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反思和改进能力。找到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编写教学工作计划的要点。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一
杜牧。
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教学设想:文字较深,教师适当指导、分析,将字音、词语、章法、思想内容结合起来。2教时。(教案不分课时,操作时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水以南营造新宫。工程开始于公元前2(秦始皇三十五年),长期调动的民夫有七十万,直到秦朝灭亡,尚未正式完工,因此宫名没有确定,据说因为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当时人们便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非常巨大,仅它的前殿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汉书》上说,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渭河上架有大桥,向北直达咸阳。公元前2,项羽统兵进入函谷关,焚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于是被焚毁。现在的西安市三桥镇南有其遗址。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出身于高门世族,是曾做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的杜佑之孙。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名。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只是为了怀古吗?学完文章,同学们会有答案的。
二、通读全篇。
三、指导理解。文章共四个段落:宫--人、物--议--鉴。
第一段:活用词(北构而西折、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廊腰缦回)。
内容理解。
1、从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宫的背景。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2、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如何?
3、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
4、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
第2段:词(辇来于秦、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一段写宫女写了那些内容?写宫女、珠宝为了表现什么?
第三段由描写转入议论。可分三层:先说人心相同,应相互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第二层摆出秦始皇的罪证,六个排比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第三层写到了独夫民贼的下场。
第四段引出了鉴戒主题:六国不“各爱其人”,亡国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国为鉴,得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终于自取灭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为鉴,结局就不言而喻!一语破的,将鉴戒之义写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岁,却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起宫室,广声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用意在于讽谏晚唐敬宗。
四、板书设计阿房宫赋(一)。
宫:建宫背景、宏伟规模。
人:歌舞之盛、宫女来源、宫女之多。
物:剽掠而来。
议与鉴。
兴建、规模。
用途(置宫女、赏歌舞、贮珍宝)。
毁灭。
原因。
教训。
四、总结。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chi文,体物写制也。”这说明了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本文亦具有这个特点,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二
教学目的。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
文章一、二节。
自读程序。
1.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3.再读教材,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根据赋的特点,找出“体物”与“写志”部分。
第一步总体把握:全文分为两部分,即“体物”部分,包括1、2两段;与“写志”部分包括3、4两段。
第二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1、2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熟读成诵。
第三步细致研读“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彼此之间及与前一部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4.品读比较。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步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艺术概括力。
自读点拨:
一、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阿房者,一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唐宋古文化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以及唐代用来科举考试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被视为初期文赋的典范之作。
文章共四个段落:宫――人、物――议――鉴。
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第一段:活用词(北构而西折、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廊腰缦回)。
内容理解。
1、从第1段中找出秦建阿房宫的背景。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2、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如何?
3、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
4、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
第2段:词(辇来于秦、朝歌夜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这一段写宫女写了那些内容?写宫女、珠宝为了表现什么?
第三段由描写转入议论。可分三层:先说人心相同,应相互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第二层摆出秦始皇的罪证,六个排比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第三层写到了独夫民贼的下场。
第四段引出了鉴戒主题:六国不“各爱其人”,亡国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国为鉴,得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终于自取灭亡。今人哀秦而不以秦为鉴,结局就不言而喻!一语破的,将鉴戒之义写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岁,却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起宫室,广声色”。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用意在于讽谏晚唐敬宗。
四、板书设计阿房宫赋(一)。
宫:建宫背景、宏伟规模。
人:歌舞之盛、宫女来源、宫女之多。
物:剽掠而来。
议与鉴:不爱民众。
兴建、规模。
用途(置宫女、赏歌舞、贮珍宝)。
毁灭。
原因。
教训。
四、总结。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三
1.比较《阿房宫赋》和《史记》中有关阿房宫描写和记述的不同点。
出示多媒体投影: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提问:两者有关阿房宫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不同有三:一是建宫原因不同;二是建宫时间不同;三是建宫规模大小不同。
(2)两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明确:《史记》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而《阿房宫赋》重在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夸张,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
明确: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六、课堂小结。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四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习文本。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
1.读准文章字音。
2.读注释,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3.熟读教材,依据课下注释,梳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历史背景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3:解题(教材补充注释10内容):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赋”的内容见《赤壁赋》相关知识“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摛(chi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铺采摛文”是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体物是摹写事物,汉大赋更多摹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罗列各种珍禽奇兽花木鱼等。“写志”在文章结尾尽讽谏之意。
二:检查预习:
兀骊山()缦()媵嫱()()铛()庾()。
阿房()()霁()逦迤()()锱铢()横槛()。
四:“体物”部分。
1:包括1、2两段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学生再读或再背课文。
2:具体研习第二段。
(1)一名学生朗读。
(2)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揭示抢掠行径。
板书: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3)学生齐读。
五:作业:
1:整理重点实虚词。
2:背诵1、2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研习体物部分(2)语段精读。
一:检查上节内容。
二:分析三四段。
三:研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2)分组讨论。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从珠宝陈设写,揭示抢掠行径。
二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三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四:研习第四段。
(1)教师范背。
(2)提问:“呜呼”一词开头的作用表现何感情?其后四句说出何道理。明确:领起全段表现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采。后四句阐述兴亡自取的道理。
(3)“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明确:申述论据,指爱民与长治息息相关。
(5)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一句话概括。明确:都是不爱其民。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
(6)齐读三四节。
五:“体物”“写志”的关系。
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成功地运用了铺陈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全文看,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各取所需)。
六:总结。
七:【语言揣摩】。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运用: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山疏导树木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八: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五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六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能够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学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文中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1、研读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2、老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词语: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
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它可堪称是“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然而,在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才出生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的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
a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
4、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b古今异义词: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抽查2~3名学生)。
二、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朝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巧妙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中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之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八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从渭南到咸阳)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向北建构,再往西转,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水浩浩荡荡,水波荡漾地流入阿房宫的围墙。每隔五步(有)一栋楼,每隔十步(有)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孙女,辞别本国的楼阁宫殿,乘着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弹唱,成为秦王朝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乌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九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两课时
预习学案
1.了解与写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
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
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5、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7、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一部分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十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二.作者介绍:
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二)分析内容。
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
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
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
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
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
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
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
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
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十一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弦”用作动词,歌唱、弹琴)。
04.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空(省略介词“于”,在)。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十二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附:《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 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 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 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 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 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 “弦”用作动词,歌唱、弹琴)
04. 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 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 (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 )空 (省略介词“于”,在)
专业阿房宫赋教案设计(汇总13篇)篇十三
(板书课题:阿房宫赋。行书如行云流水,给学生强烈的视觉美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生(齐):阿――房――宫――赋!
师(指一生):你刚才读什么?
生1:啊防宫赋。(读音)。
师:对么?
生2:不对,应该读e1pang2。
师:你怎么知道这正确读音的?
生2:初中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时候,其中“护官符”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老师是教我们这样读的。
师:听话的孩子才能学到真本领啊。我今天再教你一招:阿房宫这命名称除了因为其选址在阿房村,我想还与“阿”“房”这两个字意义有关。读e1的“阿”除了山陵的意思外,也有房屋的意思。读pang2的“房”,本身就是房屋的意思,这里作为建筑的名称,自然十分妥当。
生2:哦。
师:上篇文章我们根据题目《师说》知道它的体裁是?
生:说。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赋。
师:谁讲讲“赋”是怎样的东东?
生3: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赋比兴。那个赋就是铺陈、铺排的意思。所以这文体应该大段大段记叙和描写。
师:不错。
生4:你以前讲汉赋的时候还说这种文体“劝百讽一”的内容上的特点。
师:冒昧打断一下,请你把你说的这句话重新组织一下,因为你说出的是病句。
生4:恩……你以前讲汉赋的时候还说到这种文体内容上有“劝百讽一”的的特点。
师:(点头)。
生4:就是说它内容上有许多关于豪华园林、打猎阵势的描写,最后才往往来一句“请皇帝注意身体”或“请皇帝爱护百姓”之类有劝戒意义的话。
师:你的记性真好,我自己都忘记了。呵呵。
生5:课本注释上也有杜牧的赋有“气势雄浑”的特点,也可以来说明它的特点吧。
(师点头表示默许)。
生6:我摘抄本上抄过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应该也算赋吧?
师:当然算了。你还能记得其中什么句子吧?
生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其他学生做惊奇状)。
生:是。
师:风烟俱净――。
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生:选自〈樊川文集〉。杜牧,字牧之……。
师:杜牧,字――。
生:牧之!
师:韩愈,字――。
生:退之!
师:xx,字――。
生:润之。
师:程老师,字――。
生:
师:混之!
生:哈哈!
师:注释上说杜牧的诗清新自然,你还记得杜牧的什么诗?
生7: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什么?
生7: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师:劳民伤财的劳和伤属于什么活用?
生7(思考,有学生说“使动”)使动。
师:好。还有谁知道杜牧的其他诗篇?
生8:〈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这首诗好象很哀伤,是不是啊?
生8:是的。清明节是上文祭奠祖先的节日,所以作者抒发了一种悼念先人的哀痛之情?
师:不是吧?
生8:是的。
生:恩。
师:何以见得?
生9:他说,如果不是东风的功劳,周瑜和孙权的夫人就要被俘虏。好象周瑜成功是老天帮助他的,自己倒没什么能耐一样。
师:恩。杜牧只是评价周瑜,而没有和自己命运情感建立联系吗?据说杜牧自诩精通军事五项全能的!
生10:我记得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杜牧所关心的已不再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他只是借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尚有东风之便,成就功名,自己满腹才华,却没机会。可见壮志难酬。
师:verygood!
生11: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什么是后庭花?
生11: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指沉于享乐的亡国之音。
师:作者写这诗的目的是――。
生11:借古讽今,劝戒当朝统治者不要花天酒地,应该勤于政务。
生12: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初中学过吧?
生: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2:我的一本书〈古代小诗选读〉里有。
师:哦――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12:很多人都注意后两句,因为那是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想第一句写得真好,千里,写江南的广阔的空间,莺啼,从听觉的角度写江南之美,美在音乐,绿映红,从视觉角度写江南的美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片大片的红花绿草,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像公园一样美丽。
师:想象得好。不过,我们常州也是江南名城,好象与这诗句的美景毫不相关啊?
师:悲哀啊,我的城市!不提也罢,接着说杜牧的诗。
生14:〈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师:是“坐看”还是“卧看”?
生(齐):坐看!课本上这么写的?
师:我想请你们想想那个词好?
生14:卧看好,自由自在,闲适的样子。
生15:坐看好。想一想那小孩子挺直身体,不,是坐直身体数星星的样子,天真无邪。
生:卧看好!
生:坐看好!
师:学术问题可以争辩,不要吵架,有理不在声高。你们这一吵,我也不知道说哪个好了。这样吧,民意表决,认为“坐看”好的,举手!
生16:〈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认为它写景写得很好。
师:好在什么地方?
生16:色彩多样,青色、白色、红色搭配得好。
师:恩,白云深处还有人家,是什么人家?
生(乱):隐士、道士、仙人!
师:我想说那就是普通的山里人家,你说可以吗?
生17:(思考),可以,更好一些,更能表现民风淳朴。
师:我说那就是我的家,好不好?
生:哈,好!
师:我记得我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堂上就挂着一幅以〈山行〉立意的山水画。山石嶙峋,谷水曲折,白云悠悠,枫叶火红。不过现在的我还是觉得缺少一种精神在里面,大概是画家没有表现出“霜叶”灿烂中彰显的旺盛恣肆的生命力吧。
生:(默许状)。
师:看来,无论绘画还是为文,我们要在精神的底子上认真打磨才成。还有补充的吗?
生18:我记得杜牧有两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好象是说他很那个的?
师:哪个?
生18:风流,西西。
师:风流不是罪过,罪过的是在风流中丧失方向。
(生笑)。
师:不过,杜牧还算是反省过来了。在烟花盛开的大都市扬州,他只是呆了十年,十年之后,他还是去考自己的进士去了,虽然没有担任过要职,实现过自己伟大抱负,但在文学上却开创了另一方天地,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清新自然却又关心时政的作品。也算是忧国忧民了。课外还请同学们多读读他的诗。下面我来深情朗读《阿房宫赋》,请同学们在注意字音的同时,注意我对其语气的处理。
(师朗读全文。几名学生鼓掌,因符合者少,掌声渐稀)。
师:怎么样?
生19:很有激情!
师:你说。
生20: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了!
师:评价得好!下面我们就自由朗读,看谁也能把杜牧的文采读出来!
(生读书)。
生2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生2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生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生:是的。(铃响)。
师:课后再结合注释仔细读读,下节课检查背诵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