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和民族群众的支持力度,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范文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思路,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一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同时,它也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表达方法。因此,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很值得同学们去积累,去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以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理解,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感悟。
教学过程:
今天,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每堂课都有三个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实际我将第二课时具体安排安排为五个环节:
一、板题示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求我们语文课上导入语要简洁,最好能开门见山的引出新课,可以不再复习提问,不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再解题,这一切都交给学生在自学中去完成。但也可以有一两句富有激qing的语言。因此,我将这一课的导入语设计为;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桂林,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板书课题)课题的板书也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不但要把字体写工整,笔画笔顺也要正确,板书的地点还要醒目。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在板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结束还要让大家读一读。接着是出示学习目标。(八字教学法,对学习目标也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易测量,所以,我们只要求教师每堂课必须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却设定为“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最后,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师生记住。)学习目标的出示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但出示的时间不宜太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目标出示后,还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大家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激励语;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我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过渡语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环节的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呢?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自学提示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确: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1、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横线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4、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三、 检查自学效果
八字教学法中提规定自学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应适当延长时间。举手统计之后就是检测,检测的方法,文科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以笔头练习为辅,重在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根据我的理解在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2、(过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那么哪位同学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里?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教师相机板书:静、清、绿)
3、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的
(指名朗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句子,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想一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试着朗读体会。八字教学法中提到;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检查朗读时,先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读,读不好再找其他学生帮忙,如果还读不好,老师引导。
比如,学生在读漓江的水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找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第一遍读得很平淡,只是做到了将句子读通顺,清的程度没读出来,接着,我又找了一名程度稍好一点学生来读,这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接着又让第一个同学来读,这个同学这次读得也带上了感情,但我感觉他还能读得更好,我就出示了一幅山水倒映,水清的能看见江底的沙石的图片,然后让这个学生再来读,这一次他读得非常有感情。这样一来后进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学生在听、纠正的过程中朗读的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同时这位后进生的成功也是后教的成功体现。
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读好每一个句子,我有安排了齐读第二段。(过渡语;看着这样静清绿的漓江水,怪不得游客都忘了穿在前进,岸在后移,让我们也带着陶醉之情一起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4、学生学习了漓江的水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第三段的理解(过渡语;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1)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注意“啊”的音变)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谁来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奇、秀、险)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它,下面让我们大家齐读第三段,再次体会桂林的山的美(师生同读)
5、体会山和水相映之美
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美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因此这一环节看视频谈感受。
师过渡: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品味了桂林的山,如果把山和水结合起来欣赏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请看大屏幕。
请大家带着各自的感受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并给你的同桌说说作者此时此刻的感受。
指名谈作者的感受。
齐读最后一段。
6、谁来说一说,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本环节也可安排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四、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环节,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这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训练。他强调精讲多练,八字教学法中重点强调宁可老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在操作此环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心设计习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二要注意面向全体、团材施教(作业可分为“必作题、选作题和思考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三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三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五要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学生去学和练,教师不当堂批改作业,六要强调学生纠错。纠错也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纠错一定要及时。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背诵的内容要适中要求当堂背诵的一定要做好检查,检查可以是抽查,也可以是互查,抽查时一定要多抽查后进生。实在背不上来的可放在课下抓,最好不要出现有的同学在背诵,有的同学在做题的现象)
2、完成练习题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例: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到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电影,听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却从没听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3、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下课
今天我们尽情的游览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其实我们国家像桂林这样迷人的景色还有许多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去尽情的欣赏,也希望大家也能向作者一样把他写的如诗如画。下课!
板书设计; 学手段不断更新,投影、实物投影,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越来越强,但是,就现阶段绝大多数学校而言,黑板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用具。用好黑板,精心设计好板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一节课,45分钟,什么时间,在黑板上板书什么内容,写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式写,由谁来写,教师都要在备课时预先考虑好。科学合理地设计板书,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在读中想象、感悟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随同作者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桂林,刚刚走入,同学们就陶醉其中,留恋不已。今天,就让我们荡舟漓江,共同领略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师板书课题。
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总----分------总的写法,师板书。
生:先写水,再写山。师板书。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水有哪些特点?
生:(多人回答)静、秀、绿、清…
师:说对了,但是顺序不对
生:静、清、绿。
师板书。
师:山呢?一起来说。
生:奇、秀、险。
师板书。
二、导学达标
1、紧扣重点词,在读中想象、感悟漓江水的特点。
师:课文先写水,我们就先来读读写水的段落,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水的特点?
生自由读,交流。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的静?谁来读?
生读描写静的句子。(没感情)
师:还有谁想读?
生再读。(较有感情)
师: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
生再读。(很有感情)
师:能再静一些吗?
生再次朗读。(很有感情)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读描写水“清”的句子。(较有感情)
师:水清得能看到江底的沙石,你不激动、不惊喜吗?怎样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呢?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江底的沙石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可真够清的!展开想象,清的还可以看到什么呀?
生1:嬉戏的小鱼。
生2:打闹的小虾。
生3:走来走去的螃蟹。
师:用眼睛看看四周,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4:水中有山的倒影。
师:抬头看看天空,再看看水里,你能看到什么?
生5:天上飘动的白云。
师:看来漓江的水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谁能读出这种美?
多名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水的绿?
生读描写绿的句子。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呀?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比喻句。
师:什么叫无暇?
生:没有瑕疵。
师:翡翠,玉石中的一种,十分名贵,再加上无暇两个字,你感觉怎样?
生:绿的透亮,美得高贵。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生读。
师:漓江的水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生:又清又静又绿。
师:谁能完整地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读。
生1:它没有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但比水平如镜的西湖美。
师:你说的是它没有大海美,却比西湖美,好像不是这个意思吧。
生2:突出了漓江的水非常好。
师:你突出了一个“好”字,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3:美。
师:那大海美不美?
生:美。
师:西湖美不美?
生:美。
师:漓江的水呢?
生:美。
生:特点。
师:漓江水的特点就是?
生:又静又清又绿。
(配乐,师引读,生接读。)
2、在读中想象,在动手作画中再现桂林山的特点。
师:欣赏了静、清、绿的水,再来看看奇、秀、险的山,作者是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生默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的特点?谁来说?
生读描写山“奇”的句子。(读出惊奇)
师: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呀?
生1:像孔雀。
生2:像狮子。
生3:像小狗。
生4:像宝塔。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兔子,像孔雀,像小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除了用读来体现山的奇,你还会用什么方式?(画一画,画,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好方法)
师:奇突出的是山的形状,那秀描写的则正是山的什么?
生:颜色。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险的句子?
生读。
师:“栽倒下来”,你不怕吗?用夸张的语气再来读读!读的让人心惊,读的让人害怕!
生再读,很有感情。
师小结:这就是桂林的山,既不同于峰峦雄伟的泰山,也不似于红叶如火的香山,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别具一格!想让这别具一格的山永远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吗?(板书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生:想。
师:背一背,圈住这些关键词,你一定背得更快,大家来比一比。
生背诵。
指名背。
3、在品味语言中,在欣赏画面中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
师:那迷人的水,那迷人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生1:去掉就不能体现桂林的山和水的美。
生2:去掉就写不出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
生3: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这样的水是桂林的水。
师:只有桂林的山配上桂林的水才怎样?桂林的山离得开桂林的水吗?桂林的水离得开桂林的山吗?这就叫做山水相依,山水相依才最美!(师板书“山水相依”)
师:山水相依的桂林才给人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话来说。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谁来读出心中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桂林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重山复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真不愧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
师: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墨客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的词,其中陈毅元帅就题下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精彩之说,唐代诗人韩愈也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的诗句。下面大家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
出示:赞桂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可是写广告词,可以吟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画……
生交流。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一定到桂林亲自去看一看。
4、布置作业:
想做就做:
1、收集有关桂林山水风景名胜的资料,编写一则导游词。
2、模仿文章描写桂林山水的段落,写家乡的山水,如“青天河的水”、神农山……
3、为桂林山水画一幅宣传画。
刘娟老师评课意见:教学流程十分清晰,紧凑。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尤其在指导学生朗读漓江水“清”的特点时,教师点拨十分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漓江水的清,学生朗读感情投入,十分动情。
杨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给足了时间,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及时点拨,语言简洁明快。如:在读漓江水的“静”时,学生读过一遍后,感情较平淡,教师问:“谁还想读?”学生再读,较有感情。教师点拨:“ 看到这么静的水,你心里舒服吗?”学生再读,感情投入。教师认为感情还没有完全释放,此时教师适时范读,学生再读,感情充沛,而且完全是自然流露。
曹西兮老师评课意见:整节课重难点突出,从漓江的水到桂林的山,再到桂林山水整体的美,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再现美丽画面,感悟到桂林山水是整体的美,不可分割的独特的美。学法多样,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不觉疲倦。
刘琳老师评课意见:这节课不仅在教学生学知识,更在教方法,如:教师指导背诵,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在写法上教给学生作比较、打比方,教给学生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三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2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 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五
教学《桂林山水》,通常分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读,读出情感。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这些特点。理解课文的主要任务,通过指导读,可以说已经初步实现。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通过互动合作,进行读、议、勾划,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一步: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文章。
师: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特点呢?
(学生有点茫然,很明显,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根本特点”)
师:大家想想看,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哪一个如果没有了,另外两个也就不存在了?下面我们再将第二自然段细读一下,再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读)
(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静”是漓江水的根本特点。因为如果水不静,就不可能清,也不可能绿。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静,说明水流不急,水流得慢,那江中泥沙就都沉下去了,江水就变得清了。像黄河,滚滚翻腾,一路奔来,卷起了泥沙,就不清了。
师:那绿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水清,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水草,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就变得绿了。
师:好极了。漓江水静静地流淌,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所以清行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也像黄河那样奔腾咆哮起来,漓江就会变得不清也不绿了,只能是泥沙翻卷的一条浊水了。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还是那问题,大家再讨论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最标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哪一个特点决定着另外两个特点。
(学生细读,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我认为“险”是最根本的特点。因为山很险,必然是形状奇特的。
师:大家再仔细想一想,是因为险才奇呢?还是因为奇才险呢?
生:我认为因为奇,形状奇特,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才觉得险,从地上突然冒出来,互相不挨着,孤零零的同山峰,才会让人觉得“就会栽倒下来”。
生:我认为奇是山的根本特点。因为有很多高山,一直插到云里边,很险了,但形状并不奇特;可是形状奇特的山,比如云南石林里面的岩石,其实不很高,但是它直直地立在那里,四面没有依靠,就显得很险了。所以有险不一定奇,而有奇却一定有险。因此“奇”是桂林山的根本特点。
师:说得真好。奇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险是众的感觉。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人才能产生感觉。说得好极了。再考虑一下奇和秀的关系。
(生不能答)
师:划出课文中有关秀的描写,细读几遍。
(生读)
师:这个“秀”说了几方面的意思?
生:说了两方面。一是它颜色很绿;二是它像屏障、像竹笋,形状也很奇。
师:如果桂林的山不是很奇,不是一座座孤峰直立,还能像屏障、像竹笋吗?
生:不能。
师:对。这就是说,如果山不奇,也不会出现这种独特的秀。比如东北的大兴安岭,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林木,可以说已经很绿很绿了。但媾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众绝不会说它像屏障、像竹笋。因此可以总结一句:桂林的山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生:(齐)是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总结)
师: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这样的水和这样的山组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感受一下桂林的山山水水,想像一下该是一个怎的画面。
(听完录音)
师:谁来说一下自己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一位老渔翁撑着竹排在奇山秀水中穿行。
生:我看到在细雨蒙蒙的漓江上,一位老渔翁在垂钓。
……
师: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组成一幅让人留恋忘返的幽美画卷。真是
(学生齐答)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后记:
这是《桂林山水》的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目的是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对学生进行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美文,感受语言,依靠比较、分析的思维活动,在互动、合作过程中理解课文。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着眼于一字一词,而是通过比较、感悟,在讨论、合作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感受到文章的美。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六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1)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3)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2)反馈:(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2)反馈:
(3)、练习: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七
生(齐读):桂林山水。
师:好,下面伸出你的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桂林山水。
师范读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读读课文啊?你们自己也来放声自由朗读,注意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无瑕的翡翠”并请学生读。
生:波澜壮阔
师:我想问问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仿佛看见了非常雄伟的山,非常广阔的海。
师: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
生:波澜壮阔。
生:我仿佛看见了无边的大海。
师:还看到了海上……
生:还看到了海上滚的波涛。
师: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波澜壮阔。
〔点评〕教师抓住“波澜壮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广阔无边的。大海,适时地抓住生字“澜”的理解,将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体悟并想象。
生1:右边的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中间就可以写得下了。
师:要做到左窄右宽。
生2:门字框上面与下面基本上要一样宽,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对称美观。
生上台书写。
师:请其他同学在生字栏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好后,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
生:我认为,她的门字框右边有些写得靠上了,如果把门字框往下拉一点,里面写得瘦一些,就更漂亮了。
师: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把它写得漂亮一些。
〔点评〕写字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均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教师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加以提醒,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指“无瑕的翡翠”):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词,谁来读?
生: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准不准?跟她一起读。
生(齐读):无瑕的翡翠。
生(齐答):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注意了吗?“瑕”字是什么部首?
生:王字旁
生:那个字是“假日”的“假”。
师:“假日”的“假”是什么偏旁啊?我们放假了,你是小学生,什么旁?
生:单人旁。
师:对,单人旁。
生:把它换成日字旁应该是“闲暇”的“暇”。
师:对了,与时间有关,是不是?
〔点评〕“无瑕的翡翠”的理解,从实物照片的直观感受,到对“瑕”字的拓展练习,教师抓住字词教学不放松,教得扎实。
生读第二自然段。师提醒不要读断句,不要加字,读准确字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桂林的水。
师:确切地说,是写桂林……
生:桂林漓江的水。
师出示一组词:峰峦雄伟骆驼危峰兀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组词,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师: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读出它的雄壮来,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师:这山好像矮了点。
生:峰峦雄伟。
师:多高大的山啊!
师范读: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生:骆驼。
生(齐读):骆驼。
生:危峰兀立
师:形容山很险,危峰兀立。
生:危峰兀立。
师:读出了山的险,一起读。
生(齐读):危峰兀立。
师:刚才那两个词都是形容水的,你们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什么的?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写了山?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生1:怪石嶙峋。
生2:奇峰罗列。
生3:形态万千。
生4:拔地而起。
生5:屏障、竹笋。
师:这两个词都是同“骆驼”一样,打了个比方。
生6:各不相连。
生7:老人、巨象。
师:这两个词也是打比方形容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我们坐着木船在漓江上观赏桂林的水。
师:被称作是……
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师:什么是甲天下?
生:在以前“甲”是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景色是……
生(齐答):天下第一。
师板书:甲天下。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这个自然段总体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了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板书:画卷。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你会用哪句话?
生1:我会用开头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2:我会用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桂林山水,这山这水构成了一幅甲天下的山水画卷,如果走进这样的画卷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静静地想,默默地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划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相关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划好了,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从未见过”划下来了,因为这个人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说明他的游历还是很丰富的,但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这样的水举世无双。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他从这里一个“从未”感受到了作者赞叹、惊讶,把这种感受送回到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看见过……,齐。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划出了“才”字,从“才”让你感受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就是漓江的水非常地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让你感到船在前进。
生:我划下来的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当然它也联系到上下文,如果这个水不静,像长江里那种江水滚滚,怎么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江底的沙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淡绿色的光。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篇八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 二 课 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