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小编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教案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一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旨在让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有更深更正确的了解,从而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优良的精神面貌与行为取向。
1.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的材料。
2.板报《我们的价值观》的创作与准备。
3.配乐诗朗诵与表演唱的排练。
4.收集十大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5.现场书法展示的工具准备。
主持人深入介绍与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
1、展示板报《我们的价值观》
2、学生分组讨论感想
3、主持人强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翁嘉伟同学表演配乐诗朗诵《价值》,学生初步感知价值观
主持人介绍十大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学生分组讨论:道德模范身上的价值观体现
主持人总结归纳
周王杰同学展示表演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1、学生分组讨论:对于价值观及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主持人总结
邹玉红同学进行现场书法展示(主题——我们的价值观)
今天的主题班会很成功。让我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其指引下,塑造自身优良的精神面貌与行为取向!下周,我们将举行“我们的价值观”海报设计比赛,希望大家在今天班会的启发下,踊跃参赛,充分展示大家心目中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更深刻更正确地领悟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下决心在价值观的引导下调整好自身的精神面貌与行为取向。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二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创立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还是本课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重点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创立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还是本课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重点。
难点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因为讲述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空想社会主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开创性的努力,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从未接触,有的本课中也未讲到,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又有内在联系(即历史条件),所以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等条件限制,不易理解。
重点突破方案:
1、先请两位学生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事迹,尤其是两位革命导师的远大理想。
2、利用课件、结合前面所讲的历史条件,教师通过提问:a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准备条件成熟了吗?b还缺乏那些条件?c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及艰巨性分别是什么?
通过难度逐渐加大的问题,层层分析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已经水到渠成。
3、最后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难点突破方案:
时间
纲领(口号)
意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1834年
不能劳动而生,就要战斗而死
英国宪章运动
1836——1848年
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844年
要求取得普选权,工人参与国家管理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便构成了价值观特有的思想内容。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学生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这就迫切需要使学生们对价值观的正确性有更深更正确的了解!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旨在让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有更深更正确的了解,从而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优良的精神面貌与行为取向。
1.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的材料。
2.板报《我们的价值观》的创作与准备。
3.配乐诗朗诵与表演唱的排练。
4.收集十大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5.现场书法展示的工具准备。
1、主持人理论剖析
2、板报《我们的价值观》赏析
3、配乐诗朗诵《价值》
4、案例剖析
5、表演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6、小组讨论: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7、现场书法展示
8、班主任总结引导
9、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1、主持人理论剖析
主持人深入介绍与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
2、板报《我们的价值观》赏析
展示板报《我们的价值观》
学生分组讨论感想
主持人强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3、配乐诗朗诵《价值》
翁嘉伟同学表演配乐诗朗诵《价值》
学生初步感知价值观
4、案例剖析
主持人介绍十大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学生分组讨论:道德模范身上的价值观体现
主持人总结归纳
5、表演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周王杰同学展示表演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6、小组讨论: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对于价值观及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小组派代表发言
主持人总结
7、现场书法展示
邹玉红同学进行现场书法展示(主题——我们的价值观)
8、班主任总结引导
今天的主题班会很成功。让我们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其指引下,塑造自身优良的精神面貌与行为取向!下周,我们将举行“我们的价值观”海报设计比赛,希望大家在今天班会的启发下,踊跃参赛,充分展示大家心目中正确的价值观。
9、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活动特色: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更深刻更正确地领悟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下决心在价值观的引导下调整好自身的精神面貌与行为取向。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四
开门见山地指出:
这节课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讲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也就是回答本课前言部分的两个问题。
(让学生找出前言部分的两个问号,请一学生读出两个问题)
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板书)
主要有两个内容: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它的社会经济前提;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它的阶级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前言部分和第一段)
(1)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前提(板书)
(分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随之兴起。引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阶级基础(板书)
问: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哪三大工人运动?有什么意义?(即课文内的问题)
(让学生先看课文,包括插图及其小字部分,后回答)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板书)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共同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有组织、有意识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作用:(板书)
思考提问:三大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什么联系?
1.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所显现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3.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不仅使无产阶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小结: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可按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和思想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以做到条理化。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板书)
提出前言部分的第二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1.时代的需要(板书)
(分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工人阶级只有在规模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担负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板书)
课文是从马克思、思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因为只有深入工人群众,才能了解工人阶级的现状和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重视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国度里几乎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并密切合作,开始全面创立科学理论的工作。教材在小字中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把它们吸收、改造,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可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路进行讲解,以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板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板书)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板书)
提出问题: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要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
(指导学生看小字中《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注意与开头导入相呼应)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自此之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洪流。
《宣言》给予中国革命的伟大影响值得大书而特书,中国共产党是在《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组建起来的。《宣言》哺育了中国的几代革命者,它同其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一起,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强大的精神武器,指引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课堂总结】
就已有板书进行总结:
【课堂讨论】读读导师言论,结合本课内容,谈谈自己体会:(打出投影)
材料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材料二: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这篇文章摘自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德语作文)
材料三: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五
目
标知识
能力使学生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产生的影响、匈牙利事件、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概况及东欧剧变的经过。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东欧剧变和实质,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从而引出本课将学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演变。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及匈牙利改革的背景
教师首先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继续结合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布置学生讨论:匈牙利改革的背景?教师总结:匈牙利事件后,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总结了事件的原因和教训,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2、匈牙利改革
教师提问:匈牙利改革措施有哪些?这次改革的结果如何?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匈牙利领导人
学生观看示意图。
观察示意图,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教师布置的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了解本课大体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读图、思考问题的能力。
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估计不足,未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又没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减下来,外债负担越来越重,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过渡:教师指出其他国家的改革情况,引出东欧剧变情况。
二、东欧剧变
1、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思考:东欧剧变是如何发生的?
2、特点:教师提问:比较一下四个国家(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民主德国)在剧变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实质:教师提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原因: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如: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指导学生思考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全体交流、讨论。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地从内因和外因来分析。
三、课堂小结
教师向学生布置:设计知识提纲对本课进行知识总结,教师进行行间指导。
四、作业布置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六
逍遥游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鳎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l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5][6]
第2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七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些内容吧!
德国实现统一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局势发生激烈动荡。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请结合教材,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请结合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谈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一些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是在。
a.一战后b.二战期间c.二战后d.一战期间
2.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改革中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而遭苏联镇压的东欧国家是()。
a.匈牙利b.南斯拉夫c.捷克斯洛伐克d.保加利亚
二、识图题
认真观察下图,请回答:
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1)二战后建立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有个。
(2)其中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资料:】
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更改的国名
原国名
更改后国名
更改日期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23日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28日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1989年12月29日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年4月20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简称:德国)
1990年10月3日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15日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年4月26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后分裂为五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克罗地亚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
1992年4月27日
1991年6月25日
1991年6月25日
1991年10月15日
1991年11月20日
【思维拓展】
1992年,邓小平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请结合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谈谈你对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性的认识。
社会主义好歌曲教案篇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
整体感知: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