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一系列有关这本书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对大家的阅读和思考有所启发。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一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
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二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三
——题记
红楼,一本千古名著,曹雪芹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塑造了书中四百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英国大文学家——莎士比亚,他写了30多本书,也就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怪不得红楼会成为享誉全世界的永恒经典。
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这个才情绝艳的女孩,她,多愁善感,饱读经书,却红颜薄命。她,多么命苦!父母早逝,孤苦无依,只能投靠贾府,在贾府里消磨年华,寄人篱下。贾府的人自然对林黛玉不闻不问,直到林黛玉临死之际,贾府的人还想着牺牲林黛玉来成全贾宝玉的幸福。正因如此,林黛玉泪尽身亡。绝代佳人,却死于非命!对贾宝玉过于深沉的爱,爱得深,伤得也深。林黛玉孤傲自卑,只有贾宝玉懂得她的心声。如今,贾宝玉却因为金玉良缘和薛宝钗锁在了一起,林黛玉该是多么悲伤啊!深爱的人,却和别人成婚,黛玉咽不下这口气,最终焚稿断痴情。
一个是闻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却因封建社会而阴阳两隔。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四
一曲红楼花有泪,半壁尘缘石笑痴。
伫立在岁月的针尖上,那颓废了又彷徨的思绪像钗环鬓上的游丝,永远在荒凉的离恨天下灌愁海边,拾起那红楼续曲中遗失的痕迹。
转山转水转佛塔,却没有参透那禅海无边的太虚幻境中,究竟有怎样的无可奈何定义了多少青春年少的宿命。于是,静听一夜梵唱,捧一盏香铭,叹悲欢离合,歌世事无常,采一枚青莲让她静谧地微绽在忘忧河上。站在潇湘前的竹林深处,想扣响虚掩的门扉,心念所动,却欲罢又止,只是怕惊醒了初睡的闺中女儿。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始终执拗地相信那份至死不渝、甘之如饴的情感不会随着香魂的一缕缥缈而烟消云散。
绕堤柳借三蒿翠,无奈春风迎秋景。埋香冢,泣残红,拈落絮,扑绣帘。西风画夜凉如水,冷月无言花归期。君当作做磐石,妾当作芦苇,芦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刘兰芝之于其丈夫,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上演倾城之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黛玉之于宝玉是固执而又澄澈的,只为报前世的浇灌之恩,追随其历尽世间沧海桑田,只为还他一生的泪水。碧落的一隅是她挥墨呤成,只为映照自我的凄凉心境,沁芳桥畔潺潺曲折的流水是她锦囊艳骨,净土掩风流的心比天高的灵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江南,手把桂桨,轻划兰舟。窸窣的枝条伸入几乎静止的河,起起伏伏的水面像江南人深深浅浅的故事那样波澜不平。也许只有她那低如莲花般的微笑,才能够孕育江南流光溢彩的底色。
玉带林中挂,仙苑奇葩,眉黛烟青,指环玉冷,抑或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江南的淫雨霏霏让我不禁为她在落日荒丘中能寻觅到灵魂升华的殿堂而怀揣欣慰。正如白娘子于断桥始遇许仙,从此为她传奇的一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注脚;绛珠草之于青埂峰下痴石秋波之缘,却似前生已有死生之约,一柄古琴,让弦音萦绕于青竹白兰间,一抔净土,把千古风流葬于红绡帐中。
易安有云,惊起回头,却把青梅嗅。三月,梅子梨花带雨抑是乱红飞过秋千的季节,香巢边流连了一程又一程,在寒塘水畔远渡鹤影,在花落青冢上埋下对质洁灵净虔诚的吊唁。
一袭青衫,一壶酒。一轮明月,一泓泉。我剥一墙的`岁月,只为期待残荷听雨、泪落无痕的声音。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五
一口气读完《红楼梦》后,我感慨万分!《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但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刘姥姥。作家曹雪芹把刘姥姥进贾府时的搞笑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得活灵活现,刻画出了一个“乡巴佬”形象。当出身乡村的刘姥姥刚来到贾家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碗里,刘姥姥说:“这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知道吃。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民那勤俭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这本书真的很有趣,大家可以去看看!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我看了《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今日一看,果然是实至名归,名不虚传啊!
这本书主要讲了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写林黛玉爱情的悲剧。
一说到林黛玉,我就想到了我的朋友,她是莲子。她呀,虽然像林黛玉那般“体弱”,但很坚强不放弃。她也像林黛玉那般知识渊博,却没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在这夏日炎炎的天气中,我看到莲子刚跑了五十米,她就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对于平时不爱运动的她,跑起步来是多么的吃力,但她没有和老师说,而是选择了――坚持??????等她快要跑到终点时,我亲眼看着她狠狠地摔了一跤,还没等我迈出步子,她就已经艰难地站起来,一刻都没有犹豫地向终点跑来,看到她膝盖上的血,除心疼外,更多的还是佩服。
当然,虽然她体育不好,但她却林黛玉那般知识渊博。
记得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我们玩了些“游戏”。是什么呢?就告诉你听吧!就是用诗句和语文是什么来进行造句。我们刚听到这个消息时,虽然表面很欢喜,但内心其实拒绝的,但也没办法。
首先由我们那列开始,我们前面这几个人站起来都是哑口无言,呆若木鸡的,直到莲子。
她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也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我愿飞奔在漫天黄沙里;如果你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长江,我愿遨游于猛浪急湍中;如果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山丛林,我愿跋涉在荆棘小道上。
啊,明明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诗句,却被她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连老师听了,都拍手叫好。
这轮结束了,就到下一轮了。老师没有规定哪排哪列来,都是自愿的。就因为这样,全班没一人举手。就在这时,我们看到一只修长的手坚定地高高地举了起来,它看起来是如此的耀眼??????原来,是莲子!
我的天呐!我们班顿时想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虽然她体育方面不太好,但她却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她语文好,但她从不骄傲。希望她能把这“民族文化”给发扬下去,《红楼梦》――不朽的灵魂!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七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篇八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