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用于参照或模仿的一种标准文本,对于写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以下小编准备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
6.b。
7.c。
8.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军不陋。
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
6.b。
7.c。
8.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军不陋。
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三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2.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1)著名、出名、闻名。
(2)大。
(3)使身体劳累。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意对即可)。
3.d。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四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10.阅金经()。
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精选阅读一】。
1、刘禹锡是_____朝诗人,“铭”是古代可在器物上__________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
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有仙则名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屋子,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富贵、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不求闻达、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5、《陋室铭》采用__________的写法,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_____”,以“名”、“灵”衬托“_____”,展示出陋室不陋,表现陋室主主人的__________品质。
6、唐代窦庠在其诗《醉中赠符载》中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意思相近。
9、刘禹锡既然是写自己的陋室,却为何还要提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阅读题二】。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用来渲染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善喻,孟子善辩。”这是后世对孟子文章的评价,说的是孟子的文章经常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造势,来增加文章的论辩性。本文就能体现孟子文章的这种特色,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7、今天我们学习两千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也应该用现代的观念去分析生活,请你说说“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今天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在今天可以指哪些事情。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6.b7.c。
8.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军不陋。
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七
小题1:请用“/”给划线句子划出层次。(2分)。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2分)。
有仙则名()惟吾德馨()。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4: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2分)。
小题5: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出名道德高尚。
小题1:(和我)谈笑的人都是博学的人,(和我)交往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小题1:陋室不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就算是陋室,也不显得简陋。
小题1:略。
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句的意思为“闲暇的时候,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经文,没有音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有什么简陋的呢?”根据句子的意思原则,节奏划分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试题分析:(1)“名”在此为“动词”,意思为“出名”。(2)“馨”在此指“品德高尚”,不能理解为“香气”等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鸿儒为博学的人,白丁是知识浅薄的人”,还要补出省略的“和我”一词,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
小题1:试题分析:这个陋室的主人是“刘禹锡”,从“环境、交往的人、生活情趣”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出陋室主人“志趣高雅、品德高尚”,所以,判定“陋室”的“陋不陋”,关键在于“主人”的品德。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主要讲的是“刘禹锡的陋室”,通过“陋室”的描写来赞美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崇高品质。所以,根据上联“品千古美文”相对的下联可以为“赏万代文人”。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八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鸿:(2)无案牍之劳形劳:
(3)可爱者甚蕃蕃:(4)亭亭净植植: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18.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5.(4分)。
(1)鸿:大(2)劳:使……劳累(3)蕃:多(4)植:立。
16.(4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17.(4分)。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
18.(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九
(一)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
(乙)《爱莲说》。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参考答案:
1.d。
2.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沽。
4.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5.c。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一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就是编草鞋和过年。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大片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然后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至,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父亲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1.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根据文意,父亲的准备除了漫长,还有什么特点?(2分)。
答:
12.先说说“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3分)。
答:
13.“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二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10.阅金经()。
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三
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_________的文体。这种文体有_________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
一、基础知识。
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
2.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
3.对偶。
二、
1.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鸿:大;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3.素:素朴;金经:佛经。
4.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5.在:在于;名:著名。
三、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eabbaaa。
五: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四
(一)(14分)。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c.濯清涟而不妖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3.两篇短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9.(1)(博学的人)。
(2)(隐居避世。文中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2分)。
10.c(2分)。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分)。
12.(正面)赞美莲的形象(2分)。
13.【甲】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4分)。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五
11.简答题。(4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8.(3分)(1)所以,因此(2)博学的人(3)使身体劳累。
9.(1分)a。
10.(2分,每句1分,酌情给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2)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
11.(共4分)。
(1)(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
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
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
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
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六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目虽欲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节之以礼乃记之而去。
a、b、
皆以美于徐公酒澄而不饮。
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c、d、
行拂乱其所为禁之以度。
11、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达至道者则不然,理情性,治心术。
12甲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9、(1)大(2)因此,所以【解析】第(l)题“鸿”是一种体积硕大的鸟,故有“大”的意思;(2)“故”在这里是连词,可翻译成“所以”。
10、c【解析】a项“节之以礼”的“以”是“用”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是“认为”的意思。b项“乃记之而去”的“而”表顺承,是“然后”的意思;“酒澄而不饮”的“而”表转折,是“却”的意思。c项“无丝竹之乱耳”的“乱”和“行拂乱其所为”的“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扰乱”。d项“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禁之以度”中的“之”是代词,代“他们”。
11、(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通晓最精深道理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理顺(自己的)真情、本性,调理(自己的)内心。
12、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七
《陋室铭》名作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并且通过对居室的描绘,表达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趣。
一、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徳),是(唐)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二.解释句子黑体字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上)(入:进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大。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素琴:不加修饰的琴)(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无丝: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
三、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由于)室主人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高不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无误的一项是(d)。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在)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五、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室主人与人交往的高品位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写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六、这段文字从哪几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幽雅的室外环境、高品位的与人交往和高雅的日常生活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安贫乐道的情操。)。
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作者的交友方式,你认为可取不可取?
(可取,与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不可取,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对偶、拟人。“上”和“入”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写出了室外环境的幽雅,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九、“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类比。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十、今天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趣?
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更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仍要保持节俭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
原文。
陋室铭。
翻译。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八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选自《全唐文》。室成之后,由书法家柳公权书《陋室铭》写并勒之成碑,树建市旁。后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十九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鸿:(2)无案牍之劳形劳:
(3)可爱者甚蕃蕃:(4)亭亭净植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最优陋室铭课内阅读题及答案(通用20篇)篇二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小题1】这调弄,弹奏少多。
【小题3】安贫乐道。
【小题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点评: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