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笔舞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情景教学计划案例,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提高学习效果。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一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黄鹤楼》。

一、假设情境:

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

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检查识字。

五、作业,查找资料。

快乐读书屋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

名称由来的.传说。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二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三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l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l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

崔颢。

叙事昔人乘鹤而去(诚信、感恩)。

抒情思乡之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这节课的设计初步一看,可能会发现就是常规模式,但其实在细节上极大地融入了对学情的调查,对知识的渗透,对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尝试从局部着手,边读边赏。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四

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0分钟。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

1.自由朗读;

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

(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

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重点体会两个“去”、两个“空”字中蕴含的情感,指导学生赏析诗歌)。

(作者在颈联中描写了清晰可见的汉阳、鹦鹉洲的景象,与渺远的故乡汴州形成对比,表达思乡之情;用景观之美反衬思乡之愁;汉阳、鹦鹉洲的一草一木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萋萋”“鹦鹉洲”用典)。

(还有人生失意之愁,作者似有一种被时空抛弃的感觉。)。

(引用传说典故、视线推移、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意蕴深厚等特点)。

7.背诵诗歌。

五、结语:

今天,我们诵读着崔颢的《黄鹤楼》,希望有一天你站在黄鹤楼上,能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情感将你包围。能够拥有这种感悟和体验,就是诗词真正的作用!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五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记。

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发挥学生的想象,以读促写。对于描写优美的文章要给与肯定。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八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九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宁寺宝塔导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将注释中字音标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标出你不熟悉的重点字词。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读,注意字音。(隅、憩)。

3、朗读课文不仅要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5、俗话说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顿对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课文一半。(出示不带标点的课文),指生阅读。

6、齐读课文,注意文中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画出文中描写“黄鹤楼”的语句。

2、(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3﹑根据文字以及图片的阅读,能用一个字概括黄鹤楼给你的印象吗?

四、抓住特征描写,品味语言之妙。

1、黄鹤楼很高,你是从文中哪些词看出的?

耸、高、巍峨、巃嵸。

3、能从学过的课文中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黄鹤楼很高很高,你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将描写黄鹤楼高的句子背出来吗?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楼,你能用1—2个句子描写楼的高么?

7、黄鹤楼很高,面对这样的一座高楼,作者的评价是什么?(板书)。

七、请听题:将黄鹤楼一文中讲课时老师遗漏的一句话读出来。

八、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九、诗词中的黄鹤楼,并进行比较阅读。

十。自助餐:。

1、课外网上收集有关黄鹤楼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化名流对联等,互相交流。

学习目标: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

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

精略交互,自读自悟。

1、自由读第1部分。

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

(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

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气势雄伟倍显辉煌)。

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

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

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一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其名字由来的传说。

2、能正确,流利地良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认识课后11个生字。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以《黄鹤楼》。

一、假设情境:

由阅读提示写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了解传说。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读通顺。

2、默读课文,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三、阅读感悟。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交流。对黄鹤楼有了哪些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

4、假如你来到黄鹤楼,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检查识字。

五、作业,查找资料。

快乐读书屋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地理位置,历史地位,经历建筑格局、规模。

名称由来的传说。

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文档为doc格式。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二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昔人:仙人子安。曾跨鹤过黄鹤山,因建楼。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今移与湖北汉阳接壤。

【简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三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呈现出的画面。(2分)。

7.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请说说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3分)。

参考答案:

6.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2分)。

7.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3分)。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的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的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诗人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6、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1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16、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各2分。

17、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2分。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六

阅读下列诗歌答题。(6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6、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1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答案:

16、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各2分。

17、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2分。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拢过了,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实用18篇)篇十八

(二)古诗词阅读(6分)。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

6.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7.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清明感受受传统班会教案(模板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教师清晰把握教学目标,实施科学的教学设计。下面是一些教案模板的实例,供大家参考编写自己的教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四年二班教

    江南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教学计划需要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科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计划样本,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单元设计心得(专业2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一经验或事件的内心感受和心路历程的表达。若是对于心得体会写作感到迷茫的话,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相信一定能帮到你。单元测试题是软件开发中必

    师道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15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行动和决策是否合理有效,从而有助于自我提升和成长。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

    人生读书心得感悟(汇总12篇)

    读书心得是我们对书籍中文字和句子的感悟和体会,是对作者思想和艺术表达的理解和探索。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样本,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每个人小时侯都看过

    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热门16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它能够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作文片段,它们以文字的力量传递出了真实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初中生物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优质16篇)

    个人总结不仅有助于自身成长,还可以展现自我价值,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个人总结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本学年,本人任教xx年

    名著雷雨心得(优秀14篇)

    名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它们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名著导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名著。一篇短短的话剧

    服务费合同(专业24篇)

    服务月是一个展示社会公益成果的平台,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和推广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服务月活动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乙方:_______

    雷雨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事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选集,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