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初二教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下面是一份精心编写的初二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一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这一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就重点讲述了科举制度的确立、健全和完善。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介绍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专题课,为后面课程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层层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层层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度的影响。
导入
新课
播放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并在此基础上设问:
我国的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
习
新
课
科
举
制
的
诞
生
教师展示魏晋九品中正制示意图及简介,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展示隋炀帝人物图片,设问:
1、在他统治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他是谁?
2、在他之前是谁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学生在自学、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教师展示房玄龄、孔颖达人物图片及生平简介,让学生知道科举制是一项新的选官制度,是创新,它有利于选拔人才。
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在学生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进而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运用材料能力,并由浅入深学会探究。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完成思想教育目标。
科
举
制
的
完
善
展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片,设问: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是他们完善科举制。
展示唐太宗图片及文字资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和“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设问:
他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展示《武状元苏乞儿》剧照及状元曹鸿勋的殿试画面,设问:
他们参加的武举、殿试考试出现在何时?
展示唐玄宗图片及唐诗《出塞》图片,设问:
他把什么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描述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这三个历史人物学生非常熟悉,此设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他们完善了科举制,而不是光知道他们是谁。
采用大量的图片、资料,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完善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科
举
制
的
影
响
通过对大量图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展示颜真卿、苏东坡、蔡元培、林则徐、欧阳修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从他们都是进士出身这一史实,分析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通过剖析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促进了什么事业的发展,社会上什么风气盛行。
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图片,设问:
他们中谁考中了进士?
再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展示众多唐朝著名诗人图片,印证刚才的分析。
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说说
科举制
练习题(略)
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分科取士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科举规模
2、武则天:设殿试、武举
3、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二
【授课人】:xxx
【时间】:xx年xx月xx日星期x
【地点】:七年级(3)班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
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善
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老师简介)
a、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三
1.关于隋唐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形成的标志是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b.唐太宗任用高官主考,后来成为定制
c.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d.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2.隋朝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说()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c.网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掌握政权的需要
3.(山东威海,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a.1100多年b.1300多年c.1500多年d.多年
4.隋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5.确立了进士科在科举制度中的主导地位是在()
a.三国b.南北朝c.隋朝d.唐朝
6.科举制废除于()
a.隋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7.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原因是()
a.说明进士科考试之难b.选拔了大量人才
c.提高了庶族地位d.阻碍了学术进步
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的是诗人孟郊在经历了什么事后的'喜悦心情()
a.他乡遇故知b.金榜题名时c.洞房花烛夜d.久旱逢甘霖
9.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者有什么作用?
(2)通过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
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
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
五、巩固提高
进行几个选择题的测试,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六、小结作业
梳理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七、板书设计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
八、教学反思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五
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史上的重要制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熟悉。课堂上课让学生多讲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平时在电视剧中听说的榜眼、探花、状元、进士等相关名词,了解科举制对人才的选拔。另外也可联系现在的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大举措,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2、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六
【授课人】
【时间】
【地点】七年级(3)班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善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七
一、课程目标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
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对比学习: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
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设计:科举制发展线索图
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方案一:讨论:在此之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今的选官制度对比
方案二:课堂小论文:科举制度之我见
方案三: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以后,请你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能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有关的建议书或计划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及反思篇八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