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碧墨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能够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范文范本呢?有没有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一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我们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

这涉及到一个基础。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情绪、灵气和悟性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目前语文课堂缺少哲学层面的读解,尤缺悟读。

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解。讲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这么四句28个字,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示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你简直没办法穷尽它!

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风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当然,这里还得有个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把握。举个例子,近年来有人读解朱自。

[1][2][3]。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二

a.文艺复兴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产生了以人为中心、探讨世俗问题的人文学。

b.文艺复兴运动用“humanitas”专指与“神学”相区别的新学科——人文学。

c.文艺复兴运动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体现了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d.文艺复兴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学”是以神为对象研究神的学问,而“人文学”是以人为中心探讨世俗问题。

b.文艺复兴运动宣告了封建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人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c.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官本位”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

d.五四新文化运动重在思想启蒙,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

9.请结合文本理解“单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绝不得谓革命成功”的内涵。(3分)。

参考答案。

7.b(原文说“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humanitas’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文艺思潮”)。

8.b(原文说“把人们的思想带出了封建社会”,“为西方国家结束封建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不是“宣告”、“标志”。)。

9.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要从“以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国人从奴隶意识中解放出来。也只有唤醒民众,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革命才算成功。(3分。意思对即可)。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三

[内容]。

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语文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因而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实,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视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们的灵与肉。有的一辈子就写那么一部或几篇,作品是他们人生的升华。最有影响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

[1][2][3][4]。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四

论文摘要:审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都表明了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阅读教学也好,写作教学也好,都忽视了审美教育,其后果是造成了教师厌教语文、学生厌学语文的不良局面,所以语文教学亟需审美教育,呼唤审美教育。

论文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认识审美能力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美的内蕴。

内容形式。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教越没味,而且不约而同地都把原因归结于高考这根指挥棒,认为是高考束缚了语文教学,“戴着镣铐跳舞”这一形象的说法就道出了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无奈。但真的是这样吗?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我倒觉得更多的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我这里想谈的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

过去,我们在培养学生时,经常会谈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的“美”就是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湖南师大杨安教授在《美学纲要》一书里,是这样解释”审美教育”的:“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比如,在智育的过程中,就需要引入美育因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缺少了诗意的美感的涌流,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审美教育,不但能通过审美价值唤起人的强烈的追求真理的情感和激情,而且能通过发展人们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和幻想等认识的直接形式和感性形式,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敏感的、丰富的情感反应,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美育对德育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比如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美丑观念和善恶观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趣味,影响着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美育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

二、语文与审美教育。

其实,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这从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能看出来。比如1986年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对“教学目的”的说明中提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而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虽然比以前有较大的变动,但它仍然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些阐述无疑都在表明语文教学中应该实施审美教育,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许多语文教师也许对《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比较熟悉,但对其中的许多精神实质,可能并没有真正去深入领会,尤其是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就没有到位,所以在教学实际中也就不能很好地去实施审美教育。

(一)阅读教学中审美意识、审美教育的缺失。

改版后的语文教材最大的一个进步是:文学性大大增强。选入教材的文章多为历代或现当代的名篇,大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面对如此丰富的美的教学文本,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具备审美的眼光,审美的意识来实施审美的教育,从而通过师生共同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现实中沉重的考试压力,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为应付考试,初中的终极目标是应付中考,高中的终极目标是应付高考。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篇篇经典美文,被肢解为字、词、句的分析,语、修、逻、文的解剖,以及空洞、苍白的道德标鉴。而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审美资源被白白地流失、浪费。

例如,教柳宗元的诗《江雪》,有的教师就只停留在对诗句的解说、对柳宗元思想品格的分析、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用心体会诗中所描绘的苍茫寥廓、纯洁寂静、远离尘俗的独特意境,以及在这一意境之中的凝聚着浓郁象征意蕴的“蓑笠翁”形象。这一意境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这样的意境无疑是一种极致的美。教师带领学生去揣摩这一意境,也就是一次绝佳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也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认识,即通过意境的揣摩感悟到柳宗元那清高而孤傲的内心情感,而作为审美者的学生自己无疑也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它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美、结构的美、意境的美、情韵的美等,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也就应该把它作为美文(文质兼美的散文)来赏析,带着学生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清幽、静美的月下荷塘,去欣赏那月下荷花的别样的美,去体会荷塘之上月色与荷花相互交融的优美的意境。进而体察朱自清先生那含蓄蕴藉的内心情感。我想,如果用这样一种带着审美意识、审美眼光的教学方式来讲授《荷塘月色》,那么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受到一次美的熏陶,甚至心灵的净化。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这篇本来有着丰富的审美内蕴的美文教成了单薄的散文,将教学过程肢解为结构层次的分析、段意的概括、语言的品味(也浅化成了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主旨的归纳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篇本来优美的散文就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美,更不能深入品味其中美的内蕴,也就更谈不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了无兴趣,误认为语文是枯燥乏味的。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甚至包括老师自己都会形成一种审美疲劳,对美的文章,甚至美的事物感觉迟钝,从而造成审美的缺失。

(二)写作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凡是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一个很深的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越来越差,一年不如一年,好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苍白、语言贫乏,让人读之乏味。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我想首先前面分析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不能深入领会文章的美,也就不大可能写得出美的文章来。其次,写作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热衷于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起、承、转、合”“总―分―总”“凤头、豹尾、猪肚”等等,但是却很少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尤其是没有教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形式上很漂亮,但内容却贫乏、枯燥、空洞,有些还很牵强、做作,这样缺少实际内容,尤其缺少美的内蕴的文章,怎么能打动人呢?而相反,那种真正对生活、对事物有自己独特感受和认识的文章,即使形式上很质朴、没什么技巧,也能打动人,也是好文章,因为它有着丰富的内蕴,有美的特质,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形式,不要技巧了,而是强调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是主要的,起着决定作用,而形式与技巧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美意识去发掘生活中美的事物。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也不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难事了。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语文教学呼唤审美教育的参与。而且这与应试其实并不矛盾,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依据的始终是教学大纲,考的无非是基础和能力,而审美能力的考查其实在这两大考试中都有体现,比如阅读和写作这两大块。都要考察到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审美教育与应试对立起来,而应该从本质上认识到它们的一致性。越是重视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越会觉得考试其实很容易,效果也会更好。

真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让师生都觉得快乐,都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并不是梦,它是一定能实现的,只要我们都来重视并实施审美教育,更何况有些语文教师已经在这么做了。

参考文献。

1美学纲要》(作者,杨安,湖南人民出版社)。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版)。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版)。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五

吴光远:要注意“人文”这个词语的来源,源于拉丁语“humanus”,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等等。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产生了一些不以神为对象而以人为中心、不研究神的学问而探讨世俗问题的“人文学”。“人文学”的拉丁语为“humanitas”,以表明它们是与“神学”相区别的新学科。

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humanitas”(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文艺思潮。人文主义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这与中世纪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为不同。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也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

陆云达:文艺复兴运动时的欧洲与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场历时上百年的人文主义运动最终把人们的思想带出了封建社会,从封建时代的“以神为本”转向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从而为西方国家结束封建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反观中国,两千年的奴化教育,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文化,老百姓则是封建特权者的奴隶,并且心甘情愿。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皇帝虽然退位了,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并没有退位,袁世凯的复辟,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对于中国来讲是太先进,所以走不通。

吴光远:你说的很对。要在有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首先必须唤醒民众,把中国人从奴隶意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也就是说,要从“以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所以,孙中山言“共和政治,不是推翻皇帝便算了事”,“单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绝不得谓革命成功”。

不过,中国有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掀开了时代新的一页。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六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拜金主义科学技术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社会责任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七

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中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返本开新”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学术界的观点不一。

有少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文精神。

如王蒙就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人文精神。

在他看来,以“内仁”、“外义”为基本构架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无感性生命的勃发,又无个体独创的高扬,不是走向整体主义,就是走向禁欲主义,是最缺乏人文向度的。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精神。

在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的学者中,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又很不一样。

张汝伦先生把儒家的“仁义”观念与人文精神等同起来,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仁义”。

张斌峰先生认为,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与规定,其中墨家的“兼爱”思想就是它的突出表现。

李继凯先生则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集体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家族本位主义、皇权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则提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

本文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看法,以期对我国现在的人文精神建设有所启发。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1.“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和阐发。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最早反映在《周易》中。

《周易?/span乾文》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讲的“与天地合其德”的思想指的就是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相近,合为一体的思想。

这是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初源头。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则第一次从心性论的角度阐发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span尽心上》)在这里孟子把心、性、天连为一体,表达了自己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在中国哲学史上,董仲舒还从天人感应的角度第一次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同类说,从心性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天人合一”,把“天人合一”思想往前推进了一步。

张载主要从道德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思想,对此,程颢、程颐非常赞同,但他们比张载走得更远。

在论证天人关系时,二程曾说过:“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在二程看来,天道与人道本是一个道,这里的道就是人的道德属性,即仁义礼智信。

显然,二程通过将人的道德属性客观化,并上升为宇宙本体的方法,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可能性。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趋于成熟。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

2.“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含义相当复杂,其思想在儒、释、道等各家中都有所包含,但就其主导地位和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则是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

逐渐增强了世俗色彩,最终外来佛教在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熏陶下日益获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得了现实性的品格而由出世转向了入世,更多地面向了社会。

人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也是对现实的人及人生给予最多关注的一个宗派。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

因此,中国佛教具有关注现世现生的特色。

三、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

中国传统上是个伦理本位的国家,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重视并实践道德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又一科学内涵,这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儒学自孔子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换其形式,如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学等等,但有三点是不变的。

第一,以孔子为宗师,为圣人;第二,研讨、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其为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第三,承认道德优先,视道德为解决一切人生、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为维系家庭、国家、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

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为儒学的根本点。

儒学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从孔子即已经开始。

当时周朝统治者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开创了伦理关系政治化的先河,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儒家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考察。

以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维系血缘人伦关系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所以,儒学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问题,儒家要造就的是“仁人君子”、“圣人”,即道德完善的人。

那么,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span开宗明义》)忠、孝就是其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核心。

忠、孝两全被看作是人的最美品德。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八

小学生处于人才培养成长的初级阶段,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无知与幼稚伴随着他们成长,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自主独立的“人”。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因为小学生的“渺小”而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忽视学生内心的一种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渴求—相反,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接纳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一个绿色健康、自由和谐的人文课堂,让学生“沉浸”在人文课堂氛围中融洽地获得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美化学生美丽心灵,愉快地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挖掘语文课堂内外的资源,培养学生从生活、社会中汲取语文营养、终身化语文学习的大语文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多渠道接触社会,体验人文环境,促进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展有限的课堂教学的40分钟,巧妙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同时,还要注重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根据课文模拟表演“卖火柴的小姑娘”,进一步体验课文的人物情感和感悟人生。可让学生在父亲节为父亲洗一次脚,为父亲敲敲背……然后写一篇日记,培养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如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情趣丰茂、人文气息浓郁的趣味课堂,给学生演示汉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字形变化过程,每一个演变过程都让学生进行猜测,这是哪个简体字,开展有奖竞猜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快速识记汉字。

三、感悟文本语言,注重情感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要扎实落实好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文教材里的每篇课文,引导学生和作家的.心灵对话,感受课文文本语言里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和人文因素,从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反思,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阅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引导学生明确:诚实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人要争做一名诚实的孩子,真正使语文阅读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文本语言所体验不到的“喜怒哀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效果。例如,《神笔马良》的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主、县官与生活在幸福里的孩子距离比较远,所以,教师通过播放旧社会老百姓生活困苦和地方剥削农民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验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分辨善恶,学习马良不畏大官的威胁和诱惑、一心为穷苦人做好事的品德,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注重言传身教,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师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同样深深影响着学生,通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散播人文主义教育,教师的渊博知识,优雅谈吐渗透着人文精神,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跟从教师传业授道。小学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交知心朋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要少批评多注重鼓励,创建绿色人文教育通道,让教师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填满学生的心灵,使其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加油站。教师在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笔者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五、鼓励课外阅读,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进一步增加相应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拓展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人文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感受中外优秀作品的优美,在优秀课外读物审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是从学生生活视角立题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万物复苏的奇妙春天,仍兴趣盎然,这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是谁唤醒了春姑娘》课外读物,此故事巧妙地将一些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知识融入故事情节里:冬天与春天的季节交替,冬天会分泌糖浆树液的枫树,还有知更鸟胸口的那一抹火红……除了自然知识之外,这个故事适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小到毛毛虫和小瓢虫,大到熊和枫树,大家为唤醒春天付出的努力和奉献是惊人的,宁静的画面之中更蕴含着一种震撼的生命之美。通过学生的拓展阅读去发现、挖掘生活细节,扩大眼界,充实头脑,积累生活体验,不断巩固自信心,处处展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倡导人文性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鲜活、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合理分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多合作探究,多总结反思,拓宽语文课堂视野。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提高的学习方式和高效率的学习流程,变被动的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优美的篇章和多彩的活动逐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内化,培养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的未来人才。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九

近日,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来到白银市教师培训中心,听了许多老师的讲课,深受感动和启发。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亮点和特色,值得我们学习。但我总觉得有些遗憾,似乎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就象一碗白开水,淡而无味。缺少什么呢?激情。

一、上好一堂课,教师要先做个好演员。

高振茂老师的课之所以深受学员们的喜爱,就是因为他的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感染了学员,打动了学员。一些经典的老歌,至今传唱不衰,就是因为他唱出了激情,唱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语文教学也是一台戏。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扮演着及其主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台戏的成败。那么,语文老师怎样才能演好这出戏呢?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和激情,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又怎能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呢?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努力将作品中的“情”转化为自己的“情”,做到储情于胸。上课时要调整好心态,忘却生活中的不快与烦恼,愉快地走进课堂,用自己的微笑给课堂奠定一个轻松愉快的基调,用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去点燃学生,感染学生。其次要想成为一位好演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表演艺术”。要以身表情,教师应强化“角色”意识,全方位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激情满怀地去感染学生,创设一种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举手投足落落大方,音容笑貌温文尔雅,给学生以美的形象。要声溶情:要以声绘情,以情体声,声情并茂。“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教学语言也应象一曲交响乐那样,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同时,力争幽默诙谐、增强其感染力。要以目传情,眼睛是情感交流的窗口。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要以心动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起迪学生智慧的钥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义,导之以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最后,教师还要有学习的激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自己知识渊博,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才能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异向思维并机智的应对。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吸取源头活水,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与学生交流。

二、教师更应该成为一个好导演。

教师一个人充满激情,那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唱得再好,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这台戏的主角。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良好的导演,通过对语文教材的独特理解、充满情感的语言、富于激情的动作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将演员带人到情感境界。苏霍姆林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知识和情感需要的前提下,引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都会积极思索,大胆发言才会有一股学习热情。要善于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学习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找到最佳的激发点,激发出学生的真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教学效果。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领路者;在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

总之,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落实语文课堂上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让课堂充满激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

模拟检测几个同学的卷子没有判分,是因为字写得太潦草,难以辨认,有的字根本就认不出来。临近高考,如果在写字上不作一些惩戒的话,有些孩子在高考的时候就会因技术的问题而丢分,所以不严格要求是不行的。那么我在想,高三的学生是否还要做像写字这样的基础练习?学生在高中语文课上究竟学些什么?初中小学语文课上究竟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学养?这里有一个语文观的问题。

按理说,学生在上学时就已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因为是母语,学起来有一个基本的环境。但去看一下我们的中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写字或写不好字,不知道汉字的基本笔势,不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把字写得没了体。这还是次要的,还不认真写,没学会爬就想跑,龙飞凤舞,难以辨认。这反映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是一个学养问题。认不准字,写不好字,说不上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不能理解字的基本间架结构,就不能理解字意,就不能进一步去理解句子,就不能理解篇章,当然就不能理解文意了。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基本能力,那么在将来独立进行终生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了。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就谈不上充实自己,更新观念,当然就谈不上进步和发展了。这样推下去的结果是十分可怕的。

这样以来好像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但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简单浮躁、目光短浅等等思想作风,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教育(我不敢说教育是“净土”),有些东西总有些变调,让人感到总不是那回事。教育是一个长效的系统工程,有它自己的规律,它要求学校根据这个规律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去组织并影响学生,根据社会历史的需要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意识有教养又有学养的、能服务于社会的人。但现在总有一些非教育的因素在干预并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它使学校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律或思路来安排工作,有时候不得不违心地去作一些场面上的应付,当然也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因为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说有一点虚,那我们还是回到语文教学上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诠释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学养,着眼于人的终生学习,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习得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种理念的内核,就是贯穿于中国思想和教育发展史数千年的人文关怀。而一个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养成,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蕴涵着传统道德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习得,而儒家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人本”这一语文教育的价值观。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打好文字基础,练好基本功;

(2)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打好文学基础,体验人文精神;

(3)培养良好的读书意识和思维品质,用生活的眼光去看作品并用文学的眼光去感悟生活;(4)在读书中承传民族厚德,陶冶思想情操。

怎么做,这是一个人们常说常旧的问题,是因为人们谈论的只是一个现象,或者只是关注问题的现象。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人”这个主体,真正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的`认同体验,把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只满足于解题技巧。《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功能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对语文课程丰富内涵全方位的揭示和定位,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新的理想境界。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之象征的“语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他们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新课程标准因其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而使语文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突出了它在个体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奠基作用。正因此,学校要建立起长效的语文学习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立足于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养和学养,把眼光放在人的终身学习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好必修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学校要有科学的明确的育人目的外,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的教育政策,把语文教育放在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大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教育质量的考察不仅是终端,更重要的是过程的监控。

第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变换角色。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于是就有了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悖的,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相悖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始终,即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积极地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民主、科学、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学平台,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习得知识的过程。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根据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因此,要破除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念,强调非实用知识的教学和习得,注重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第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观,提高人文素养,而不是把语文素质教育只当成一种口号。这里所说的语文观不仅指学习语文的环境,主要是指语文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养成的作用。有人问一位中科院院士:“你能成为院士,有些什么个人因素?”他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这说明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功利主义的狭隘的思想:学文科的不学理科,而学理科的又忽视文科的学习。读书就只抱着课本,绝对或者很少涉及到课外的书籍,更严重的是忽视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深刻内涵,单纯地学习语法或所谓的基础知识,单纯地追求做题,因此导致了知识面狭窄,眼光短浅,口头表达磕磕碰碰,写作拟文胸无点墨。他们不能把语文学习同生活联系在一起,对生活现象视而不见,对自己身边的亲情友情视而不见,这就使一些学生变得孤僻、自私、狭隘、冷酷,惟我独尊,不仅导致了了知识上的残缺,而且导致了人格上的残缺,并可能导致一个人发展能力的丧失。所以学习语文要把眼光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重视广泛地阅读,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第四,重视阅读和写作这些非智力因素,把语文学习和融物、益智、做人联系在一起。前面说过,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在于一朝一夕。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诵读,在此基础上强调对作品的理解,这个过程贯穿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伦理道德的认同和体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所能达到的,这是一个体悟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同阅读文本之间的潜移默化的契合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和理念才得以提升,才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刘勰《文心雕龙》)读得多了,心中有了千军万马,有了体验,自然有了思想,自然有了可说之理,也就具备了可辨之思。过去笔者曾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索,学生在读了作品之后,就某一方面的收获写一些体验、感受或鉴赏方面的文字,收到较好的效果。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教育的传统,肯定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现在人们过多地看重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式,认为语文教学形式上越花哨就越时髦,如果不用所谓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这个教师就不合格。我不敢说这种说法过于功利,但起码是有些偏激。在现在普遍浮躁的世风影响之下,朴实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的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呼唤的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回归。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而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进而为国家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对于高中化学学科而言,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而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目前,高中化学教育中未能充分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亟需高中化学教师施以有效的策略。

高中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虽然提升,但自然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因而相关人员应积极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次,人与社会的关系。高中化学学科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最后,人与人的关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将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新时期,高中化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教育是高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该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质。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育质量虽然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双基教学得以重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对师生友好关系的建构产生阻碍影响。其次,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高中化学教育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导致人文精神教育未能得以深入开展。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对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方法进行探讨。

(一)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所谓学案导学方式,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式,是我国教育教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高中化学教育中,要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有必要通过学案导学方式得以实现。例如:在《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导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材内容,或者通过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如“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苯的特殊结构”等。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精讲,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基于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升,其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实现。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环节,对提升学生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化学课的人文精神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或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胶体”的教学中,教师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雾霾”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与学生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学生比较关注,且雾霾是气溶胶的胶体。如此,教师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中。

(三)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是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为小组合作创造机会,并制定一系列小组讨论问题规则,避免小组讨论有名无实。对此,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并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有计划和目的'的设置讨论问题。例如:在乙烯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乙烯本身无气味,但在制备中为什么产生刺激性味道”的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全体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增强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得以展现。

(四)注重课外实践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积极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化学学科与学生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而教师可以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活动的内容多样化,如专题讲座、接触自然、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例如:在“地沟油的危害与利用”课外实践中,通过对化学家的采访,学生能够明确,地沟油被食用后,虽然能够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但是地沟油并非一无用处,通过有效处理手段,能够成为比较清洁的能源,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为化学教师更好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对此,化学教师有必要施以合理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要求教育教学既要开展学科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通过对我国多数高中学校化学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现状的分析,多数化学教师未能有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然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及其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现状而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龚丽洁.高中化学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06).

[2]邢淑红,裴波,季春阳.人教版高中《化学1》人文教育内容的体现及启示[j].学理论,,(30).

[3]陈海燕.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2).

[4]王建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j].学周刊,2013,(04).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二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过多强调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习惯,主观上积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力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首位。

当今社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对新形式下的人才作高标准要求的社会,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严格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全面人才。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方面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寓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行道树》,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从认识汉字美进行德育渗透。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但是作为我们的学生就应该这样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树立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让学生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同学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他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3。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学会自立自强。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让同学们知道,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让他们说出幸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让同学们列举出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4。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名人传》叙述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高尚和顽强在于她们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5。利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文以载道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当前,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雪》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又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极富形象性,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我们只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由过去重视基础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宽厚综合性的知识,尤其重视掌握人文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诠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

[5]《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至7期)。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三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的根本。[1]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担负着引领者的角色,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全面发展、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在技工教育中教师队伍构成方面青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增强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当前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和所具备的特征。

在青年教师的年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基本上在35周岁以下,在教师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2]目前在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对于人们国家技工教育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有着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技工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国技工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的特征;二是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在不断地提高,在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数学、英语、计算机操作等技能都比较熟练;三是由于年龄和时代发展的影响,青年教师对于个性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中,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3]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鉴别,那么青年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的树立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青年教师见证了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注重个人利益,虽然调动了主观能动性,但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四是,对于业务能力有所偏重,就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他们也知道这一点,教学的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业务技能的提高上,不过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忽略了。对此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青年教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非常传统的,比如听报告、读文件等,这样的方式是非常表面的,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青年教师非常厌烦,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动性就非常匮乏了。

三、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青年教师成长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前进,民主和科学是政治中的两面大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中的健康向上的氛围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使得他们也具备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积极的一面,自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就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第一,目前,一些技工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片面认为青年教师是具备高学历的人群,他们的三观已经成型,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忽视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种状况之下,技工院校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将其提升到突出的位置上,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进行相应的改善。第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要依赖于一定的介质和载体,达到高效传递信息的作用,传统的传播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对此进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让青年教师从网络中获得学习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青年教师处在人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和关键的阶段,他们往往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面临着人生很多重大的选择,比如:成家、抚育子女等等,生活条件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是呈现反比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的心理往往产生比较多的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要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排出心中的烦闷和压力。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国家的技工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快,青年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青年教师的特征和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鲜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j].社科纵横,(09).

[2]伍尚海,田士超.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3).

[3]李建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07).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四

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语文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因而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实,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视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们的灵与肉。有的一辈子就写那么一部或几篇,作品是他们人生的升华。最有影响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

课文是作家以身家性命换来的艺术生命,是不朽的。我们作为“传人”,要把这两种生命的真谛加以体悟和感受,要把它传达出来又传授给学生,这仅靠字斟句酌地提问“为什么这样表达”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头等要紧的是弄清其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和深层意蕴。驹篇《背影》为例,此作注家甚多,而供师生使用的相当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过分沉湎于词句的直白释义,却疏于对《背影》的整体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详写父亲买橘子和下车走去混入来往人群的里头,在南京游逛一天则一句带过。有父亲过铁道的描写,有不多的然而很有味道的语言描写,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橘子将要上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以上意思及引文见叶圣陶的《文章评改》)以上同时又为实写,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都是别人很难体会出来的,所以又是必需的虚写,这就把父亲极情愿去做而又做好了的心情完全明白了。

所有详略虚实这些表现手法,都服从于文章这样的主旨,“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语)即做父亲对儿子的亲子之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自始至终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这样既反衬了父亲如此这般的疼爱儿子,又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在家庭困顿之中仍念着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从而深沉而又酣畅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

孔子的“父父子子”,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认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内容,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涵,在今天强调这些仍然很有规范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在“为什么”上做文章,却不在“是什么”即作品的旨归及其涵盖范畴下功夫,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阐发和弘扬人文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太言之无物因而苍白无力了吗?换言之,人文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称屈原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作是“史诗”,鲁迅是“民族魂”,就因为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里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屈子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工部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鲁迅至死仍“一个都不宽吮的硬骨头,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终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人文精神。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鲁迅及其作品。

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像历代杰出作家一样,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无论是“达”还是“穷”,无时不“兼济天下”,鲁迅思考的持久和深远无与伦比,例如对国民“劣根性”的思考,文化问题上的继承和创新,特别是对待敌人和错误的观点毫不妥协的态度,这些是鲁迅的风采,是其杂文的重要内容,鲁迅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实他自己的创作同样是艺术精品,其独树一帜的杂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堪称出色而独特的史论。

有两件事给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到日本学医,从幻灯片上看到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做俄国人的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却有一大群中国人在围观。这在《藤野先生》、《(呐喊)自序》等文反复提及,足见给鲁迅刺激之深,以至后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另一件事是浙江嵊县人王金发被他所释放的杀过秋谨的谋主所加害。关于王金发其人,鲁迅在曾收入过语文课本的《范爱农》一文里提到过,而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王金发被害公案成了鲁迅“痛打落水狗”这一立论的极有份量的事实基石。

特征。这是鲁迅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性。鲁迅的思考在螺旋式推进中发展,终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乃至译作中。鲁迅的思想历程始终和民族、时代同步,所以如果说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历史来读,那么他的杂文视为别具一格的现代史论无疑当之无愧。

前已论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上溯,由王金发血的教训而及许多血的事实,针对有人指责革命者“嫉恶太严”“操之过急”的叨叨不已,鲁迅沉痛而深刻地指出,“汉的清流和明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论者也常常这样责备他们。

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人们却不说一句话。假使此后光明和黑暗还不能作彻底的.战斗,老实人误将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鲁迅从殷鉴不远的史实分析入手,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血淋淋的阶级报复,不能对敌人姑息迁就,这虽逆耳却又是诚恳的忠告,正是鲁迅杂文战斗力量之所在。出色而独特的史论色彩,是鲁迅杂文有别于他人的显著的艺术特色,有史实的史识,语言幽默,内容寓庄于谐,所以鲁迅杂文卓有建树。这种特有的风格,又富有西方尼采那种哲理,这显然得益于作者中西合璧的深厚的文艺修养。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当然也不是表现了鲁迅对某一次变革或改良的痛惜,甚至也不只是对当时的章士钊、林语堂、杨荫瑜妥协态度的不满,而是对根深蒂固的“费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民族劣根性?)气味甚浓的“中庸之道”的反思。鲁迅不是专治历史的,然而他研究、评论历史事实,总有着鲜明的现实目的,他迥然不同于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学者”。例如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也不仅是为先生廓清迷雾,列出功过是非,以正视听;而更重要的是表现恳切期盼革命者要革命到底,不要只拉半截子革命车,应该效法先生早年的锐气。

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事件还有徐锡麟被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对这些事件,鲁迅均以庄重的史家笔法,或融入小说以警世人,或切入杂文直接剖析,总想让这些教训转化成思想库里的宝贵财富。及至晚年,当译完西班牙作家阿.&127;巴罗哈小说时,鲁迅还想起少小时1894年中日战争之际,明明前线吃了败仗,中国海军全军覆没,民间竟还流传着刘(永福)大将军用法术大破日本海军的荒唐故事。鲁迅的传世之作《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最早便是从这萌生。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基于对许许多多历史事实的深入观察、认真思索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缘于现实的有感而发。

读鲁迅作品,你会觉得鲁迅从遥远的历史源头走来,一直走到我们中间,走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走到人们的心里。鲁迅就是这样的跟我们血肉相联,鲁迅作品的活力来自它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所以它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也就是鲁迅作品的人文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吸引人们的是五彩斑谰的内容,是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是耀人心目的思辨色彩和审美情趣。

总起来说,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为应试而存在。它要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充实人的修养的责任,强调工具性(这比较容易考查)的同时,务必也充分注意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虽然比较难考查,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舍弃,因为舍弃人文性,工具性也无从谈起,这就“两败俱伤”了。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鉴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在变弱是事实,我们必须给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以应有的地位。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五

摘要:职业教育是同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培养制度,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市场导向性这一特殊性,使得进行职业教育时往往只是想到怎样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这样教育出的学生必定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却缺乏了必要的人文素养,与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应当有所改变,召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一、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般而言,入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的储备上都是比较薄弱的,大部分学生的水平都处在中下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常的思维方式,许多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偏科”状况:读职业院校的目的也就是单纯的学一门技术,然后走出职校大门开始工作,对于语文等基础课程没有丝毫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要想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应当功利性地只教授专业技术知识,让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有用的工具,却忽视了一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因此,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中,应当回归人文教育。

1、语文教材应具有独特性。

(1)语文教材的体例应当着重体现思想内容。如在教材中加入爱国篇、情操篇、励志篇等,这样不仅避免了语文教材的严肃呆板,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思想和情操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团结和谐的群体意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2)在教材中增加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经济发展,让其懂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同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懂得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存在的差异,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身处何种社会环境,都可以很好地去融入和适应,尽快地进入自己的职业角色。

(3)职业院校的语文教材应当同普通高校区别开来,侧重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性。要增加一些社会调查之类的内容,让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考察、探究能力。

(4)对学生应用语文的综合能力进行加强教育。在这一方面,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奠定良好的文化素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快地反应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进行解决以及准确地判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提高应对新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并不全然在于学生自己的问题,老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学校在这一方面,应当加强老师的师德建设,倡导在师生交往中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因此老师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体现关怀发展,以自身作为准则,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书育人上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这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老师这样一种熏陶之下,得到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3、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老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处于一种支配和控制的地位,而是应当将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一个容易让人接触的角色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好一个学生的帮助者和倾听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老师应当清楚的是,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整体的班级,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自己思想和情感需求的学生,因此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应当认清语文课所承担的素质功能、文化功能、交流功能,设计开发出适应职业院校特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行的语文教材。只有认清语文课的功能,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课才能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走出职业语文教育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沈秀英关于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2]马兆勤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模式构建[j].新西部:下半月,(1)。

[3]陈琳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6)。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六

古往今来,只要是主张以人为本的、肯定人的尊严及价值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人文精神,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每一种体现人文精神的表述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意义、时代意义。要掌握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除了要了解当下的时势,更要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中反思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历史是相当久远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以前,《易经贲卦》的象辞最早提出“人文”一词,认为“文明以止”就是人文,也就是说人文是一种文明的极致;而我国传统儒学提倡的人文精神基本上也继承了这一理念,提出“诚意”、“正心”、“修身”等概念;以及魏晋时期的玄学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这些观点的倾向性、提出的背景等不尽相同,但这些不同的表述其实都是围绕着道德、文化教育的。这些隐藏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为目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更是一种肯定人的尊严及价值、关切维护人和人的命运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核心主张是以人为本,肯定、尊重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中职卫校为社会医疗事业培养医药人才,他们站上工作岗位之后服务的对象是处于病痛中的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用心医治,需要更多的关切、爱心。这一职业特点要求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因此,在中职卫校的教育中要有意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一)爱心教育。

接受治疗的患者,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希望能够得到尽心的医治和关爱,得到身心安慰。因此,在中职卫校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爱心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付出爱心公平对待患者,使之得到及时的治疗。

(二)责任心教育。

关于责任,丘吉尔曾说过: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一词,无论是何人、何种职业,都是应该且必须铭记的准则。对中职卫校生来说,责任心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内涵之一。对一名医护人员来说,这个责任主要是要对患者负责。无论是平常患者的体温测试、血压测量、吃药,还是手术室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把手术工具,医护人员都要做到认真负责,全神贯注。这是对患者的尊重、对医生和护士这个神圣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132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珍惜。因此,要想把中职卫校学生培养成一名具有责任心的人,就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奉献精神教育。

说到奉献,总会让人肃然起敬。从古至今,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总是可歌可泣,受人赞誉的。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者的第一责任,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医院,患者病情反复无常常有之,或者在医者下班之际,亦或是深夜时分,然而,患者什么时候需要医生和护士,医生和护士就应该什么时候出现在患者身边。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就应该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就像胡佩兰,作为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她退休后,仍坚持20年每天出诊,还经常为患者垫付医药费,她是一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仁医,她的精神应该为我们学习和继承。中职卫校要加强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一)中职卫校学生普遍对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通过分析研究其他学者关于中职卫校人文精神教育调查研究的数据,可以发现中职卫校的学生虽能肯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知识还缺乏重视。他们的观念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就是他们选择到中职卫校就读目的就是尽快学到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他们往往把语文课程和人文就精神的培养放在最后面,甚至是置之不理。这种错误的认识还有待改变。

(二)中职卫校的人文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目标不理想。

一直以来,很多中职卫校的教育模式都过于重视实用技术而轻视人文,只看到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渗透的重要作用,未处理好人文精神教育与医药技术的关系。因此,在中职卫校的教学计划里,往往不太重视语文教学的安排。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导致某些中职卫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语文课程由非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没能获得显著的提高,也就丧失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途径。同时,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职卫校培养人才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多数中职卫校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甚至是改变一个人。正如上文所述,不仅是学生,就连中职卫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都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在老师的误导下,会使学生存在一种狭隘的学习观,就是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万事大吉。当一个中职卫校的全体师生都不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那么又谈何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一个没有人文气息渲染的环境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工作就难以进行,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模式。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型的人才应实现德、智、体、劳的全面发展。因此,中职卫校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传统、狭隘的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而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传授知识、技术。首先,要给师生们灌输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可以让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以讲座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现代教育理念,解答师生们的疑问,让他们深刻了解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并应用于实践。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合理确定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学时,并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实现教育模式的革新。此外,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人文精神。要加强中职卫校学生的人文意识,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让他们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如可以将语文教学实践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通过帮助他人,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既巩固了专业知识技能,也明确了他们身为医者的责任。此外,多参加社会实践还能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对卫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诊断救治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强调为人师表的重要性,要想实现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首先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语文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学校大力引进和培养。为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一名卫校中的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高素质、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除了可以从校外引进,学校可以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后,教学质量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入其中。

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医护人员。因此,学校要想发挥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就要将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开展医学知识板报宣传大赛,在这一比赛中,除了要有医学技术知识的普及,自然少不了语文的应用。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办校报,让学生们发表自己学习生活的见闻、感人事迹等等。又或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之类的视频,熏陶学生们的人文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七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倡导“以人为本”“相互关爱”“个体价值”等教学理念,因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将“人文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人文精神了解语文学科本质,同时,发挥自身个体价值,挖掘语文知识点,达到高效性语文知识学习状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的状况来看,语文课程仍然缺乏人文教育问题研究,因而,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灌输人文精神,即在语文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关注学生人文个性,从学生角度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挖掘学生潜在的人格与学习能力。以下就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学科中人文教育渗透问题的详细阐述,以期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益参考。

一、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但随着人文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逐渐被解读为:人们应掌握自身命运,同时,突破封建社会的压迫,挖掘自身价值,坚守自身尊严与人生意义,突出人类主体地位,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一)引入优秀文学作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入,应注重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导入初中语文课堂中,由文学作品丰富学生思想,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完善自身人格,同时,探索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意义,让学生心灵、思想健康发展。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每月进行一次“文学作品读后感评比”活动,即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即《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如,在《水浒传》的赏析过程中,可受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故事的熏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正义感,同时,体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依照文学作品中正义的人物形象,重新塑造自身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课堂环境。

就当前的状况来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文课堂环境的营造将影响到人文教育效果。为此,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例如,某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融入人文教育,即注重使用幽默语言:老师:你们听说过我吗?学生:听说您是著名的教师。老师:如果你想认识我,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学生a:老师,您叫什么名字?学生b:老师,请问您尊姓大名?老师: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学生:于永正?老师:到!(一片笑声)幽默的语言交流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人文教育内涵,体会人文思想。此外,在人文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性人文教育状态,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关爱,然后,共同解决语文学习难点,感悟人文精神,同时,激发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对人文教育的更好融入,应注重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选择富有思想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例如,在达尔文《物种起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从“深刻的印象”角度出发,自主阅读课文,同时,勾画优美词句,感受达尔文所要表达的严谨科学态度,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最终将文章内涵与自身学习状态相联系,改变原有浮躁的学习心理,且调整个人目标,完善个体品格。第二,在人文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材课文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诗句相关资料,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继而感悟陶渊明在诗句中寄托的思想情感,挖掘诗句丰富的人文意蕴,最终受恬淡人文精神的熏陶,改变自身人生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做好自律、自强。综上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环节的展开,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为此,当代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人文教育融入问题的重视,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然后,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和现有教材,传达人文意蕴,且对学生人文精神实施教育,提升学生美好品质,改变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八

在文艺复兴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主要传统的前提下又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新观念。例如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到的思想就是和人文主义相关的,有些思想完全来源于人文主义,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少数人具有的特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学,知道自己并知道万物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使人变的高尚。

通过以上的思想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作为倡导的重心,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并且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的品质、道德等变得高尚,这就是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在一些完全受人文主义浸染的教育学著作中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自然主义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要理念。

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学校与社会》两部作品中反映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当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出了教育即是生活、生长的原则就是受到教育等这一基本观点,并将个人品格的塑造作为教育的重点和主要目的,与此同时教育还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水平,从这个教育理论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教育是一个立足于先验的人性论。

虽然通过人文教育人们能够学到如何做人,但是将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课程中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为了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应当通过承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类探究自然成果的具体教学方式来实现,在教学生灌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并通过日积月累从量变不断向质变进行转变,从而在学科教育中不断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语文的教学过程。高中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断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阶段,并且在学生的成长教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对学生的价值和审美倾向进行有效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的心智健康的发展,同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比较强,所以应当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且高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

首先是阅读教材的合理使用,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它们具有热情真纯性、优美典雅性、令人振奋性以及启人思索性等多种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要对课程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在对文本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领悟人生,使自身人格不断得到完善。除此之外,学生在视野开阔和文化多样背景的熏陶之下还会具备良好的精神良知。

很多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在文中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和作家的血肉意识。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的学习中,在史铁生生命最灿烂以及美好的青春刚刚开始的时,双腿便残废了,这使得原本一个活蹦乱跳的年轻人失去了行走能力,这种沉重的打击使他日益苦闷、消沉和颓废,以为就这样终此一生时,却在荒芜的地坛和平凡而卑微的草木昆虫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在理解创造过程的精彩和美丽的基础上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得到了自己的生命感悟。

在课文第二部分描述了母爱的主题,同时也诠释了母亲生命的伟大。母亲艰苦的命运、顽强的意志以及对儿子深沉博大的爱都一份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对生命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渐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我们是否能够坦然面对或者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困苦和灾难。

同时,思考又让我们逐渐明白人可以有伟大的一生,也可以有平凡庸碌的一生,但是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而且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不能具有消极颓废的态度,应该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光彩和活力。读者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这些人文的精神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感性的解读进行指引和教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直面人生的挫折和苦难,而且还要使学生不断去思索生命对于死亡的意义。

3.2丰富阅读教学模式。

3.2.1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课内学习方式。

我们之所以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目的王潇(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就是为了唤醒、挖掘并提升学生的内在潜力,并且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态度以及技能等方方面面和谐发展。因此,该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求非常重要,以此能够实现学生的特色发展;另一方面以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该种学习方式下能使人在个性不断发展的同时,展现出人文关怀的作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为了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应当用教师的讲解分析替代原有的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并且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必须让学生自身在接触原著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原著。同时还应该强调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

3.2.2利用阅读课进行扩展。

阅读课虽然是语文课上的一种阅读活动,但是在方法和形式上和课堂教学又是不同的。例如,学校将备有大量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人物传记等作品阅览室,供学生自主选择读物进行阅读。每周安排时间让学生在阅览室内自主选择阅读书目和阅读内容进行阅读。此外,学生要在阅读课上实现自由阅读。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先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寻找和李白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对人物的经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来展示阅读课上的成果。每个学期定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考察,在了解学生阅读积累情况后,从中选出优秀的阅读笔记进行展览。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完成知识的积累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能力是在写作这个语文实践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一篇文章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语言的组织能力、思维的活跃性、观点正确与否等方面。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要不断启迪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学生可以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说不出来的观点。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思想,从而在充分调动全身潜力的过程中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再这样的基础下形成自己独立自主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首先,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扩展其思维。即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打破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的禁锢,使学生作文的主题实现从集体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到亲情、爱心、个性精神物质、求善求美、以及实事求是等方面进行转变。在叶圣陶的这篇《作文论》中提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除了不问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在这句话中表达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在不断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说真话、写真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积累足够的作文素材。

然后,要提倡学生写作要真实,也就是要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展现真实的信息,并将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最后,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评改也是非常重要的,给学生评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人文精神的教育。但是在传统的作文评语中有太多公式化、模式化的内容。例如作文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等评语,这些评语放在任何文章中都合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并找到问题,但是这种僵化、教条的评语不仅不能积极调动学生发扬优点和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方面更是无从谈起。

一方面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从语言心理研究看出,儿童时期以及少年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尤其是在青年时期,这是其语言定型的时期。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应当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为了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对学生逐步的引导,把口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到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高度上。

因此为了有效克服学生的内心障碍,使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不断掌握心理沟通的方法,应当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以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除了要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交际品质,使学生以真诚的态度体现口语交际的人文性。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具体的语音的纠正还要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品质。

总结: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观念,在理解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十九

摘要:重技能、轻人文是当前技工教育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技工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技工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一现状,技工院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精心设置人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及作用。

技工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培养转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传统观念、功利心理和认识偏差,在技工教育领域已经严重地形成了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正确评价社会历史现象,养成正确的审美和伦理观念,具有良好的对外对内心理调控心理,人生态度昂扬奋进,对国家、民族、集体和家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概而言之,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做事。

就技工院校而言,人文教育能解决专业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人除了物质的追求,还有精神追求,渴望和平、安宁、向上的生活,要求提升精神生活。人文精神是规范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激励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价值导向和指南的作用,成为规范人全面发展的灯塔。只有加强人文教育,唤起人发展的需求,激发人发展的动力,支配和支撑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人才能返回久违的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与幸福,并产生不竭的向上动力。在目前技工院校的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意志较为脆弱、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纯洁学生的思想,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民族、集体、家庭和他人的责任感,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1.学生方面。

技工院校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上有其独特性,其生源特点亦非常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技工院校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其在基础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学习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技工院校专业工种主要与当前就业市场挂钩,主要集中在制造、能源、建筑、服务等行业,专业与就业市场地紧密结合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轻人文重专业的功利倾向。总之,技工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人文素质不高。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和基本任务。但技工院校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存在偏差,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浅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不强烈,自我控制、抗挫折能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甚至少数学生处世讲求功利,奉行实用主义,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大事关心不够,缺乏爱国主义激情,学习存在消极应付、得过且过现象,生活上过于追求享受,对流行文化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种种现象表明,技工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学校和教师方面。

(1)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沉重的就业压力,导致学校对人文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出现了取消人文课程的趋势。在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学生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顺利就业,人文课程的取消无碍于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这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

(2)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缺乏。技工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主要来自于理工院校。目前,我国理工科高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大部分理工科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先天不足”的教师任职于技工院校,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必然深深地影响到学生。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质,如何在绝对居于优势的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文教育,这尤其值得研究和深思。

(3)就目前的技工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而言,主要开设的有德育、语文、管理等课程,其他的人文社科课程几乎没有,已有的课程也在削减课时,甚至还有被取消的趋势。人文课程未形成体系,实用主义教育趋向明显,校园人文氛围淡薄。

总之,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强技工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减小专业性和功利性对学生心智发展的损害,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技工院校应改变只重技能训练的专业教育,而转向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唯有如此,技工教育才能彰显特色,技工院校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策略。

在目前情况下,针对人文教育弱化的现实,应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技工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摈弃肤浅的实用主义观念,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应该明确,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而言,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人文教育不仅无碍于专业教育的强化,而且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学生价值准则日益正确,审美意识日益健康,个性特征日益鲜明,精神世界日趋丰富。这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将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专业教育与学习的效率。

2.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教育者先受教育。

基于技工学院相当一部分教师人文素质较低的实际,应利用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马列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科学技术史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全体教师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技工院校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教会其如何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3.重新整合、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在技工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人文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但应不断改革教法,使德育课程内容与教法与时俱进,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信息,使其始终保持对学生的足够的吸引力。教学方法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形式,而代之以讨论、辩论、演讲、案例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乐趣,从而接受正确的人文精神熏陶。

其次,人文课程要贯穿于学生在校整个学习阶段,形成有序化的体系,一年级开设德育、语文、英语、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科技发展史等课程,这类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使其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技校生的角色转换及思想的升华。二年级可开设管理学、现代市场经济概论、影视欣赏等课程,促使学生的思想深刻、知识深化。三年级可开设择业指导、企业文化等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总之,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专业特点科学的设置人文课程,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专业课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以专业教学传递人文精神,能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专业技术的发展的回顾及前景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的优秀科学家和杰出技能人才、劳动模范勇于探索、勇于面对挫折、谦虚谨慎的精神,以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其认真做事的精神。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是养成教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文素质培养是任何课堂和书本无法取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日常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平台和环境,因此,技工院校应通过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尊老爱幼等美德与公德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竞赛、体育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热爱专业的精神;通过文学社、书法会、摄影会、影迷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励学生投身学习与生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2]吴学兵.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1).

2023年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的论文(专业20篇)篇二十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活动实习个人总结大全(18篇)

    个人总结是一个自我认识和突破的过程,需要我们勇于面对自己,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个人总结,可以看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

    最新追风筝人读后感大全(17篇)

    读后感是表达我们与书中人物相似或不相似的心情和感悟的方式。请看以下是一些优秀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汲取一些知识和感悟吧。这是经朋友介绍看的电影,故事补

    2023年竞选班长的中学生(热门17篇)

    竞选需要候选人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是一些成功竞选者的经验总结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

    2023年美发店员工聘用简单合同(专业17篇)

    聘用具有双向选择性,既是用人单位选择合适人才的过程,也是个人选择合适工作的过程。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聘用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招聘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新学校职工的请假条(通用19篇)

    学校是一个与世界联系紧密的地方,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和文化动态。下面是一些学校总结的成功经验和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灵感和思路。尊敬的学校上级:因本

    2023年简单个人业务员辞职报告(热门17篇)

    辞职报告需要提前与上级或公司主管进行沟通,并确定辞职日期。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辞职报告样本,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尊敬的xxx领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2023年童年趣事难忘的一件事(优质20篇)

    优秀的作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感情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一笔一纸勾起儿时的记忆,一张已有褶皱、上面密密

    2023年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方案(通用21篇)

    编写班主任工作计划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和任务的分配,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班级的工作计划。以全面推进素质教

    2023年单位职工请假申请书(实用15篇)

    单位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对于员工的行为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范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些单位在员工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尊敬的领导:我叫xxx,

    2023年共青团建团百周年心得与体会(热门20篇)

    心得体会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感受和经历。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和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提升。时间悄悄而过,转眼已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