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

时间:2024-01-05 作者:纸韵

通过撰写报告,可以梳理思路,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和洞察力。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报告范文,它们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相信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写作参考。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一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peoplefacetradeoffs.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thecostofsomethingiswhatyougiveuptogetit.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apple的总裁,oracle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二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我所读过的最大众化的经济学专著。称之为大众化,是因为这本书是为大学生编写的教材,作者意图使读者通过本书学习能掌握经济学词汇,理解现实经济现象;称之为专著,是因为自高中以来,所接受的经济学教育简直对理解现在的经济生活一无所用。在此先回顾一下子高中以来所学的政治经济学,那是一本小册子,先从商品讲起,再就是交换,货币,再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然后是资本,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再就是竞争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化,通货膨胀,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共产主义经济的特点及优越性。这些概念,用于激发劳资矛盾,加深社会主义必定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鼓舞无产阶级埋葬资产阶级的热情,无疑是对的。

经济学不仅仅是学者坐在书斋里写写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指导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检验以证明其真理性。正如物理学要学习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等一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介绍了十条最基本的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出发,进行了演绎和发挥。

原理一,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条还需要证明吗?谁都能理解。那么按需分配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说:“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更多的把时间用在投机取巧上,就缺少了踏实工作的`时间。

人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第四条原理将会给一个充分的理由。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我们想工作多挣钱,必然放弃闲暇时间。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流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听院士讲座的时候王选曾说过,开发激光照排系统时没有周末节假日,一律工作,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三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四

此书内容详细,并系统介绍了经济学各项知识,是研究经济的理论基础,也是经济学科学习的基础.

各章节总结:。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对问题处理时都需要考虑取舍,了解了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额外成本和额外利益)做出最优决策。

4.激励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是组织经济最好的方法(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

7.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比如制作合理规则和政策.

8.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效率.

9.货币量过于充裕会导致物价上升.

10.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的基础,也是经济学所有问题的基础.供给与需求都有弹性属性,它们的平衡点称为均衡(均衡量,均衡价格).很多因素会破坏均衡(如税收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等)。

三.经济学中的公共属性:外部性,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有影响,如破坏外部世界环境称之为负的外部性,如提供教育称之为正的外部性.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包括管制,税收,补贴.另外对公有资源和公共物品的管理也需要制定公共政策.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四.企业是为了创造利润,成本有显性成本(会计表格上记录的成本),隐性成本(经济学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以及为了生产放弃的其他东西);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增加一定产量所需的成本(经济学原理三).市场分为: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参于其中的企业有相同点是都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区别在于不能自由进入企业是否拥有价格制定权.寡头是指市场只有少数卖家,市场存在不足分竞争.

五.影响消费的因素:预算约束,消费偏好,收入,价格。

六.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拥有信息的差别影响人们决策和交易.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但政府本身也有制度问题,因此存在偏向问题;行为经济学有如下观点:a.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并不都是理性,b.人们观注社会公正性,c.人在处理事物时情况并不总是一致的.

七.宏观经济数据:gdp(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gdp分为实际gdp和名义gdp,区别在于实际gdp根基年进行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是以民品购买物品和劳务为衡量标准反映其变化情况;计算cpi步骤是:a.固定篮子(确定物品类型);b.找出价格;c.计算整个篮子的费用;d.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e.计算通货膨胀率.

八.国家生活水平取决于于生产效率(经济学原理8),生产率取决于劳动者所得到的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技术知识;同时受政府政策影响.跟随资本量增加得到收益增长减缓.

十.金融决策二个重要因素:时间和风险.现值是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其他说明:。

一.费雪效应.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调整。

二.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关系是通货膨胀下降伴随失业率增加.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五

因为专业的缘故,学习中始终离不开经济学,它是连结各门课程的纽带,是核心所在。在生活中,很多现象都需要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很多问题都要围绕它展开。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全书主要包括几大板块。分别是人们是如何决策的;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作者从微观与宏观角度,讲解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通过案列研究为例来更好地阐释经济学原理。

其中,效率与平等问题是经济学的基础。效率是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而平等则指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人们会面临权衡取舍,从稀缺的资源中学会分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它是一个次优选择。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面临着选择,牺牲的最大代价需要自己去权衡。我们现在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就一定要考虑到在它的背后我们牺牲的是什么。有时间、精力、金钱……因此,我们应当时刻谨记,把现在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为未来投入资本,创造更大的价值。

除此之外,书中其他专业知识也能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市场通常是组织经营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中央计划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理论: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价格和利己引导他们的决策。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亚当斯密认为: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价格会自发景行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者和卖者达到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规律状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中央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绑起来了。

此书确实能让我收获颇多,让我去慢慢思考,感悟,品味经济学的魅力。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六

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尔还是有一两个),定性的内容比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概念,也就达到看这本书的目的了。学习。

总结。

如下:

1.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2.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3.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5.公地悲剧。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7.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

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七

对于神秘而陌生的经济学,我希望去探索和了解它。我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经济学的书籍,网友们如此评论了一些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华横溢,读他的《经济学》就好像听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布道,既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是又总好像在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甚至有一位读者还说,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我选择了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可以说是一次十分愉快的体验,学习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个1。

选民,你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提出了各种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总是萦绕在市政机关、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的脑海里。

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然而,经济学著作大都充满了抽象的概念、生硬的图表、艰深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读起来让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读曼昆的书,可以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这种趣味性无疑十分重要!

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在书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他的目的就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而贯穿始终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可以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以经济为中心而辐射开来,曼昆正是从这一视角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检验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练。比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无论经济学理论的证明过程如何高深,但它总可以用简明的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八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着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3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

4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5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facetradeoffs.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7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costofsomethingiswhatyougiveuptogetit.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

8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apple的总裁,oracle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9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九

这几天通过观看录制的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陆磊(拥有10来年央行政策研究室工作经历)给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们的讲座,受益匪浅,觉得在陆磊老师6个小时的讲座学到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比在复旦上半年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的东西还多。总结归纳起来学到的心得有如下几点:

第一,学校中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背后都有隐含的假设条件,而课堂讲授知识时过分地注重教条式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公式的背诵和记忆,忽视了这些经济理论所隐含的假设条件以及逻辑推理过程,结果是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并预测中国经济宏观经济运行时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和错误。如,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投资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当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减少,反之则相反。这个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投资部门主要是私有部门,他们做出的投资决策是理性的,它会权衡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大小,如果贷款利率提高,那么那些收益率较低的项目由于无利可图而终止。但在中国国有企业占据了中国的大半江山,它们存在着道德风险,即这些国企的管理层做出投资决策的出发点考虑的是自己通过做项目可以捞多少灰色收入,项目做下来能为地方政府贡献多少gdp,而不是考虑做这个项目企业可以赚多少钱,风险有多大。这样的结果是国有部门的投资需求与贷款利率的关系并不大,即使投资项目收益率低,甚至连银行贷款也还不了,国企仍旧有强烈的投资需求,因为只要有投资,国企官员就可以捞更多灰色收入,可以为自己升职提供更多的政治资本,至于这个项目能挣多少钱并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即使项目不挣钱,国企短期内也没有破产风险,银行和地方政府都会为国企掏腰包。这样,在中国这种经济环境下,由于国企在投资中占主导地位,利率上升,投资需求并不会下降。总之,在应用经济理论分析各种经济政策的效应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理论的前提假设和逻辑推理与中国的经济环境是否相符,否则将导致错误的结论。

第二,短期经济预测所涉及的因素太多,很难去把握,而中长期因素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确定,今后投资中对那些宏观经济分析师对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的预测不用太当回事,而把眼光放在确定性的中长期经济前景上。陆磊的中国短期经济波动预测的分析框架主要包含了三个主要因素:

(2)经济和政治制度基础,主要指经济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如中国、日本等出口导向型经济政府主导为主,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市场主导型经济,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不同国家经济影响时要考虑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效应;第(3)政策偏好和政策取向,指的是政府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是以保经济增长为主、还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等哪个政治目标为主。不同阶段,经济波动中的主导因素完全不同,如当下经济状况,市场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政府调节经济结构(即收入分配)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受到打压,而民营经济通过创业板等融资渠道得到发展,在这种实体经济情况下,股市也出现了主板市场估值偏低,而创业板等公司估值偏高。

没有对中国经济的长时间观察以及深厚的政府关系资源,很难判断短期经济波动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即使有以上资源预测短期波动正确性的概率也比较低。对于投资而言,投资应该是做正确概率大的事情,做相对确定的事,所以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方面花费精力要少一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分析框架主要是分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因素的收益能否持续提高,同时要看中国制度改革能否使这些要素充分利用。从劳动力要素来看,自1999年以来大学扩招的大学生(20xx年毕业大学生将近600万)是为今后20xx年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只要这部分大学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今后20xx年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大;资本要素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中国是不缺的,技术要素要取决于全球创新活动的成果。制度方面而言,看过《改革开放30年》的就知道经过1990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政治阶层的共识(commonsense),我对中国高层为经济发展而做出的制度改革有信心总之,中国未来20xx年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前景我认为是比较确定的,至于短期的经济波动,我认为比较难把握,因而今后的投资中这种把握性不大的判断花的精力要少一点。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国央行和政府的决策机制,对中国经济决策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央行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对于gdp是否增长则是次要目标,当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央行要承担责任,而如果经济上行,发改委等部门受到奖励,与央行无关;同样,经济下行,发改委等部委受到惩罚,也与央行无关。对于加息,央行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在国务院,加息既是调节通胀的工具,也是调节收入(政治)的手段,所以央行不能决定加息,而由国务院负责是否加息。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十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含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重视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但具体到一种单独的欲望,却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道理很简单: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得到的面包,肯定狼吞虎咽,但随着肚皮渐渐填饱,面包的味道却不似起初那般香甜,当他吃的坐不住的时候,再逼他吃一个,或许他会对无辜的面包由爱生恨。“消费者剩余”理论也很有意思。打个比方:一个穷学生(假设碰巧是学经济的)自书店入旧书摊,恰逢一书店标价20元好书,虽有磨损但不影响阅读,穷学生囊中尚有余银10块,本打算倾其所有一睹为快,不意摊主只要5元,再经讨价还价以4元成交。学生为此大喜过望,因为省下的6元,则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马歇尔秉承斯密传统,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但在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马歇尔也力主政府应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不公正等方面发挥作用。马歇尔认为贫困是人类败坏的原因,因此,研究如何解救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是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歇尔本人对工人阶级贫困化,表现出极度的关切经常深入贫民窟了解情况,并明确提出了向高收入者征税、对贫民施行救济、用政府公开支出推广教育、改善居住和医疗保健条件等具体措施。这些思想,既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对立的形势,但也成为后来新旧福利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十一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十二

我大体上看了前面半部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作为通识而有见解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是比较耳目一新的。就如作者所阐述的,没有了过多的脱离生活的公式。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的目的之一,边上加强我自己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做一个累积。以后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到。并且,由于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没有深度,分析问题比较感性和片面,这部书能让我从经济,数据或者其他方面的角度去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也因此,对我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帮助。

其次,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

再其次,我认为应该要革新思想。从的思维相比,我自己觉得进展的比较缓慢。有革新的需要。实际上,换个思维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产生很多惊奇的发现。这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因此,换个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要乐观,相信的去看自己。释放潜力。而经济学原理能让我达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基础。

这本书说了哪些知识点?

因为没有读完,因此我只是把书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记录下来。

他们是:

成本,价格,需求,偏好,边际效用,货币,交换,分工,国际和国内贸易,专业价值,最大化效用,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以结果为准的思维方式。

成本:成本是一个物品或者劳动力所付出的财力或者精力。成本越高,意味着做一件事所消耗的有价值的东西越多。在商业行为中,要充分考虑到成本的作用,而不是盲目的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挥霍。这意味着浪费。精简和高效的成本控制,也许是一个较好的能控制成本的方式吧。

价格:这是消费者对是否购买一件产品的非常重要的判断要素。物美价廉,这常常应用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越高的物品,理应提供的价值越高。比如豪车,苹果手机,甚至是家庭影院,一套房子。这些产品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同样,价格越低的产品,提供的价值也就越低。如一刻大白菜,一个纽扣。他们的应用范围往往是单一的,并且是短时间的。

价格和偏好要组合起来分析,就容易知道消费者是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去购买一件产品了。

这可以作为以后商业和市场产品投放的一个考虑点。具体模式是:

价格——提供的价值如何?

需求:这和刚才所说的偏好,价格也一起结合起来分析。需求,也就是供需关系。是觉得一个产品投入市场是否能得到欢迎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需求,一个苹果手机就没有任何的市场,尽管设计精美,但价格过高。一辆豪车价值几百万,提供400km以上的时速,但如果没有需求(比如政策因素的限制,速度的限制),买了就等于废品。因此需求是确定产品是否受到市场验证的第一要素。

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不能洞察用户的真正需求,那么所定义和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失败。

一个工厂,如果不能研判市场的需求,所生产出来的工业制品就难以得到验证。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提供结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只是闭门造车,那么结局就不尽如人意。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产品优先意味着创新,但并非漠视市场的需求;

而根据发掘的消费者需求,就能适当推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这往往意味着高效。

举个例子:北京的雾霾这几天是非常严重的,而防雾霾产品也是比较热卖。这就是刚性的需求。在市场上,有哪些牌子?比如著名的3m,小米,其他的一些款式品牌。

根据国内实验室的测试,不同牌子的防雾霾口罩的过滤效率并非都一样,有些可以达到80%,单有些只有50%,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也就意味着,即使品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如果质量(也就是价值)无法达到要求,也容易遭到市场的唾弃。

根据经济学原理的解释,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包括了价格,偏好,预算能力。比如说:收入低的消费者群体,他们对于质量好的口罩是青睐的,也就是偏好这一类产品。但是因为价格偏高,预算受到了限制,只能买低价的口罩去应付了。

相反,中产的消费者群体,他们有能力去购买几百元的口罩产品,也偏好这一类,价格并不是什么难题。因此,名正言顺的去购买这类产品。

从上面的现象可以发现:如果从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区间,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以及他们的预算情况分析,就可以对产品在市场目标群体是否是理性的,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了。

边际效用和最大边际效用:

张维迎在鲁滨孙经济学中的例子作为解释:鲁滨孙和星期五他们俩,一个能从树上摘椰子,一个会从大海里捕鱼。由于两个人的捕鱼和摘椰子的能力都不同,因此,也就意味着有高效和低效的区别。

假设鲁滨孙摘椰子的效率比星期五高,而星期五捕鱼的效率比鲁冰逊高,那么两个人就可以通过各自的力量获得椰子或鱼,然后进行部分交换。在交换过程中,1个椰子和1条鱼的交换能力是不同的。假设是2个椰子,换1条鱼。而鲁滨孙对椰子和鱼的组合有一个满意度。

当椰子和鱼的组合满意度达到最高是,这被称为是两者产品组合的最大边际效用原则。

什么是边际效用?通俗说,就是多出1分钱购买产品对整体的幸福或者满意度没有进一步增加的点。

比如,肚子饿了两天,然后吃一个麦当劳,觉得不够饱,然后再加一个,比较饱。再加一个,饱了。此时,当继续增加一个麦当劳时,整体幸福感并非增加,肚子已经饱了,多一个也无济于事,只会吃着撑了。因此,第四个麦当劳就是边际效用的临界点。

为什么钻石比水贵?张维迎解释说:这是因为水比钻石的边际效用更低。

交换、分工、专业:因为物物交换,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专注于优势,放弃了劣势,在各自专业上深耕,这所得到的效率更高。

工业时代英国的一位女工,一天也满意做出几个缝纫针。

但如果在流水作业情况下,每个人只需要负责其中一小部分,一天上万根针就出来了。这就是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让专业流行起来。每个人只需要做产品过程中的一部分即可。利用各自不同的专业能力进行交换,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资本家也正是利用了分工,让工业革命的果实惠及世界各地。

直接交换和简介交换:直接交换就是物物交换,而间接交换一般指的是货币交换。货币取代了物物之间交换带来的不确定和流通慢的特点。最早的纸质货币出现在北宋成都的“官交子”。

明朝主要以银子作为货币,而到了清朝就成了大纸币,一般都会加盖官府官印加以去伪。

而目前纸质货币在全世界流行,电子货币比日常特币也流行起来,但我们国家并未承认。

这些现象,其实就是产品价值的不同交换形式,聚焦在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同的一个载体上。

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这些知识点的?

刚才说了,对投入市场的产品的价格,偏好,预算分析。有助于对产品的目标群体做一个立体分析。

产品的价值不简单以价格作为区分,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也就意味着,定价是一个能力。产品的价值还涉及到群体思维认知,心理等方面。

=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十三

一、公共题(必答,共60分)。

1.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固溶体,同质多晶体,均匀成核,自扩散。

2.问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烧结和晶粒长大的推动力各是什么?试比较两者的大小?

(2)烧结过程中,晶界遇到气孔时会出现几种情况?

(4)举例说明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二、选考题(选以下三套题中的一套题作答,共60分)。

陶瓷部分。

1.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粘土的三大组成,烧结温度,硬质瓷,乳浊釉。

2.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试述粘土原料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

(2)人工合成原料的目的与基本方法。

(3)列出影响陶瓷制品常温强度的基本因素。

(4)如何提高有釉陶瓷生产的坯――釉适应性。

水泥与混凝土部分。

1.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生料易烧性,闭路粉磨系统,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混凝土矿物掺合料。

2.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论述石膏在制备水泥中的作用及确定最佳石膏掺量的方法。

(2)水泥熟料三个率值的含义是什么?并论述其对熟料煅烧及质量的影响。

(3)比较42.5ⅱ型硅酸盐水泥与42.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强度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混凝土孔结构的涵义包括哪些内容?请谈谈孔结构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玻璃部分。

1.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玻璃形成体,玻璃钢化,玻璃转变温度tg,镀膜玻璃。

2.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为什么玻璃制品在成型后通常要进行退火?是否所有的玻璃制品都要退火?

(2)sio2、、b2o3和p2o5都是典型的玻璃形成体。为什么纯sio2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很好而b2o3玻璃和p2o5玻璃却很差?(从网络结构方面作答)。

(3)试述sio2、cao、na2o和al2o3在钠-钙-硅玻璃中的作用。

(4)试述玻璃中离子着色原理。

三、综合题(必答,共30分,每题15分)。

1、举例说明硅酸盐材料生产的热加工过程中必须控制其冷却制度的原因及其要点。

2、试论粉体性能对硅酸盐生产及产品性能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报告范文(14篇)篇十四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护河行动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观点,提高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河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职业规划(优质16篇)

    总之,职业规划是我们实现职业目标和发展个人能力的重要工具和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职场新人应该注意的职业规划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学期通过一个学期

    优质审计局年度工作报告范文(19篇)

    工作报告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字材料,更是我们对自身职业发展道路的规划和总结。希望这些范文能对大家撰写工作报告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今年以来,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

    精选护士科室考核鉴定评语范文(17篇)

    所选范文是经过综合考量,力求展现出优秀的写作水平和深刻的思考。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写作的例文,欢迎大家共同学习和分享。在教学工作方面,担任高教学,为了把自己的教学

    支部党建工作资料大全(22篇)

    范文范本的创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阅读范文范本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1、完善支部党建

    热门班主任工作计划大全(19篇)

    编制班主任工作计划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把握工作重点和节奏。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分享的工作计划,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本班学生多数行为规范,

    大学生入团的心得与体会(精选18篇)

    作为范文的范本,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写作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一起来看看吧。本次团课围绕“党的关怀”

    优秀造价员工作经验总结(案例22篇)

    总结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总结范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能力,也可以激发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学校体操心得体会报告大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可以对大家总结经验有所帮助。第一段:介绍学校背景及主题重要性(200字

    优秀学校补录申请书(汇总19篇)

    学校是知识的源泉,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科,让我们可以广泛地学习和成长。下面是一些学校中的活动推荐和参与方式,希望你可以积极参与并收获成长。尊敬的校领导:您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