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一
陶艺在中国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在喧嚣的城市里,制作陶器的过程已经是一个享受安静、平和、安详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它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有人说:"泥土是死的,经过人的手它便有了灵魂。"是的,正是人类独特的创造力赋予了泥土丰富多彩的外形,将泥土变成一个个洋溢着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品。
但是它还不单单只是一门艺术,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发挥其教育的价值,让孩子们在"捏捏、玩玩"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孩子们做陶艺首先是他对泥土的兴趣。就如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对少年儿童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已经形成,它就会磁石般地吸引少年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孩子们天生对自然界的一些东西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而且泥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它到了孩子们的手里以后,孩子们可以随意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其创造成各种形状。而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出现在孩子眼前时,孩子们会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做陶泥的过程中,你可以发现即时平时不太说话的孩子也是非常的投入。因为这个时候,泥土就是他最好的伙伴。他将它想象成一只小狗,于是在捏捏揉揉中一只小狗就真得出现了;他需要一只小猫,于是小猫也会在他的手中逐渐地显现出来。虽然这些小猫、小狗都不会说话,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可是他自己做得哦!
当然做陶艺还可以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就拿做泥条来说吧,看起来就是把泥搓成一个长条,但它对中班初学陶泥的幼儿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手里搓得时间长了,泥就会因为手吸收了泥巴太多的水分而变得过分干燥,甚至会断裂。如果你用两个手搓呢,那可更不行,这样会让你的泥条一头长一头短。所以在搓泥条时既要孩子们搓得快,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行。
陶艺还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每个孩子心目中的物体形象都是不一样的,同是一只动物,它可能是站着的,它也可能是躺着的,甚至可能是跑着的。就像有一次孩子们在做小猪时,有一个孩子在小猪的鼻子下面放了一个长长的泥巴,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说这是小猪流出来的鼻涕,让人不禁为之一笑。再看那只小猪,似乎因着这一条鼻涕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所以让孩子们学陶泥吧,他们会获得快乐,也会获得发展。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二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班内的三位老师做好了全面的准备,迎接小小的天妃鸟!
7:30,孩子陆陆续续开始来到幼儿园了,还好情绪都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和能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开心再见,受玩具的吸引而投入到游戏中了。
朋朋来了,还没进教室就听到了他的哭声。赶忙走了出去,刚开始的时候,还哭闹着,但很快便被老师的游戏吸引了,也就融入了集体生活。
翔宇与爸爸再见的时候哭了,但老师抱一下就不哭了,一天里都很乖,告诉我们等吃完饭,睡完觉爸爸就来接了。中午也睡得很香甜,爸爸来接的时候开开心心和老师再见,还说明天不哭了,我跟他打趣道,哭一点点也没关系!呵呵!
唯一分离焦虑有点强烈的是小宇,中饭,午睡都想到了家里,哭着要叫爸爸妈妈来接。中饭吃得不是很好,但餐点在老师的帮助下全部吃完了。除了受老师游戏吸引的那会会展开笑颜外,其他时候总是念叨了爸爸妈妈该来接了。
男孩子们今天除了义恒其他的孩子都睡觉了,明天争取让他也能在幼儿园做个美梦!女孩子诗琪、颖欣、媛婷、沁阳没有睡,但都安静地躺在小床上。
今天第一天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孩子们能坐在小椅子上跟着老师唱歌,念手指谣,玩游戏。午睡室也是安安静静的,孩子们知道了要等到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才能起床。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都开开心心与老师再见!
孩子们,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好棒!明天还要继续加油哦!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也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如果能就幼儿对郑老师的喜爱和不舍之情,引导、支持他们自主、自发地举行一场欢送会,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对于提升幼儿自我计划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无疑是个好机会。
在第二天的展间交流时,我简单向孩子们提出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瞬间“欢送会”成了他们谈论的焦点。活动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孩子们或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一组,或是因为特别要好组成一组,或是以其他各种原因组合在一起,全班分成了五组,每组4~6人。
我觉得每个幼儿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所以,当幼儿准备的内容都集中在手工制作方面时,我觉得应该组织大家交流各组的构想,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大家的想法重复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不限制幼儿的自主性,但又能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去解决。
面对想法“撞车”,孩子们都会有什么反应呢?没想到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有趣的表现。
第一组有一个“小领导”,她思维活跃,有许多想法,还有几个忠实的拥护者,他们配合度很高,“小领导”说什么他们都同意。看似完美的组合却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小领导”想法太多,使得他们在1o分钟的讨论时间内没有定下内容。好不容易决定为郑老师制作一张贺卡,但当听到第三组也有相同的打算时,他们又立刻换成了表演讲故事。短短10分钟的讨论,他们换来换去,有点“见风使舵”的味道。
第二组也改变了自己的初哀。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其他小组都做手工,而是小组成员都不知道该怎么折出一朵漂亮的花。可见,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不过他们很快有了新的主意,改成和郑老师一起合影,用照片记录下美好的回忆。这个想法虽然很“偷懒”,但是却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组在面临大家想法“撞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原来的想法,为郑老师制作花和贺卡。
第四组和第五组则是“中规中矩组”,孩子们根据自己平时看联欢晚会的经验,希望用表演歌舞的形式,把欢送会的气氛搞得热热闹闹,让郑老师高高兴兴地离开。
当每一组的孩子都做好了计划,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完成计划需要做些什么准备?”“由谁来负责准备呢?”……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我提示孩子们用简单易懂的符号记录下每个人的任务,以便于计划的实施。
短短10多分钟的讨论,给予了幼儿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因为是在小组范围内的讨论,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幼儿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互动。可见,创设宽松、开放的环境,减少对幼儿讲述方式、讲述形式的限制,能使每个幼儿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已有的经验自由、主动地表达,这样的环境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愿望。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行动如此之快,第二天他们就带来了很多物品。尤其是第三组,他们人人都记得自己的任务,带来了制作贺卡的彩纸、彩笔等。看到孩子们带来的丰富材料,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材料筐,并编上了组号,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材料连同计划表一起放在里面。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及时、清楚地看到计划完成的情况,还可以在需要时方便地取用材料。
各小组的孩子都积极准备着、排练着:第二组的孩子忙着收集一日活动各环节中与郑老师的合影:第三组的孩子利用“工作”时间凑在一起剪剪贴贴画画:而第四组、第五组的孩子则利用角色游戏时间排练他们的歌舞……孩子们的热情和努力,为欢送会的举行增添了保障。
周五下午,欢送会如期举行,教室里飘出了阵阵悦耳的歌声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他们三五成群,一组接着一组轮流上台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讲故事、唱歌、跳舞、拍照、送贺卡,坐在台下中央位置的郑老师笑得合不拢嘴。当孩子们一起深情地说出“郑老师,我们喜欢你”“郑老师,不要忘记我们哦”时,郑老师被孩子们的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幼儿自主的计划,“欢送会”的形式和具体操作过程都是幼儿自发生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己知道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完成,所以他们能依据目标行事,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发展,由此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的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性,所以我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幼儿从旁观者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分析自己的表现,从而对自己作出评价。令我欣喜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幼儿一改以往“好”或“不好”的笼统评价,而是具体地解释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回忆”评价有利于幼儿自我认同的形成,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它不仅是对幼儿从计划到具体实施的一个反馈,还帮助幼儿找到自己还需要改进、提升的.空间,使之成为重新出发的起点,并以此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幼儿的努力加上教师的协助,使“欢送会”精彩、成功。事实证明,幼儿一旦有了自主的机会,不仅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感觉有意义的事去做、在做中学,而且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追求最佳的活动效果。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四
“这是我妈妈新给我买的书,你可别弄坏了。”恬恬一边提醒,一边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书拿给蔡善。“我知道了,我会小心的。”蔡善一边回应着恬恬,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了起来。
这是一本童话故事汇编,蔡善打开书看到第一个故事是《三只小猪》,就一边看一遍讲述了起来。
在听了一遍蔡善讲述的故事后,我对他说:“等等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蔡善看看我,不说话,似乎有点害怕自己讲不好,因为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不自信的神情。“你讲的很好地,我刚才听你讲的故事非常棒,一会儿你就像刚才那样讲给大家听,要是讲不下去了,我会提醒你的,你放心吧。”我鼓励起孩子来。蔡善又想了一会儿,终于答应了。
我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一起来听蔡善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
“从前,有三只小猪,有一天妈妈叫他们自己去盖房子……”蔡善讲起了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声音很轻,眼睛也一直盯着书,只是偶尔会看大家一下,我和孩子们坐在一起,一边听故事一边为蔡善翘起大拇指,鼓励他。渐渐地,蔡善讲述故事的声音越来越响,眼睛也不看书本,动作也慢慢丰富起来了。
一个故事讲完,孩子们都为他送上热烈地掌声。“再讲一个,再讲一个”的呼声也同时响起,蔡善备受鼓舞,又为大家讲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其实《三只小猪》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无数遍了,可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可以站出来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今天我在自由活动中听到蔡善的讲述后,为他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我的鼓励帮孩子树立了自信,也让孩子们知道原来我们中间也有那么棒的小朋友,会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告诉大家,下次我也要来试试。
在今天的活动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以后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就让大家轮流来讲故事,看看哪个小朋友讲的故事最好,我们一起来评选“讲故事能手”,我们的决定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相信孩子们在经过一次次的锻炼后,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发展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五
前不久我看过一个小故事,它是这样讲的:太阳和风要比比谁的力量大。路上正好有个穿着大衣的行人在走。风说:看我的,我打赌我的力量可以把他的外套吹下来。于是,他呼啸着刮起大风,结果,那个人却裹紧了大衣,走得更快。太阳看到了,微笑着站高了身子。行人被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一会儿就出汗了,于是,他马上就脱掉了大衣。原来,温暖的爱和智慧,是最强大的力量。
这时我想起了我班的奔奔牛,他是一个个性十足,精力旺盛,思维灵活的孩子。他经常会做一些你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事情,有时还会被他的提问或回答弄得不知所措,让我“抓狂”。对于这种不安分的孩子,我当然是要帮助他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于是批评教育自然少不了。奔奔牛也是个倔强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劝说全然不理会。从他那带着不满的眼神里我深深地感到无措,只能是以“暴”制“暴”。可这一切却让奔奔牛变得更加顽皮不听话了。
一次吃加餐的时候,全班小朋友都端着盘子,低头一口接一口地吃,奔奔牛吃了两口苹果,不是咽下去,而是使劲嚼了嚼,吸吸水,就吐掉了苹果渣。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他不吃?或故意这么做,想捣乱?于是我走上前去,问他:“你这是在干吗呀?为什么把苹果吐出来?”他连想也没想就说:“我是榨汁机,只能吸水,这些是不能吃的。”看,他的想象力够丰富吧!
还有一次我们班要比赛早操,为鼓励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我对孩子们说:“只要表现好的,做操积极的,我就发一朵小红花,但是如果表现不好就没有了。”孩子们听了这个消息,一个个都认真起来了,眼睛瞪得圆圆的跟着老师做动作,渴望拿到那朵小红花。而这时的奔奔牛,却没有跟着老师做操,而是自己跑到滑梯上去玩了。我害怕他这一下子带坏了头,赶紧来到他跟前,着急地质问他“难道不想要小红花了”,奔奔牛想了想说:“我们家有小红花,我就不要这个了。”这让我说什么好呀!
奔奔牛比较挑食,经常会在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遇到愿意吃的就多吃,遇到不愿吃的就一口不进。如果我去直接说“奔奔牛不能挑食”,估计奔奔牛可能因此而把自己包得更紧,甚至跟你对着干。我想,他对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很有兴趣,且想象力丰富,既然他能把自己变成一台榨汁机,那他一定也能变成一台粉碎机呀!于是我笑眯眯地走过去,蹲下来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粉碎机?”他马上说“知道呀!”“那你能变成粉碎机吗?把这些蔬菜粉碎了,送到你的小肚子里?”“没问题!”“好,电源开启,牙齿开始粉碎!”没多久,奔奔牛就把饭全吃完了!我趁热打铁,说:“你是一台质量超好的粉碎机,奖励小红花一朵!这个是你们家里没有的,因为这是以努力得来的。”然后我将小红花贴在了他的胸前,他抬起头挺起胸,显得无比自豪。从那以后,奔奔牛变得积极了,吃饭也不挑食了,也能听进去老师的建议了。
“教育是需要智慧和爱的。”孩子们让我真正体味了此话的魅力。每个孩子都是一块透明的玻璃,我愿做那温暖的阳光,折射出孩子们自己的色彩。
编辑点评:王老师深深体悟了“教育是需要智慧和爱的”。是的。更想说:教育必须要有爱和智慧。爱是前提。从眼见的“微笑”,可以透视到老师心里是否有爱。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六
晨间,我无意中听到几名幼儿在语言区谈话。一个说:"我昨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有一个很大的妖怪把我吃掉了!"另一个说:"我也经常做噩梦,有一次梦到好多蛇在追我,都不敢自己睡。"第三个幼儿听了也凑过来说:"我怕蛇!""我也做噩梦,我最怕黑,妈妈一关灯,我就害怕。"又一个幼儿随声附和道。接着,很多幼儿说出了自己害怕的东西,参与谈话的幼儿也越来越多,看来这种害怕的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接着,我拿出纸笔请大家把害怕的东西用简单的线条画下来。幼儿都毫不犹豫地画了起来。当我把画收上来一看,不禁惊呆了,没想到孩子小小的内心竟然藏着如此深的恐惧。有的画的是长着6只脚的怪物,有的画的是雷电,有的画的是幽灵,有的画的是老鼠,有的画的是食人花,有许多幼儿画了晚上黑暗的样子。
看完这些画,我迅速将作品进行了分类,一组是害怕的动物,比如老虎、老鼠等,一组是害怕的自然现象,比如雷电;一组是想象的东西,如幽灵、怪物;一组是怕黑。我把画一幅幅展示出来,准备和大家一起分享,并寻找克服害怕情绪的方法。
啄人的鸟——"泛灵"的解读
妙妙画的是一只小鸡。仅从画面上看,真的找不到害怕的影子,小鸡画得很可爱。
我说:"妙妙害怕的是鸡,请她来告诉我们为什么害怕鸡,好吗?"有的幼儿笑着说:"小鸡有什么可怕的,我最喜欢小鸡啦!"这时妙妙说:"那天我去姥姥家,这只小鸡不停地啄我,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我都吓哭了。"从妙妙害怕的眼神里看得出,她当时确实被吓坏了,所以认为鸡是自己最害怕的东西。
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谁不怕鸡,谁来帮帮妙妙,怎么做才能不怕鸡?"天启站起来不屑地说:"鸡有什么害怕的,它肯定是饿了,让你给它东西吃。"她的话引来其他人的赞同。子诺说:"是的,小鸡把你当成好朋友,它饿了想让你帮帮它,以后见了它给它吃的就可以了,我就喜欢鸡,经常喂它,它们可喜欢我了。"真是一语中的。我暗想:看来这个办法很好,孩子们泛灵论的思想能让思考的角度发生转移,也易于接受和理解。再看妙妙,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分析与反思
幼儿害怕的日常事物常常与自己不愉快的经历相联系。在这个案例中,妙妙是因为一次小鸡突然啄自己的经历让她产生了害怕情绪,使得小鸡在妙妙的心里变得巨大而凶恶。而同伴提出"小鸡是因为饿了才啄她",这种泛灵论的解释,又让妙妙感到了小鸡并不那么可怕。原来,小鸡是在祈求自己的帮助啊!使得小鸡在妙妙的心里不再有恶意,反而充满了要呵护它的期待。这种方法很好地化解了妙妙心中的困惑。
吓人的妖怪——勇敢的化身
随着一幅幅画被孩子童真地解读,害怕的东西慢慢在他们眼里变成可爱的天使,活动气氛从开始的凝重变得越来越轻松快乐了。
齐齐说:"可以打开灯看看有没有妖怪。"乐天说:"我家里有最厉害的铠甲勇士用的手镯、宝剑,什么都能打败。"说着做了几个铠甲勇士的代表动作。一下子活动室里的男孩沸腾了,一个个挥着手臂,嘴里发出"嗨哈"的声音,模仿着铠甲勇士的动作,好像要把自己心里害怕的东西一个个都砍掉。
分析与反思
幼儿的恐惧有时来源于自己的想象。而在幼儿阶段,他们很容易将想象和现实混淆。妖怪在生活中不存在,是幼儿从动画片中看到的或者自己想象出来的。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不应简单地说教,既然害怕从想象中来,不如让它回到幼儿的想象中去,让幼儿用自己想象的最勇敢的形象来战胜想象中的妖怪。
可怕的闪电——懂得基本常识
当我拿起小雨的画时,上面是一串尖利的闪电从高高的天空直击向他。他说:"我妈妈说了雷电是会劈死人的。"我刚想解释,"小学问家"瑞智说:"没事的,雷是发出的声音,闪电才会劈下来,但是,只要你不站在高处和大树下,就不会有事的。"我笑了,感叹孩子们的知识真多,补充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很多高楼上面都有避雷针,就是为了避免雷击。所以,大家不要担心。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可以观察一下,找一找避雷针。打闪的时候,就像睿智说的,不要站在大树下,最好在房间里不要出来,就会很安全的。"小雨点点头,笑了笑,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分析与反思
居里夫人说:这世界上没有可怕的东西,只有缺乏认识的东西。看来有些常见的知识需要多给幼儿讲一讲。雷电这类现象,我们总认为幼儿小、不理解,其实,当幼儿看到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时,内心可能就会产生害怕情绪,只是我们没有去关注,并给以适时的解释和引导。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幼儿讲解身边常见的现象,让他们不会因为不了解而盲目地害怕。
吃人的老虎——躲避也是方法
孩子们笑翻了天。敏敏对我说:"老师,别怕,老虎都关在笼子里,没事的。"我也表现出突然明白的样子说:"对啊,老虎生活在哪里?"大家说:"大森林里。"我说:"对啊,我们这儿没有森林,几只老虎还关在红山动物园的笼子里,那又怕什么。甜甜你还怕吗?"甜甜不好意思地摇摇头,笑了。
"那狗呢?老师,你怕狗吗?"哲哲问。我说:"小狗不怕,大狗怕,现在很多人养的宠物狗一跳好高啊!"我故意做出害怕的样子,我的弱小引来了无数男子汉的"保护",他们像小大人一样说:"老师,你别怕,我来保护你,我用棍子打它。"我说:"不行,你打不过它啊!"大家一下没话了,安静了几分钟。成成站起来说:"老师,你躲着它走,别惹它,它就会不咬你。"我想:"对,勇敢不是硬碰硬。"我赶紧表扬了成成。
其实,面对强大的动物,我们需要的不是逞能、挑衅,而是保持距离、保护自己。于是,我说:"我觉得成成这个办法好,遇到狗,我们不要去逗它、打它,不去惹它、侵犯它,它就会认为我们是没有敌意的,就不会伤害我们。而遇到其他我们觉得是危险和害怕的事物,就赶紧跑,躲到爸爸妈妈身边,告诉他们。这样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大家认真地点点头,好像懂得了什么。
分析与反思
面对害怕的事物,有的时候不是盲目地勇敢,而是学会躲避和保护自己。特别是对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幼儿来说,躲避就是最好的一种办法。老虎虽然不常见,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危险,比如像幼儿说的有点侵犯性的狗,或者遇到盗窃、行凶的不法分子,要让幼儿记住迅速躲避、寻找大人的保护,这是最好、最快的方法。
无尽的黑暗——保留一盏小灯
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我的答案也不足以说服幼儿不怕,正在思考怎么办时,豆豆说话了:"那就开着灯睡吧。"天启说:"我妈妈不让我开灯睡觉。"我问其他小朋友怕黑的时候怎么办,雨涵说:"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手电筒,害怕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看。"子墨说:"我晚上有布娃娃陪着我。"我肯定了他们的办法,其实幼儿也知道黑暗里没有妖怪,但是,触摸不到的地方,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想象一些东西而感到害怕。
分析与反思
其实每个人小的时候都害怕过黑暗,无论大人怎么解释,对于黑暗都有一种无形的恐惧。由此我也想到,如果家长强硬地让还没有完全摆脱害怕的幼儿自己去睡一个房间,反而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可以慢慢帮助幼儿过渡,先陪他一会儿,为他准备一个手电筒或者一盏小灯,允许他害怕的时候开一会儿,或者用玩具陪着睡。第二天,我把这个方法写在了家长园地里,让需要的家长都试试这些方法。
沉默的幽灵——心灵的关注
当绘画作品被翻到某一幅时,我犹豫了。这幅画是亮亮画的,整个画面被涂得黑乎乎,一个小孩躺在床上,许多怪怪的只有线条和骨架的人围着他。在绘画的时候,我曾悄悄问过亮亮画的是什么,他说:"黑暗的时候,我就会看到很多死人、幽灵都围着我,飘啊飘。"我准备把它收起来,单独和亮亮聊一聊。
亮亮是班里一个比较早熟、内向的孩子,最近好像变得更加沉默了,我一直以为这是他的性格特点,就没太在意。看到这幅画,我觉得自己太不称职了,孩子心中竟然有这样深深的恐惧,我却浑然不知。
活动结束后,我悄悄把亮亮搂在怀里,问他:"你真的能看到那些死人和幽灵吗?"他点点头。然后,我领着他来到了没有窗户的资料室、关上门,为了不让他感到害怕,我紧紧拉住他的手,问他:"你看到了什么?"他说什么都看不见。我又引导他:"你再仔细看看。"他看着黑黑的资料室说:"什么都看不到。"我把他领到办公室,轻轻拥着他说:"老师很好奇,你怎么知道死人和幽灵的呢?"他说上网知道的。
放学后,我请亮亮妈妈留下来,拿出亮亮的画,妈妈顿时惊呆了,接着流下了泪水。她说亮亮一直在奶奶家长大,上幼儿园才回到自己身边。年初奶奶去世了,亮亮总觉得奶奶还会回来,就从网上搜"人死了会不会回来",所以才知道了这些。我这才恍然大悟,并建议妈妈多陪陪亮亮,带他出去玩一玩,帮助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这件事慢慢淡化下去。
分析与反思
在对大班幼儿关于害怕事物的调查中,只有少数幼儿会提到人的死亡或者幽灵等。身边的人去世这类事件,不是大部分幼儿的经验,或者即便经历了,也不是每个幼儿都会去深加思考。而对于性格较为敏感的亮亮来说,亲人的去世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亲人的过度思念,导致他从网上搜集了很多毫无根据的信息,这些信息又加深了他的恐惧。如果不是通过这幅画,我也不会感受到亮亮的害怕和忧伤。我和亮亮妈妈达成了共识,妈妈在家里多和孩子交流,给他更多的关注和温暖;我在幼儿园也会多关注他,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希望亮亮在我们的家园配合之下变得快乐阳光起来。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自己和幼儿的心灵又贴近了一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不是这次活动,我又怎么知道每个孩子都是这样抱着自己的害怕,惴惴不安地生活着呢?当然,通过一次活动不可能让幼儿立刻变得勇敢、释然起来,但是这样的方法对幼儿害怕的情绪是一种释放,同时也让幼儿有了一套自己克服害怕情绪的方法。从教育方法来看,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不能靠单纯地说教,引导幼儿情绪成长的策略应来源于幼儿,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比如泛灵论的解析、成人的同理心,幼儿的自我幻想和自我安慰,同伴互助等,这些办法在幼儿的知识结构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自:《学前教育》20xx。12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七
我睡意全无。
我让谁罚站了?躺在床上,脑子如放电影一般重复着白天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细节,可怎么也想不起有谁被罚站过。
可是,这误会从何而起呢?要知道,无风不起浪啊……
我以为,这么“简单”的事,这么“容易理解”的事,我们懂,孩子也一定懂,所以也就没有作特别的强调。谁知道,“误会”还是产生了。
跟孩子们解释了“罚站”的原因后,我忙给安安妈妈回了个电话,虽然安安妈妈一再道歉,可我心底的这个结并没有马上打开。不管如何,在这场不大也不小的风波中,我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更细心、更用心,并要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真诚关爱。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八
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说:师爱应如“毛毛雨”,教师对孩子的呵护就应该是无微不至的爱。
我们班雯雯是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在班里,她总是悄不作声,就像一株无名草,一点儿也不引人注目。
有一天,在手工区活动时,我教孩子们折叠小青蛙,做得好的我就让他们自己独立去做,但是,我们班有几个年龄较小孩子总是做不好青蛙的折叠,他们噘着小嘴叫道:“老师,我不会叠。”“老师,我叠不好!”......我不得不围着孩子、转着圈逐个手把手教他们。
当转到雯雯那里,我正想过去时,忽然发现雯雯也不会叠,小雯雯正眼巴巴地望着我,但也有点目光躲闪,怯怯的样子。
我笑着问道:“雯雯,你也不会叠吗?”雯雯默默地点点了头。“我来教你!”我随机又手把手地教他折叠。
“那你为什么不叫我呢?”我又问道。“我看着你在教别人,我怕您说我笨......”雯雯害羞地说道。
看到雯雯胆怯的样子,听了她的话语,我心里一沉,不禁有些自责: 平时我们往往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表现优秀和调皮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班里那些比较安静,又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出于害羞或胆怯心理不敢求教于老师或交流,而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却视而不见,粗心大意,不能关照到每个孩子,这是做老师的失职啊!
班里还有几个不引人注目的孩子,他们也有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啊,同样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因此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教师在呵护孩子、对孩子“施爱”的时候,要犹如“春风细雨”般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九
容容想玩“摸奖”游戏。只见她找来一只餐巾纸盒,又剪出许多小纸片,再在纸片上画上符号,最后把纸片统统塞进纸盒。她在教室里大声叫嚷:“快来摸奖呀!快来摸奖呀!”原来,小纸片就是她的奖券。
听说自己摸到了特等奖,焱焱很自然地追问:“特等奖?有奖品吗?”“对啊!特等奖应该有奖品啊!”容容这才发现刚才光顾着做奖券,没来得及思考这事。容容环顾四周,急中生智,想出了一条妙计。她推给焱焱一把椅子,神秘兮兮地告诉她:“今天特等奖的奖品是一辆小推车。”焱焱低头看看椅子,丝毫没有介意,接过“小推车”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强强是警察,他也摸到了特等奖,他同样乐呵呵地推着奖品“小推车”游走在教室里,到处炫耀着自已的收获。
转眼,“摸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教室里竟有五六个孩子从容容那里得到了特等奖的奖品——辆“小推车”。怎么会有这么多特等奖呢?我纳闷地想着,便走到容容那里一探究竟。
容容看着我走向她,便迫不及待地举起盒子让我摸奖,我一伸手,从纸盒里摸到的同样是一个特等奖。容容自豪地告诉我:“我的箱子里有许许多多特等奖。除了特等奖以外,还有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容容的话把我逗乐了,在容容的“摸奖”游戏中,获“特等奖”的机会竟然远远地高于获“二等奖”或获“三等奖”。我由衷地喜欢上了容容的世界,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孩子的世界。
相信故事讲到这里,绝大多数教师也会如我一样为孩子世界的纯真无邪而心生快乐,可是最后的结果却并非如此。
此时,其他的孩子眼瞅着有那么多人获得了特等奖的奖品,纷纷要求容容让他们摸一次奖,他们焦急地催促容容:“你让我们摸奖吧!我们不需要轮子的呀!”但是,直到游戏结束,容容一直忙着想办法为小推车装轮子,起先很红火的“摸奖”游戏便终止了。
第二天,容容便不再玩“摸奖”游戏,原因是“做一辆有轮子的小推车太难了!”看着容容毫无二致地又投入到新的游戏中,我的内心已快乐不起来了。其实,孩子们的快乐是很简单的,他们完全知道椅子的功用,他们之所以认同“用小椅子替代小推车”,主要是因为如此这般能让他们模仿一把成人“摸大奖”的`快乐,孩子们也因此而开心和快乐。这样的游戏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成人世界的认识和体验。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只是如此简单的愿望需要成人去细心呵护,因为,这种因简单而生成的快乐常常会被教师因“不认同"或“不明白”而受到压制和忽视。显然,这位客人老师质疑的目的在于推进孩子游戏的质量,但这确实是一个远高于孩子现有水平的挑战,因为这个挑战的压力,导致孩子终止了角色游戏的热情,使孩子的游戏活动转向了以“改装车子”为目的的结构游戏,并最终因“太难了”而夭折。
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离孩子究竟有多远?我们如何去学着认同孩子。
我以为,所谓认同,不应该是让孩子踮起脚跟向教师看齐,而应该是教师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看世界。这样,师幼才会有彼此间的心领神会和理解支持,教师才会因简单和纯粹而快乐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