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下面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够为教师们的备课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一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二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叉的地方,不必细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小传。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三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思想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四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六)。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五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请大家将书本打开,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我觉得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能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来呢?
生:我认为应该多读课文,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生自读)。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我们朗读的时候节奏不要快。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这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这些词语的含义:
(屏显)。
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旧”这里是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的“去”是“离开”。
师:现在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的“或”在这里是“有时”。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的“造”意思是“往、到”,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制造”,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以为”是“以之为”。
师:真不简单,把省略的部分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对吗?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是“用”还是“把”?
生:把。
师:也就是“把……作为”,现在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的“详”是详细地知道。
师:“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谢谢!请坐。请这位女同学来说说。
生:“短褐穿结”的“穿结”是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最后一句的“不求甚解”就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表扬你,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现在可能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吧。
师: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点?
生:我认为应该是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了解古今异义的知识。
(屏显)。
古今异义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现代汉语中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不是新的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就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涕”是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词义转移了。弄清楚古今异义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语句。下面我们继续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就是看着原文,说出它的大意。比如: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就像这样说下去,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下面请同学们自言自语地说起来。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有问题才是真正地学习了。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大胆地提出来,好吗?
生:最后一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
师:请你来帮助这位同学。
生:这个字在古代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的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他是在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人民。
生:但是。
师:但是表示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助你。
生:我觉得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谢谢你!
生:我不知道这个“黔娄之妻”它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勇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有没有哪个同学能够回答他?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的聘用,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黔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他家人对他的赞美与他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还是什么?是不是贬义的意思呢?
师:这里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很多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他却是“少言”,不怎么说话,没有贬义,是说他有自己的志趣。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些翻译中的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显)。
生:他性情比较直率,去人家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生:直率。
生:愁。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是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慌张,我觉得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依然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我觉得这点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我觉得他给自己取字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当时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五柳先生写文章是自娱自乐的,很特别。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写过的一些诗作,发现虽然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那种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所以我认为这里说的就是陶渊明自己。
师:你能不能说一下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里面有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描述了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这篇自传中没有写这个人的名字,而且没有交代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只写了一些小事来显示他的志趣。
师:她说了两点,故意隐去他的姓名字号,含蓄之美;不写大事写小事,表现人物的生平特点。
生:我觉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没有太多的修饰,很自然,很率真。
(生读“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师: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一些地方也写他穷的。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家里没钱。从这些方面来极度渲染他的贫穷,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用他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他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愈是高贵。(板书:写贫贱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显)。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生:他可能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想表达的意识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在这里写黔娄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板书:比黔娄清高坚守)。
我们看,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这个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去附庸,但是他没有,因为内心有正气在。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但是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有什么用意吗?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表现他坚定的信念就用“不”吗?好像不仅仅是如此。我们来看看把“不”去掉怎么理解。
(屏显)。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是指哪些人?
生:世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吝情去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明想走又不走。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的是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板书:用“不”字特立独行)。
刚才有位同学说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本文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板书:衬托)。
(屏显)。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生:投江。
师:这种行为让我们敬畏,但是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的更好。陶渊明隐居以后追求自己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超脱,所以陶渊明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显)。
细读。
析读。
说读。
吟读。
我们通过吟读来感受文章的音韵,通过说读来理解文意,通过析读来走近人物,通过细读学会了衬托的手法,我们就这样一步步走近了陶渊明,走向了文章的深处。希望同学们像陶渊明一样拥有内心的人格坚守,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下课!
课后反思:
执教《五柳先生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文本细读”上进行了一点有益的探索。
为什么要用“细读”的策略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呢?
对于陶渊明隐居时的心境,学生大多数都有思维定势,以为他必然是悠闲自得。其实不然,陶渊明当时的心境是很复杂的,是悠然而沉郁、自得且忧伤。要想深切感受这一点,就得循着文字,逐层探幽。
课堂的结构是“逐层深入”的。从文本意义来看,自画像、正气歌、精神家园,呈现出明显的阶梯递进;整体布局来看,吟读、说读、析读、细读,步步推进,渐次走进文本的深处;从板块细节处理来看,“说说先生的特别之处”、“这位特立独行的先生是谁?”、“解说他的特别”,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言行而深入剖析精神实质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是“螺旋上升”的。这堂课,学生通过吟读感受声韵,通过说读理解文意,通过析读走近人物,通过细读揣摩手法。学生的思维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初步感受到深刻感悟的过程。
学习的指导是“细腻有致”的。教师细腻的指导,是学生文本细读活动的抓手。比如,朗读的指导,我就做了这样一些工作:关注读音和句读、读好句首的顿音、四字短语的节拍、特殊句式的语气语调,这样就使得朗读活动有立体感、有层次感,避免了机械重复和平面滑行。
通过文本细读,这堂课基本达到了短文深教的目的,作为教者,我以为,在实施文本细读策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细”不是“碎”,要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发现,理解文言句意,如果采用传统的逐句翻译的方法,虽然在知识点的覆盖上可以更广一点,但是将导致形式呆板、鸡零狗碎的结果,于是,我就对本课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和整合,用8个古今异义的词语翻译支撑起这个板块的学习,并且用课中小讲座的形式,将“古今异义”这种特殊文言现象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提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就更集中更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不宜“广积粮”,更宜“深挖洞”。
“细”是为了“深”,但是“深”要有度。比如,对于作者抒发的情感,我的研读,有这样一些收获:抒发了对醇厚朴实的上古社会风气的向往、对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的坚守,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壮志难酬的忧愤……再比如,对于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我的研读收获是:作者笔下的五柳先生,是忘怀得失、安贫乐道的隐士;是率真况放、特立独行的诗人;是正直清高、守节不移的大写的人……但在课堂学习中,我却并没有将自己如上的研读作为学生文本学习达成的目标,而是相机进行了调整。我觉得,作为教师,要力求文本研读的“深”,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前经验,尊重学生理解力现状,掌握好细读推进的“度”,浅了不好,过犹不及。
穿插资料是细读的有效推手,对引进资料要精心剪裁。在备课初期,我选择了八段资料,计6000余字,力图通过丰富的资料穿插,推进细读活动,后来不断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选了三段:陶渊明归隐后的极度贫困、陶渊明的“饮酒”、黔娄的典故,作为文本细读的补充材料,这三段资料的穿插,对于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方面起到了“点化”的作用,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比如写贫困与他的“穷且益坚”的关系);另一方面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比如写五柳先生对高贵人格的坚守)。
细读活动过程,要用艺术的追问去促进。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追问,就是在研读人物形象的时候,我问学生:“这个特立独行的五柳先生是谁呢?”,学生都回答说是陶渊明,我追问:“为什么说是陶渊明呢?”第一个学生说:“我是参照的教学参考书”,我问第二个学生,他还是说参照教参,我说:“翻阅教材是一个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么?”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介绍,有的结合陶渊明的诗歌,有的回顾他写的《桃花源记》……可以说,这个追问,就让学生借着学习经验进入了文本深处。所以,我认为,追问对于文本的细读、深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我们老师捕捉瞬间的有效信息,迅速加工,机智发问。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六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
期在必醉-----率真放达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宴如也-------安贫乐道(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资料链接】。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七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一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八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4.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2.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九
(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十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十一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重点。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复习难点。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难点突破。
可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法,对课文内容中的难点,教师应予以注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能仅将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抠字句,而要求其真谛。“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在复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词语,文言文的常用词也适当练习。有些句子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
复习过程。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可据学生情况处理)。
四、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2、掌握重点字词句(侧重课下注释)。
3、反复朗读,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2)、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习册2、3、4、5、6题。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四、试图翻译课文。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理解课文中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训练文言文阅读拓展能力。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册第1、7题。
1、1、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志趣的句子是: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3、“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画像,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b、本文是从性格、生活、志趣三方面来刻画五柳先生的形像的。
c、短文颂扬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d、文中的“赞”是传后所附的议论性文字。与正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三、谈谈自己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既可。)。
四、文言文阅读能力拓展训练。
昔有一人。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又复破分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一、解释加点词。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首不得出自能出之既杀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最优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13篇)篇十三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新授。
总结。
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课文节奏划分: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