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歌知识点高中 诗歌知识的海洋(汇总8篇)

时间:2023-10-11 作者:念青松最新诗歌知识点高中 诗歌知识的海洋(汇总8篇)

通过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盲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写知识点总结时,我们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总结更具实用性。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一

这次活动被分为四个环节:“博学多才”、“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惟妙惟肖”。比赛有序地进行着,转眼间来到“妙笔生花”诗配画。

我们组被抽中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诗题。小慧说:“这难度未免也太大了点吧?我可不会画荷花呀!”小乐却说:“我们是战无不胜的,无论是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全力以赴!”我们组围在一起设计这幅《荷花池》的草图,绞尽脑汁地苦苦思索着。“美术大师”小睿自告奋勇说要代表我们组去画,大家都同意了。

小睿一走到讲台,便迫不及待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就画好了。好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片片荷叶簇拥着一朵荷花,荷花在烈日当空下显得异常红,红得像血在滴,鱼儿在水里打闹嬉戏,你追我赶。教室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七嘴八舌评道:“好漂亮哦!”“厉害!不愧是‘美术大师’!我看好你哟!”……我以为我们组得到这么多同学的称赞,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夺魁,没想到却位居第二把交椅,看来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次的诗歌知识竞赛圆满地画上了句号,但是活动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回味无穷。诗歌竞赛使我明白:诗歌的大门里面,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的海洋。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二

1.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暗用就是间接援用,又称化用,如欧阳修的《宿云梦馆》:“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如温庭筠的《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以小见大: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对写: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直接从自身来写,而是通过想象从对方入笔,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情感来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从而显得委婉含蓄,更具深意。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抑先扬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三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初三语文高效学习的方法

a:积累

积累主要是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两个方面。

(一)课内积累。

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很值得我们学生学习。学习语文课本是我们现在学习语文的主途径。我们要把课文学习好,那样才会以点带面,用课本课文的“点”去带动生活语文的“面”。

学习好课文的几个步骤:

1.预习课文。

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

(1)读课文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快速读默读……长期去做它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听。这样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勾画法读文。

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答案或者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在带着问题去听课。

(3)积累字词。

课前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音形义的障碍。

2.保障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

课堂45分钟的听课良好效率必须保障。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重点听预习时不会的地方。

3.课后及时巩固,整理好错题本。

练习册选择要少而精,要做充分,不可以囫囵吞枣。

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并且及时去看看。

4.考前复习。

语文的考前复习不要集中,分散复习效果会更好。一星期一复习为好。复习不要背背答案就万事大吉,要注重答题要点,注重技巧性。

(二)课外积累。

中考语文课内考的分数很少,所以在做好课内积累的同时,更要做好课外积累。

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有限资源作好积累,如课本优秀作文刊物名著书籍互联网电视广播……只要有益于我们的学习都可以积累到积累本上,教师要定期加以指导积累的资料的运用。材料要广博而新颖,时代感强,力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孩子的头脑。为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

b:运用

运用最难。它是把积累的语言加以灵活运用,应用实践。这也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要想看明白文章,写文章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四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

古代诗歌

近代诗

绝句: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分类--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分类--五言律诗。特点,每句五字。七言律诗。特点,每句七字。

词又称长短句。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字句较自由,如:《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新诗自由诗,如《有的人》。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散文诗: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押韵押韵: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节拍即节奏: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五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六

1、文学常识

2、注意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思考并理解诗人选择这些形象的深意。

2、品味并积累诗中的名句,仔细揣摩其中的滋味。

3、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1.《诗歌两首》我爱这土地

乡愁

第一课时:

1.字词:嘶哑、汹涌、激怒、矮矮、窄窄

2.文学常识:艾青,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3.诗歌情感:对多灾多难祖国的哀痛,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

4.象征手法:

土地:多灾多难的祖国;

暴风雨:日寇的欺凌;

汹涌的风: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温柔的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5.鸟的形象:

动态描写,近景刻画,它是一只饱经磨难,拼尽全力用生命歌唱的形象。

6.诗歌语言的内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二课时:

1.文学常识:

余光中:台湾诗人,诗歌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的精神,抒情细腻,描写细微深刻,被誉为“台湾诗坛祭酒”。

2诗歌意象:

邮票——思儿的母亲

船票——思夫的新娘

坟墓——已故的母亲

海峡——祖国大陆

3、诗歌情感:

思念亲人,盼望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4、诗歌语言:

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5、诗歌结构

每节四行,节节对应;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

王金禄

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一课时:

1.字词:

锦幛zhn

荇xn藻zo

蘸zhn憔悴(qio

cu)蝼蚁(lu

y)

2.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3.诗歌的内容: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景象。

4.诗歌的情感

诗人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5.朗读:

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压韵的灵活错综运用,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例如: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第二课时:

1.重点语句含义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形象。“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要注意诗歌中比喻、象征的内涵。其次要设身处地地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遭遇等特定因素去找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深层意蕴去理解诗歌。

2.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使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

a比喻的运用

春天,堤上繁华如锦幛;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b拟人的运用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七

现代诗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现代诗歌的写作基础知识20xx,欢迎阅读。

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现代风体、格律诗歌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诗歌知识点高中篇八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 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 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 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二、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