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大全9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温柔雨最新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大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一

孙同钢

(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高级中学义教部)

摘要:在音乐的学习中,学生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也是音乐学习中的重点。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调整好自己的节奏感、提升自己的节奏感,是音乐学习的重点。当前的教学情况下,已经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成了教学大纲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让学生找到音乐中的节奏感,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节奏感

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培养。在当前的教学情况下,教师遵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手法和教学模式非常落后,有些教师甚至于连节奏感的概念都不清楚,所以,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节奏,让学生肢体随着节奏摇摆,从而深入感受到节奏对于音乐的意义。同时,学生也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独特方式,并且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完善自己。初中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认识音符,更是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所以,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在初中音乐节奏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节奏的认知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会将节奏感与相关的观念混淆,导致学生没有展开有效的教学。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节奏是音乐的一种形式上,没有确切的概念,这就是教师的认知不足导致学生的认知不足。所以,教师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并且让学生在日常的训练中,锻炼自己身体的节奏感,让节奏感的.概念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

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学生没有音乐学习的实践与时间,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进行音乐的独立学习,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不明确。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就无法通过肢体与感官来感受音乐,就不能将音乐中的节奏感通过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无法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就没法进行更为有效的音乐学习。教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背诵音符,非常枯燥乏味,学生找不到学习音乐的兴趣,自然就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了。

3.节奏感的训练方法非常不适合初中阶段的训练

教师在进行节奏感训练的时候,往往拿着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比较难,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音乐教材上,注重的是学生的歌唱,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所以,学生只是掌握了歌唱的技巧,只是单独进行歌唱,而不会有较好的节奏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找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途径

1.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音乐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在节奏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自主权,进行音乐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找到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薄弱处,从而与教师交流并进行改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学生认识音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对音符的有关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关于音符的知识。教师可以先不急着对学生进行音符的指导,而是让学生朗读音符,让学生在音符的朗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感。教师也可以与其他教师一同上音乐课,让学生与其他班的学生交流,完善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乐学习方式。

2.为学生创设听音乐的教学环境

学生听音乐的过程,就是培养节奏感的有效过程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倾听音乐,找到曲子中的节奏感,与自身所理解的节奏感相结合,然后明白自己对于节奏感的独特理解。对学生进行听觉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听音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节奏感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易走神,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音乐节奏上,能够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节奏感培养。学生通过倾听音乐,可以让肢体做出有节奏的晃动,以增强自己的节奏感,并且在音乐课堂上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例如,在学生听《祝你生日快乐》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找到节奏,随着歌曲进行轻声附和,逐渐找到音乐中的节奏感。

3.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通过歌曲里面的语言,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汉语的语调与语速可以让学生找到一定的节奏感,然后再将节奏感运用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例如,在诗歌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汉语的节奏感,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效地找到节奏感。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节奏感检查,掌握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掌握状况,针对学习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所以,教师就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

总之,节奏感是音乐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学生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乐庆。浅议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05)。

[2]吴学思。趣为知之帅知为趣之母:浅谈美术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同步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36)。

[3]周庆。体验和参与:拉近音乐和学生的距离[j]。学周刊,(04)。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二

引言:在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要通过参与语文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是学生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1]。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的印象进行评判的重要因素。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可以通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展现出自己为人处事的缜密态度。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准确流利地向其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会对人际关系的拓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以课文朗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这就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注重课文朗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采用分小组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在进行分组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带头人”的方式,让这名同学带领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进而通过开展小组之间的朗读竞赛的方式踧,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2]。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描绘闰土这一人物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如文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这句话表现的是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的性格特点,“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表述的是中年闰土的生活处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针对课文中人物角色众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从范进、胡屠户、张敬斋和邻居等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针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3]。在课外活动的设置过程中,一些教师通过辩论会的设置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些教师通过开展课前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上讲台为大家讲故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一些教师借助朗诵比赛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来看,辩论会、朗诵比赛和课前演讲活动的应用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口语训练以外,写作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一些教师在写作训练中采用的是为学生布置话题作文写作任务的方式,这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发挥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作文讲评环节,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中选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的方式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构建竞争氛围的方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共同组织作文友谊赛的方式,也可以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论:表达能力是让学生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入手,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三

在审美情趣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松江区洞泾学校黄剑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在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它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实,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语感”问题,认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先生更是明确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在审美情趣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本网网收集)

一、在“真”的情感交流状态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他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马克思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感情的传导者。“亲其师,信其道。”在情感的陶冶过程中,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的情感传递有时是细微的,点点入心田式的;有时是强烈的,声声震憾着心灵。但无论是怎样的传递,交流,情都不能失真。教师应用真情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心声。我在上《歌声》一课时,在教到面对汹涌的海浪,小姑娘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继续歌唱,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激昂,随着海风飘到很远的地方,给遭受海难的人们带来了动力。在观看的发生海难的视频后,学生对人们在海难中的求生欲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大自然发怒时的可怕之处。紧接着,我慢慢地拿起课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一段文字。我的情感拨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朗读时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小姑娘勇敢无畏地形象在学生心中也油然而生了。

同样的真情实感在《掌声》一课中也能体现出来。课文描写了一个腿有残疾、个性较强的孩子小君,在新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她上台讲故事,我问大家小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那她会怎样来看待自己呢?随着学生的回答又问,如果她是我们的同学你会怎么样对待她?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此时,我顺势而下,文中的同学们是怎么鼓励小君的?引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指导读好这两句话。再想想平时我们老师和同学是怎么样去帮助和鼓励那些有困难的学生的,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这种友谊,在回归课文朗读中,学生们读得声声入耳,句句有情,完全融入了文中的故事内容之中。

如果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言、神情、动作的传递中得到可亲、可信、可敬的情感信息,不能感受到与作者同样的真情流露,那么作者再强的感情在学生心目中也难以产生共鸣,更谈不上语感的培养了。

二、在“美”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中是独具特色的,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从朗读入手。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到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如果没有由外到内的吸收,就谈不上内化的感受,更谈不上语感能力的培养了。由此可见,朗读训练与语感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而朗读必须是“美读”。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听别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美的欣赏,一条语感培养的必要途径。观看了浙江省特级教师王雷英老师在上《月光曲》一课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好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她让学生聆听月光曲的片段,听音乐后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设计朗读训练如下:

师: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个别读有关语句。

师:从这段话中,你想象到哪些画面?

生:各抒己见。

师:那你能把想象到的画面美美的读一读吗?

生:自由读――个别读。

师:课件出示画面,配乐范读。

生:再自由读读――配乐配画读。

在回读全文时,教师又利用分角色读,配乐等情境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绘声绘色的情境中,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

春天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个季节,风和日丽,花红柳绿,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我在教三年级新课程《春的消息》这首诗歌时,通过逐步去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激发他们回归大自然的情感,读出美的感受。

上课时,我先问同学们喜欢春天吗?回答当然是异口同声的,喜欢。“那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子的呢?”自由读诗歌,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心中渴望的春天景色。“作者眼里春天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美好的春天吧”,学生再读诗歌,从中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学好了,我带着学生们去欣赏了我们校园的春天,再次去感受春来的消息。在文章中逐步去引导学生美好的意境,通过对春景的观察及音乐的配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律,培养了学生美的语感,体会了大自然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固然重要,而“美”的感情朗读训练更重要。如果学生每天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用饱满的感情朗读课文,与作者同悲同喜,声声入情,入情悟理,自然会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感情饱满的朗读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三、在“准”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例如小学二年级《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通过对西双版纳植物、动物和当地村子的描写,表现出西双版纳美丽和富饶。文章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和动物的王国,还写了别有情趣的风土人情。我在学生对西双版纳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观看录象),再让学生对一些重点句、关键词进行精读。如第五自然段:“走进西双版纳的村子,你会看见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通过课前的学习掌握,知道西双版纳的特有风情,来理解“别有情趣”的含义,什么样的情况才是“别有情趣”的呢?还有些词语如“耸立云霄、悠然自得”等的教学理解,就这样,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中最能引起学生美感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精细研读,咀嚼揣摩,从而使学生欣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形象,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唤起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激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在“深”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培养语感。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必然伴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段之中,教师应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关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李吉林老师曾指出:“学生情感的产生是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必须要深入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形象之中,使学生在情感形象的感染中把握更深层蕴意。这不仅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是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一文时,我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忏悔时,在这一部分内容我做了以下的几步安排。

1、读读3、4小节,我做错了哪些事情呢,找找有关的句子?2、找到句子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做错的三件事:我不应该把狗藏起来,又不应该在小豆子找狗时吓唬她,更不应该在她受伤时自己却逃走了?这三件事情写出了我的一错再错,让学生引出词语“悔恨交加”,到这时我觉得自己很是后悔。然后过渡,我对小豆子是这样做的,而后来小豆子的病痊愈了,她是怎么对我的呢?3、当我听了小豆子的话以后,我有什么感受呢,当时的我是“又愧又悔”,我为什么愧,为什么悔呢,实际上我愧疚是因为我做错了对不起小豆子的事情,可她却原谅了我,我后悔的是不应该在小豆子受伤时而弃之不顾。4、学生读5节,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我过渡:是啊,小豆子行动不方便,更需要小狗欢欢,而我作为她的好朋友,却因为也喜欢小狗欢欢,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可小豆子却原谅了我,还把自己喜欢的小狗欢欢送给了我,她是用一颗宽容的心维护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让我们再次感受小豆子那颗宽容的心。5、学生读好第5节。

这一过程的训练,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为核心,通过两次书面练习,理解我的两次心境变化“悔恨交加――又愧又悔”以及小豆子的宽容,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地读课文,把文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有声语言读出来,进而达到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更深切的体验,引起感情的共鸣。

语感是语文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致力于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只有寓于审美情趣中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必须把以上几个环节相互融汇、相辅相成,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四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人,其中女生17人,男生17人。学生行为习惯差别大,活泼好动好玩,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学生课堂生活及教学常规不很乐观.个别学生比较懒散,好动。大多家长很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学业指导上有点力不从心。二.教材编排: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首先编排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接下来是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认字11-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下一页更多精彩“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五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江苏省大丰市三龙初级中学纪汉峰

如今社会中,定义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多。对于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纵观当今社会的人才,无不有着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需要从小培养,逐步积累。由此看来,在初中阶段,在初中生刚刚开始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时,努力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表达能力措施

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攀升,因此,要想符合社会的要求,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素质。表达能力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个人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初中生正是形成个人表达风格的年纪,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大力度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将会介绍如今的初中语文课程讲授过程中关于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提升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1.初中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关于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今,学生处于应试教育的洪流中。学习的目的只为考试取得好成绩,由此考取更好的学校。这也成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最大目标。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学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

1.1教师观念陈旧,没有及时转变教育重点

大部分教师目前的工作还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最大的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仍然在尽力让学生死记硬背下许多范文来提高作文成绩;也依然单纯地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论的传授给学生,没有很多机会让学生练习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手法,也没有花费学时来告诉学生如何在与别人交流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目前培养初中生表达能力存在的最大问题。

1.2家长意识淡薄,没有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

对于家长来说,将学生送入学校,都是为了其能够有一个锦绣前程。家长的这种意识无可厚非。然而,空有良好成绩却不懂沟通,我们相信,这样的“人才”并不能够在如今社会上有更好的生活。和家长能够有效的沟通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若家长能够重视学生表单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与人沟通方面,而不是单纯地、技巧地写作文式表达,那么学生与教师也就自然而然的重视提升表达能力了。

1.3学生观念薄弱,没有主动锻炼表达能力

在教师和家长联合营造出来的应试氛围,学生学习时并不会将学习重点放在自身表达能力的培养上。他们想法设法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以期望能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与鼓励。他们甚至没有想过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初中生如果不能树立好培养表达能力非常重要的意识,那么,即使家长与教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表达氛围,也是枉然。

2.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上文中介绍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存在的各种问题,现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够容易地一蹴而就。那么,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成为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当务之急。以下将具体介绍如何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2.1转变三方观念,充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这里的三方指的是:教师、家长与学生自己。无论理论知识有多么丰富,也无论我们心中如何明白良好的表达能力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只要我们的观念不改变,依然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那么,有再多解决措施也举步维艰,难以实施。例如:在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为例,在文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阿长与作者交流的片段,其中包括除夕时候,阿长对作者的主妇以及众人对阿长的祝福。这是这篇课文描写非常生动的片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呢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争取达到一样的生动有趣。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家长与学生自己也是如此,创造氛围主动练习,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2学校加以重视,举办活动吸引学生参加

如果只是教师、家长与学生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学校必须站出来,为学生提高其表达能力创造更大的平台。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若以“母爱”为主题,则可以锻炼学生向父母表达爱与感恩的能力与勇气;若以“风景”为题,则可以锻炼学生描述自然地理环境与风景的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举办辩论比赛,比赛的主题就为“初中生是否应该提高自身表达能力”,若活动能够成功举办,学生自然就可以在其中了解到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与意义。同理,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前提下,在新开设课堂上教导学生如何开发自己的思维,与不同身份的人如何交流。在这其中,教师要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地、勇敢地与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在这类课堂上,学生可以就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无主题表达能力。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境,在不同情境中确定不同主题,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白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意义,又可以在行动上鼓励学生主动交流、主动表达。

3.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学校与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教育与成长绝不能够仅仅靠成绩来衡量。学校与教师应该采取措施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下来;家庭方面,父母要切实为学生创造出吸引他们表达的氛围,学生也应该主动学习,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柳建萍,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j],魅力中国,(2)

[2]刘瑞清,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j].文科爱好者,(7)

[3]李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华章,(24)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六

摘要: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神奇力量,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这样亦能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有所成,学有所获的目标。

关键词:地理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一、前言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地理,用探索之心去学习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价值观

价值观能够影响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传递出价值观,学生会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初中是学生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时间,学生会在无形中受到老师的影响,根据老师传递的价值观,对其加以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的未来,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发展。所以说,在学生的初中教育阶段,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价值观,以便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做到明确学习价值观、培养学生素质、传授地理知识。

1.培养学生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递精神文化,使这种精神转变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要经过质变的飞跃,才会实现学生的兴趣到志趣的飞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成绩的重视,因为培养学生素质、明确学习价值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

2.明确学习价值观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价值观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学生明确学习价值观,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也能够使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毫无目标。这样,学生在突破自我时,会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会对学习更加有兴趣和动力,促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精神价值和人生追求。学生应该理解学习具有的价值,学习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用正能量影响学生,为学生传递学习价值,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在积极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影响下,学生会拥有更多的热情去积极主动学习。

3.塑造地理学习的价值观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习地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升思维方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这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地理学习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根据现实需要,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状态,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完美开篇,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初始印象就在于新课教学的开始,所以导入新课的方式非常关键。巧妙的开端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感到好奇,充满求知探索的欲望,最后达到喜欢听愿意学的效果。而地理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妙、博大的学科,巧妙讲解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或者地理事件,并配以形象生动的展示,那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大增,从而产生求知探索的心理和行为,在疑惑、探索中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积极主动思考,产生学习兴趣。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巧妙地进行新课开篇,吸引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2.灵活教学,营造氛围

“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是学者赞科夫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能够一味地灌输知识,因为这样会让学生失去积极主动性,作为被动的客体而存在。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有趣的地理学习内容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困难内容,应该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将其转化为易懂、有趣的知识,或者难易结合进行教学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践,加深理解

地理与实际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地理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真实情境,这样课堂就会变得活跃有趣,而贴近生活的地理现象也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也要联系现实,注重实践活动,一定的实践体验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换成实践体验,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地理学习的必要性。

四、结语

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设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向往和乐趣,从而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并且产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并且不断研究革新的问题。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七

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例如课文《军神》第7段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不了解刘伯承作为一名军人,为了革命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这一背景,教师只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刘伯承的精神之美。实践证明,诵读既能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又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更生动地体现出来了。

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要领会意境,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像,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像再造的过程。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现草原的绮丽风光,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把想像的画面画一画。学生们就如亲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了。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像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出色散文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像《岳阳楼记》、《最后一课》等篇中的爱国情;《背影》、《散步》篇中的家庭伦理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春》、《济南的冬天》中对祖国江山的热爱情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一篇课文最好要明确一个激情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岳阳楼记》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目标;《祝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罪恶;《陋室铭》、《爱莲说》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与课本的人物交谈、让课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去净化学生的灵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的放天地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意识结合起来。

从古典出色作品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学习高中课文《离骚》时,让学生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究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不要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就是爱国的表现。因为在他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不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要说:写作文并非难写,而是缺少生活素材,缺少真情实感。比如校园,在一些学生眼里,觉得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而在另一些学生的眼里却又变得色彩缤纷,千姿百态:校园的花坛、小路、教学楼的宣传展示窗、班级的每期宣传板报等都成为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一个善于发现美,一个却不能。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人一事,用我笔写我语,以我语表我情,以我情去感人。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文如泉涌,文章读来才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叩开别人的心扉。

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增加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给学生提供拓展视野的机会,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我准备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愚公移山》《三峡工程》,让学生讨论今天我国的三峡,工程。三峡工程能够使“高峡出平湖”,工程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这项工程并没有神仙相助,都是靠人力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的。时至今日“愚公精神”是否该重新解释,学生讨论热烈,讨论结果众说纷纭。这时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给学生主动权,能自读、自评、自解所学内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课程生活化

从创设优化的课堂情境入手,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更加具体地联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在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起来容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这样就能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且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无需搞得程序太多,而要简单明了,线索清晰,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活动为主,突出教学目标,采取生动活泼的、有创造性的、又实在的教学方法即可。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经过归纳提炼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知识,现在当我们教授一门理论知识时,就该把知识再一次还原,使之融入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习者感到亲切,教学越贴近生活,课堂就越有生机。但是从理论知识到生活实践之间,采用什么作为两者“贴近”的媒体,是教学艺术所必须深思的。就如同几何学认识世界是从点开始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从点人手,把知识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多视角观察,挖掘资料意义

传统教学就如公路上竖立的路碑,在路人眼前一闪即过,而现代教学则应是能让人驻足的购物亭。语文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资料的收集过程,我们传递给学生一些原始的资料,但这种资料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编排句段,我们却无法教会他们产生灵感,如何充分发挥思维的自由性去捕捉一个新颖的构想,我们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个表象而不是灵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培养一个人有深切敏锐,活跃的洞察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美丽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艺术,让他们有意识地反复揣摩手中所得的资料,多方位、多视角地观察分析,挖掘资料的内在关系和意义,然后等着豁然开朗的那一刻,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撑起整个天空。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气氛的创设基本上是由教师来一手把握的。现实情境下,教师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课前,教师可能会遇到种.种或令人兴奋或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我们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情归入到具体的教材文本与教室环境之中,不应该受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烦扰。要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天性敏感,会随着教师教态的阴晴不定来察言观色,如果教师喜怒无常,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去,他们就一定会偏离教材文本,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揣摩教师的心理之上,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的教态在语文学科中的表现就如一位艺术表演家一样,应该随着教材内容文本而或喜或悲,在讲到有关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就应当气势昂扬,蓬勃向上,透露出对于祖国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当讲到相关缅怀革命先烈的时候,教师就应当韵味悠长,余韵无穷,充满对于这些革命先哲的怀念与崇敬;讲到相关屈辱的历史时,我们自然也就应当充满无限的愤懑与感慨,让学生在教师教态的影响下随着课文内容或喜或悲,让他们在文章内容的洗礼之下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很多年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桎梏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变得有些本末倒置,其具体表现之一便是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是写就是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从学生的年龄规律与认知特点出发,而是施以一味的强硬灌输与反复练习,不是分析主题思想就是概括大意,这样一来,严重影响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这种现状,从小学阶段学生爱玩的天性出发,笔者建议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多引进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譬如,在声母与韵母的搭配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班里的男生充当声母,女生充当韵母,通过在黑板上出示不同的音节,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组合。这样一来,学生在活跃兴奋的课堂氛围中自然将课堂知识进行了深化,优化了课堂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生字教学中,也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方面,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有很多教师怕影响了教学成绩,便把所有的课时上成了讲授课,在不断挖掘与反复练习中进行教学。笔者以为,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语文学科不同于理科,不能仅靠反复练习来提升教学成绩与学生能力。我们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当中,重视口语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由于形式新颖,对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大有裨益,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活动本身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极佳途径,让它们与阅读课程配合开来,一定会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八

月考已经结束了,为了加强以后的教学,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本次月考做个简单的分析:

本次月考参加人数共有58人,总分4719.5分,平均分81.4分,全班考试90分以上的有15个同学,80-90分的有29人,70-80分的`有11人,60-70分2人,不及格1人。

第一大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失分不多,我们要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集成堆,要把基础知识日日清,本次考试我班平时认真的学生答题比较好。

第二大题,这个题主要考察学生们能力灵活运用。其中第一小题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和第三小题修辞手法失分较多,但是从学生们的答题上看部分学生做的还是很好的,平时学习不扎实的同学失分多。

第三大题,判断题,题不难,但知识点多。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四大题,根据课文理解填空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要难,考到课文结构、课文体裁、课文主要内容和所揭示的道理等,失分严重。

第五大题是阅读短文。课外阅读《母亲的劝导》,学生们作答的很好,几乎没有出错的,这与平时的学习、理解、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主要考察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还是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还很薄弱,经常读书,经常训练,相信学生会慢慢掌握要领的。

第六大题是作文。要求写一位自己敬佩的人,是考察学生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部分学生能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胡编乱造,写不出真情实感。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语文教学经验分享篇九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审美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了,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教师要把审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或语言进行传授,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课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业有关的儿歌、童谣、故事或编排一些有趣的游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给学生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就采取了游戏教学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引导学生做吹泡泡的游戏,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在阳光的照射下,透明的泡泡呈现出的颜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在作画时,学生们抓住吹泡泡动作的特点把形象画得生动、逼真,同时在给泡泡涂色时,色彩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只涂单一的颜色。在欢快热烈的游戏氛围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引导学生欣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

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美术不仅交流感情而且也交流思想,欣赏的过程不仅仅是以愉快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不仅多角度地学习和认识了自然的美和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而且通过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还能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的能力和掌握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文明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美术欣赏可以是专题欣赏,也可以是进行随堂欣赏,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画展。教师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美术作品中的造型与色彩。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结束后,教师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不足,容易在欣赏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做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例如在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我先向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画时的第一印象和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与画面有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我把有关作家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对画面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个过程中,对于作品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和发现美,并学会欣赏美。

学生的审美教育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生活,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游览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美的存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景象,如花朵五颜六色丰富的色彩,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如同小女孩儿穿着绿色的长裙在翩翩起舞。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特征的了解去领悟大自然的美感意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风俗人情,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如《我的家乡》等与自然社会有关的课业内容,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如过年时逛庙会、放烟火、踩高跷等家乡特有的风俗。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去发现自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从中学会欣赏美,进而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要将外在美和内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表里如一,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意义:

一定的艺术趋势和审美理想影响着青少年审美观念的形成,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制约着青少年审美发展的方向。因此,认识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基本特征,加强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兴趣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只有当人们征服某件事物时,他们才能感觉到某件美好的事物。在某种意义上,美学是人类征服力量的表现。因此,美学的提高有利于人们征服自己,征服山水会赞美山水。

审美情趣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直接的、感性的审美评价和态度。

它主要表现为个人主观爱好的形式,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人们审美趣味不同的原因不仅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有关,而且与他们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兴趣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以人们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为基础,以主观偏好的形式形成和发展对客观美的理解和评价。它不仅具有个体特征,而且具有社会、时代和民族特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