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文化的瑰宝,它们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评价一部经典作品时,我们可以比较其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进一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著作的片段,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思维和创造力。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一
我从小在县文化馆学习书法,当时到夏天会到楼下买水喝。那时候有一位阿姨撑个遮阳伞站在冰柜前卖水卖雪糕,后来才知道她是我们的师母,我们都亲切地叫她大姨。
据大姨说,2013年她开始跟着我们的张老师学习书法,她写的是隶书,非常刻苦也非常用心,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获得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资格。
在班里,大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她不仅耐心教导学生练字,还经常给学生做好吃的,我吃过大姨包的粽子、炕的`油馍、烙的大饼,大姨的厨艺非常棒。每一届学生都很尊敬她,喜欢她。
在老师的眼里,大姨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宽容大度、善良勤劳、孝顺体贴、朴素温婉。几十年来她任劳任怨、有条不紊地打理着我们的家庭,因为有了她,我们的家庭才倍感温暖”,老师如是说。
大姨教我们写字也是很下功夫的,总是要求我们读准帖,注意字的空间和结构。周六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她会一一指导,给每个小孩子都认真地示范一张,让孩子们一笔一划去认真书写。有时候张老师工作忙,不能天天在班里看着学生。这个任务就全压在大姨肩上了,所以大姨不仅要维持班里的纪律,还要让每个孩子学到真的东西,都取得进步。
这就是我的师母,我们可亲可敬的大姨,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二
晚上八点,骑单车去我妈家。巷子里灯光昏黄,但我依旧能够熟练地穿梭,毕竟从小生活的地方。骑至屋角拐弯处的垃圾筒旁,一个黑影突然慢腾腾地起身,我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老人,她佝偻着身子,正在垃圾桶捡什么东西。借着昏暗的路灯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老脸,写满惶恐,写满不安。她嗫嚅地叫着我的小名,我终于认出来了,原来,这人是我老师的妻子,我的师母。
娘家的'小街前面是一中,所以我们那条街都住着很多老师。我的班主任老师也住在这里,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所以都叫我小名。老师前年去世了,师母变得迟钝又苍老,经常捡垃圾筒里面的纸板之类,也不知道要卖钱还是干嘛,总是在垃圾筒旁转悠。
看到她,我急忙停车问:“阿姨,这么晚了你干嘛呢?吃饭了吗?”她笑着说,吃了。然后就佝偻着身子走了。她好像很怕生,眼神也躲躲闪闪。唉!老师不在了,师母的日子过成这样,是不是有点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呢?此刻物是人非,让人心酸不已。
到老妈家了。跟她谈起了师母捡垃圾的事儿。老妈说最近师母经常在垃圾桶捡纸板去卖,老师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女儿大学毕业就在大城市工作很少回来。都说多子多福,我看也未必。老妈是个善良的人,经常热了饭菜给师母吃。我交代老妈,多关照下她。因为老师当年的恩情记着呢!
记忆中的老师,严肃认真,他经常把我叫去他家讲人生大道理,分析数学错题。师母在一旁干活,安静地听着,微笑着。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那年春节,我和同学们去看他。老师已经不太认人了,但是还能叫出我们几个的名字。
今夜,写下此文,鼻子有点酸,心有点堵。愿好人平安。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三
有一种情绪,叫思念。
“真情像梅花开过,冷冷冰雪不能掩没。”
许多年前的一个春日,阳光从窗口撒入,在一个不大的客厅里,一个梳着齐耳短发的妇人唱着歌,一旁一个稚嫩的孩童正拉着二胡伴奏,气氛温馨祥和。
那位唱歌的妇人正是我的黄师母。
在我眼里,师母就像那梅花,清新淡雅,坚韧高洁。记忆里的师母个子不高,相貌清秀,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师母爱干净,家里总是擦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还记得师傅说过师母不仅歌唱的好,连舞也跳得极佳。我想,用“人美歌甜气质佳”来形容我那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厨房的“厂花”师母再合适不过了。
最近,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想师母了。想起她用娟秀的笔迹给我抄谱子;想起她给我唱动听的歌;想起她给我讲洪湖赤卫队的故事;想起她那鼓励我的话语,想起她站在窗口和我挥手的样子……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如此想念,为何不去探望?我想说,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我不知道如此不优秀的`我该如何面对。
许久不曾碰二胡的我,上大学后再次拿起琴弓,一次又一次地用生疏的技法在大小活动上演奏曲子。看着自己僵硬的指法,听着那“不堪入耳”的音调甚是羞愧!可能,我真的把当年所学全都还给了师傅。可曾经,我也是拿起谱子就能演奏简单曲目的孩子啊!我也是一个月解决掉十级曲子的得意弟子啊!我也是师傅师母挂在嘴边,给师弟做榜样的师姐啊!现如今,从我手里出来的声音还不如“狗挠门”好听呢。
其实,自从因学业不学二胡之后,我就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如若不放弃音乐,我是否能考上重点高中,又是否能考上锦州医大?那样的我与现在的我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那天,听母亲说,她遇见头发花白的师傅了。于是,上实验课的我急忙问母亲有没有看见师母,有没有说我想师母了,师母最近又在忙些什么……母亲说没遇见师母,不过师母很好,只是最近在照看老人,有些忙。
细细想来,师傅的头发都白了,现在的师母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过了这么久,我都这么大了,师母也应该不年轻了吧。但是,纵然时光流转,亦无法淡去我初见师母时的模样。
听,师母总给我唱的《一剪梅》,又在耳机里响起了。
师母,我想你了。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四
今天我还是盼望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的属灵母亲——师母。
往往在我们灵魂得享饱足时,却不曾看见背后有一双更伟大的双手在辛勤预备着。属灵的父亲通常公开教导他的儿女们,但背后那一位却不引人注目,她就是师母。
当属灵的父亲召集孩子们到家里学习时,顾念到学生们饮食的问题,每当下午学习完毕以后,为了能够让大家留下继续晚上的学习。做父母的往往都会预备好丰盛的筵席让孩子们享用,尽管这些孩子还是那么的年幼。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个孩子。所以,每一次他们都能够无忧无虑的完成学习,并得蒙祝福。
然而,在这背后,我看见一个身影,身材娇小,年过半百,每当周末,她独身一人去到市场,那个原本娇小的身体突然间被压弯了腰,她只能驼着背慢慢行走,挤上公交回到家,从她的肩膀,背上,手上卸下了各式各样的食物,才得以松一口气。然后,她开始和往常一样预备孩子们的晚餐,尽可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能够安静的学习父亲所教导的真理。
当学习的时候,只见她也坐在一个角落安静的聆听,尽管她已经听丈夫的教导有几十年了,甚至知道他下一句话要讲什么。但她依然安静的领受,因为这话语与众不同,且大有力量。
我又看见这位父亲家里非常干净整洁,从台面到地面仿佛一尘不染,因为母亲每天都会做清洁,她明白这不仅是自己的家,更是永生神的殿,她尽可能的做到保持洁净卫生整齐。
让我感叹道自己的年轻气旺却是如此眼高手低,往往很多时候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结果什么事也没有做成。为主做工的决心就像鸣的锣,响的钹一样。
当她一个人在家时,她没有去和其她妇人唠叨家常,而是专心的读司布真的.作品,她觉得很甘甜,灵里得饱足,她所有的辛劳都在真理的话语中得到安息。
她也时常安慰在试炼中的学生,有时用将话语写在卡片上送给他们,所写的不是自己的经历,而是那位亘古常在者的话语,就是自己靠着圣经和属灵书籍所领受到的真理。
她也为丈夫预备所需用的一切,几十年如一日,丈夫去哪里,她也去哪里,她愿意因着福音事工跟随丈夫直到天涯海角,他们原本有自己在这世上美好生活,但他们却将其积攒在天上的宝库,以备将来享用。
后来,神赐给了她许多属灵的儿女,各尽其职,预备成就更大的事工!
这就是我的师母.或许只是对她认识的冰山一角,但却给了我的家庭很大的鼓励,盼望也能够成为你的祝福。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五
今天和先生一起去看望老师和师母,前年见到他俩时身体还硬朗,今天再见他们时,明显老了许多,但精神依然矍铄!
老师今年70多了,他是我初三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老师姓祝,我姓周,新县话发音差不多,总感觉就像一家人,因此上学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是我的骄傲,老师也因此对我偏爱有加。我师范毕业后分到浒湾中学,我们便成了同事。
披一肩淡墨诗意,包裹一颗诚挚的心。修行在岁月的端口,心中一遍一遍将回忆描摹,如此便也惊艳了时光。老师是我一生的导师,不仅教授我学问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还教会我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
那一次我语文考试破天荒考了全年级最高分96分,老师对我大肆褒奖,在同学们间传为美谈,让小小少年有了梦想,多年后也成了您。老师,您一次次将我的作业当范文读,以致于成年后喜欢涂鸦几笔,让生活有了慰藉,灵魂有了安放。
老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负责全校老师的分工。那一年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华老师卸任了语文教研组组长,你让我接任。语文组可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很多还是我昔日的师长。我一个小小的中师生,年纪又轻,学问又浅,才艺没有,经验又不足,如何能胜任?但老师的分工我不敢推辞,我只有硬着头皮去学习去努力,变压力为动力。说来也奇怪,不久我居然学会了说课评课,学会了出黑板报,敢于在开会时发言了。以至于我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受益匪浅。
老师和师母朱姨见到我俩时,很是高兴。不停的念叨我父亲去世时怎么不通知他,我儿子结婚时也不告诉他一声,言语中有许多歉意,就像家长没尽心照顾孩子似的。我心中一热:老师,一路走来,您对我照顾的.太多太多,我怎能事事叨扰您!你们就是我没有血缘的双亲!
生活似茶,冲不走那淡淡清香;岁月如烟,忘不了那点点滴滴。再见老师,往事历历在目。成家后祝老师一家就是我的娘家。那时候老师住在二楼,我住在三楼。我母亲去世的早,婆婆生前也只见过一面。家务上的事我是一窍不通,人情礼节我更是什么都不会。
有困难就找朱姨,我可是一点都不含糊!朱姨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教会了我炒菜做饭做家务,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清楚的记得那年生孩子时,朱姨顶着酷暑,煮来红糖荷包蛋送到医院,在我疼痛的间隙喂给我吃,让我保存体力。我紧紧地抓住朱姨的手,一刻都不肯放松。那时候那双手就是依靠就是力量,能把我从鬼门关上拉回。
孩子小的时候没人带,朱奶奶就是亲奶奶,饿了渴了都去找朱奶奶。有时间工作忙,孩子便整天的跟朱奶奶吃跟奶奶睡。我也爱把饭碗端到老师家,碰到好吃好喝的,也不客气,就直接干起来了。
说起当年对我们的好,老师和师母说都淡忘了,只是惦记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状况,时常想到我家孩子小时候的模样。说到现在,老师说他很满足,退休工资够用,够小康生活。
童年的我也许是不够幸运,成年后我又何其有幸,遇到亦师亦亲的老师!老师,我的世界因您而温暖,我的人生因您而安好!老师,惟愿您年年岁岁身长健,负岁年年春草长!
总有一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会发现它已深刻在记忆中。多年后,某个华灯初上的晚上,蓦然回首,会静静微笑。那些人,已在时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踪迹,心中,却流淌着跨越了时光河的温暖,永不消逝。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六
自一六年毕业至今,已是五年有余。我最终选择在西安安身立命,终究是偏远了一些,我的案源如今还不能让我跑得更远,与老师谋面的机会也极少,至今还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总是在这持久离别后的时光里的某一个节点,突然念起与老师在一起的美好岁月。
我经过漫长的“实习期”,最终才迎来自己的律师执业生涯。其中的委屈与艰辛,唯有自知。在困难无助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默默关心。我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的缺陷,尤其是自己思维模式欠缺,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记得不久前聆听导师在【长江会客厅】里访谈,虽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但仍然让我警醒!
我经常阅览师母的“朋友圈”,这几年,老师仍然不辞辛劳,奔波忙碌。看着师母在“朋友圈”中文字与照片,我暗自羡慕同门师兄弟能与老师相聚甚欢的场景,而我在偏远的西北只能倒腾着记忆中的时光,将过往的岁月一遍遍地咀嚼着,越来越醇美,越来越深刻。
师母的“朋友圈”记录着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感,亲情,爱情,师生情,这应该才是幸福的源泉。每一次阅览,都让我的身心像受过清水洗涤一样。让我明白,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给自己正向的力量,发奋而起,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迎接自己幸福的人生。
导师与师母是我敬仰的人,是为我燃起火焰的人,我非常庆幸能在遥远的南国,与老师相遇,这是我一生的`福分。我虽不是老师眼中混得好的学生,但在优秀的孟门中,我也坚持不懈的努力着,追寻着自己美好人生。
这几年的律师生活,经历过很多人心的险恶,自己也在成长,一直记得导师的告诫之语“人品脆弱,小心呵护”,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不断的反省自身,奠定事业的基础,这几年也没有走偏,感觉人生路越来越宽。
我发现,阅览师母的“朋友圈”,总是感觉到一种“提醒”,提醒爱,提醒幸福,提醒希望,提醒品质……提醒着一切美好的源泉。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七
前几日,与旧日的同学联系,在言谈中说起我们的老师和师母。同学说,师兄平易大哥在恩师的葬礼上,特地摆上了以我为名祭奠恩师的花圈,平易兄还对人说,“在胜是父亲最后的一位学生了。”同学在转述平易兄弟的话时,不无醋意;而我听了,却更是心酸。
恩师离我而去已一十四载。恩师离世之前,深受多年病苦的折磨,最终成了植物人。1999年的腊月,我从外地回家时,特意赶去看望他。看见他时,躺在病榻上,一动不动的;家中,只有年迈的师母和师姐陪伴着他。师母告诉我,恩师病已多时,成了植物人后整日在昏迷中度过,现在无论是谁都不认识了。说起,师母很是凄然。师母对我说:“你试一试,喊喊你的老师,或许他听得到。”当我俯下身子,贴着恩师的耳朵告诉他来看望他时,恍惚之间,我好像看见恩师的眼角在动。我告诉师母,师母很是不信。当我与师母一道再看老师时,竟发现老师不仅在努力的睁着眼,他的眼角边分明还挂着两滴眼泪。师母顿时喜极而泣,对我说:“想不到,想不到。”看着泣不成声的师母和病榻上依旧一头银发的恩师,我竟无法说出一句话来劝慰师母。2000年的正月初四,我因事需回学校离开了家。原打算在离开之前再去探望恩师与师母,与他们作别的。可是竟没有去。
正月的十二、三吧,我就接到了平易兄的来信。信中,告诉我,老师去世了,是正月初八。因没有电话联系,所以没有通知我。信中还说,师母特意让平易兄替我买了一个花圈。在恩师和师母的眼中,是如此的看重我,我知道,他们已不仅仅当作是一位学生了。
实际上,我做恩师的学生时间极为短暂,只不过一年光景。恩师姓李,名一木。他是我高中补习那年第一学期的历史老师,只给我们上过为数不多的课。但他却是我心目中的一位永远的恩师。当时,我和班上的两三位女同学,丽华、再花,下课时就挤在他狭小的单人房间中吵闹。老师是极其和蔼的,满头银发,叼着一枚烟斗,笑着;师母呢,身体弱弱的,同老师一道,看着我们笑。
在我跟随老师学习的那一年,恩师对我影响至今的不在学业。当时,恩师与师母了解到我少年丧母的家境,对我尤为关心。但自我跟随他起至他离我而去止,在言谈中从不提至我的窘困的家境。他们时而与我谈谈他们的往事--他们的往事是十分曲折的,在他们的一生中,颠沛流离,遭受到诸多的苦难。但在与我言至于此,恩师与师母是从容的,甚至于澹定。更多的,恩师与我相谈的是世事,是文学,是艺术。在我工作后,恩师离休了,与师母搬离了学校,在歙县县城的上路街租住了一家的老屋,这几年,可说是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来来往往,我先后去探望过不多的几回。每回,恩师和师母总是与我长谈,他们仔细询问我外地工作的.情景,在言语之中我能体味到他们对我的担心。我知道,由于我的恣肆,到外地做了一位教师,是辜负他原本希望我回家研究徽州文化的。恩师是民盟成员,又一次,就歙县老城的规划与建设我谈了谈我的一点设想。恩师深以为然,竟将我的意见写成了提案,送交到县政府。在恩师离世不久,歙县就对古城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与修缮,恢复了古城的旧貌。
在恩师去世的那年的清明,因我不能回去拜祭恩师,写了一篇小文,在文中叙述了上面所描写的情景,算是我对恩师的祭奠。
前几日,在与丽华的言谈中,不由聊起这番情景,不由相继喟叹:恩师离我们已去一十四载,音容宛在。师母已年迈九询高龄,现在可安好?我于是要丽华找师姐问问,师母今在何处。我真的想念我的师母了。
平易兄是恩师的小儿子,自小喜欢文学,青年时走上创作之路。现在创作颇丰,已是安徽省著名作家,现任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作家协会主席,黄山日报记者。.去年我到屯溪出差,到黄山日报社找他,因报社新迁社址,114报给我的还是旧址的老电话,所以未见。这样,我就错失了一次探望师母的良机。
今夜,我上网时,突生意念。于是在网络上搜寻到平易兄的博客。在博客里,得知他现在安居合肥。他的博客置顶位置文章《母族的沧桑(对一组老照片的说明》,十分的醒目,可见这篇文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文中,平易兄叙写了师母家族的历史,让我对师母和她的家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文中的两张相片,尤为我注意,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张是恩师在离休时在歙县县城多景园的合影;一张是师母在我们离开他们后在歙县家中的相片。现引用如下。
据平易兄文中所记,师母原是杭州一大家的闺秀。用平易兄的话来说,恩师原是地下党,“时间大约是在一九四七年”,“随身带了几只箱子,箱子里有衣物,有她喜欢的书籍,也有若干照片”,“这么个标准的杭州姑娘”,被恩师“骗”到了徽州。“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真是匪夷所思。”想想师母说话弱弱的样子,原是一位杭州的大家闺秀。
恩师情深师母谊更浓的散文有哪些篇八
之前还没来鸡场的时候,总是听卫老师和我说她老婆怎么凶,怎么不理解他,说家里人都很怕她,那会我对师母还有很深的误解,感觉她就是那种蛮不讲理,只会无理取闹的人!
现在随着在鸡场呆的时间越长,对师母的了解也多了一点,感觉她真的也蛮辛苦的。
听她说,已经一个多月都没睡好觉了,每天半夜三点多就起床做家务,做完家务要来鸡场割韭菜去卖,上午又在菜地里忙活,还要给我们做午饭,吃完中午也没休息,继续干活,一直到晚上,回家还要做晚饭,一天从早忙到晚。
现在对她的感觉是有点心疼她,上次听她说,去医院检查有好几项指标都不太正常。也是,一个女人这么辛苦操劳,确实挺不容易的。
这几天更要忙农田,看着师母忙忙碌碌的样子,好像有点理解她为啥脾气那么不好了,她儿子今天还在说,家里没有没被她骂过的人了。
很难得的'是,我今天居然还在帮师母说话了,我说她那么累,不拿家里人出出气,难道还能到外边去骂别人啊。
说完这句话,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吃惊,其实刚开始我真的不喜欢师母,总觉得她一天到晚板着脸,看着就不舒服,跟我继父那张臭脸一样,好像谁差他几百斤陈大麦似的。
没想到今天竟然还帮她说话了,可能是同样身为女人,我真的很心疼她吧,因为今天看到她的眼袋好重,一副很憔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