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清平乐的古诗篇一
一条清悠悠的小溪边有一户农家。他家的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的一旁长满了翠绿的青草,那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真叫人心旷神怡!草地上开着各色奇丽的小野花,粉紫、浅蓝、鹅黄、雪白……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小溪的东面还有一片绿色的豆田。只听见屋子里好似有人带着醉意,说着南方的口音在屋子里互相取乐、说笑,是谁家翁媪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
老妪笑了笑 ,答曰:"是啊,我们的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勤劳、踏实,老三乖巧、可爱!"说罢,俩老情不自禁地望了望窗外的三个儿子。
虽然是炎炎夏日,但是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做着各自的活。瞧,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给豆子锄杂草,尽管汗水淋漓,也顾不上擦一把。二儿子正在一棵茂盛的葡萄树下面专心致志得编织鸡笼,他的手艺是那么精湛。鸡们好像知道二儿子正在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就在他的身边飞来飞去,"咯、咯、咯"直叫唤。他们最喜欢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一会儿伸手去逗逗水中鱼儿,一会儿又快乐地剥食着莲蓬,嘴里还数着:"一颗,两颗,三颗·······"三个儿子在外面都听到了父母谈笑的声音,也开心地笑了。
这江南水乡的一家子,就是这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这真是一个多么幽雅安宁的乡村;这真是一个多么幸福和谐的家庭啊!
清平乐的古诗篇二
夏日已至,天气比往日更显炎热。然而乡村的早晨,却仍旧留有一丝凉气,充盈在小路上、灌林间,让人神清气爽。
沿着门前的小路,我漫不经心地散着步,高大挺秀的松树立在小路的两旁,蝴蝶也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阳光透过交织在一起的树枝,斑斑点点地照在地上。走过了林荫小道,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溪!柳树上长长的柳条,轻轻地垂挂在小溪两旁,松林瞬间成了由绿光与清影点缀的世界,让人浮躁的心也绿了。
顺着小溪往下走,眼前便是2亩多的农田,挨着农田的则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北面坐落着一座茅草屋,虽然是茅草屋,但是却显得格外干净、舒适。
老伴儿,今年庄稼长得特别好,肯定是丰收年!一口吴音,是一位老汉在感慨。
多亏了我们的大儿子!老汉的话里带着一点自豪和欣喜。
我探头向院子里张望,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正熟练地锄豆,豆子边的杂草服服帖帖地倒在锄头下,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大儿子吧!
转过屋角,一棵高大的樟树下坐着一个十几岁的小伙,正编着鸡笼。竹条在他手中成了一道幻影,不一会儿,鸡笼编了一大半。
最可爱的当然是他们的小儿子啊!他大约七八岁,趴在地上,小脚上下摇动,白嫩嫩,胖嘟嘟的,两只胳膊像一节节的莲藕。他在那里剥莲蓬,先一扯,再一挤,最后一捏,一颗莲子就蹦了出来。他自己不吃,反而扔到水里,喊:鱼儿快来吃,可好吃了!真是调皮、可爱呀!
清平乐的古诗篇三
江南风景好,就连每一家的生活都其乐融融。
“你瞧瞧你把我说的,都不好意思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有人夸呢!”
这是哪两位的谈话呢?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位头发已经白了的老翁和老妇呀!他们这么大的年纪还在相互取乐、逗趣。
只见,他的大儿子在小河东边的豆地里干活,豆大的汗珠落下来,连衣服都被汗给浸透了,使我不得想起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最可爱的还是小儿子,一边趴在溪边,一边在剥莲蓬,一边在剥莲蓬还一边在吃里面的籽儿,两条腿在后面踢着,一副调皮可爱的样子。
老翁老妇望着他们的儿子,嘴角挂起了一丝微笑。
是啊,谁不说江南好!
清平乐的古诗篇四
由于作者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可以接触到农民生活,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的关切。
作者: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⑥溪东,
中儿正织⑦鸡笼;
最喜小儿⑧无赖,
溪头卧⑨剥莲蓬。
①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平乐的古诗篇五
春,一年一度的春季又回到了神州大地。树上活泼可爱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说:春天到啦,春姑娘回来啦,大地复苏啦,真好啊!真美啊!
转和谐的啼鸣,使诗人杜甫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
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杜甫完全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
杜甫赞叹道:“黄四娘家的花真是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清平乐的古诗篇六
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小小的溪流。小溪流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溪底的鹅卵石。岸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又给炎热夏天增添了许多凉意。
往远处一看,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呢!你看他多认真,弯着腰,弓着背,仔细地看着地上,有一棵,锄一棵。就连小苗也不放过,蹲下去,用手拔去,放在篓里。骄阳似火,他汗流浃背,汗珠滴到土地里,都不在乎。
屋前,一个少年正坐在地上,编织鸡笼呢!他先整理好了竹条,放到一边,然后选了一些长短一样的竹条,交错地编出底座,又开始编出四个角,接着慢慢编出笼身,一不小心把手勾破了,流出了血,但他擦擦伤口,又继续了。过了一两个钟头,终于编成了一个好看结实的竹笼子。
门口池塘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娃娃,正趴在岸边,捧着一个莲蓬,用胖乎乎的小手专心致志地抠莲子呢!抠出来了一个绿绿的莲子,剥掉外皮,吃得津津有味。
屋檐下,餐桌旁,年老的父母,酒意未消,用地道的吴语亲热的'交谈:
老公公捋了捋白胡子,说:“你看,大儿子天天劳作,多辛苦呀,希望今年有不错的年成。
“是啊,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应该很好。”老婆婆笑着点点头。
“二儿子能时刻想着家,我们没力气干农活,他还小,就能编鸡笼赚钱,真是各尽所能了。”老公公欣慰地说。
“你看小儿子,只有他最开心了,旁若无人地吃莲蓬呢!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太淘气了。”老婆婆说。
——这是一个美好、和睦的农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