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反思,不断提高。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示例,欢迎参考和借鉴。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一
学习目标:
1.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2.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分析归纳本文的主题。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广告的确有些夸张,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两罐饮料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李子明是一个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那我们会感受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个类似的.故事,去认识一些似曾相识的人。
1、 经历一段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或短语,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妈妈和怎样的小亮。
甜甜的泥土, 的妈妈, 的小亮。
(2)阅读、思考。
(3)大组交流、教师点评:
2、 体验一种滋味
妈妈给孩子送来一包奶糖,本来是件很普通的事,可这包奶糖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番滋味,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品味小说,一起去咀嚼这种滋味。
(1)选择自己感受最的语段反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验到了怎样的滋味。
(2)品味、交流
(3)教师小结:
二、精读课文
1、收获一点启示
大家读得真好,让人觉得这个故事好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这一方面要归功于作者极富特点的描写,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的描绘再现了生活,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同学们富有感情的朗读,用有声的语言艺术再现了蕴涵在文章中的感情。不过,有些地方我还不太明白,也许同学们能给我一些启发。
(1)默读课文,思考:
a、王小亮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
b经历了这些遭遇,小亮的心里为什么还会充满阳光呢?
(2)小组讨论
(3)大组交流、教师小结:
a、我们常常把大地比做母亲,因为它宽广、深厚,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致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b、从外因来看,小亮的遭遇虽然是不幸的,但是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心以及妈妈的爱滋润了小亮的心田,驱散了这些不幸,使他心中充满了阳光。
从内因来看,小亮的心理之所以充满了阳光,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乐观的精神,和一颗感受爱的心。
三、拓展延伸
1、传递一片温情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新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地感受身边的爱,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也希望我们能将这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小亮有着同样遭遇的孩子。在9月29日的心理访谈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多多是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13岁的女孩儿,在她三岁的时候,由于爸爸酗酒成性,成天打骂她的妈妈,妈妈忍受不了,只能与爸爸离婚.由于身无分文,只好把小多多留给了爸爸,一个人到北京去闯荡.妈妈走后,爸爸也走了,留下多多跟着奶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妈妈在北京省吃俭用,拼命干活,四年后终于开了一间服装店.于是,她到处打听多多的下落,每年都抽空回去看多多,可多多就是不愿认妈妈,既不看妈妈一眼,也不跟妈妈说一句话.更不愿意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感到非常伤心,她不知道女儿怎样才会原谅她,她当初也实在没办法呀!
2、 请你以小亮的身份对多多说一句话,帮多多的妈妈劝劝多多?
3、大组交流(理解、勇敢面对生活、学会接受、珍惜现在、学会感受)
教师小结:把母爱当作是一架架高耸的天线,让我们接受并传递那快乐的电波;把爱母亲谱成一支支动人的歌谣,让我们吟唱并回味那永远的旋律;珍惜爱吧!储藏爱吧!
四、课外延伸: 从文中任选一个场景,改编成电视文学剧本。
要求:1、通过人物对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恰当地选择一个特写镜头。3、适当进行环境描写。(不必拘于原文语句,可根据故事内容适当补充情节。)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识字、学词,对故事内容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
1.写好“犭”的三个字。
2.在朗读感悟故事中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
2.同桌互相读课文,在互读互听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用读句子的方式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在潜移默化中识字学词。
1.认识“狐狸”、“葡萄”等词语,书写生字。
2.观察图画,简单了解狐狸的做法。
(二)学习课文2—6段,在充分的练习后朗读对话。
1.图文结合,感悟松鼠和兔子的想法。
2.师生对读兔子、猴子和松鼠的对话。
3.分角色读课文的1——6段。
(三)学习课文第6、7、8段,在扎实的语言训练中积累词语。
1.朗读、体会写小猴子的句子,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
2.体会“大口大口”的用法。
3.图文结合,体会兔子和松鼠的心理以及狐狸的想法,在扩展说话中领悟文章内涵。
四、巩固识字。
五、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表演课文;。
3.学写其余生字;。
4.阅读课外故事。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三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香甜的水果。
2、学习用橡皮泥做各种水果的方法和步骤。
3、能正确选用橡皮泥做自己想要做的各种水果。
4、通过展示、评价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并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目标1、2、4。
目标3。
橡皮泥、范作。
橡皮泥、各种色彩的纸版。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材料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指名把自己知道的水果说给同学们听听。
2、指名说说你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喜欢?
3、教师出示范作,让学生说说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4、观察并说说感受。
5、学生说后教师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观察、欣赏、讨论,幼儿教案《香甜的水果》。
(1)学生独自观察、欣赏书中作品,自我感受、体验。
(2)同位交流自己的'感受。
(3)同位交流用橡皮泥做各种水果的方法。
(4)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5)教师小结。
2、教师引导观察、学习做法。
3、出示范。
(1)欣赏。
(2)引导分析。
(3)讨论、总结方法和步骤。
4、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2)指名演示,师生观察。
四、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五、课堂小结。
1、展示优秀作品,师生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
捏一捏搓一搓。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借助插图,了解童话内容。
4、学习通过神态、动作描述的方法。
5、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重点:借助插图,了解童话内容。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难点:学习通过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两教时。
教学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童话的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我什么喜欢?
二、识字写字。
1、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识字:学生观察图画,教师出示汉字。
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识字汉字。
5、教师检查识字情况。
6、写字指导。
三、出读课文,了解童话古事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图画,说说童话故事的内容。
2、看图听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
借助插图了解内容,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图片、投影。
一、复习导入。
出示插图,指名逐段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
二、小组任选自然段,练习朗读,体会童话内容。
三、小组展示:比赛读出语气。
四、重点品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五、六段,说说你的想法。
六、思考: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七、小组练习看图复述课文。
八、小组合作,自编、自演童话剧。
九、板书设计。
狐狸、小松鼠、小白兔:葡萄是酸的!
小猴子;葡萄是甜的!}应亲自尝试。
十、作业。略。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感悟。3.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3.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六
酸的和甜的》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童话故事讲述,“狐狸吃不到葡萄说是酸的,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而小猴子亲自尝到了甜葡萄。”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尝试的道理。
课文篇幅长,涉及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利用课文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识字、阅读。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抓住联系,训练语??
本文出现的事物较多,相互联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理清“人物”和故事之间的联系,利于理解文章内容。由读到说,说了再读,扎实地训练了学生语言,同时学会正确用词,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故事中主要“人物”是狐狸、松鼠、兔子和猴子。狐狸是生气,说话该用气愤的语气。松鼠、白兔是相信狐狸的,应读出相信的语气。猴子聪明、勇敢,应该读出自信的语气。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
再是让学生猜想“人物”的心理想法,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说话的表情、语气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对话“表演”出来。
三、引导思索,突破难点。
猴子与松鼠和白兔的对话是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松鼠、白兔为什么会相信狐狸的话?2.猴子为什么会大口大口地吃葡萄?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因为狐狸很聪明,聪明人的话都是正确的。猴子才是真正的聪明,因为他“望望葡萄”说明他在认真分析,然后亲自去尝试,才让他判断到葡萄的味道是甜的推理。最后学生明确,处理问题应去尝试、体验,不要亲信别人的话。
整节课我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动物们语言、动作的语句,读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小狐狸和小猴子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感情朗读、表演做好铺垫。但在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上,语言有些贫乏,没能在学生最需要鼓励时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七
1、把握文章中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
3、体会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品味作品中朴实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研习课文。
1、词语补充注释。
宛如:正像,好像。愠色:恼怒的脸色。踉跄:走路不稳。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貌。
2、通读课文,按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哪几部分?各写了什么资料?
提示:第一部分(1---5段)破题。透过景物描述交代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
第二部分(6----8段)故事的开端。这一部分透过对\\'她\\'的行动和语言描述,表现她内心的震撼和悲痛。
第三部分(19段)故事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写王亮得到糖后的欢乐情景。王小亮得糖后,惊喜极了,为什么如此惊喜?因为\\'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有吃尝过了\\'表现她失去母亲已有很长时间了。
第四部分:故事的高潮。这部分是写王小亮在家里受后妈虐待的状况。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透过这部分的描述出孩子期望离异家庭能破镜重圆的迫切期望。这也是千万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共同愿望。
3.甜甜泥土的含义是什么?(同学们展开讨论)。
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杯具…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甜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4.你能归纳本文的中心吗?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这篇小说透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间的至亲至爱就应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5、本文的写作特点你能不能谈一下?
提示:
(1)立意新奇,结尾惊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为春泥更护花)(2)结构严谨,妙用比较手法。
作业:机动探究题。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齐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地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感情地看图复述故事。
3、懂得做事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懂得做事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课件、生字卡片、动物图片。
1、出示生字词认读,读出词语的味道。
葡萄 一串串 狐狸 硬 酸的 迫不及待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这个故事多有趣啊,大家都看得入迷了。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小动物。)
2、那么谁认为葡萄是酸的,谁说葡萄是甜的呢?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课文在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习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2)现在,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能把小狐狸着急的样子读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生自由练读句子。 师指名试试。
(4)可是他一颗也没摘到。真把他急坏了!现在,咱们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读得最着急!
生齐读。
(5)这时,小狐狸又说了什么呢?可以加上喜欢的表情和动作。
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6)请想当小狐狸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看谁的表情和动作最好!
(7)这个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你弄明白了么?
4、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那小松鼠和小兔子为什么也说葡萄是酸的呢?咱们接着往下读课文。我来读前面的部分,你们读小松鼠和小兔子心里想的话。
(2)读到这就得想一想,小松鼠和小兔子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
(3)那它们俩都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去试过吗?
(4)是不是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都和小松鼠和小白兔一样的想法呢?
(5)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小朋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你可以自己大声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
(2)现在,同学们你们看,小猴子望望架上一串串紫红紫红的,水灵灵的诱人的大葡萄,他就迫不及待地爬上了葡萄架。
(3)请你们读一读下面两句话。
出示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生自由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一样。造句。
(4)我们还可以说小猴子怎样爬上葡萄架呢?
(6)那谁愿意试试把小猴子迫不及待的样子读出来呢?
(7)现在咱们男女生比赛看谁读得好!
(8)可正当小猴子摘下一串葡萄要往嘴里送时,小兔子来了,他是怎么阻止小猴子的?
(9)小猴子相信他的话了吗?
(10)同学们请看,同样是写小猴子吃葡萄,你认为哪句话更好呢?读一读,同桌讨论讨论。
课件出示句子:
1、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11)你什么时候大口大口地吃过东西?
(13)想读的同学咱们站起来一起读,可以加上喜欢的动作。
6、学习五、六自然段
(1)小松鼠和小兔子见大家吃得这么开心,也忍不住了,摘下一颗放在嘴里,——啊,真甜!
(3)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你们明白了吗?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小动物都很喜欢你们,那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够像小猴子一样,勤于思考,任何事情都要大胆地去试一试,那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五、表演童话,师生评价
1、这些小动物多可爱啊,那你们想不想演一演呢?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表演朗读。
3、请小组同学来为大家表演。
六、推荐阅读:《伊索寓言》。
17、酸的和甜的
狐狸(贴动物图片)猴子
小松鼠
小兔子
(做事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亲自尝试)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九
1.说出画中认识的水果名称,外形和味道。
2.通过观察感受画面中水果的色彩和画法。
通过观察感受画面中水果的色彩和画法。
一、组织教学。
二、请幼儿欣赏名画,说说画中水果的名称、外形和味道。
幼儿说出一种水果,教师就播放教学电子资源中相应的水果照片让幼儿观看,加深幼儿印象。
1.图画中有哪些你认识的水果?
2.有没有不认识的水果?
3.这些水果都有哪些颜色?
4.你觉得这些水果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5.你吃过这些水果吗?能说一说它们的味道吗?
三、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色彩和画法。
1.画面上有什么颜色呢?
2.画家是怎么表现水果粗粗的'感觉的?(有很多小点点)。
四、请幼儿欣赏幼儿用书封底的幼儿作品,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1.戴蓝帽子的男孩在做什么?
2.其他两个男孩在做什么?
3.他们在做什么?
4.除了大西瓜,在西瓜藤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五、小结。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2、学习小说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教学重点:感受母爱亲情
教学难点:小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力量。
1、有不会读的生字吗?
2、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按照情节的发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
黯淡呆滞蹭蓦地愣怔吮涮净晕眩
按情节发展
送奶糖分奶糖埋奶糖奶糖化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观看图片感受母爱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对小亮的“至爱亲情”?
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5、从文中你感受到小亮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6、教师小结立意新颖,突破原有的母爱立意,立意升华。
7、理解结尾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很伤心,“呆呆地凝视着”,不一会后,“他又笑了”,他为什么笑?他除了想到了母爱,还想到了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像噢!)
他想到了……
想到了“过去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老师的关心;
想到了同学的帮助;想到了传达室老爷爷的关心;
想到了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关心与帮助;
教师小结:母爱已经浸润了泥土,整个大地都是甜的,人间至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
口头表达: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亲情的感悟。
讨论:小说前面写到: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现在埋藏在地里却融化了。难道地温回升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友情提示:人的体温是37℃)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还发现了什么?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一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人们非常珍惜、希望大家能快乐的聚集在一起,于是就挂出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花灯,还在灯上贴出谜语,组成灯会,吸引大家。
1、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及主要习俗。
2、观赏各种花灯,了解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3、知道元宵节是正月十五,要吃元宵。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1、请家长带幼儿观赏元宵灯会。
2、收集各种花灯的照片、图片。
3、煮熟的元宵每位幼儿一个。
1、讨论导入
(1)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2)元宵节都做些什么?
2、出示元宵食品,了解吃元宵习俗。
(1)幼儿观察元宵的外形特征,讨论:元宵为什么制作成圆的?
(2)教师小结:元宵表示团圆,表达了人们希望年年团圆的美好愿望。
(3)幼儿品尝元宵,进一步感受元宵的美好。
3、出示各种花灯,引导幼儿观赏,描述。
(1)提问:这是什麽?你最喜欢其中那一盏花灯?
(2)引导幼儿讲述元宵节观赏灯会的感受、
(3)教师小结: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人们非常珍惜、希望大家能快乐的聚集在一起,于是就挂出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花灯,还在灯上贴出谜语,组成灯会,吸引大家。
4、游戏“元宵节,闹花灯。”
幼儿分为8-10人一组,随着儿歌变化队形,比一比哪组队形最好看。
1、评价
2、总结
附儿歌:
我们排着队儿走,灯儿变成一条龙;
我们围着圆圈走,灯儿变成一朵花;
我们背靠背儿走,灯儿变成一车轮。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二
1.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熏陶的一类文章。家庭式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教育学生爱家、爱亲人是对他们进行人文熏陶的基础。因此本单元与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2.学习本节内容,要使学生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品味记叙散文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通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来学习写作自己家庭生活中最精彩、最动人的一幕,从而做到我爱我家,我爱社会的目的。
1.教师主观分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学生熟悉的,这里有浓浓的父母之爱,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因为学生有亲身体会,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在字词句方面已经不存在障碍,能明确的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会简单的运用各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情感抒发。通过本文的学习,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再次感悟,从而在生活中发现自己身边的至爱亲情。用自己的写作能力抒发自己对亲情的感悟。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思想起到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和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阅读方法上可采用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阅读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能正确认识母爱,理解母爱,从而报答母爱。
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和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母子之间的深情。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三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1、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从小动物的对话、表情中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
读出不同性格特点的小动物的说话语气,感悟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4实物尝试,提示课题。饮料。
讲授新知识。
课间活动练习。
小结。
板书。
1借助文中图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主识字、学词、学句。
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复述故事。
编排童话剧。
师生评价总结。
略加上想象,说说故事。
看图听读欣赏故事。
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2、品读句子。
先自己看图复述故事,再上台讲故事。
演一演。图片。
动画。
生字。
魔方。
多媒体。
图片。
奖品。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四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
3、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棒棒糖,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各种糖果、小棒、橡皮泥若干、大盒子。
一、教师用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你们最喜欢吃的礼物,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出示糖)。
二、师生感知糖果特征,共同交流分享。
1、你们都吃过糖吗?那你吃过什么糖?还知道什么糖?(幼儿说说自己对糖果的经验)。
2、老师这里有很多糖,请小朋友挑一颗最喜欢的糖。(幼儿分散去挑糖。)。
3、你挑的是什么糖?老师挑的糖是什么颜色的?(小结:糖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和不同形状的。)。
4、请幼儿摸摸是硬的还是软的?(用力按一下)。
5、请幼儿一起闻一闻:真香,要不要尝一尝它的味道?(要求幼儿注意:1、自己动手剥糖,不会剥请旁边小朋友或老师帮忙,不过要说一句好听的话。老师示范,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2、那剥下来的糖纸怎么办呢?不要乱扔,你们看糖纸多好看呀,我们把剥下来的糖纸放在筐里存起来,等以后再用。)。
6、幼儿尝糖果(1、尝出来了吗?说说你吃的糖是什么味道的?2、现在糖变得怎么样了?感觉糖果的变化。)。
7、糖很好吃,能不能多吃?为什么?(教育幼儿少吃糖、吃好糖后要刷牙漱口,保护好牙齿。)。
三、制作棒棒糖。
1、出示棒棒糖,老师示范。
2、幼儿自由选择颜色制作棒棒糖,教师巡回指导。
3、请幼儿将做好的棒棒糖插进盒子里,说一说:你做的棒棒糖是什么味道的?以后我们把它放到“糖果商店”游戏中去玩。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五
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幼儿园《甜甜的糖果》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甜甜的糖果》是托班本学期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准备、实施及延伸活动中都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对如何进行幼儿教师问题意识的建构做了一点尝试。
第三,班里有些孩子比较内向,有个别孩子又有点特殊,他们在全班总动员的过程中会被无意地忽略吗?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学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装饰糖果,教材中的备课建议是让小朋友用颜料涂画来装饰。通过平时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表现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只是将颜色一个接一个地乱涂乱画,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从事过多次这样的活动,没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样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针对以上两点疑惑,我在翻阅了同类教案后,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动。
这样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对为糖果宝宝做衣服的兴趣。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有趣方法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突然想到孩子们对我以前给他们变的一个魔术非常感兴趣,他们始终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白纸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出现。我能不能把这个运用到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上呢?这样也许更有意思。于是我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些小纸团,让他们在糖果宝宝身上随意地粘贴,待会老师就会让糖果宝宝的衣服变魔术!
就像在备课时所预想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课堂常规及活动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及动手能力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内容,兴趣仍然非常浓厚;有的孩子则动作缓慢,而且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们可以去帮帮你边上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师这里来领取材料,继续制作糖果宝宝。这样一来,每一个孩子又都能继续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临时调整了教学环节,活动持续的时间过长了。为了不影响下面的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在贴完之后就把糖果宝宝放到老师这里来,到游戏时间我们一起来完成最后的变魔术环节。
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有效的补充。孩子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没有因为活动的结束而褪减,因此,我便利用区域活动小组操作的优势让孩子们以组为单位,一组一组地完成最后一个“穿衣服”的环节。这样既给老师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同时也能及时地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甜甜的糖果》这个教学活动完成了,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开设了“糖果屋”的游戏,在区域内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装饰糖果的材料,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制作漂亮的糖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在托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孩子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外界的干扰、孩子的想法、教师的组织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改动生成活动环节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应该专注于“如何做”,还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调整”和“务实的反思”,每一阶段都对自己的反思进行整理,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酸的甜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六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1、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母
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2、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 教时:一教时;
一、 情境导入:
1、 老师讲述故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整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成为有史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灾害。
在那次的大地震中,很多人都埋在了废墟里,其中有一对母子也被埋在了废墟里,母亲的半个身子被混泥土板卡住动弹不得,十多天了,没有吃,没有喝,可营救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刚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可那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孩子却还活着,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救护人员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啊,他的妈妈在危急之时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2、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今天啊,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甜甜的泥土》,(幻灯片)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幻灯片
二、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请同学们准备简单复述。
人物+事情+结果
原来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离异母亲疼爱儿子机会渺茫,孩子小亮渴望母爱却难以得到,想想他们的生活,对照我们的日子,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2、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a、王小亮为什么不会想到爸爸和现在的妈妈呢?
b、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过去的妈妈非常爱王小亮?
3、如果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