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雨中梧

写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学习成果。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著名人士的学习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一

这个年代,再次回想起鸭绿江旁边的那壮烈的战斗场景,当年的老兵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个奋不顾身的年代,是保家卫国的年代,也是同生共死的年代。

贫苦的童年。

在朱彦夫的记忆里,他的童年似乎只有饥饿。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家里极度贫穷。当时村子里有不少人家的孩子都被活活饿死,吃不上饭成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最大的问题,朱彦夫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艰苦地成长起来的。

他觉得愤怒,想要报仇,可是年弱和饥饿的客观情况却将他死死地攥在手中,他挣扎不得。

死里逃生。

敌人拥有的武器和弹药非常充足,他们频繁地对我军驻扎的山坡进行轰炸,轰炸次数无法计量,听当时幸存下来的老前辈们说,当时随便捧一把土,就能在土堆里发现十几二十的炸弹碎片。

有的时候甚至就抓点雪地里的雪吃一两口就完事。

可能是他这边的火力过于猛烈,敌人开始对他这里进行猛烈的针对性攻击。当他开始准备进行再一次射击的时候,他被一颗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炸到。

只觉得耳间一阵轰鸣,一瞬间,他什么也意识不到。当他再次醒来,他身上已经被白雪掩盖,或许,就是这层雪救了他一命也未可知。

他只觉得自己脸上有异物,却总是扒拉不开,再加上极度饥饿,他顺手将异物送入嘴中。

此时的天气极其寒冷,他失去了大部分知觉,但他的理性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呆在这个地方,他必须移动起来,到一个有队友经过的地方,这样自己才可能被发现,并得救,不然自己只有死路一条,被活活冻死。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开始向前爬行,由于饥饿和寒冷,他昏迷了无数次,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不然就会永远地留在这个地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他又坚持爬行。就这样,不知道在雪地里匍匐了多久,模糊之中,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部队。

医学奇迹。

当他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他昏迷了有93天。这93天里,医生对他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手术,到能够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总共有47次。

医生都觉得这是个奇迹,这个战士受伤的程度这么严重,却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生命体征,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生命里的顽强。

朱彦夫活过来了,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失明,右眼也极其模糊后,他曾经痛苦过一段时间,但想到死去的同胞,他意识到自己应该珍惜自己生命。

为此,他化痛苦为力量,主动学习知识,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后来,还出版了自己的自传体《男儿无悔》。

小结:

让我们致敬那些在艰苦岁月中努力拼搏的革命前辈,没有他们的顽强抗争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致敬从战场中归来的勇士,朱彦夫不仅仅是军事战场上的英雄,更是生活中的英雄,他艰苦卓绝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值得我们敬佩!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二

从美苏针对朝鲜问题最终达成了以“三八线”为界,两国分别占领南北各部开始,就已经为“半岛统一”之战埋下了引线,被“点燃”是迟早的事情。

1950年6月25日,朝战一触即发,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介入,导致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同年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就此打响。

如今随着电影《长津湖》在国庆档的上映,再次将人们拉回了这场中国志愿军在异国他乡,打出了国威、军威的抗美援朝之战。随之而来志愿军老兵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就有拖着残躯却一直在不断挑战极限,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老兵朱彦夫。

他曾亲历过长津湖战役,其所在连队当时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而他归来时也已经不再是完整身躯,他的双腿、双手,还有左眼全都“留”在了朝鲜战场。生命更是医生通过大大小小47次手术,才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尽管如此,他的头部、背部依旧残留着弹片,余生因此吃了好些苦。

朱彦夫,出生于1933年,家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10岁时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而后家中更加困难,兄弟姐妹7人4个先后因病或因饿而死。他因此在小小年纪时就开始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故而锻炼了他刚强意志。

从父亲遇难开始,朱彦夫就已经有了参军的想法,只是母亲觉得他太小了就一直不同意。到了1947年,他再也无法按捺不住内心对军队的向往,便悄悄离开家参了军,入伍不久就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虽然他年纪小,那时也不曾接受过多少训练,可表现出来的勇敢令所有人刮目相看。有了第一次实战经验后,朱彦夫的胆子大了不少,故而在往后随军参战中总是冲锋在前。

朱彦夫14岁参军,1949年光荣入党时,他仅才16岁。但那时候的他已经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场,期间三次立功。而后抗美援朝打响,朱彦夫所在部队被编入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于1950年11月开赴朝鲜。朱彦夫所在连队,入朝后的第一战就是“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地区本就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之地,而1950年冬季的长津湖一带更是遇上了半世纪一遇的严冬,可见战斗环境有多恶劣。加上当时最先批次的志愿军准备尚不够冲锋,很多战士穿着单衣单鞋就入了朝,故而战斗还没打响就有了非战斗减员。

当时朱彦夫所在连队奉命攻占“205高地”,战斗一经打响,全连战士们只听一声号令便对高地发起疯狂攻击,在零下30多度的极寒天气里,与装备精良的美联军交战了三天三夜。

在全连战士们的猛烈冲锋下,当天晚上就攻上了高地。可是战斗并不会在此时画上句号,如何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地反扑才是重点。

第二天暮色一经褪去,敌人就开始不断向高地倾泻火力。在大炮、飞机的轮番轰炸下,战士们在阵地上随手捧起一坨土石,里面都可以摸到弹片。朱彦夫和所有战士们一样,一边要注意头上袭来的炮弹,一边要不断倾斜火力打退反扑的敌人,战斗异常激烈。

在不断地狂轰乱炸之下,原本刷白的雪地变得红黑相间。红色是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黑色是炮弹爆炸后留下的灰烬。战斗中,17岁的朱彦夫就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却毫无办法。

三天三夜的激战后,205高地上不再有退敌的炮火声。当增援部队赶到时,高地上一片死寂……一番搜索之后仅在雪地里扒出了一名尚有呼吸的战友,便是朱彦夫。

后来朱彦夫回忆此次高地争夺战时,说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昏迷了过去,只记得中途醒过一次。但是由于眼睛受伤,他几乎看不清东西,只觉得当时四周一片寂静。

而这时候他还在担心会有敌人冲上来,便用手已经麻木的手到处摸索武器。因为部队是轻装上阵,所带粮食本就不多,他昏迷前就已经很久不曾进食。故而他随后摸到了一个有点儿软的东西想都没想就吃了下去,直到后来被告知被发现时左眼眼球就已经不在时,朱彦夫才反应过来,那个东西可能就是被炸出来的左眼球。

朱彦夫被送到战地医院时,医生也没有把握是否可以救活他。因为他的头部、胸部、腹部全部被多枚弹片击中。双腿、双臂因为极寒天气冻到溃烂,左眼球已经不见,右眼也有弹片进入,情况十分危险。

由于伤势过重,朱彦夫很快就被送回了国内治疗。在送去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时,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为了救他,医护们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调整了无数次治疗方案,终于在经过4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之后,朱彦夫在昏迷后的第94天苏醒了过来。

而他醒来后的第一个动作,令在场的所有人鼻子一酸。他以为自己还是在战场上,故而他的下意识是去摸枪,想着自己要继续战斗。

可是,那时候他的两腿从膝盖以下,两手从手腕以上都被锯掉了,左眼再也无法恢复,右眼视力也仅剩0.3……身边的医护们想要安慰朱彦夫,却始终不知如何开口,身边的战友们看到的他反应也是不忍泪目。

醒来后的朱彦夫一时间很难接受这样的自己,一个多星期都不愿意吃喝,医生只好通过输营养液的方式给他“续命”。好在经过大家的开导下,朱彦夫渐渐走了出来,觉得自己就算是为了已经回不来的战友们也得好好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以“一级伤残军人”的身份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那里,他的生活有专人照料,身体也专门的人员护理,衣食无忧。但他始终觉得自己连20岁都还不到,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而当时抗美援朝还未结束,国家依旧很困难,所以自己不能也不该成为国家的负担,便在1956年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后,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了老家沂源县张家泉村。

20来岁的年纪,本该拥有着无限可能,可回家后的朱彦夫却要像个小孩子一样,重新学习吃饭、走路、洗衣做饭等等基本生存技能。

为了习惯假肢,他摔了一次又一次,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暗自流泪。可是朱彦夫却异常开朗,一直给母亲说摔得不痛。是呀,比起在战场上受的伤,这些磕磕碰碰又算得了什么呢?经过不断练习后,朱彦夫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并且开始看书学习。

张家泉村是个贫困村落,全村108户人基本都是穷人,鲜少有人读过书,所以后来他成了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还被推选为3个联合村组成的农业社党总支副书记,之后又当选兼任本村党支部书记。

虽然他的身体带有残疾,可他凡事无比尽心尽力。治山造地,兴修水利,大搞种植……。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后,原本到处是荒山的张家泉村变得生机盎然。村民们也通过各种农业种植实现了增收,日子越过越好。可是朱彦夫也因为过度劳累,在1982年患上了肝炎,他不得不辞去书记职务。

但是他并未因此闲下来,从1987年秋天开始用嘴衔笔、残臂夹笔搞创作,先后写下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鼓舞了无数人。

如今朱老已经88岁高龄,但他对于生活仍然充满着热情,自律的生活下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态度是历经生死之后的豁然,也是志愿军精神的另一种延续,而朱老的故事仍然在继续,他“前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三

说起朱彦夫同志,那是山东人民的骄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受感动。

朱彦夫小时候亲身经历过日本人扫荡,父亲被杀,自己被打成重伤,又随着母亲和姐姐一起出门讨饭——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挣扎着求生存。直到他知道了红军,要加入红军,可是红军说他太小,朱彦夫就凭着一股子毅力,天天跟在红军部队后面走,终于感动了队伍的领导,破格收他做了一名红军。

朱彦夫感动大家的,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革命老兵,更重要的是他身残志坚。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出去演讲,每次都是还没开口下面的人已为他一身伤所震惊。

朱彦夫的事迹告诉我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人活着,的确是需要那么一种精神的。且不说这种精神是什么,不过正是这种精神,让朱彦夫得以在最恶劣的战争中活下来,让他在最艰苦的时候挺过来,让他可以在病痛的折磨中重新站起来。

所谓“不争馒头争口气”,朱彦夫的精神是催人上进,给人鼓舞的。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的工作累,苦,忙——觉得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对等,却从来不曾想过现在的累,苦,忙其实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和积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比比朱彦夫,再看看自己,生长在蜜罐里,和平的时代中,身边是日新月异发展的高科技,商店里买是琳琅满目的新奇商品,手机,电脑,平板,游戏机??要找寻苦的感觉,大约只有像词写得那般“强说苦”。又哪里真“识得苦滋味”呢。

过它流向大海,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四

他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参加过著名的长津湖战役;。

他是特等伤残军人,昏迷93天,经历47次手术,坚强地活了下来;。

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就是朱彦夫,20__年“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父亲这些年身体确实不好,无法与人交流,但这些日子他也一直关心着沂源,关心着国家,我们做子女的也会传承父亲的精神,来影响周围的人。”4月23日,朱彦夫儿子朱向峰告诉津云新闻记者,虽然老人年事过高,各种不便,但老人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变化。

他是一位活着的“烈士”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1933年出生的朱彦夫有一个不幸的童年。10岁时父亲去世,他跟着母亲要饭,尝尽人间疾苦。

幸运的是,14岁时朱彦夫加入了人民军队,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并光荣入党。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朱彦夫励志永远为国家奉献自己。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12月,在争夺某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朱彦夫头部、胸部、腹部七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昏死在阵地上。后来,增援部队把重度昏迷的朱彦夫从雪中扒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却永远失去四肢和左眼。

朱向峰回忆说,父亲一直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当朱彦夫的意识逐渐恢复的时候,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第一次喊出的是“我没有手了,还怎么打敌人,扣动扳机?”

朱彦夫在医院这段时间,看到自己残缺的四肢,终日郁郁寡欢,一度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

“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医院主治医师的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朱彦夫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治疗,入院初期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已经全部被追认为“烈士”。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五

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14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18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很快入党,1950年在朝鲜战场成为特等伤残军人。1956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25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走法”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六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淄博齐盛宾馆的报告大厅,我通过沂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的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张家泉村原主任张茂兴,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讲述,再次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传奇经历、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这位特等伤残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人生。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朱彦夫,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伤残军人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时,他说:“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家乡后,他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做事,就是守阵地”。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铮铮铁骨,和乡亲们一起,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的历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彦夫如是说。在发布会现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满含热泪,动情的说:他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的情怀写下了那一捺。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的朱彦夫想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最普通的伤残军人,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村支书,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干了一点自己的事情。我将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贡献于伟大祖国的无限生命中,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七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朱彦夫虽然身体伤残,但是信仰和追求却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坚定、更光彩夺目。正是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了朱彦夫的身心,让他像一座“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人类精神史上。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国家领导人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朱彦夫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朱彦夫的身上充满了精神之“钙”,它穿越时空、地域、民族和国界,放射出透彻心扉的光芒。

想象的困难,最终靠着顽强的意志站了起来,尽管双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他也丝毫不在乎。为了办夜校,教群众识字,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脸被石头划破,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却仍矢志不渝。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开始向另一个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战:写书。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上过,要写作面临着写字、身体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朱彦夫用两只残臂和嘴巴驾驭着钢笔,开始艰难的写作生涯,凭着坚强的毅力,他练出了“无指翻书”的硬功,靠着视力仅有0.3的右眼,“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历时7年,七易其稿,写出了一部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些时?朱彦夫只说了这么几个字:为民服务的精神不可忘。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全村真正实现了荒山变果园、粮食亩产提高上千斤的梦想。他还自己出资在村里建图书馆、办夜校,用自己伤残的身体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历史。自从担任村书记以来他从未领过工资,就连自己的抚恤金也都用在了村里的建设上,战场舍生忘死,和平年代无私奉献,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正践行在了实际行动上,“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崇高品格、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携手,为了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为了可爱的人民更加幸福,永远信守我们当年在党旗下举手握拳的庄严承诺,始终做到视人民群众为父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悬头上,像时代楷模朱彦夫一样,立志不言悔,信念不放弃,以共产党员的诚挚与坚毅,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社会人民,续写人生豪迈,挑战极限人生,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阳光明媚的明天一路前行吧。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八

朱彦夫老家张家泉村,位于沂源县城南侧,三面环山,曾是远近闻名的乞讨村。当年全村108户人,分散在六座荒山上。在张家泉村村民王恩喜眼里,村庄的变化全靠着朱老的努力,在老书记身上,值得学习地方有很多。

1957年,朱彦夫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这一干就干了25年。张家泉村有一条长2000米的沟,最宽处50多米,最窄处只有十多米,因为只有牛羊才能通过,得名赶牛沟。赶牛沟几乎贯穿村子的可用耕地,于是朱彦夫想到了棚沟造地。他带领村民采用拱形大桥的原理,在沟上建立石拱涵洞,洞上填土造地,让零碎的农田连成了片。起初做这个决定,村里不少干部反对,生产队农活繁多,恐怕很难再抽出多余的劳力造地。朱彦夫听后急了,他拿着拐杖敲击着地面喊道,“我一个残疾人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在朱彦夫的坚持下,棚沟造地的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当年,朱彦夫的一举一动被永远镌刻在村民的记忆里。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摔得鼻青脸肿,他在无数次的跌倒和滚爬中,带领乡亲棚沟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园。世世代代在山沟里面刨食的村民,全凭手抬肩扛搬运来2.3万吨土石方,垒筑起1500多米长的暗渠,修整出40多亩土地,穷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张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朱彦夫在数九寒天,带着大伙找水源,打机井。沂蒙山区十一月的天气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乡亲们劝阻他别下井,他说:“你们那个脚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我下去!”当人们把他从井下拉上来的时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断腿硬生生地冻在了一起。村民们心疼他,埋怨他:“你这不是在当书记,你这是在拼命啊!”

当书记的时间内,朱彦夫带领村民高山架电,使张家泉村成为周围十里八村第一个通电的村庄;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业,苹果园面积达到60余亩……,一件件一桩桩事迹,被村民记在了心里。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九

电影《长津湖》热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与牺牲感动了亿万观众。

__年前,就是在这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此后他凭借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用25年的时间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又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2019年,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将生命投入到未竟的事业中。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____战争。

在长津湖二五〇高地,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

朱彦夫在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里回忆:“在这个已被大雪封死的二五〇高地上,在全连覆没的前沿交通壕里……居然有一条正在极缓慢地复苏着的生命。”朱彦夫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爬行了3000多米,找到了部队。

昏迷93天、手术47次后,朱彦夫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然而,惨烈的战斗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朱彦夫数次陷入绝望,但想到战友的牺牲,他决定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没有继续住在荣军医院,而是选择了回乡。

学会生活自理,是他要攻下的第一个“堡垒”,与疼痛斗争,成了朱彦夫的生活常态。

一开始,残臂刚夹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衔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终于舀上了饭,刚要低头张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精疲力尽。

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朱彦夫说。

“人活着,就得奋斗”

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

张家泉两山夹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贫瘠,产量很低。遇上自然灾害,就连年歉收。

脱贫需要改地。张家泉村有一条荒废多年的沟,南北长千余米,沟顶沟底落差上百米。朱彦夫决心改造它。上面填土造地,将农田连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用。

朱彦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张家泉人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这条长期荒着的沟,成了平展展的耕地。当年,张家泉就增产粮食5万多斤。几年下来,朱彦夫又带着张家泉人将其他几处荒地变成沃土。

…………。

在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

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张家泉村在周围村庄中创下多个第一。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

“信念不倒,精神不垮”

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把战友们的英勇奋战写成书。衔笔写字、翻阅字典,这并不比学吃饭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

要想写书,先得练习写字。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

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这位老战士,硬是用舌头查字典,写出了33万多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

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

2014年,村中建起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目前已接待各地学习访问团数百个、学员数万人,成为当地重要的教育基地。

从拿枪杆子,握锄把子到用笔杆子,历经百般磨难,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看过去的人生,朱彦夫说:“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十

妻子陈希永在世时,曾开玩笑说,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弟兄俩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父老乡亲,对朱彦夫怕在表面,爱在深处。怕他,不是因为他的残躯,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朱彦夫说——。

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等公民。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陈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陈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乡亲们说——。

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

说起朱彦夫的帮助,65岁的张吉才滔滔不绝。他们两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墙,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彦夫就让妻儿给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着墙头喊一嗓子递过去。张吉才的孩子和父亲患病时,朱彦夫多次上门探望,并给张家留下钱。“他照顾俺的面子,说是借给俺用。后来家里条件好转,俺几次还钱,他怎么都不要。”

国家对伤残军人一直有照顾,年年都向朱彦夫供应红糖、白面等物品,朱彦夫转手就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家人却难得尝到一口。张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彦夫家里有的,村里几乎家家都会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彦夫家里未必有。

由于要照顾朱彦夫,陈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来时捎了两大筐咸鱼。那个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区,这样的美味难得见到,6个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朱彦夫一看乐了:“快过中秋节了,村里啥都没有,正好把咸鱼分给大家过节。”他让妻子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条,留下一份给娘和孩子们尝尝鲜,其余57份给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却傻了眼:少算了一户。陈希永只好从家里那份中取出两条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户蔡明显家里。

那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飘着鱼香,朱彦夫一家9口围着一条小鱼,谁都不舍得动筷子。

大女儿朱向华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家里来了4个讨饭的。“就住在我们家里,有一次母亲擀了面条,分量不多,讨饭的正好回来,母亲就让他们上桌吃面条,我们几个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

朱彦夫对父老乡亲的爱,丝毫不输于对家人的爱。“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这句话,正是父老乡亲给朱彦夫最好的评价。

儿女们说——。

有父亲在,谁也别想占集体的便宜。

“不管怎样,我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别人指出的灰尘要洗,别人不指出,自己要经常照照镜子,透视一番、化验一番,主动把灰尘洗掉。”这是1965年9月30日,朱彦夫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看到这段日记,我们会心地笑了:多么熟悉的字眼!与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话十分相近。

朱彦夫行动不便,经常在家里办公,只要是公社或者县上来人,他就在家里招待,钱都来自朱彦夫的伤残金,从来没到村里报销过。

有时家里没钱了,朱彦夫也不让妻子到村里支,只管摆摆手臂。陈希永明白,这是让自己赶紧去准备饭菜,至于怎么弄出来,朱彦夫可不管。知道丈夫的脾气,陈希永麻利出门赊来肉和菜。

担任村支书25年,朱彦夫从没拿过村集体好处,更没吃过群众一顿饭。张家泉惟一吃着“国库粮”的朱彦夫一家,却成了全村欠债最多的户。

朱彦夫的家教,在张家泉也是出名的严。四女儿朱向欣6岁那年,跟奶奶到山上拔猪草。生产队的一位大婶瞧见了,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非要让小向欣尝个鲜。

事后朱彦夫勃然大怒,逼着小向欣把玉米送回去。“我觉得没偷没抢的,干吗要送回去啊,父亲的拐杖敲得当当响,说‘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我只好哭着把玉米送了回去。”

在农村,婚丧嫁娶随份子是常事。谁家有红白喜事,朱彦夫和妻子从来没落下。为了不让村民送礼,朱家6姐弟结婚却成了秘密,没人知道是哪天的事,更别说随份子。朱向峰结婚前,女方父母听说亲家不让摆酒席,觉得没面子,不同意。朱向峰灵机一动,教未婚妻一招:在家里光哭不吃饭。做父母的心疼闺女,只好遂了他们的意。

是铁汉,却也最柔情。姐弟几个开始不理解父亲,直到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后,才慢慢读懂父亲藏在心底的爱。

从1987年起,无手无脚的朱彦夫用嘴咬着笔、用残臂抱着笔,耗费7年,用去约半吨稿纸,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1996年7月,朱彦夫拿到书那天,在扉页上写下所有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名字,双膝跪地将其点燃,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他又把6个儿女召集到身边,在书的扉页上签上自己名字。“以前一心只顾村里事,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们补的嫁妆吧!”

2010年,照顾朱彦夫一生的陈希永去世。朱彦夫不顾风俗,坚持给老伴披麻戴孝,几天没吃没喝,哭声撕心裂肺。“老陈啊,你可别撇下我走了。你等着我,我很快就去了,咱俩再一起生活。”

朱向华边说边流泪:“父亲说他一辈子只做了3件事——‘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但每一件事对他来说都特别不容易。现在他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只希望他能多活几年,多让我们尽尽孝心。”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十一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1950年,朱彦夫在____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于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查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村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张家泉上千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现在,村里产的苹果都卖到了国外。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十二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一天学堂没进过。1947年参军,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负了十多处伤:淮海战役伤了腿,朝鲜战役没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轱辘”,仍然是战士!残后不愿寄生,立志以残躯再为国尽力,于是拼了命的锻炼自理能力,学会了装卸假肢,吃饭,穿衣和解便,还学会了认字,读书和写字。乡亲们信任俺,选俺干村支书,结果一干就是25年,小山庄起色不小。回顾残后几十年,总感一肚子话要说,总想写点什么,以述残疾人自强之志,谢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情,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巳有很久,我没有读到过能够如此让人为之动情的书了。

每翻几页,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摘下来,一边擦一边读,连夜一气将它读完。这是山东沂像县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手双脚、只有一只0.3视力的眼睛、一天学也没上过、凭顽强精神拼命自学、用嘴和双肘叼着抱粉笔的人,历时七年,蔽着汗、范粉血和情写成的30多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透过这部书,我深切感觉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无穷力t;感受到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生命极限时再创辉煌人生的勇气;也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革命战士无私无畏、爱国爱民的高贵品质。我为此书叫绝!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来说,这是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书。

正像小说评论家蔡桂林所讲的:“它是一曲生命的绝响,是人生极限处向生存挑战最壮美的风景。其精神反撼力将大大超过《钥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叫《极限人生》,这个人叫朱彦夫,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白痴。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下沂源县强家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为掩护一位八路军侦察员,被日本鬼子和汉奸枪杀了,朱彦夫在残疾后,依然坚强不屈,遇到困难从不后退,每一次都是坚强的应对,他一天学都没上过,却写出了这么长的小说,而且他是靠着两条断臂,一只视力模糊的眼睛。这是一种让我们多么敬畏的精神啊!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十三

1、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

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2、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

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

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

3、朱彦夫在战场上是个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

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战争这个雕塑大师,把沂蒙山雕塑得更加凝重、庄严、显赫。

4、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

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不断搏战的过程。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

他终于成为胜者!他是一个成功者,1957年,全村8名共产党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

5、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

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

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十四

热播的电影《长津湖》让71年前的那场战役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津湖战役是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的第二次战役,这场战役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态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区域,为后面的胜利谈判奠定了基础。

可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队,我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要打赢这场战争,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饿死、冻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有的连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下,为了伏击敌人,因长期卧伏在雪地里,最终整个连都被冻成了冰雕。被人们称为“冰雕连”

透过这部电影,长津湖战役和“冰雕连”再次被人们知晓。可是却鲜然有人知道,在这场战役中还幸存下来一位“冰雕战士”,他在这次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一个眼球,在昏迷了93天,历经47次手术后顽强的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精彩,这个人就是朱彦夫。

朱彦夫出生在1933年,那个时代,穷苦人家居多,因为穷得没有粮食,朱彦夫原本兄妹7人,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个孩子。在父母的终日劳作下,一家人勉强度日。10岁那年,朱彦夫亲眼目睹了父亲惨死在日本人手中,从此恨透了日本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还要受外国人的欺负。

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努力让国家强大起来的种子已经悄悄生了根。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1947年,碰到了前来招募士兵的解放军,才14岁的朱彦夫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在军队里,朱彦夫感受到了温暖和团结,他肯吃苦,不怕牺牲,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役,可谓战功赫赫!而最惊心动魄的战役正是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次长津湖战役。这次战役改变了他的一生。1950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第9兵团被派往长津湖地区与美军争夺“250高地”。

长津湖地区有着非常恶劣的地理环境,当时正是50年一遇的严寒天气,雪花飞舞,到处都被厚厚的雪覆盖着,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毫不退缩,与敌军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整个连拼得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他看着同志们一个个死去,心里无比痛苦,战场上的情况却容不得他悲伤。

他把周围唯有的三挺机枪搜罗到自己身边,不顾一切地轮换着疯狂扫射,此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誓死也不能丢失阵地。这时忽然飞来几个手榴弹,朱彦夫习惯性地抓起手榴弹就往前扔,当他想继续扔第二个手榴弹时,只听“轰”的一声,朱彦夫就失去了直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朱彦夫竟醒了过来,这时候,战斗早已结束。迷迷糊糊中感觉脸上有一个黏黏糊糊,冰冷的东西滑到了嘴边,饿极了的朱彦夫来不及多想,就把嘴边的东西吞了下去。事后才知道,那是他自己被炸出来的眼球。

他尝试着想爬起来,却发现手脚都没了知觉。又饥又冷的朱彦夫又昏了过去。后来,增援部队过来,发现了他,把他送到了后方的医院。医生看到他的时候,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的头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伤,血肉模糊,腹部肠子已经流到了外面。

送到医院后,迅速做了手术。由于伤势太重,朱彦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却始终有着呼吸,连医生都惊叹他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在昏迷了93天,经过了47次手术后,朱彦夫终于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痛苦地发现,他的双手双脚因为冻伤太严重已经腐烂,都被截掉了。他现在成了一个没有四肢的肉轱辘,还少了一只眼睛,剩下的那只眼睛也只有0.3的视力。只有18岁的自己,就要成为废人了吗?想到这里,他一度感到绝望,几次想自杀,却没有成功。

后来,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的生命是我们经过了90多个日日夜夜在死神那里抢过来的,也是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挺过来的,怎么现在就说不想活了?”经过这么一点,朱彦夫冷静下来,是啊,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们,自己也要好好活着。

感动中国朱彦夫事迹学习心得大全(15篇)篇十五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幼儿园亲子阅读活动心得感想范文(21篇)

    心得体会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思考和领悟。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努力,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不断成长。我会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不

    最新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辨认安全标志含反思(汇总17篇)

    幼儿园大班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细心呵护和引导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幼儿园大班的游戏教具和玩具推荐,希望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乐趣

    安全课教案小班红绿灯(通用19篇)

    通过编写教案,可以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小班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在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小班教案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让幼儿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

    新年贺词演讲新年贺词演讲稿小学四年级范文(18篇)

    演讲稿的最佳长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时间限制而定,尽量避免过长或过短。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尊敬的老师、亲爱

    语文项链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一份详细规划学期内各项教学活动和任务的文件,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一)、知识目标:1、能有感

    感恩父母演讲稿中小学范文(18篇)

    演讲稿范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素材和恰当的逻辑推理,以增强其说服力。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我是来自某某学校的某某,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环保的演讲。

    单位趣味活动策划(实用21篇)

    活动策划是一种通过制定具体计划和方案来安排和组织各种活动的过程。看看以下范文,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灵感和思考。以球会友,以桌球比赛的形式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与

    绕毛线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热门17篇)

    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下是幼儿园小班的一些教育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1、认识各种颜色并能通过给小动物送礼物体验

    写助人为乐的小学范文(21篇)

    只有不断地阅读和学习优秀作文,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产生优秀的作品。以下是一些获奖作文的摘录,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记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认识

    时间盒子初中(专业15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其背后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这篇优秀作文范文的结构严谨,观点鲜明,引人入胜,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