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不仅仅适用于文章写作,对于口头报告和演讲也同样适用。使用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来表达我们的观点,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下是一些常见主题下的提纲范文,供大家参考和使用,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或演讲提供一些启示。
读水浒有感篇一
北宋末年,朝廷腐败,贼寇遍地,民怨沸腾。宋太祖心中的不朽北宋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这是最繁华,也是最不堪的年代。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发生了一百零八个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在前前后后不到几年时间里,聚集到方圆八百里的水泊梁山,开始“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最后却因大哥宋江的妥协而失败的一场起义。
我不知道现代人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这部四大名著之一的奇书,推崇也好不屑也罢,这都是一部流传至今仍未埋没的小说。
一百零八个身怀绝技的有罪之人,就是这样一些平日里打着灯笼也难找的人才,却聚集在了一起,互为兄弟。可有些人却不是真的想背叛朝廷来这里当一个所谓的“好汉”,说白了就是造反头目。可总是有人能想到办法让原本根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归顺“梁山”这个三教九流汇集之处。为了招揽人才,“好汉”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可以用家属的生命来相逼。
可无论因为什么而来到梁山,这一百零八位好汉都情同手足。他们比了解自己还了解兄弟。为了兄弟,他们可以放下之前所有的恩怨,不远千里冒死救援,即使是刀山火海,即使明知去了等待自己的便是天罗地网,但却没有谁会退缩,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兄弟,死也要死在一起。
快意半生,狂傲不羁不畏;杀伐一世,回首无惧无悔。这便是好汉们所向往的法外之地,包容一切的梁山。映衬了一个时代,宛若神话故事的梁山,也避免不了衰亡。可即使到了最后,这份情谊,也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喝下毒酒的宋江,用所剩无多的生命,来“效忠”黑暗的朝廷;同样命不久矣的李逵,即使知晓了一切,也仍不负兄弟情,愿与宋江同生共死;花荣和吴用,在宋江和李逵坟前痛哭,最后双双自杀,奔赴黄泉与兄弟相聚。他们都死了,为了恪守“忠义”二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一代传奇终落幕,一个王朝,也到头了。不过江山易改,信念长存,好汉们,你们不惜用生命去守护的那份本真,后人将用千百世去领悟。你们保家卫国的英姿,我们用行动来铭记。
生活中的这类事可谓数不胜数。当你满怀希望与憧憬的开始一件事时,等待你的,也许是令人绝望的失败。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当初自己的决定后悔不已,想要重新来过。可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所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也许能颠覆之前的一切。有些人坦然面对,有些人却耿耿于怀;有些人失败了会卷土重来,有些人却无所谓,没心没肺。无论结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都是当初种下的因导致的,有因就有果,不甘也罢,不服也罢,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
快意半生,狂傲不羁不畏;杀伐一世,回首无惧无悔。若来世有缘忆今生,好汉们也许都会发出一声,带着些许悲凉的长叹吧。
路已尽,悔否?
好汉们的回答,却不会改变:“不能悔,也永不悔!”
读水浒有感篇二
这个寒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面精彩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我。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故事,成功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形象。书中108位好汉,性格迥然不同。李逵的粗心莽撞,鲁达的粗中有细,武松的勇猛利落,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足智多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喜欢及时雨宋江,在每次有危险的时候,他都会用计谋化险为夷,真是名副其实的'“及时雨”。我还喜欢鲁达,虽然他没有足够的智慧,但他很讲义气,对人很真诚,在现在社会,缺少的就是真诚,看来我们现代人还要向草莽英雄好好学习啊!看完这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我心潮澎湃,完全沉浸在书中,好像自己就是一名大侠,专门惩恶除奸,还好老妈点醒了我,一味地陶醉在英雄主义中是成就不了大事的,《水浒传》就是一个实例,联系现实生活,做事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要有毅力。
读水浒有感篇三
八百里水泊梁山,英雄聚义;众豪杰一百单八,替天行道——这就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用毕生精力写就的旷世奇书《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讲的是: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108为梁山好汉在高俅、蔡京等一批奸臣的迫害下,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最后走向失败的精彩故事。书中塑造了松江、武松、林冲等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可谓家喻户晓。
我很佩服这一百单八将,他们都是英雄。我从《水浒传》中的英雄,想起了生活中的英雄:老师是英雄。老师就像一支蜡烛,默默的燃烧着,每天为我们批改作业到深夜,白天还交给我们知识。他们用纯洁的清流灌溉我们这些幼小的嫩苗,把我们培育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说老师是英雄。
我们的父母也是英雄。他们慢慢的把我们抚养成人,就像阳光呵护小草一样爱护着我们。他们对我们身上寄托了多少希望,凝聚了多少汗水,只一心想让我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所以,我说父母也是英雄。
从《水浒传》这本书中,我读懂了:不要向你的敌人妥协,也不要接受威胁,否则,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读水浒有感篇四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
有人认为,梁山好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结果,是宋江一手造成的。作为战无不胜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宋江却断然拒绝了如同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自觉选择接受朝廷的招安的政治道路,带领“替天行道”的梁山泊义军,去残杀“僭号称王”的方腊义军,在两败俱伤的大屠杀中,遭到惨痛的失败。他们认为,如果当初宋江采纳李逵说的:“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以梁山泊当时的实力,定能推翻宋王朝。而宋江却奴颜婢膝,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识江湖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为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由此可见,宋江乃仁义之仕,决不会为了自己的官位,拿兄弟们的生命当赌注。
然则为何要接受招安?我认为,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当时社会宣扬“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江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宋江还是郓城押司的时候,其父便苦劝他不要与梁山草寇来往,好好为官,处人头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以致气死林冲。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
不仅是宋江,梁山好汉中的许多人,如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秦明等人,他们也深受“三纲”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支持招安的。所以,选择招安不是宋江个人的决定,是在“三纲”思想影响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将梁山好汉起义的失败归罪于宋江,这是有失公允的。
梁山泊悲剧,并非宋江之过。梁山泊悲剧,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给读完了,叹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读不完水浒传的不是中国人!感慨万分.
水浒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等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官逼民反,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
读水浒有感篇五
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此章回,话峰迅速的从宋仁宗到英宗、神宗、哲宗,由哲宗引出全书最要紧的人物,哲宗的弟弟九天王,端王。这个端王就是哲宗死后当了皇帝的徽宗。说端王,先说高俅。高俅是端王的拐杖,端王是高俅的梯子。说一百零八个妖魔,也是先说高俅。金圣叹对此评曰:“乃开书未写一百人八,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评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是罪过都加在了高俅的身上。高俅成了乱自上作的代表人物。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高俅陷害,被逼逃往延安府,途中成了九纹龙史进的师傅,到此,水浒传就言归正传,一场大戏就此拉了大幕,各色人等,都渐渐登场亮相。表面上看,这一章回的.题目提到的人物是王进和史进两人,实际上全文写了两大场景,一是官场二是民间。看官场是如何玩法,民间又是一番怎样景象。王进被官方所逼,远走他乡,就将这二个场景联系了起来。官场景象是由端王,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徽宗,端王的姐夫,驸马王晋卿和高俅为主角。以高俅的发迹史而说明官场的腐朽,以蹴鞠,和一对羊脂玉的镇纸狮子,笔架等来表现皇家的奢华。高俅能为皇家所用,正是官场堕落的写照。民间的景象是民匪不分,史进在不知不觉中同少华山的强盗成了一家人,法已不服众,官府的管控能力下降到极点,史家村和少华山强盗合做一处了。这二个场景,正预示着天下大乱。是谁乱了大宋的江山呢?故事慢慢道来。故事从此开始,一百零八个妖魔先后出场。
这一回接上回,继续写史进同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等三个强人成了江湖兄弟之后的故事。
上一回说道,庄客王四赍受史进之命,去约朱武等三人下山来过中秋,不曾想,王四赍因贪酒丢了少华山的回信,而此信又被想发财的邻乡猎人李吉所捡得,报了官府。王四赍瞒过了丢信的事实。正当史进和庄客一起,同少华山的强人们合作一处,共赏中秋之时,华阴县县尉率二个都头和几百名士兵,在李吉的引领下,围了史家庄。到了此处就进入第三回。
面对这样的场景,全文”一个“义字了得,朱武等三人绑了自己送官是义,史进反其道而行之,也是个义字。
史进问明原由,杀了王四赍,带领庄客,烧了庄园,同少华山强人一起反了,杀了李吉和二个都头,打退了官府的军队,上了少华山落草。
此时的史进,心情复杂,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转眼之间,自己由地主成了无产者,从良民变成了强盗,史进感觉是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自己。
杀了人,当了强盗的史进,还认为自己是个清白之人。对清白的诉求,只是史进心底里留存的道德标准,同自身的实际行为己经相互矛盾了。
史进的所作所为符合他的身世、年龄和性格特点。身为独子的史进,其家庭殷实,养得娇惯,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偏爱武术。当他得到王进教头的真传,武艺大有长进时,其性格并无变化,此时的史进还是个率性而为的汉子。
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史进是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追寻师傅王进。在中国的传统里,师傅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更何况王进给了他真功夫。此时的史进最想见王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进离开少华山,是这一章回的前半部分的结束。进而,借史进寻找师傅王进,引出本章下半部分的故事。
史进因其师傅王进投奔到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处,所以也就一路走来,经过渭州时,生出了故事。
渭州,在今日甘肃陇西。
因这里也有个经略府,史进便入城打听。入得城来,史进在一茶坊里,正在打听师傅的消息时,遇到一个军官模样的大汉入店来,茶博士忙引着史进同其相见。这一引,引出了本章另一位主要人物鲁达的出场;这一引,也自有原故。茶博士是听八面风的人,见鲁达入店来,便引见了。原来,延安府老种经略的儿子,就在渭州府,是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怕小种经略在渭州势单力薄,就派鲁达到此做了个提辖。
正因为如此,鲁达在史进叙之原由,通了名姓之后,便一见如故了,鲁达早就知道史进是那路神仙。
鲁达请史进到潘家酒楼一叙,路上遇到史进的启蒙武术老师李忠,正在大街上摆摊卖艺。小气又小心的李忠挡不住鲁达的直率和真诚,也就合作一处,来潘家酒楼。正当三人借酒说得高兴,隔壁的哭泣声搅得人心烦,经一打听,这又是一件人生不平事,故事原是这样。身在东京汴梁的金老带着妻子和女儿,一家三口来渭州投靠亲友,没有想到人家已去了南京。不幸的是,老伴染病身亡,留下了金老汉和女儿无依无靠。
这渭州城有一霸,叫镇关西郑大官人,是个卖肉的屠夫,见金老汉的女儿有几分姿色,便强娶之为妾,说是以三千贯为价,实际上是一分未付,反而遭到郑大官人的妻子的敲诈,父女二人流落街头,以卖唱为生。鲁达听到此,一是凑钱要这父女离开此地回东京,二是去寻这镇关西报不平,找到后,没想到鲁达将其打死了。惹出人命的鲁达,如丧家之犬,亡命去了。
此一回,主要是说史进和鲁达这二个人。说史进是说他从良民转化为匪的过程。表面看史进落草是年幼无知和性格所造成的,实际上从一个广泛的社会层面告之人们,这个世道,民变为强盗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换了身份的。说鲁达,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叙说一个”好人“是如何走向为匪之路的。
水浒传一百零八人上山为匪,有一百零八个理由,这不但应了佛教的一百零八个烦恼之说,也说明世道的不公何其多,不公才是这些故事的本源。
鲁达是水浒传中第六个出场的好汉,他的性格特点是正直、果敢、无私。他同史进、李忠一起见证了金老汉的不幸,只有他做到了无私和无畏。史进此时正纠结在为匪的不安之中,而小气的李忠只愿拿三两银子出来接济金老汉也符合他的性格和走江湖的特点,靠卖狗皮膏药度日,也是自身难保,更何况江湖上这种事也是见怪不怪的了。按理,鲁达同镇关西都是小种经略罩着的人,应有所顾忌,但顾忌了就不是鲁达。
说镇关西是一霸,他的靠山是谁,小种经略也。当府尹得知鲁达打死了镇关西,不是先去捉拿鲁达,而是先去请教小种经略这事怎么办,经小种经略明示后,这才命令王观察带着公文和公人去捉拿鲁达。而此时,鲁达已逃之夭夭。
看鲁达拳打死镇关西所透出来的更多故事,不可不察啊!
天下大乱,”洪桐县里没好人“。
读水浒有感篇六
它是一部反其道而行之,为‘‘造反’’者树碑立传的古典名著
施耐庵,它的作者。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为人仗义。他曾在钱塘为官三年,由于不满官场的黑暗,不愿意逢迎权贵,便弃官回乡,从此自绝仕途,闭门著书,这部伟大的著作也就产生了。
《水浒传》—最英雄的传奇。
在读此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无聊而又草率的心情,当我读完一章又一章,惊讶的发现我对此书的兴趣有如此之大,想停下,却停不下来。
它明快,洗练,口语化的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不得不被它生生的折服,它的每一个故事的高潮,都紧扣心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及时雨宋江,他仗义疏财,济弱扶贫,精明练达,但他浓厚的正统观念与忠君思想是梁山好汉走向了灭亡。
当我读到结局的时候,我留下了眼泪,不仅是对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惋惜,还有对朝廷的愤恨。
恍惚中,我到了梁山。
读水浒有感篇七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每当那熟悉的悠扬婉转的歌声响起,我的心如火热的炉中煤,滚烫滚烫。《水浒传》给人的感觉也像这首歌,荡气回肠,振聋发聩。《水浒传》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广被观众们叫好,甚至万人空巷。他的艺术水平非常高,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却加剧了人们对它的解读,让文人墨客在书卷里品味那一缕摇曳的芳香。
乱世出英雄,英雄逢乱世。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有那智多星吴用,为梁山指点一二;豹子头林冲,统领泊中将士;及时雨宋江,救人于危难。好汉们多是逼上了梁山,做起了“贼寇”的生活。这所以被逼上梁山往往是因为朝廷佞臣的算计,而且与其他“贼寇”不同的是,他们杀富济贫,不抢劫良民,而思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有几个情景令我难以忘怀。
他变幻莫测的球技令当场的人拍案叫绝,受到了太子的赏识。这是高俅的运气。后来太子继位后,封他为太尉,有忠臣质疑皇帝:高俅只会踢球玩耍,不能给他官做。可皇帝的回答是:官可以学着慢慢当。这是一种多么腐败的思想啊。高俅小肚鸡肠,无恶不作,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
宋江出生正门,世世代代只求护国护民。但宋江误杀阎婆惜只好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甚至闹到要劫法场的地步。宋江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但是一心想招安,想完成夙愿。可是他低估了朝中的奸佞势力,把招安想的太单纯。高俅被生擒而未被处死,让林教头饮恨而亡。宋江的想法却是向朝廷示好。想提高招安的筹码。招安真的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么?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林冲之所以在狱中免去杀威棒,是给了狱吏银子;杨志犯下了错误,赠送了两件玉器;押解人员也是收了上面的金银而答应完成使命。这赤裸裸地反映的世风世道。这也折射出当今社会的诟病,走后门,送礼,靠一些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尘沙阻足,枫叶遮眼,何时才能捧一瓢清泉回味它的滋味。
兄弟们一个个加入梁山,才使得梁山有了浩大的声势,这里是人间的天堂,有伶人起舞,骚客放歌,有马上乘骑,有百里穿杨。可是到最后,兄弟们的归宿是凄凉的,宋江,花荣,李喝毒酒而亡,鲁智深出家,有些人不愿做官而纷纷告别。当上官的兄弟又时常受到佞臣的刁难。
《水浒传》是史诗般的巨制,看江山如画,看俊杰屈伸。
让我们铭记经典《水浒传》!
读水浒有感篇八
这个暑假我又把《水浒传》来回看了几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小说。我知道了这本书讲的是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投奔梁山伯的故事。认识了天杀星:黑旋风-——李逵,他最擅长使斧头。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他力大无穷,可以把一棵柳树抱起来,他最擅长使禅杖。天伤星:行者——武松,他擅长赤手空拳和使用哨棒。天英星:小李广——花荣。李广射箭好,因为花荣是一个射箭能手,才给他取了个小李广的称号。天机星:智多星——吴用,他很聪明,爱动脑。这本书还讲了好汉武松景阳冈打虎,为路过的游人和当地的一些村民除了一大害呢。还有我最喜欢的人物林冲,他武功高强,统领八十万禁军,为人正直。
读完水浒传,我被他们的勇气所震撼了,我胆小,时常被黑夜吓的裹紧了被褥,抱紧了枕头,或跑到妈妈房间,他们让我自愧不如;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而我却时常因为困难而灰心失望,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吸取。他们也只不过是普通老百姓,然而这些零星的复仇火焰却可以结合为一股巨大的燎原之火,这一百八人是伟大的、是无畏的,是值得我们去歌颂、去传唱的`,我们会永远的记住他们,这批英雄豪杰,他们是替天行道的天神,是劫富济民的好汉,是我们历史上的骄傲!
读水浒有感篇九
在这个愉快的假期中,我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杨雄等人计划投奔梁山泊,途中他们住在了祝家庄的旅店里。由于杨雄的兄弟时迁偷吃了店内的报晓鸡,因此被祝家庄的人扣下了,后来杨雄等人投奔梁山泊后,宋江展开营救,前两次攻打失败,后来吴用和孙立献上一计,攻打成功,救出了时迁等人。
这本书中,我喜欢林冲,他非常善良,也很讲义气,是鲁智深的好朋友;我憎恨陆虞侯,他背信弃义,还要害他的朋友林冲;我喜欢武松,他比较注重江湖义气,为人正义,从来不谋害他人,而且他从不将武力变为暴力来欺压别人;我憎恨蒋门神,他不守诚信,在快活林抢夺了施恩的酒馆;我喜欢宋江,他乐于助人,有勇有谋,胸怀宽广;我憎恨阎婆惜,她自私自立,想谋害宋江的财产;我喜欢杨雄,他也很正义,非常讲义气,尽管朋友犯错他也会包容别人;我憎恨裴阇海,他老奸俱滑,勾引有夫之妇。
像杨雄、林冲这样的梁山好汉都是英雄。
现代也有英雄,英雄是那些起早贪黑的清洁工,让祖国的大地越来越美;英雄是那些守护在国家边疆的军人,让我们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英雄是那些奋斗在疫情边缘的医护人员,在这个鼠年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他们奋斗在一线,失去了与家人团圆的机会,舍己为人,我想对你们说:“你们的奋斗,就一定会有收获,感谢你们为我们默默奉献,你们是白衣天使,是真正的英雄。”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读水浒有感篇十
「逻辑思维」正式卖书之后,我就再也没买过它推荐的书。不过,最近却看了一套逻辑思维出品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这是一个朋友买过之后交到我手里,特意推荐我先读的,用他的话讲,读这套《金本水浒》应该是天底下最享受的事情,正适合前阵子我的心境。
先断断续续看了两周,接着这几天放假的空闲,看完了最后几回,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打算说道说道这本书。
此次重读《水浒》,算是我第一次读「批本」,这种新的读书体验与之前自己闷头啃书大为不同,竟然能觉察到书中许多"隐蔽"的妙处,有文章结构之妙,有叙事技法之妙,也有人物刻画之妙。
这一套《金本水浒》,是「金圣叹」评注版本的《古版水浒》,大致是通俗版本前70回的部分,直讲到梁山伯一百单八将排座次,便做完结。在金圣叹看来,前70回是水浒最精彩的部分,通俗版中后续的故事都是续貂之作,不足为评。
金圣叹对《水浒》一书的评级极高,他认为"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更有甚者,"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应该是因为电视剧《水浒传》拍了一遍又一遍的原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几近家喻户晓。而我第一次读《水浒》,是中学的时候,那时基本是囫囵吞枣,记住故事梗概,就算是自己"读"过了。不过,当时也有精读的部分,便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篇,那时侯语文老师花了一周时间来讲这篇文章,斟字酌句,分析故事线索和人物性格,因而对这部分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此次读"批评版"小说,觉得整本书都被"精读"了一遍。金圣叹的评注时不时冒出来,或是解读小说文法,或者挖掘作者深意,看到精彩处,他完全不吝惜盛赞之词,看到小说人物或者事件龌龊处,他便痛心怒骂,毫不留情。还有一类评注,他借施耐庵的文字,指点古今文章,褒贬人情世故,更兼有对虚妄读书人的鄙夷。
重读这本小说,借着金才子的批评指引,才真切的感受到施耐庵精妙绝伦的文法,以及他对一百零八人独具匠心的刻画。水泊梁山,无非一群绿林英雄,无非抢劫杀戮,他却能将每个英雄写出独特的神韵,而且人人各有其形,各有不同性格和语言。阅读的过程中,若不是看到圣叹的点评,我恐怕仅仅又是一次对故事梗概的温习而已。
金圣叹评注版本中,对宋江的解读尤其深入,宋江之恶,依他看来简直无可饶恕,他自己也说,每读一遍《水浒》,便对宋江的憎恶增加一分,甚至说"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疾,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金圣叹全书中几乎"盯死"了宋江,他不放过跟宋江有关的任何一个细节,宋江一言一行,一惊一乍,都被金大才子"合理"的解读为宋江"龌龊的权术",这也算是金本的一大特色,让人读过之后,对宋江之类的"权诈之徒",厌恶到了极点。
读完评注版之后,此后再看其它书,也可以学着金圣叹的思路,多一些琢磨和思考,先把书读"厚",然后再在"厚"中取其精华,抽出最有趣有料的部分,成为自己读书的"经验",使之实在有用。从文法角度而言,金圣叹的独到解读也让人惊叹,以后再作文章,便可以《水浒》的叙事和人物刻画为教科书,以金圣叹的解读为辅导书,加以实践和练习。
读水浒有感篇十一
在暑假里, 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水浒传》这本书,栩栩如生的讲了天罡星三十六行,地煞星七十二行的 108 位好汉。“孝”“义”“忠”是他们的品德。
这本书里的内容丰富,人物栩栩如生,千恣百态,个性鲜明。例如“花和尚”鲁智深。他听说欺负唱戏的金翠莲父女的竟然是状元桥下的“镇关西”郑屠,非常生气。他还赠送给他们十五两银子,来帮助他们逃到东京城。第二天,他到郑屠店大闹,让他做一些骨肉用荷叶包起来,消遣他,把他激怒。然后不过三两拳就打死了他。这样做我们可以看出鲁智深一个脾气暴躁有、粗中有细、路见不 平就拔刀相助的汉子。
《水浒传》故事既曲折又有趣。事态变化出乎人的意料,只有认真品读,你才能感受他们的“忠”“孝”“义”
孝:李逵 回家背老母上梁山过好日子,可谁知老虎把母亲杀害了,又吞下了肚。李逵怒气冲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杀了四只老虎。这就是孝。
忠:林冲的妻子被高俅儿子所欺辱,他的妻子告诉高俅的儿子林冲的下落。她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就是忠。
义:林冲被高俅陷害。误闯白虎堂。被带到野猪林,鲁智深看到了立刻去救人。这就是义。
这就是 108 位好汉中的一些事,表现的“忠”“孝”“义”。我们都会说,可做到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读水浒有感篇十二
我读过很多遍《水浒传》,可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唯一不变的,还是为那些英雄们最后的结局而惋惜。
而《水浒传》主要讲的就是宋江带领一众英雄好汉在梁山泊成就一番威风事迹,最后为国效力,攻打敌人,却是死的死、伤的伤、归隐的归隐了。
每一个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故事。其中我更崇拜的就有“及时雨”宋江和“小李广”花荣了。宋江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很有领导风范,甚至在很多英雄好汉危难之际出手相助,并且带领他们成就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美名。江湖上很多有勇有谋之士只要听到宋江的名字,可都是如雷贯耳啊!
而花荣他是清风寨的寨主,是宋江的忠实“粉丝”。他有着百步穿杨的本领,这令我又羡慕又敬仰。可真正感动我的却是他的忠诚。宋江因战而死后,他在宋江的坟前自杀而亡。
其实,我并不赞成“小李广”自杀,如果换做是我,我应该会选择背起弓箭与剩余的梁山好汉一起再去为国而战,给宋江报仇。待凯旋归来之日,再到宋江坟前上柱香。毕竟我觉得,宋江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了他心愿,冲锋杀敌和一往无前的花荣,而不是一个哭哭啼啼的花荣。可即便我反对他的做法,但依旧也不能减少我对他的敬佩之情,他那深深的忠诚打动了我。
在生活中,我觉得我该学习宋江。虽然我并不愿意领导,但想成就大业不可能不做一名领导者。宋江将形形色色、甚至有深仇大恨的各路英雄们管理的十分团结。这不仅需要他的人缘好,更是他有效的管理方式。他软硬兼施,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样的领导能力和方法,更值得我学习。
读到最后,原本激情彭拜的我看到那样的结局,心里有些落寞,却又只能扼腕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