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写小学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小班教案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内容的规划和总结,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重要工作。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小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小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最美的花教案篇一
温岭二中王敬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教育新理念》)所以,我首先肯定了这种大胆表达异议的精神,然后再回过头来检查我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课文的缺点。
先谈第一个问题,即教学过程中的缺陷。
第一次,我在介绍作者和托翁时,是从《教案》和《教师用书》上抄来的.尚缺少一些了解这两位人物的关键性信息:(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的文学家,犹太人。二战中遭受法西斯的迫害被迫流亡巴西。1942年2月2日,他与妻子一起自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与不义发出无声的沉重的控诉。主要作品有:诗集《银弦集》,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俄国自1861--19的社会面貌,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所以,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因为托翁坟墓的朴素美与他的伟大文学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反差显示的人格美激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才使作者发出一系列“最美”的由衷赞美之词。这样的认识没有错,但还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的余地。
于是,我在第二次教学中自己动手,广泛搜寻,认真筛选,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介绍: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人,心地善良、纯朴谦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浪子野心》,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他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奂,“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他于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文章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1941年夏,他离开炮火连天的欧洲,流亡巴西,希望牧歌般的乡居能够给他宁静。//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主张“道德自我修养”,对贵族生活抱批判态度。1857年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努力寻找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于是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进行试验,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不过都没成功。晚年在思想上完全站到了苦难农民的立场上。努力从事体力劳动,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想放弃贵族的种种特权,想把自己庄园的土地分给农民,抨击教会的虚伪,直至被教会驱逐。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孤独地病倒在一个小站上。/托尔斯泰逝世之后,他的夫人向一位采访她的新闻记者讲述说:“列夫.托尔斯泰?雅斯纳雅一个寡妇来找他,他会激动地说:‘我的天哪,她这一冬该怎么过呀,--我给她的三个卢布能顶什么用啊!’他常独自去走访村民,,回来就会这么讲:‘我到村子里去了一趟,发现他们从早到晚就吃干巴巴的土豆,一点儿面包也没有……’。遭受火灾的人们来了,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噙着眼泪说:‘我的这点儿援助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他拿手头的东西分给他们,激动万分地说:‘生活多么艰难啊,周围有多少痛苦,多少不幸啊!”。
这些介绍给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更多的必要信息,给学生理解茨威格和托翁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提供了依据。这等于给思考和解答课堂提问作好了铺垫,给学生上树摘取桃子搭好了梯子。然后设计了一些值得探究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更完美而深刻的结果,力求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入。几个问题是:
1、在远离尘嚣的亲手栽下的树林中修建一个朴素的坟墓是谁的主张?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托翁的主张。托翁身为贵族,却是贵族阶层的叛逆。他同情劳动人民,努力从事体力劳动,生活简朴,提出贵族“平民化”主张。最后在放弃贵族特权问题上与家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毅然放弃贵族家庭生活,离家出走。可见,托尔斯泰追求的是道德自我修养,远离世俗,平凡普通,追求的是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由于生前没能实现,他希望在这远离尘嚣树林中实现他的愿望--亲手栽下的树能给他带来远离世俗疏远贵族的真正的幸福。)
2.请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托翁墓逼人的朴素这一特点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些景象?(因为远离尘嚣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的是远离世俗--贵族生活。无人管理守护,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过平民化的简朴平凡普通生活的行动。没有十字架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因追求真诚而大胆抨击宗教虚伪被教皇驱逐的结果。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不留姓名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因此,这些景象是托翁的一切生前追求和至死不渝的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3.托翁墓只是“小小的长方形”“逼人的朴素”的土丘,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因为“小小的长方形”是外观,与其他伟人墓相比,托翁墓逼人的朴素就更明显。作者在这朴素的墓前觉得托尔斯泰的一生的行动“最感人”,身为贵族同情穷苦农民的心灵最美,至死不渝追求的精神最震撼人心,这些才使坟墓令作者感到“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
4.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有哪些?为什么作者说三个伟人的坟墓都不如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他文学上成就巨大,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生前力求简朴平凡普通、道德自我修养,追求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至死不渝,这种精神更伟大。因而朴素的坟墓也比其他三人的大理石墓更感人,更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因为作者心灵中充满人道主义,关心民众,同情弱小,思想和追求与托翁有许多共通之处,心灵有共鸣,所以作者认为这远离尘嚣的朴素的坟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等奢华装饰的坟墓更震撼人心。确实,朴素本身可能并不一定美,但是,“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托尔斯泰],作者是因为这朴素的坟墓中埋葬着伟大而敬爱的`托翁才觉得这里是最美、最宏伟的圣地。)
这样,同学们真正理解了托翁的伟大,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动机和主旨。
再来谈第二个问题。如果用高考大纲诊断修改病句的要求和方法来检查分析。文章由于翻译者追求“信”而忽略了“达”和“雅”,某些句子确实有点儿欠顺畅,读起来有点儿拗口;有的句子因杂糅或罗嗦累赘而理解费力,这不能不说是课文的缺点。我大胆猜想,恐怕这也是当年考生在这道实在非常简单的阅读测试题上普遍栽跟头的原因之一。如:
1.这将被后代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作者本身就是“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后代”之一,何必再用“将”字)。
2.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树苗”是不必“种”的,可删去“种”,如果改为“这些在初秋的微风中摇动的挺拔的大树是托尔斯泰童年时亲手栽的”就比较符合学生的口味)。
3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地方”自己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吗?是人的行动才会使地方变,“幸福的所在”,有点儿拗口,不合现在学生的习惯。所以,这句可以改为“亲手种树会使这地方变成幸福之地”)
4.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保姆或村妇讲的本身就是“传说”,谁也不能或不会承担讲述的什么责任,所以,“许诺”一词用得不当)。
5.夏天……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夏天,不必在乎阳光是否“暖”,这片土地也不必在乎是否“暗”,如果根据全文的情调,改为“夏天,…….柔和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温柔的白雪覆盖着这片幽静的土地。”这样,既合情理,又更顺畅)。
6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朴素的环境和氛围不会“禁锢……闲情”“不容许大声说话”,但是它能“遏制……闲情”“令人不敢大声说话”)。
7这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任人物当中的一个。(“长方形”后缺少一个主语“土堆”,后半句外国句式味道太浓,改为“这小小的的隆起的长方形土堆包容着一个当代的伟大人物”更合汉语口语习惯)。
8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因为大理石也是奢华装饰的一种,所以“和”应该是“等”)。
9文章最后三句由于句式杂糅或罗嗦累赘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第一句是最明显的杂糅句子,“成千上百……的人中间”作主语妥当吗?“没有一个有勇气”又怎么做,没有了下文,句意就没有完整,因为“哪怕……摘一朵花留作纪念”是插入语,只起补充强调作用。应改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千上百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没有一个敢从这幽静的土丘上攫取任何纪念品,哪怕仅仅是摘一朵花。”
第二句把“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换成“永远如此的”岂不更简洁易懂?
最末句,“看上去”三字没有作用,因为这句本来就是作者的看法,可删去。“都不像”可改为“都不如”或“都不及”。“甚至全无人语声”下面已有“肃穆”,“感人至深”与后面“剧烈震撼……”重复,可删去前两者。“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若用“心灵”就简洁得多。
由此看来,学生的话并非全无道理。
有人说:“目前,很多学生学习中国语文感到茫然而不得法,最后导致对中国语文的厌倦和兴趣的丧失;中国语文教育还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色突出不够,学生还没有感受到中国语文独特的民族魅力。”语文课本的编者,如果能把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请翻译专家进行精心的斟酌修改,达到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又像某些电影电视剧中的对话那么精彩,使学生在欣赏世界文学精品时同样能感受到中国语文独特的民族魅力、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必定会好得多。
我想:只有教师努力,编者认真,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中国语文教育才会有希望。
.12.5于虎山下
最美的花教案篇二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谈(网友来稿)
王红艳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通过托尔斯泰墓与其它三个伟人墓的比较,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及其高尚的人格。第一次讲解结束后,学生对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发现文中着力描写了托尔斯泰墓,而对其它三个伟人的墓地只是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茨威格之所见,因为无从比较,所以也就绝没有茨威格拜谒托尔斯泰墓看到逼人的朴素所产生的强烈的心灵震撼。于是我又重新组织了一些材料。
一、拿破仑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意大利的圣赫勒拿岛。18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终年52岁。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竟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后,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派军舰到圣赫勒拿岛接回了拿破仑的遗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满腔热情地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数不尽的人群冒着严寒,迎着风雪,护送着灵柩前往塞纳河畔的废兵院,安葬在废兵院一个大理石墓穴里。废兵院规模宏大,建筑物是十八世纪宫廷设计的样式,富丽、精美、雅致,并设有两座小教堂。
二、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纪德说,歌德的荣耀已经大大超出了魏玛公园,超出了整个德意志。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的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他是可以令人类骄傲的那种人,那种可以堪称伟人的伟人。
1774年,魏玛公国的军侯在墓园里添建了自己的“公侯陵”,陵墓分地下和上面两层,是一幢带有拜占廷时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物前后左右古木森森,令整个陵寝地区气度不凡。歌德的陵墓就位于魏玛公爵的墓园内。陵墓门首是罗马式圆柱,进去是一厅堂,屋顶是蓝色的拱形盖,灵堂在地下室。歌德、席勒的灵柩并排摆在中央。两旁还放着魏玛王公家族的棺木。
三、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夫德镇,是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循着清幽的布仑河水步入镇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远的童话。紧靠河边的“圣三一”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镇上最宏伟的建筑,其外表披一层深厚的苔藓。教堂内安葬着莎士比亚的陵墓。沙翁的陵墓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方形高台,高可盈人,莎翁的遗体就埋在高台之下。
多年之后,为了追认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以衣冠碑像在西敏寺占有了一席之地。西敏寺坐落在太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它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来英国王室的象征。英国皇室的重要正式场合几乎都在西敏寺。西敏寺还是一个国葬陵墓。几百年来,英国的帝王百年后无不安葬于此,胄室宗亲、豪门权贵、高僧大侣,文臣武将、圣哲贤达,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别世之后能归宿此地为荣。莎士比亚的雕像镶于墙上的壁碑,壁碑以莎士比亚的雕像为中心,上有雪莱和济慈,左右是作家奥斯汀和夏洛特三姐妹。它位于西敏寺的“诗人之耦”,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
这三位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伟人,百年之后,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应有的尊崇,供后人景仰,永远怀念。
四、托尔斯泰
我感觉讲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多增加一些感性的材料,如托尔斯泰及三位伟人的墓地的图片,要是能做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效果一定不错。
作者邮箱:why6905@.
最美的花教案篇三
诗歌以简练的语句,从几个方面进行描述,抒发了作者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期望世界儿童能够互相尊重,不分国籍与肤色,都能平等对待。诗歌表面上是写作者对世界儿童的描写,其实寓意深刻。实际上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胸怀。诗歌虽篇幅短小,但层次清楚。表达了作者期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到亲切、自然。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最美的花教案篇四
《最美的花束》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都像花儿一样美丽,表达了向往世界各民族人民平等相处的美好愿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最美的花束》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3.在道德情感目标上,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认读本课2个认读生字,会写5个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
根据儿歌内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儿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把你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和老师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示出来,并说说你所了解的内容。
你们谁能说说自己最熟悉的国家风俗。
人们常把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少年儿童就像开放在世界这个大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花朵,你们就是最美丽的那一束。
板书课题:最美的花束
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感知生字、词。
自由朗读这首儿歌,画出不认识的字。
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办?
自由学习不认识的字,可通过问别人、查字典、猜字等一系列方法。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和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学困生。
出示带生字的词,开火车读。
例如:漆黑、花冠
分小节朗读儿歌,读准字音。
学生分小节朗读儿歌,其余学生边听边看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读音是否准确,读后学生互评。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图
1、你看到了什么?课文里是怎样说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在每一小节里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提出来。
2、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
3、分组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四、再现情境,读中感悟,体味语言美。
拓展延伸。
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设计
回家读儿歌、并且要背过,把课文中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明白在怎样用。
六、总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人人平等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2、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课文1、2小节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
(2)指名读第1、2小节,这节写了孩子的什么?都有什么颜色?
(3)你见过什么人的眼睛是黄、蓝、灰、黑?
(4)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一样来呢?那些词应该重音读)
(5)齐读1、2 小节。
2、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
(1)齐读课文,这一小节写了孩子的什么?(头发)
(2)看图说出孩子的头发怎样?
(3)指导朗读,(怎样读出和花冠一样美丽的头发)
3、学习第四小节
(1)课件出示,一枝花和一束花,大家认为那个美呀?为什么?
(2)那我们看看花园里的花怎样?谁能读一读第四小节?
(3)指导朗读(如此美丽的花我们应该怎样的朗读呢?)
(4)齐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五、六小节
过渡:花有五颜六色,那人是不是有不同的肤色呢?你知道都有哪些?告诉同学们,那在作者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第五小节:
(1)谁能用最美的语言给大家读一读第五小节,谁就像最美丽的花束。
(2)交流
(3)汇报
(4)孩子像鲜花一样漂亮,孩子听了高兴吗?你们高兴吗?怎样读呢?
四、再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2、教师提问:课文中 “你” 、 “我”、“ 他”都是指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六、总结
1、播放《各国儿童心连心》歌曲,出示图片。
2、边看图边总结。
待学生总结完后,教师概括总结。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办板报。(语文天地的“初显身手”)
板书设计:
最美的花束
眼睛不同 都能看到太阳
头发不同 都是漂亮花冠 渴望和平
种族不同 都像美丽花束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又很喜欢这样的儿童诗歌,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
二、突出本课的重点。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最美的花束”及文中的“你、我、他”指的是全世界的孩子,而“花园”指的是地球。
三、在学完课文后进行了相关的句式练习,强化平等的意识。
我给出例句:“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让学生填空。有的学生说“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漂亮 。”“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能看到美丽的世界。”等。我又让学生补充句子:“ 和 一样 。”有学生说:“ 男孩 和 女孩 一样 可爱 。”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
一、虽然课文读得比较多,学生也能熟练背诵,但是在感情朗读方面还体现得不够。
二、在理解诗歌后,学生谈今后怎么做时,因思维局限谈得不够好。我发现学生对平等与尊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最美的花教案篇五
《唱支最美的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少儿歌曲。3/8拍子。旋律优美明快,加上动感的衬词“奥莱”,更增添了歌曲的韵味,它描绘了边疆山寨的芭蕉林洒满了星光,一片安谧祥和的气氛,曲调舒展甜美,表现了解放军叔叔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和学生一起探究理解八三拍子的含义,能按节拍规律击拍或划拍学唱歌曲旋律。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表达对解放军叔叔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首先从聆听回顾一首拥军歌曲《洗衣歌》入手,铺设歌曲教学情境,感受解放军的无私奉献与人民的深厚鱼水情。初听歌曲,“你想到了什么?脑海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通过语言创设情境,感受解放军日夜巡逻的艰苦与奉献和边防少年对他们的崇敬和喜爱。再次聆听歌曲并轻声跟唱,共同探究3/8拍子的含义,感受歌曲的情绪。这个环节我请学生葫芦丝演奏《小白船》对比感受,得出3/8拍子中速,优美,明朗的特点。第三次听师范唱中我力求用自己的深情歌声带学生进入歌曲意境,并出示自学提示,通过小黑板板演划拍找一找,唱一唱帮助学生理解3/8拍子音符时值的长短。范唱歌曲结尾时“你觉得歌曲的结尾演唱有什么特点呢?这么唱好听吗?你来试着唱一唱!”让生感受到解放军巡逻越走越远渐慢渐弱rit和倚音的处理演唱的表现,体现出了孩子们内心的崇敬和对解放军叔叔的热爱!课后拓展环节安排了两声部葫芦丝吹奏,为下节课二声部的合作演唱埋下铺垫。最后我引领学生“带着对解放军叔叔的崇敬和热爱”在演唱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这一节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我认为有需要改进:
2.演唱方法上我偏注重了歌曲的优美性而忽视了这个班是男生比较多的一个班级,歌曲的调是g调,对于接近变声期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高的,应该在演唱方法上再给予指导,可以用高位轻声的方法进行指导,要让学生体会到歌曲的韵味,来表现歌曲的美,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3.语言功底确实有待继续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毕竟是小学教师,即便是专业的知识也需要我们化解为最浅显的道理使学生明白,易于接受。结合教学设计就是要精练自学提示,提出问题要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体现出学生合作的必要性,解决歌曲突出重点,难点点拨能恰倒好处。
教学不只是一节课这么简单,平时的积累,课后的反思,听评课的总结都是课堂的有效展示,教学中的深研教材,教学思路的指引,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依然是我和大家继续努力的方向,我们种下希望的种子,一定会收获满载的果实!
最美的花教案篇六
一、学情分析
《最美的花束》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论人种、肤色,大家都友好相处,没有种族歧视。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诗歌形式,但诗歌涉及种族的平等与尊重,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不熟悉,尤其对种族歧视缺乏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世界人种的相关资料,如文字介绍,图片等,丰富学生认知。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播放录象(介绍世界人种的短片),丰富学生感知。
3、同学们,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例如,我们中国人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黄种人,还有白皮肤、蓝眼睛的白种人,卷曲黑发、黑眼睛的黑种人……尽管肤色不同,可我们象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有一位美国诗人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最美的花束。
4、指名读课题,指导把课题读得很美。
(三)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标记。
检查自学情况:请五名同学分节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板书生字:漆、冠。
除了说“漆黑的头发”,还能说漆黑的什么?引导学生用漆黑说句子。
“冠”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吗?学生给它注音组词。
同桌合作朗读课文,注意互相评价。
男女生合作读课文,男生朗读一、二节,女生朗读三、四节,第五节齐读。
(四)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最美的花束是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2、练习用句式说话,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评评:你最喜欢老师读的哪个地方?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配乐朗读,体会情感
四、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图上画着什么?生:图上画着一群孩子。
师:很好,你说出了自己看到的,要是能说出你想到的,就更好了。
生:我看到几个小朋友围着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孩,他们好象在唱歌。
师:有进步。
生:美国的、外国的和中国的小朋友手拉手地围在一起唱歌跳舞。
师:外国就包括美国,可以不用在重复美国,你能把刚才那句话再说一遍吗?
生:外国的和中国的小朋友手拉手地围在一起唱歌跳舞。
师:不错,马上改过来了,谁接着说?
生:图上画了黑人、白人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很快乐。……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例如,我们中国人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黄种人,还有白皮肤、蓝眼睛的白种人,卷曲黑发、黑眼睛的黑种人……尽管肤色不同,可我们向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有一位美国诗人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最美的花束。
师: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朗读课题。
师:能读得更美些吗?生面带微笑,美美地朗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最美的花束是什么呢?
生:它为什么是最美的呢?
师:同学们
最美的花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3.在道德情感目标上,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认读本课2个认读生字,会写5个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
根据儿歌内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儿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把你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和老师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示出来,并说说你所了解的内容。
你们谁能说说自己最熟悉的国家风俗。
人们常把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少年儿童就像开放在世界这个大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花朵,你们就是最美丽的那一束。
板书课题:最美的花束
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感知生字、词。
自由朗读这首儿歌,画出不认识的字。
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办?
自由学习不认识的字,可通过问别人、查字典、猜字等一系列方法。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和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多读几遍。
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学困生。
出示带生字的词,开火车读。
例如:漆黑、花冠
分小节朗读儿歌,读准字音。
学生分小节朗读儿歌,其余学生边听边看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读音是否准确,读后学生互评。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图
1、你看到了什么?课文里是怎样说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在每一小节里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提出来。
2、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
3、分组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四、再现情境,读中感悟,体味语言美。
拓展延伸。
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设计
回家读儿歌、并且要背过,把课文中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明白在怎样用。
六、总结。
《最美的花束》教学反思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又很喜欢这样的儿童诗歌,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
二、突出本课的重点。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最美的花束”及文中的“你、我、他”指的是全世界的孩子,而“花园”指的是地球。
三、在学完课文后进行了相关的句式练习,强化平等的意识。
我给出例句:“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让学生填空。有的学生说“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漂亮。”“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能看到美丽的世界。”等。我又让学生补充句子:“和一样。”有学生说:“男孩和女孩一样可爱。”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
一、虽然课文读得比较多,学生也能熟练背诵,但是在感情朗读方面还体现得不够。
二、在理解诗歌后,学生谈今后怎么做时,因思维局限谈得不够好。我发现学生对平等与尊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