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减少垃圾、提倡循环利用,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环保行动。最后,环保总结应该用积极向上的语言和态度来鼓舞自己和他人继续坚持环保行动。环保范文:减少开车出行,步行和骑行是低碳环保的选择。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一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一、 激活旧知
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示意图。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线,随意地放在桌上,说说现在的线是怎样的?
猜测:把线拉紧,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看到了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反问:如果这样(不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可以看成线段吗?感知线段必须是直的。
比较拉直前后的线,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
引出:线段可以用 表示。
比较线段的`示意图与拉直的线,说说有什么不同?
说明:两端的两点叫端点,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再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沟通联系
引:在我们的身边,直直的物体随处可见,如:铅笔、直尺、垫板等。
出示并说明: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为什么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指名学生指一指,直尺、课本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老师发现,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线段,是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边。
因而,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圆柱中有线段吗?……
沟通线段、长方形、长方体三指之间的联系。
(2)折线段,感知线段有长短
引:在正方形纸上,你一眼能找出几条线段?老师能找出无数条线段,你信吗?
引出: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课件出示动态演示。
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画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运用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1
重点说说图4为什么是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各自填写,然后说说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整合想想做做3、4、5.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问:用这个点能画出线段吗?
再添一个点。要求:用直尺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指名学生说说:连接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四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还想添个点画线段吗?
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的画出所有的线段。
四、内化新知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我有哪些收获?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 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二
备课时间
10.11
授课时间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生:6×4=244×6=24
2×7=14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具
有关“近似数”的材料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1.考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请学生来说一说
新知呈现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猜测
3.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巩固与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2.练习:p794、5、6
1.先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订正
3.学生举例
小结与达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并尝试说一说
作业布置
p808、9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近似数
例10
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教学后记
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效果好。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四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法:直观演示、引导
学法:观察、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2分)
出示课本插图,读出南京长江大桥和铁路桥长多少米?
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1分)
本节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三、自学指导(7分)
自学内容:
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自学方法:同桌合作交流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学生会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万以内的`数。
能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并能动脑解决问题。
初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会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什么地方参观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同学也到了几个地方去参观,我们去看看。
二、新授课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看图说说自己看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他们到果树园参观,看到了950棵苹果数和1200棵梨树。到动物园,看到了895只鹌鹑,806只鸽子。到彩蛋制作处,看到了530个动物彩蛋和495个脸谱彩蛋。)
2、看图和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哪种果树多”的问题。(解决四位数和三位数比较)
(1)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比一比1200和950的大小就知道了。)
(2)怎样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3)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在计数器上拨出数来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与一个中间数进行比较......)
(4)比较2356与680的大小。
4、解决“鹌鹑和鸽子谁多”的问题。解决相同数位的两个数的大小。
(1)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就是比较895月806的大小)
(2)怎样比较895和806的大小呢?(学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先从高位比,高位数大这个数就大;与一个中间数进行比较;与一个大数进行比较......)
(4)比较6390与6590的大小。
三、练习
比一比
女孩:我摘了122个桃子。男孩:我摘了97个桃子。
学生写数,然后独立完成比较。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1200>950895>860
作业设计同步学习与探究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六
学习本课,首先要注意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把认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虽然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
所以,在教学中,在引出万的概念时,利用一个小正方体到十个小正方体,再到一百个小正方体,最后到一个大立方体,让学生逐渐理解感知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然后有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学具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过程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再添加万位。
然后利用计数器体会数的转换,直至感知一万的大小,在教学中,组织了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实践,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如:看一看,数一数,拨一拨,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形成数的表象。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大数:平时操场上有2千人做操,再来4个这么多就有一万人了,体会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作用,从而体验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万以内数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千以内的数的读、写,提高对千以内的数的理解能力。
2、在实际情境中,能熟练的利用千以内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身边的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千以内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提高对千以内数的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来练习“千以内的数”,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2、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4页,回忆:
1、如何读、写千以内的数
2、千以内数的组成
四、练习
(一)、读一读。
804123347487970
(二)、填一填.画一画。
()408259()
(三)、四大名著(连一连)
2个百l个十l个百2个十8个一9个十8个一1个百9个一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做,然后集体对答案,错的同学自己纠正。
(四)、巩固练习
860里面有()个百、()个十。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反思篇八
课题:
拨一拨-读、写万以内的数,处理课本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五个学生分别戴着头盔(头盔上写着计数单位)入场,一个小朋友说,我们五个是亲兄弟,谁能帮助我们排排队?让学生到上面排一排并说一说自己排列的理由。(指导学生按数位顺序表排列)
2、个位上出现数字8、十位上出现数字9、百位上出现数字1,并按照数位顺序排成一行,一生说:我们三人站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读出这个数吗?学生试着读一读。
3、老师:你能接着读出五个数吗?学生试着读一读。(重点让学生说读到199时,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一个一个数数。
1、老师读数:二百九十八,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借助计数器读一读。
2、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百零二,并把它写出来。
学生先借助计数器独立完成,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可以在计数器上边拨数,边读数,并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其余小组进行质疑。
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读数、写数的,对于数的中间、末尾有0的数又是怎样读写的。
4、老师小结:读数时,数的中间有一个0,要读出来,数的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数的中间和末尾有几个0,都要写出来。
(二)一百一百地数数。
1、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八百,学生试着读一读。
2、一百一百地数,边拨边数,数到四千一百。(学生先自己拨一拨,数一数,再同位之间一人拨珠,一人读数)
3、班内汇报交流。
一人拨珠,分别拨出三千八百、三千九百、四千、四千一百,指定学生读出来。
4、写数。
老师拨出上面的几个数,学生独立写出来,反馈时让学生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
5、老师小结:读数时,数末尾的0一个也不读,写数时,哪一位的末尾一个数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