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必备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看看这些小学教案,或许能够激发你的创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八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
《马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
年级八年级学
科语文课题《马说》任课
教师
课型问题解
决课课时1授课时间3月18日
教
材
分
析《马说》一文,以良马喻英雄,阐述了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可能遭遇被埋没的道理。课文极写了知遇之难。教学中要求学生要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相应的文言词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
生
分
析八年级(5)、(6)两班共有学生81人。这些同学,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和教育,学习习惯和学风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个别同学如(5)班的李浪、(6)班的李根等几位同学,由于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进步不大。
设
计
理
念
让学生在充分的结构化预习中掌握古汉语虚、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后,在熟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上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感性认识上成长起来。
教
学
目
标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熟读、背诵为基础,以讨论、合作交流、展示为主完成任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重
点
、
难
点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理解文章寓意
教
学
方
法
采用“六字诀”朗读法做好结构化预习。
小组合作、讨论、展示,教师引导、点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关
键
问
题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教
学
准
备
一案三单课本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旁白】同学们,马是英俊潇洒的象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借这一具有灵性的物种,为我们讲述了一些道理,请随我一同走近《马说》,感受韩先生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走进文本。
课堂预习合作交流完成问题导读单10分钟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的文体知识;检查导读单里问题的解答情况。
【旁白】同学们,请把你们了解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本文的文体知识告诉大家。
【旁白】这是一篇小论文,请各组的学科长根据老师提供的导读单,把你们本组的预习情况汇报给我们全班。教师点拨。
希望学生精神饱满的参与活动。
每组的学科长把你们本组的预习情况汇报给老师和同学,并对你们组的预习做以评价。
熟读课文数遍组内合作交流完成问题生成单19分钟读《马说》
疏通文意
翻译《马说》
生承单的问题【旁白】巡视、检查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情况
【旁白】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小组内疏通文意。
【旁白】刚才大家在小组内讲述了文章大意,下面请学术助理代表全班同学讲给大家。
【旁白】同学们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完成“生成单”里的问题。
请每组的5号学生把答案在全班交流,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补充。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此项任务。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并及时纠正自己翻译错的句子。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学科长在本组做好指导工作。
拓展训练能力提升完成训练单完成训练单
小结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旁白】请同学们完成“训练单”里边的问题。。
【旁白】同学们,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韩愈又给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愿它能再次为你开启智慧之门。
请同学们课后快速背诵这篇文章。学科长做指导并检查完成情况。
学生认真听,明确任务。
板书
设计马说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能求其千里也(愤怒)
真无马--真不知马也(嘲讽)
教学
反思
23《马说》的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科目设计者:郑利霞审核:马新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疏通文意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注的'习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应在充分的结构化预习和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后,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2、背景资料: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与《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成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3、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
粟()邪()奴隶()策()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策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以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不能尽其才()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
虽
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三、解释下列活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才()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才()
其真无马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在课本上翻译这篇课文。
七、思考:千里马的处境怎样?它受到了那些不公正的待遇?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23课《马说》的问题生成--评价单
班级姓名科目设计者:郑利霞审核:马新娟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习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学生生成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朗诵关于“马”的一首诗。
展示关于“马”的诗句。
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23课《马说》的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姓名科目设计者:郑利霞审核:马新娟
积累应用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
用课文原句填空: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力不足,,,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4、翻译下列句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翻译:。
问答题:
千里马的处境怎样?它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梁青云
八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二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
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华兹华斯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我爱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赤壁赋》苏轼
八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三
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
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八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篇四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些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八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五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1.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1.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