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 梅花的诗句句(通用15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文轩最新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 梅花的诗句句(通用15篇)

一分钟,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微小片段,也可以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一分钟内如何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态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一分钟的时间管理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一

关于梅花的诗句(精选60句)

中国最早的诗句为律诗结构,格律要求严格,比如先秦时期的诗一般每句四言,见于《诗经》。后发展为五言或七言律诗,见于唐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精选60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2、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3、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6、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7、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崔道融《梅花》

8、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齐己《早梅》

9、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11、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

12、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13、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

1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5、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梅花绝句》

16、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早梅》

1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18、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19、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20、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崔道融《梅花》

21、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22、去时梅萼初凝粉。——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23、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

2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26、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柳宗元《早梅》

27、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28、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29、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30、高情已逐晓云空。——苏轼《西江月·梅花》

31、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懈恋花》

32、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33、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34、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5、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6、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7、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8、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梅花》

39、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40、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41、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42、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李清照《临江仙·梅》

43、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44、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45、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46、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47、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48、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49、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50、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5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5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5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5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5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56、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

57、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58、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59、天涯也有江南信。——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60、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二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孤雁儿》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销金兽”。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

《孤雁儿》作者简介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三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作者简介

张谓(?—约778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年间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

《早梅》简介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四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作者简介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梅花绝句》简介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荫补登仕郎。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绍兴二十三年(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五

《早梅》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早梅》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早梅》原文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早梅》注释

(1)孤根:孤独的根

(2)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早梅》译文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早梅》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早梅》作者简介

齐己(863?~937?)唐代僧人,著名诗人。俗名胡得生,唐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人。出家后栖居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有《白莲集》。存诗十卷。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六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作者简介

张谓(?--777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代。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年间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七

官舍早梅

作者:张谓朝代:唐体裁:五律阶下双梅树,春来画不成。晚时花未落,阴处叶难生。

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鸟惊。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

关于梅花的诗句——《早梅张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八

安石《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苏东坡《红梅》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宋·苏轼《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白居易《新栽梅》莫怕长洲桃李嫉,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今年好为使君开。

元·王冕《梅花》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元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元王冕《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玉楼春.红梅》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柳宗元《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江梅(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己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坭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九

芳草茸茸没屦深,

清和天气润园林。

霏微小雨初晴处,

暗数青梅立树阴。

《春晚杂兴》作者简介

方回(1227~1305),元朝著名诗人、诗论家。江西诗派殿军(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属浙江)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以至老死。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很喜欢王维的一首诗,与故人言短情长的对白。浅淡干净的诗意中充满了两个字:故乡。

这让我无端地想起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它拥有温暖的枝干和苍老的皮囊,树下总是守着那些愿意等待我们半生的人。

太多人讲述过孝的含义,但我始终以为,那是一个游子寻找故乡的故事。

打小生长在故乡里的人都渴望早点长大,早日去向那个宽广的世界里闯荡。也许离开时雄心壮志,无甚哀愁。但他们身上永远衔着一根扯不断的线,教他思念,教他牵挂,教他回首忆往昔时,发觉故里一草一木皆有情。

这是一种生来存在的爱,凝在骨子里,在爱中我们懂得报答。孝因爱而生,并把爱世代延续下去。亲情是本能之爱,所以孝发乎心,发乎情,知恩知孝之人必是深情之人。孝是游子的家书,从不需要粉饰,它只知道千程万程,心无旁骛,将游子的关怀迢递故乡。

四书五经从古代追赶到今天,向我们昭告着它严苛的条例。然而孝是没有准则的,孝心不会是白纸黑字的经文,但依旧是游子闯荡四方所背负的信仰,是菩提树下一颗有灵性的种子,心怀慈悲种下它,于是我们就拥有这对所爱之人最美好的关怀与报偿。

哪怕千山万水,赤子之心如是。

从咿呀学语时我就常与姥姥姥爷在一起,吃他们做的饭菜长大。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我太熟悉,从院门向家中曲曲折折的路,闭着眼也能走过。这绵长的爱平稳地镶嵌在岁月的纹理中,年复一年。有一天我走到楼下时抬头望,姥爷正巧站在窗边向下看,看到我时他一下子笑得很灿烂。那由衷的开心让我陡然心酸,我突然迷茫了。或许我们不曾真正了解他们深沉的感情,或许那些自以为是大张旗鼓的孝心远不如安静的陪伴更能带给他们幸福满足。

当呵护我们长大的人默然老去,我们就会明白,他们所希求的,只不过是那个昔日他们怀抱中的孩子,可以偶尔放慢脚步等等步履蹒跚的他们,可以耐心地坐在他们身旁,听他们讲一讲年轻时的琐事。

我想孝一定是一个古今难解的问题,连孔子的各路弟子也争相向老师请教。孔子的回答从“不敬,何以别乎?”到“色难。”再到“有酒食,先生馔”。唯有一句话令我感到亲切感动,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的心永远为子女保留,无论长多大,走多远,父母的喜怒哀乐永远活在子女的身上。所以子女一生健康平安是对父母最大的慰藉。这时的孔子才真正散发着仁者的光辉,不是作为一个冰冷的政治家,而是以子女,以父母的心情来为孝释义。这样的解答也许并不准确,它是不对等的付出,但至少是那个时代孔子为数不多的流露真情而非崇尚礼法的声音。

很小的时候我们有伟大的愿望,希望成为最了不起的人,给父母、家人最好的生活。而长大后我们变得平凡,却更懂得如何用孝心诠释幸福。可很多时候当我们成为幸福的平凡者,他们却等不及和我们一同幸福而平凡着了。姥爷年轻时是军人,如今喜欢和昔日的战友打电话叙旧,我常听见他在电话中说,你知道吗?那个谁已经走了,还有那谁,他当时是排长……听着听着,我想立刻冲过去拉起他的手,陪他们出去走走,穿过车水马龙,走过大街小巷。原来他们还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只是我常常在想,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会成为天南海北飞翔的游子,每一双父母之于自己的孩子,都是游子身后一片属于过去的乡土,或是脑海中旧窗前一株更兼风雨的寒梅。一代又一代,故乡目送着游子远离自己的时光,他们山水兼程去向远方,却只为有一天衣锦还乡。可这一切风尘仆仆的岁月过后,故乡早已不复当年的故乡。

但他们仍会心满意足地为这等待半生。

孝是游子的爱,是岁月旅途上深沉的关怀,是为半生情意去用力地偿还,是从不曾远离那片炽热苍茫的土地。

那终究会是我们的故事。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启程,后来的我们也会成为另一个专心等待归人的故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十一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十二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杂诗三首·其二》鉴赏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十三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赏析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十四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日夜》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代表作品。此诗从正月十五夜的灯光下笔,总摄全篇,写出了大唐都城的游人之盛。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王安石写的梅花的诗句篇十五

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陌上风光浓处。第一寒梅先吐。——李弥逊《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

4、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5、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张炎《疏影·梅影》

6、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7、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8、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9、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10、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陆游《梅花绝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