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节活动总结(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薇儿数学节活动总结(通用5篇)

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节活动总结篇一

主题:常规工作检查及总结、解读《如何做到精心备课》人员:全体数学教师活动内容:

首先检查开学初的各种教学工作计划及教案、学生作业等。对认真完成的教师进行表扬,对没有及时完成的提出限期整改。

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来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白重点、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数学节活动总结篇二

时间

11月18日

活动主题

期中考试总结

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资料

1、本次期中考试三年级学生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的整体水平正常。

2、学生存在问题:计算潜力差,理解应用题潜力差、基础一般的学生多,学优生少。

3、试卷难易程度来说,比以前较有难度,并增加了稍难的题。

4、以后我们应努力的地方:

a:加强计算、速算潜力训练;

b:继续努力管理、辅导好学困生;

c:提高课堂效率,注意学优生培养、训练;

d:落实课外小组活动。

数学节活动总结篇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作业内容要有童趣性。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我设计的趣味性作业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

(二)作业内容要有生活性。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作业内容要有层次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素质教育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以往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完成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变化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操作性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建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做。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

(二)日记型作业。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有一些感受、疑问和自己的新发现,这些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淡忘。怎样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和闪耀的智慧呢?我尝试让学业生写日记,日记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的;另一部分是学生自选的自己认为与数学有关的日常发现。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我发现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虽然这种活动比较费时,但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家长在这个活动中也看到了孩子的智慧,感觉到与孩子交流的乐趣。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不能填写单一的“优、良、及”等级或打分,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

(一)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及时有度的呈现激励性评价,能力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训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是对于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例如:我班有位学生一向肯学动脑,可作业不是很认真,我就这样批改:你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果用漂亮的字写出来,真会让人耳目一新。

(二)“轻视”作定结果,“重视”作业过程。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教师不应以作业的正确与否作为恒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应该看他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同样一个答案,有的方法简捷,有的方法繁琐,有的学生是自己动脑筋的结果,而有的则是家长的“杰作”。如果给同样一个评价,就有失公正,这样也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创新精神。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几年了,有的老师可能还在为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而苦恼。我认为作业是要布置的,但不是单一地做数学题,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内容丰富起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

数学节活动总结篇四

地点:101小学教师办公室

活动主题:教材交流,了解小学各学段的资料要求

主讲:陈小艺

会议记录:周瑞

参加人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活动过程:

一.进行每月例行备改检查。

各成员都比较用心自主地做好备改工作,能够做到提前一周备好教案,作业批改认真,听课及教研活动记录按时按量完成;不足的是:部分教师没有写教学反思,及作业安排次数整体偏少。

二.教材交流,了解小学各学段的资料要求

各年级教师对所教年级本学期的资料进行分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

互相交流各年级的教学资料,了解资料间的联系

举例分析其中某一知识点在数学知识结构中的衔接

三.活动后的任务要求

对下册的资料进行分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并上传到群邮箱。

数学节活动总结篇五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录时间》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班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充满探究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时钟正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之一,他们已经有了认识时钟的经验,但对于如何记录时间并不是很清楚,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记录,此时开展一个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学习记录时间是比较适合的。对于记录时间,孩子们必须先学会认识时钟,而认识时钟包含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有认识整点、半点,有认识时针、分针、秒针,有让幼儿知道15分钟等于一刻钟的……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学习记录。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他们到底应该掌握哪些,我们的教师有点迷茫;对于如何让孩子认识时钟、记录时间,教师也不是很清晰,所以,我们策划了此次活动。

1.明确大班幼儿认识时钟的目标,研讨记录时间的教学策略。

2.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教具、学具样品;有关认识时钟的知识。

一、引出主题,抛出问题。

答:

2.大班的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充满探究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时钟正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之一,而认识时钟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主持人:那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认识时钟可以到哪个程度?

答: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可以从认识整点、半点,逐渐过渡到认识15分、45分,知道一刻钟是15分钟,半小时有2个15分钟,一小时有4个15分钟。

二、如何记录时间

主持人:在孩子们能够准确认识时间后,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们学会记录时间呢?

答:

1.首先要认识符号“:”,知道这是记录时间的关键,“:”之前记录的是几点,“:”之后记录的是几分。

2.教师应该先进行示范,让幼儿了解。

主持人:你们觉得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让幼儿学习记录时间?

答:

1.看时钟记录时间

2.看时间画时钟

3.看画记录时间

三、具体课例研讨

1.目标是否合适?

2.环节设计是否层层递进?

3.材料准备是否既简单又为完成目标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