梯?(课本原题)。

师:我们校长住在50层楼――(故意拖音)。

生:从一楼要爬49层楼梯。

师:中计了,中计了吧!想一想,我们校长会天天爬49层吗?

生:哦,上当了,是上电梯。(学生有的被逗笑了)。

师:是电梯上49层,对吗?

生:对。

师:小心上当。

生:哈哈哈哈。

〖教学反思〗。

在以前的课中有一种现象:总有些学生,他们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形成习惯,无意识地等待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正确答案,形成一个被动而简单地获取知识的习惯。我每次看《幸运52》或《开心词典》的时候,体验到每一位参赛者为了获取某种胜利,必须要经过层层的思考和挑战,而主持人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我想这种身份,才是真正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师身份。所以这一节课较好地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因为学生从电视中已经对主持人的作用了解得十分清楚,知道了主持人是不可以公布答案的。如果被动地等到主持人给出答案,那么整个班级就已经失败了;如果等到其他小组成员回答了问题,那么自己小组就失败了。因而只有主动探究才是胜利的途径。有句话说:“儿童最好的教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主持人的儿童化语言也有利于自己身份的转变,例如“噫?这老师在哪里啊”“对,就是这只小懒猫”“哈哈,中计了,中计了”这些话语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童趣,我们完全不必拘束。所以,今天已经不能依靠这位嘻嘻哈哈的主持人,他今天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一切必须靠自己的思考与合作,靠自己陈述充分的理由民主地进行争辩。这样,就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获取自己的胜利。当然,创设新的课堂模式,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形式绝不是单一的,主持节目或辩论赛的形式都只是其中之一。

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会对身边的数学内涵予以延伸,甚至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比如说,上学这个情境贴进学生生活,学生能准确地运用“来回”这个词语(课堂设计为“往返”),所以650×4之后的另一种思维延伸1300×2就不算是个难点了。教学到上楼梯问题,另一个班级的学生辩论到,从一层上到四层,需要走三层楼梯,但是我们一般是从地下停车层上去的,所以还是要爬四层。我突然想到深圳特区的这个特点,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但还是强调要从一层走到四层,正确地解答题目。

多媒体课件的成功制作也是这一节课的可取之处。除了设置动画情境,比如创设小东、皮卡丘、小丸子、机器猫上学这个比较连续、完整的情境,同时还有动态演示,比如“平移法”的操作。但更意想不到的是它带来的鼓励效果。课前我考虑到给朵红花,给个头饰太过普遍,重施故技,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于是我考虑用动画进行鼓励,但没有想到效果会这么强烈。从这节课看来,精彩动画的鼓励要比教师经常性地自掏几十块钱买奖品的鼓励更佳。

这一节课学生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但我认为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缺陷,还是搭配使用,交*使用比较合适。小组合作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比较全面的,比如说交通标志的三种分类。然而单纯地进行小组合作方式,就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因而,我认为应该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以完整的情境,配合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乐学;教师正确地变换了师生的上下关系,以亲和力平等地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学。此外,合理新颖的鼓励,让人感受到师生在一种十分融洽的气氛中共享着成功和快乐。

〖编者点评〗。

本案例的写作风格很独特。这也是我们选编此案例的一个理由。教师如何记录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跳出来带着研究的眼光看待每天都发生着的普通而又平凡的课堂,如何在这些普通而又平凡中寻找、反思教育者的快乐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沈老师的这篇案例也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从沈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友善、和谐的关系,从“闯关”内容的设计,我们又清楚地看出教师为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所付出的心血。无疑,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七

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圆的面积》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此,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以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推导方法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

二、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理念发生了变化,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我采取大胆猜想、读书自悟、得出结论这一线条明晰的教学程序,通过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得对圆面积的大胆猜想,得到圆面积应在2r2和4r2之间的直观感知,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为克服本课让学生操作容易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我充分运用开课情境,在学生思维达到欲求不达的状态时,采用“读书”这一常规方法,突破本节课“化曲为直”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优势,为学生展现“化曲为直”的过程,直观的看到转化的过程,深化对转化法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把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把动手动脑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注重学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疑引思。

开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战斗影片中手榴弹落地后会造成一个杀伤范围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杀伤范围就是一个圆形,在新课引入时就强化,面积是一片,周长是条线,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揭示圆面积的意义。同时,明确落地点就是圆心,这样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圆心确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迅速进入数学情境打下基础。

(二)温故知新铺垫导引。

一切新认知都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学生探究圆的面积也不例外。因此,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认为,简单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以概括总结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两种方法:一是数方格,二是转化法为主要内容,明晰这两种方法的的内涵所在。其目的是:数方格可以为后面学生大胆猜想圆面积的范围打基础;转化法则可以为后面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提供思维基础。同时,在师与生的对话与研究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方法的重要性,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渗透在教学中。

(三)大胆猜想鼓励估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各舒已见。通过讨论(画图验证)看来用数方格这种方法很难求出圆的面积,但通过方格图我们可以看到圆的面积比2个方格的面积要大(2r2),但又比4个方格的面积要小(4r2),根据你的观察猜猜看,圆的面积最有可能是多少?(方格以圆的半径为边长)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很有可能说出3.14这个结论。

(四)探究想像验证猜想。

大家想一想圆怎样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回想以前学习过的转化法,把圆象平行四边形一样沿着一条直线剪开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呢?还是象三角形和梯形一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可以拼成学过的图形呢?(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碰撞,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这时,我让学生去自学课本,学生的阅读效果不言而喻。

通过自学你发现怎样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充分的说中,使思想条理化、清晰化,学习相长,互相借鉴,达到不讲自明的效果。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512份、1024份……就这样一直分下去,最后会那条曲线会变得更直,成为一条直线段。

自学课本、交流借鉴、闭眼想像,

(五)对比明晰拓展思维。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从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没有满足于这样的单一结论,而是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课本中将圆剪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除了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外,我们看还可拼成三角形、梯形,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拼成的不同图形。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向更宽更广的层次,形成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了出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活于课本,深于课本的教学设计思路。

(六)练习巩固首尾呼应。

首先,解决课始故事中提出的手榴弹杀伤面积问题。既照应了开头,又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求圆形花坛的面积。第三,利用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三道强化练习题,巩固加深所学知识。

另外,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见课件)。

圆的面积。

四、教学反思。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了“过程”意识。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以激励学生再创新。课堂的生命活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更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和喜悦。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教材是直接让学生操作把圆平均分成16份,用转化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样学生固然也能掌握圆的面积,但对知识的推导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我在本节教材的处理中,大胆地改革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先根据旧知概括出求面积的两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数方格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在发现数方格的方法很难求出圆的面积后,让学生根据方格图大胆地猜想出圆面积的范围。之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获得用转化法可能求出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操作、探究得出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过程的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不仅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形成。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价值。

3.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从生活中归纳出数学,要回归到生活”这是我们数学价值的所在,也是我们教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中,课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榴弹爆炸引出求圆的面积的实际问题;课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用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课后对应开头解决课始提出的求手榴弹爆炸力的范围,设计生活中实际求圆的面积的应用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优秀小学生课堂实录数学(汇总18篇)篇十八

1.复习有关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交通与数学的关系;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学习素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交通数学问题的一节复习课。这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个好的案例,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新教材伊始,一直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学生不但具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意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不再是学死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大多数步行上学,结合此实际情况,更便于孩子们自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也便于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生1:我家离学校不远,十多分就到了。

生2:我家离学校也就是体育老师测验一百米那么近,一会儿就到了。

生3:我得乘车,等车加坐车得用20分。从车站到学校还要走10分,半个小时能到。

师: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评析教师能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评析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大组汇报。(解决书上和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学生们容易忽略的问题。)。

生1:我提醒大家小东中午如果回家吃饭,就是4个650米。

生2:还可以理解为2个1300米。

生3: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4: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5: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买车票。

师:小叮当要乘火车旅游,你能帮他买票吗?你能知道些什么?(出示火车硬卧票价表)。

(评析注意引导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车走的里程数。

生2:第二行是火车票的价钱。

生3:走得越远,票的价钱就越贵。

师:火车行驶里程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应付给相对应的价钱,在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票价就是156元钱。

师:那么大家来看第一个问题,689千米是哪个范围内的,票价是多少?买4张呢?

生:是在第一个,也就是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用156×4就求出了4张票的价钱。

师:其余的题你自己能完成吗?

生动手试作,大组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三)看图提问。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生指生回答,并在图上指出)。

生2:最近的是哪一条,得走多少米?(生独立试做后发现,大组汇报。)。

师:你发现最近的这条路与其他的几条路比有什么不同?

生:最近的路拐弯少,远的路拐弯多。

(评析学生用最自然的语言说出心中对问题的理解,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一说,再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生1:我知道了每天上学放学我大概走了多少米。

生3:我也回去试试,走哪条路上学能快一点。

生4:爸爸下次出差坐火车,我让他把火车票留给我看一看。

〖教案反思〗。

1.感知数学,体验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为此,本课一开始,我就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你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这就是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不再是从抽象到抽象,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在全课总结和解决“小东能不能在1分内走到家”时,我多次鼓励引导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首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生活情境搬到课堂,并多次采用教材上的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一个个小的画面上下功夫,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你家住在几楼?你回家上几层楼梯?”“你发现最近的这条路与其他几条路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小问题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懂得了生活与数学的内在关系。

3.关注学习,培养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之中,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但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更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图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本节课让学生讨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从图表里能看出什么?”先让小组提问、交流,再全班进行汇报、讨论,鼓励孩子多说、多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火车票价表”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对里程数与票价的关系理解得不到位,主要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如果课前搜集一些火车票,让孩子亲眼看看积累一定的经验再来解决问题,效果会更理想。

〖案例点评〗。

郭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如同置身于实际生活之中,在身边的生活情境中来发现问题。“原来数学离我们这么近”,学生看到的是熟悉的生活场景,学到的是身边的数学,这种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发现方法。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丝不苟的严师,而是学生的一个知心大朋友。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使学生敢讲敢想。正应验了那句话,教师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份惊喜。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适当地把握了教材的实质,抓住了教材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上学路上”这一问题入手,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这一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

5.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众所周知,质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喜欢创新的外国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喜欢思维的中国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而让学生提出问题便成为大环境中的主流。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以问题推动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在对问题的交流中得出结论,提高思维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煤矿姜水湾心得体会(汇总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思考和总结。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

    优质保洁售后服务承诺书(通用17篇)

    服务月是一个重要的社区建设活动,通过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文明程度。活动十:制定服务月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服务提升。投标人姓名:林剑,联

    实用正规二手车买卖合同书(通用17篇)

    买卖不仅是一种交易行为,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追求。这些买卖范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实用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了买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会计审计服务方案范文(20篇)

    服务月是一个集中展示志愿者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机会,激发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意愿。经过精心筛选,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彩绝伦的服务月总结分享,希望能够激

    优秀观看安全直播课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的总结和概括。这里有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一年一度的“11

    优秀拔草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幼儿拔草是一项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最优汽车租赁协议书(模板18篇)

    租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租金支付和维护责任、合同纠纷等问题。10.这些租赁范文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的,你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有关租赁的典型案例和思考。

    实用大语文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于生活中点滴细节的思考和悟得。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获得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优秀工伤保险退费申请书(案例15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需要用心思考、精心准备,成为我们申请成功的法宝。这些申请书范文不仅在内容上有所突破,还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创新。___人民法院:申请人__,申请

    优质水资源八年级地理教案(汇总15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修正,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教学创新意识。1、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