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是一种挑战我们思维的方式,通过辩论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在辩论中,逻辑论证和论点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清晰、独特且有说服力的观点。以下是一些辩论的经典案例,它们涉及到各个领域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辩论的实际运用。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一
(一)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为了隐蔽,一般都是在黄昏或下半夜出发,队伍在黑暗的笼罩下悄悄地离开驻地。
临行前,徐特立去看望瞿秋白。瞿秋白把自己的马换给了徐老,并让自己身强力壮的马夫跟着徐老踏上了长征路,自己支撑着瘦弱的病体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远去。
瞿秋白被捕后,临刑前镇定自若,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
(二)
林伯渠与何叔衡在梅坑依依惜别。何叔衡为林伯渠践行,对酒畅饮,彻夜长谈。分别时,何叔衡脱下自己的毛衣,赠给即将远行的战友。林伯渠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惜别诗《别梅坑》:“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何叔衡后来被敌人包围,发誓说:“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英勇就义。
(三)
叶剑英长征离开于都时,刘伯坚为他践行,两位战友对酒畅叙,诉说衷肠,心情非常沉痛。后来刘伯坚被捕,在移囚时,他拖着沉重的脚镣,气宇轩昂地走过大街,写下了壮烈诗篇《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就在《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的当天,刘伯坚倒在了刑场的血泊之中。叶剑英知道后赋诗一首,怀念这位战友:“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四)
长征途中,红军倒下的战友更多,甚至可能每走一步,就是诀别。
《西陲血路》里记载了老红军赵连成过草地时,一路照顾他的班长离开他的情景:
“雨停后,天快亮了,我悄悄地爬起来,想给班长煮点牛皮汤喝。
“汤煮好后,盛在碗里,我端着去喊他。一连几声,他都没有答应。我心跳加快,掀开被单一看,他眼睁得大大的,全身僵硬了……”
(五)
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开始执行张国焘制定的《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
当时,情况十分严峻,敌人的`前卫部队正和红四方面军担任掩护的部队激烈交火,主力部队只有翻越夹金山进入康定、道孚、炉霍地区才能摆脱强敌的追击。在夹金山脚下,1000多名红军伤病员被留在了那里。而5000多米高的夹金山,积雪过膝,即便是身体强壮的战士也难以承受,把1000多名在百丈关、天全一带战斗中负伤的伤员抬上去,无异于将他们直接送进鬼门关,而且必然会有更多的红军战士陪着他们死去。
老红军何福圣回忆道:“红军指战员都明白:这是必然的选择……已经开始登山的红军战士不忍离去,回头注视着山脚下密密麻麻或躺或卧的一大片伤员,那是他们亲密无间的同志、生死与共的好战友啊!数万名军人的哭声惊天动地,震撼着冰雪覆盖的夹金山……那是我何福圣今生今世也永远忘不掉的场面!”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二
这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首次飞行任务,也是长征家族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代表我国运载火箭最高水平的长征五号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它的发射成功也一举刷新了中国运载火箭的多项纪录:火箭运载能力位居我国榜首;首次采用5米大直径集中载荷结构,突破传统火箭3.35米直径限制,进入国际先进之列;首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它的发射成功,使我国运载火箭跻身和美俄同一水平行列。
长征五号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说它是中国最强火箭,一点也不为过。后续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重大工程都将由长征五号火箭来发射。
大火箭离不开大推力,长征五号火箭立起来有20层楼高,起飞质量约870吨,要托举这么重的大家伙,需要大推力的发动机。这次长征五号的发动机也是火箭发动机中最先进的。作为长征五号一级主动力的50吨氢氧发动机,是我国首台大推力、高性能、地面起动直接入轨的氢氧发动机,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五号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通过不同发动机台数的模块化组合,形成低轨道10~25吨、太阳同步轨道5~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6~13吨的运载能力,与国外主流大型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
长征五号火箭立起来有20层楼高。一般人看来,外壳肯定特别厚重,才能足够坚固。但火箭壳体“蒙皮”的厚度都在1.2毫米至2毫米之间,而整流罩的“蒙皮”最薄处仅有0.3毫米。如果把火箭比作一个成年人,把壳体比作成年人的外衣,那么这层外衣真的是“薄如蝉翼”。
此外,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在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方面,“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在数字化方面,“胖五”先进的“新三垂”测发模式和全三维数字化设计也都率先在长征七号上进行了成功应用。
“胖五”用到的推力大、比冲高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曾被外国专家认为“中国能设计出来,也不可能制造出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各个不同构型火箭共用的基础动力装置,在之前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中,都有过出色表现。
昨天下午3时30分,所有的媒体都在距离文昌发射场一海之隔的铜鼓岭区域聚集。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坳。下午4时,天空开始下起小雨,在海风吹拂下,现场寒意阵阵。但直到昨天下午7时30分,等候在铜鼓岭发射区的数十名记者却依然没有收到火箭即将发射的指令。按照火箭发射的气象条件,近地面风速只要不高于10米/秒,高空风不高于70米/秒,能见度不低于10公里即可。按照这一条件,昨天的气象状况完全符合发射。曾参加报道过多次火箭发射的记者意识到,可能是火箭发射过程中遇到了故障。果然,直到昨天晚上8时许,记者才接到消息,长征五号发射前遇到一点小故障,已经排除,将于8时40分许发射。直到8时43分,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一飞冲天的那一刻,壮观至极,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为何延迟发射?答案最终揭晓。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发射前发现一级助推器氧排气的管道出现问题,经过判断不影响发射;第二个问题是一级芯级的氢氧发动机在遇冷过程中出现意外,温度降不下来,窗口时间有限,但科技人员非常镇定,最终解决问题,后延发射成功。这一小插曲也让记者深深感受到,火箭发射是一项风险非常高的事业,任何一点细微的进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作为中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标志,祝福“长五”,祝福为“长五”付出十年心血的工程人员。
中国“大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再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大火箭”发射成功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将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把中国火箭送入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流火箭阵营。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李洪说:“长征五号心系几代航天人的心血。长征五号任务研制成功之后,代表我们国家一些新的重大工程就可以全面地实施。”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这样既靠谱又能力强大的火箭家族,不仅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还能满足部分国外用户的需求,在世界上也是可以引以为傲的。
但随着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欧洲的阿里安5、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而中国现有的长征家族原有的成员在面对未来载人空间站、探月和火星探测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前,我国此前火箭芯级都是3.35米直径。长征家族迫切需要新引入一位“大块头”成员扛起重担。
“我国现役运载火箭存在运载能力不足、推进剂有毒有污染、适应性低、航区安全问题突出等差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表示,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与环境友好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长征五号火箭的问世其实是时代的召唤。它的芯级直径达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体直径大了50%,体格壮实绰号“胖五”。
不算前20年的论证、预研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研发,就花了10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箭”。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作为“老大哥”的“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兄弟们”更晚“成家立业”,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院长李斌表示,长征五号首飞任务特点有“三大”。一是研制难度大。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共计突破大直径箭体结构、大型低温捆绑火箭耦合振动抑制等12大类247项新技术,累计开展7000余次、1000余项地面试验,火箭动力系统试车、模态试验、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发射场合练等多项大型地面试验,创下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研制规模之最。
二是研制工作量大。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起飞质量870吨,高轨道(gto)运载能力14吨级,与现役主流火箭相比,起飞质量和运载能力分别是其2倍和2.5倍以上,具有系统方案复杂、配套产品数量多等特点,总体工作量和产品配套数量达目前主流现役运载火箭的3倍以上,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研制试验方案策划、研制流程布局以及地面试验系统建设带来了严峻考验。
三是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难度大。按照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方案,我国现有研制、试验以及发射场等地面基础设施已难以满足工程研制需求,需重新开展相关研制保障条件建设工作。对此,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队伍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多项运载火箭大型地面试验技术难关,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全箭振动塔、动力系统试车台、发动机试车台、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及测控体系等多个大型地面设施。建立形成了集三维设计、先进制造、仿真试验、工程应用等诸多领域为一体的新型液体火箭及发动机研制能力和工业制造体系。
广州日报珠海讯(记者陈家源、陈治家、李贤、葛宇飞摄影报道)昨日是珠海航展第三天,记者观察发现,航空航天馆一直都是人气最旺的展区,这里不仅有天宫二号1:1模型,还有“胖五”长征五号1:10的模型,观众可近距离触摸到“太空梦想”。此外,首次在航展亮相的“长征五号全息演示系统”也成了航空航天馆内的“人气王”。
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的一侧,长征五号全息演示系统同样吸引眼球。这段长约3分钟的全息视频演示,对长征五号的控制系统、液氧加注前后的性能、循环发动机等进行了生动介绍,使观众在立体三维图像中与长征五号有更亲密的接触。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宇航部处长孟翔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透露,这段3分钟的全息视频制作时间约4个月,是首次在珠海航展亮相。视频介绍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组装到发射、飞行,再到芯件分离的流程和原理,视频中所呈现的零部件都是长征五号的等比例缩小版,使观众能更直观地了解长征五号的制作和运行原理,消除神秘感。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三
——题记
4月5日那天,早上5点多,我已经来到了学校,学校门前有很多同学,伴着"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歌声,我们踏上了去任山河的路途,我们知道,这108里路程,不仅是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的一种表现,而且还是对我们意志力的考验。于是,携着天边的一抹朝阳,带着对任山河烈士陵园的憧憬,对364位烈士的崇敬,对长征的无限向往,开始我们的长征。
在去任山河的途中,有的同学搀扶着别的走不动的同学,有的同学把自己的水和食物给别的同学。这一幕幕,让我明白了,我们是伟大的。红军很伟大,他们走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也很伟大,因为我们的毅力和我们所表现出的精神。终于,我们来到了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所有的是兴奋,更多的是自豪。站在烈士陵园门前,思绪万千,长征,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
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实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踏进陵园,我们很安静,怕打扰了这里烈士的英魂。很多墓碑上没有名字,是这些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烈士们打开了解放宁夏的南大门,我敬佩他们,也哀悼他们,还有很多墓碑上写的是一些很可笑的名字,可是,没有人发出笑声,因为是他们这些人,让我们有了今天的生活。
休息了半小时,我们再次出发。同样的路程,似乎回去比来时更为艰难。大部分同学已经是气喘吁吁,咬咬牙,此时的`同学们已经没有了出发时的精神,大家说了一段顺口溜: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人家董存瑞"。在学校,门口的家长纷纷喊起自己孩子的名字,队伍中一片欢呼,是的,我们胜利了,我们成功了,我们让家长们看到了,我们不是长不大的小宝贝,韩校长刚讲完话,大家都笑了,是的,我们该笑,因为我们胜利了。我们嬴了!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108里,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那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它就是长征的力量!108里,似乎还不敌我们人生中所要走的千分之一,这只是我们所遇见的太多困难的其中之一,我们还有太多没走的路,太多没克服的困难迎接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在父母的面前,经过了108里,我们长大了,虽然代价是我们脚上的血泡和我们撒下的泪水,但是我们收获了毅力,坚强,团结,友情。在这场人生的战役中,我们最后也一定会胜利,因为我们一样拥有这些品质。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108里,我们长大了,就像毛毛虫会蜕变成蝴蝶一样,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们的108里,我们的长征!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四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有一种纪念叫继承,有一种精神叫永恒。长征,永远的丰碑;长征,永远在路上。当前,我们党正率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壮丽事业。这是一次更为艰辛漫长、波澜壮阔的新长征。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必须将长征精神融入心灵、铸入血脉,以勇敢的姿态,迎接新考验、应对新挑战、夺取新胜利。
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树立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何以不怕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用一位红军老战士的话来说,就是“革命理想大于天!”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领导红军在长征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越是形势复杂、困难压顶,越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精神、激昂斗志,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
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红军突破湘江、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每一壮举都惊天地、泣鬼神,靠的是什么?就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气神。当前,深化改革到了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关键时刻,要攻坚克难、走向成功,绝不能没有一股气、一股劲。改革关头勇者胜。只有像当年红军一样,勇往直前、百折不回,才能趟过深水区,开辟新天地。
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这句俗语折射出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艰难困苦。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应当自觉地传承好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克服不思进取、为官不为、贪图享乐安逸的思想,坚决抵制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忠诚于党,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五
周天浩是红军长征的一员。1936年春,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进入西康境内。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六
硝烟弥漫五天
湘江天险绕兴安
大刀长矛断
浴血走泥丸
八十年前如一梦
惊魂夺魄历险
五万忠骨留水畔
突出重围后
青山证百年
长征诗词5、卜算子 . 赤水河
辗转川黔滇
虚实戏蒋顽
徒有精兵称百万
不知何处战
贵阳昆明乱
猛虎已归山
脱出围困说再见
三军尽颜欢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七
今年是长征第八十周年胜利,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八十岁生日”!回想长征那段艰苦岁月,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在1934年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旅。
长征是纪念碑,永远屹立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是火种,永远燃烧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是星星,永远闪亮在全国人民的心里。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是明灯,照亮全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一讲长征的`一个小故事吧!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狡猾的蒋凭借湘江天险设下了第四道封锁线,一共有25师,总数超过了30万人的反动派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了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了5个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却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这就是湘江之战!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所以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呢?长征精神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不懈!那些为了长征的胜利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尊重!我们还要努力的活着,坚强的活着!感谢长征!感谢红军!
简单的长征手抄报篇八
一双草鞋
一付绑腿
循着半个中国
撒开步伐
他们的血管
是金沙江、大渡河的一条支流
他们的'脊梁
是六盘山、大雪山的一脉走向
步枪土炮的呐喊
使无数偏食的火刀铳枪
闻声响应
以树皮、草根
烹饪起朴素的野餐
以意志、精神
统领出共同的信仰
长缨在手真理在手
爬过草地涉过沼泽
年轻的政党
自几根铁索上
从容地趟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