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随笔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BW笔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随笔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随笔篇一

下面是一篇小学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随笔篇二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情景创设的方法。黑板上有彩色粉笔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袅袅的炊烟,精美的画面吸引着同学们。学生一边欣赏图画,一边朗读课文优美的文字。我们仿佛置身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正在大家陶醉其中的时候,故事出现了转折,人们拿着锋利的斧头上山砍树,有的盖房,有的造犁。这时,我擦去了黑板上的几棵树,又画上了一个个树桩。我看着同学们,同学们也专注地看着我,我问:“同学们,你们需要树吗?谁需要?”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起初是沉默的,后来就开始热闹起来。

“老师,我需要一棵树。”于炎生说。我听了,显出一副很高兴的样子,问:“你要做什么?”“我要做家具。”他坚定地说。“哦,做家具,那是应该的。好吧!你上来砍一棵树吧!”说着,我把“斧头”递向他,他兴奋地跑上讲台,接过“斧头”擦去了一棵树,留下了一个孤零零的树桩。

这时,更多的同学举手了,我又叫了一位同学,“你想砍树做什么?”

“我想建造一座别墅!”刘昊源说完,大家都惊奇地看着他,有的还在议论,“建别墅,两层的,要砍好几棵树吧?”听了同学们的议论,我也表示肯定:“对,要砍好几棵呢,为了能见到漂亮的别墅,你砍吧!”

“老师,我想造一座船。”乔奕宁兴奋地说。

有了刚才的意外发生,我改变了回答方式:“造船,那你觉得需要几棵树?”

只见他的眼珠子一转,脑袋一歪,思考了片刻说:“一棵大树吧!”

“好,上来找一棵大树,砍了背回家吧!”同学们听后一阵嬉笑。

······

就这样,黑板上茂盛的树林没有了,留下了一个个可怜的木桩。

此时,同学们望着黑板,有的好像在深思什么,而有的还沉浸在砍伐后的喜悦当中。

我的一句话打破了片刻的沉寂。“同学们,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人人都上山去砍树。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没有了,裸露的土地也越来越多。接着,发生了更可怕的事情。谁知道发生了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都迅速浏览课文,并从中找到了答案——山洪暴发。

同学们认真地读着课文,体会着山洪巨大的威力,感受着山洪给小村庄带来的不幸。

“同学们,山洪暴发之后,小村庄是怎样的?”我想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想让学生从自己合理的想象中明白道理。

“庄稼淹没了!”

“家具冲走了。”

“别墅也没有了。”

“老师,乔奕宁造的有船,他可以坐在船上度过这次洪水灾难。”于炎生的回答引起了我和同学们的注意。他的回答显示出了他机智的一面,也说明了人在灾难面前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对呀!乔奕宁,请你来讲台上。”于炎生的回答也让我的教学程序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当乔奕宁走上讲台时,他一脸茫然,好像不明白我的意思。我连忙解释说:“奕宁同学,你现在坐上你自己建造的船。”听了我这句话,他才明白过来,脸上露出了喜悦。“请问你在船上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还有冲毁的房屋,还有一些人被洪水淹没。”他说了很多,大家也在认真地听着。

“还有一些被困的村民,那你应该怎么做?”

“救他们。”他回答得干脆利落。

“对,应该去救他们,谁被你救上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举手,并大声喊着:“救我!救我!”

此时,大家已经完全置身在这场洪水之中,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紧急的场景。

乔奕宁“营救”了三四名同学,被救的同学很兴奋。我想在他们高兴的同时,还应该悟出一些道理,于是,我问他们:“你们是幸运的,因为洪水只夺去了你们的家园,你们的村庄,没有夺去你们的生命,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不应该砍树!”陈星伊不假思索地答道。

“我们应该多种树。”另一位同学说。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下面的同学也按奈不住了,纷纷举手回答。

“砍一棵,种十棵。”

“砍树只能给我们带来灾害。”

······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高兴,高兴的是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一群充满智慧的孩子,一群思维活跃的孩子。

创设情景,给我带来的是教学中的惊喜和轻松,给学生带来的是学习中的快乐和收获。我不得不说,创设情景是课堂的催化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随笔篇三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致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整个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故事。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欣赏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引: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读书,再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再展示课文后部分对比鲜明的图画,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在他们谈完感受后,再出示最后一句,让学生试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村庄的变化,与课文前部分形成对比。

二、引导学生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带领学生质疑问难:“同学们,看了前后不同的两幅画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会问:“老师,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师生在质疑问难中共同确定了学习目标。接着我又问“想想哪些地方写了小村庄发生变化?哪些地方写小村庄为什么变化?”这一问题旨在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感知课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弄清小村庄的变化。在课中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我让学生自由读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紧紧捉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如“谁家……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节制和约束,上山砍柴很随便,强烈体现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学完本文后设计填空,“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学生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五、最后一个环节我联系实际用图片展示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现象,说说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你想对全社会说什么?通过小练笔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里旨在使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已经认识到了要保护树木,不能乱砍乱伐,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但是在让他们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并提出环保建议这个环节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加上词语积累不够,所以口语表达也就不流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随笔篇四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疲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实录一:

(学生兴趣高,纷纷举手发言。)

生1:小村庄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

生2:山坡上,牛羊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吃草。

生3:村子中央有一所学校,五星红旗在半空中高高飘扬,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生4:家家都住着新房,生活得很好。

生5:大人们在田里、山上干活,有说有笑的。

生6:老人们在树荫下乘凉,拉扯着家常。

生7: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

(准备片刻,学生发言。选录一例如下)

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山坡上,牛羊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吃草。不远处有所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田里、山上愉快地劳作着,到处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创造出性地挖掘出教材的创新点,填补了教材的空白。紧紧抓住“美丽”二字,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心中小村庄美丽的样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在想象中得到了展示,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充分训练。教师在一前一后的引导中,引发学生分散思维,引导学生概括归纳,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教师简单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相比,这一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小村庄美丽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实录二:

(教师情境创设到位,学生入情入境。)

生1:我要告诉家里人,我们不能乱砍树木,要爱护树木。

生2:我想告诉全校的同学们,我们要保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不随地扔果皮纸屑。

生3:我们学校不应该把垃圾往河里倒,这样会污染水资源的。

生4: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明天的家乡更美丽而努力学习,长大后更好地建设家乡。

生5:我们应该经常去打扫老街。为搞好老街的卫生,我们还要去做些宣传活动,让每个人都来管卫生,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清华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生6: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要保护好家乡的美丽景色。

师:我真高兴,听了大家热情洋溢的发言。我相信:有你们的努力,有大家的决心,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我们决不会做小村庄中的人们!

反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是一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我们绿色家园的力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了乱砍滥伐的危害,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教师恰当时候地把他们学到的知识及想法很好地迁移到家乡,迁移到身边的人和事上,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了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意识。学生们学得轻松,且有所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做了学习的主人,也进入了做家乡小主人的情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随笔篇五

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也一直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为此,我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采取的教学方法做以下反思:

一、引题激趣

在激趣引题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村庄说说,学生非常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中了。接着就课文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

二、引导解疑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让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 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通过上一个环节的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基本上把问题解决了。

三、强化明理

首先,我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新颗标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道理却非常深刻,正所谓“言简意深”。朗读到位,就能帮助学生领略作品隐含的道理。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第一自然段和结尾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动手画小村庄,再把画擦掉,感受到美的事物被毁的痛苦心情,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感情。

一、画一画小村庄,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把美丽的小村庄画好了,我建议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学生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请学生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同时提出朗读的要求,要把小村庄的美读出来,读出喜爱的年感情。此时,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小村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把画擦掉,读一读结尾段

第五自然段(结尾段)讲到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接着问:“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锋利的斧头不见了,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人们的家园不见了……然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亲手绘制的画擦掉,学生显得十分惋惜,十分伤心,那可是自己用心画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呀!在一片叹息中,学生伤心又无奈地把画擦掉了。我再引导他们感受实际生活中小村庄的消失多么令人通心。这样,在朗读时,学生惋惜的感情自然流露,人人情真意切,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寻找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让学生画美丽的小村庄——亲手毁掉它,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共鸣。这是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我让学生自由读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 “柃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和节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带着这种感悟、情感去读书,能读不好吗?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以、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画,画中读,做到个个开口,人人动手,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同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感染、受教育。随着活动的慢慢推进,感情的培养水到渠成,朗读自然到位。没有过多的生硬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真正是“润物无声”。不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便是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不够丰富,这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山谷中那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能对孩子说些什么呢

"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尽管树木利用低效,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无法批判小村庄居民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无知.

我想,即使小村庄的居民能自觉爱护环境,保护树木,今天这个小村庄也将不复存在了.君不见多少大树进城了,开山掘矿了.靠山吃山,靠山吃山,离开了山,离开了水,人将怎么生存呢 有谁来过问呢草原上的牧民只能放牧,不能强求他们去认识几代以后草原沙漠化的危害;平原的农民只能种田,不能强求他们去过问几代后土壤的肥力不足.所以,不必说小村庄的居民短视,不必说小村庄居民的可怜,因为今天还有很多的人,不仅读了小村庄的故事,还学会了和小村庄居民一样"不错的生活".还有多少视听麻木,情感淡漠,缺乏生态伦理的现代人却无动于衷,因为我们根本不解大自然的语言,不懂动物与植物相依为命的关系,只见树的立木价值,不顾树的生存权利和作用,表现为急功近利,巧取豪夺,自以为是的人类中心观点.

大自然给我们的报复,只是暂时还未来到罢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激趣引题时,我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和我的预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学生也许会说到后来这个小村庄被洪水冲毁了,什么都没有了。想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然孩子们说到了美丽,我就跟着孩子们走吧。

你读了哪些句子,仿佛让你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孩子们很快读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本来是想学靳老师的,想让孩子们上去画画,我担心会太费时, 更担心要画出来谈何容易!还是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走进这美丽的村庄。“当你读到清澈见底的时候,我仿佛想起了珍珠泉这样一句话……”学生马上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后一句出乎我的意料,惊喜。清澈见底的意思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显得更没美了。“你读到清新甜润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你知道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举手的不多,“回忆一下秋天的雨。”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说到了苹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山上~~`天空~`。”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的意思在朗读中,在评价中,在对话中,学生理解了。很多词语的解释不可下定义,她只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对于这种词语的理解,用优美富有诗意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于学生对整段的理解,对全文的理解。

两幅画面的对比,设计的意图好,但我在上课过程中,虎头蛇尾了。没有充分地朗读,过快急于和学生进行对话。小村庄美丽的画面通过想象,通过再现优美句子, 美丽的小村庄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舍不得,让学生为后来的不再美丽感到惋惜。但是让灾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灾难可以让我们不敢。再上同一堂课,为了让灾难生动起来,我用王特的招牌语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边读边想,交流时学生想象联翩,“听到了哗啦啦的雨声,看见水淹没了房子。”“仿佛听见大人带着小孩冲出家门,洪水咆哮而来,他们都淹没在水中。”有的学生甚至想象到:“洪水像发怒的狮子,吼叫着, 人们大声哭喊着。”“树跟好象在说,谁叫你们砍了我们,水来了,土松了,你们没命了。”“小村庄的人们在说:我不应该呀,不应该乱砍树木。”没想到对小村庄的人们说的话,用不着我来发问,在学生的想象中,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感觉很流畅。头脑中有了画面,读起来自然有了感觉。“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 你在为小村庄的人们难过。”在我的评价下,学生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

在如此强烈的对比之后,学生很有兴趣地探究起“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小组读书,找出课文中跟这问题有关的句子,划下来,读读。第三段先果后因,我让学生倒过来读。砍掉了很多树木,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被砍掉的树木不计其数?圈起来。总结原因一:被砍的树木多,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土地。大雨没喘气儿,学生联系到了“一连”。总结原因二:大雨。请小组再次讨论:你认为哪个原因更主要?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的体会到:破坏环境,人类迟早会受到惩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