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是向他人介绍自己个人信息和背景的一种沟通方式,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自我介绍了吧。以下范文中的意见和建议来源于不同领域和行业,多角度的观点可以为你提供更全面的思考。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一
溶溶的水月,螭头上只有她和我,树影里对面水边,隐隐的听见水声和笑语。我们微微的谈着,恐怕惊醒了这浓睡的世界。——万籁无声,月光下只有深碧的池水,玲珑雪白的衣裳。这也只是无限之生中的一刹那顷!然而无限之生中,哪里容易得这样的一刹那顷!
只有早晨的深谷中,可以和自然对语。计划定了,岩石点头,草花欢笑。造物者呵!我们星驰的前途,路站上,请你再遥遥的安置下几个早晨的深谷!
陡绝的岩上,树根盘结里,只有我俯视一切。——无限的宇宙里,人和物质的山,水,远村,云树,又如何比得起?然而人的思想可以超越到太空里去,它们却永远只在地面上。
一九二一年六月二十日,在西山
【冰心简介】
冰心(1910月5日-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二
原文:
笑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赏析一:
发表于1921年1月礼赞“爱的哲学”的《笑》,是“冰心体”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第一篇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冰心早期是个泛爱主义者。她从小面对大海,海的女神陶冶了她倾向自然的.个性,并要“借着无瑕疵的自然造成我们高尚独立的人格”(冰心《人格》)。母爱的慈恩使她觉得找到了宇宙间一切爱力的原点和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儿童的天真使她追求人类社会的童年精神。基督教义给她博爱情怀,博爱思想又拨动了她与泰戈尔哲理共鸣的心弦。于是颂扬母爱,讴歌童心,赞美自然,建立“爱的哲学”的理想天国,构成她早期创作的三个基本乐章。
《笑》创造了爱和美的理想和谐的境界。作品以三个微笑为线索和艺术聚焦,连缀编织三幅美景。开头出现的第一幅清美图画是:雨声住了,凉云散了,月光在树叶残滴上烁动,如萤光千点,幽辉里出现了壁画上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安琪儿是基督教传达神意的使者,是美和爱的象征。然后作者拉开默想的心幕,描出另两幅画:先是五年前雨后的古道旁,绿树笼罩湿烟,新月挂在树梢,一个孩子“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低吟童心的纯洁天真。继之是十年前农家门前,麦垄新黄,果叶嫩绿,月出海面,一个老妇人“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轻唱慈祥宽厚的母爱。三幅清丽画面又都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最后绾结全篇:“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品超越时空和虚实,融合仙界和故乡,心契上帝使者和尘世人物,把三个微笑叠印成爱和美的和谐意境。作者用“爱的哲学”作为改良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固然显得虚幻,但文中意境的清光和性情的清溪还是照亮并流到了读者心头。
散文清丽的意境出于娟秀之笔的绘画技巧。三幅画都以初夜的静谧、雨晴的清新、新月的淡光构成立体背景,烘托人物抱花微笑的主景。但共性中又突出并丰富画面的个性。首幅画以对光的敏锐感觉照亮艺术生命,特别以幽辉浸润安琪儿的美丽神采。第二幅画以潺潺水声和绿树湿烟并举,实现声和静的调和,映衬小孩子的赤真稚影。第三幅画以色彩的视觉美唤醒审美愉悦,用麦垄柔和的新黄和葡萄叶宁静的嫩绿渲染老妇人的安祥气度。作品笔致秀婉淡雅,文字清新隽丽,感情澄澈细腻,结构单纯完整,充分体现了“冰心体”散文的风格。(张金印)
赏析二:
在领悟《笑》所包蕴的深刻的哲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真切地体会出作家文笔的深厚功力。
且看通篇文字,清新隽丽、自然凝炼。写雨、写月是三个场面皆有的,雨是刚刚停住,月是刚刚现出,雨后月下的景物,自然有一种明媚、温润、鲜丽之美。不!还是用作者在开头所形容的“清美”更加合适。凉云消散,残滴如萤;古道悠悠,绿树笼烟;茅檐土阶,万物鲜丽。也必得用“清丽”一词才能形容得出。
再看对三个场面中人物的描写,为了渲染文章的主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他们全是“抱着花儿”“微微的笑”,让读者透过这描写,去想象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去感受这通篇蕴涵的“爱”的美好。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三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36天罡72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到得我11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几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四
将我短小的生命的树,一节一节的斩断了,圆片般堆在童年的草地上。我要一片一片的拾起来看;含泪的看,微笑的看,口里吹着短歌的看。
难为他装点得一节一节,这般丰满而清丽!
我有一个朋友,常常说,“来生来生!”——但我却如此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第一个厚的圆片是大海;海的西边,山的东边,我的生命树在那里萌芽生长,吸收着山风海涛。每一根小草,每一粒沙砾,都是我最初的恋慕,最初拥护我的安琪儿。
这圆片里重叠着无数快乐的图画,憨嬉的图画,寂寞的图画,和泛泛无着的图画。
放下罢,不堪回忆!
晚晴的绿阴,朝雾的绿阴,繁星下指点着的绿阴,月夜花棚秋千架下的绿阴!
感谢这曲曲屏山!它圈住了我许多思想。
第三个厚的圆片,不是大海,不是绿阴,是什么?我不知道!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五
与世纪同龄的冰心比我的父母还要年长十来岁,我的父辈已经是她的读者了。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买了一本旧版的“全一册”《冰心全集》,我至今记得我的父母看到这本书时眼睛里放射出来的兴奋的光芒。
那时我就读了《寄小读者》、《英士去国》、《到青龙桥去》、《繁星》和《春水》,在写母爱、写童心、写大海的同时,冰心同样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思。
五十年代我读过她的一些译作,像泰戈尔,像纪伯伦,我真佩服她的博学。
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我才有机会与她老人家有所接触。她永远是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超拔而又幽默。她多年在国外生活和受教育,但是她身上没有一点“洋气儿”,她是一个最最本色的中华小老太太。她最最反感那种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她八十年代写的'小说《空巢》里表达了她永远不变的对祖国的深情。
她关心国家大事,常常有所臧否。她更关心少年儿童,关心女作家的成长,关心散文创作。
1994年她大病过一场,我去看她,她说:“放心,这次我死不了,孔子活了73,孟子活了84,谢子(指她自己)呢,要活95。”如今,95早已超过了,这就是“仁者寿”的意思吧。
然而对于国家大事,她是严肃的,她拿出自己不多的稿费积存捐赠给灾区人民,她又拿出自己的钱办散文评奖。
她近年身体益弱,有一次我去看她,她连眼睛都睁不开了。然而,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是清醒的。后来,她的身体奇迹般地又恢复了,有一次我去看她,她正在接受一家电视台的采访,我劝她,不必满足一切记者的要求,您累了,闭目养神可也。她回答说:“那不等于下逐客令吗?那怎么好意思呢?”
我过去说过,冰心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文艺生活里一个清明、健康和稳定的因素。现在她去了,那么,回忆她,阅读她,这也是一个清明、健康和稳定的因素吧。在遇到困扰的时候,在焦躁不安的时候,在悲观失望的时候和陷入鄙俗的泥沼的时候,想想冰心,无异一剂良药。
那么今后呢?今后还有这样大气和高明,有教养和纯洁的人吗?
伟大的古老的中华民族,不是应该多有几个冰心这样的人物吗?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六
怎么独自站在河边上?这朦胧的`天色,是黎明还是黄昏?何处寻问,只觉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中间杂着几条白蔷薇。
她来了,她从山上下来了。靓妆着,仿佛是一身缟白,手里抱着一大束花。
我说,“你来,给你一朵白蔷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说了一句话,只是听不见。然而似乎我竟没有摘,她也没有戴,依旧抱着花儿,向前走了。
前路是什么地方,为何不随她走去?
都过去了,花也隐了,梦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1921.8.21追记
【冰心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七
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吗?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梨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摘自《读写天地》第5期)
回味无穷
在对湖的如数家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所流露出的喜爱之情,而这种情感来自于作者对湖的深刻的感悟。“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作者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我们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游湖、品湖之旅。在描绘湖的时候,作者极尽细腻描写之能事,对湖展开了生动的描绘,令人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饱含深情,从湖中品出难得的意蕴,抒发出真实的情感,给人无穷的回味。
且读且思
1.在首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有人认为文章第五段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4.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冰心梦原文感悟与收获篇八
将我短小的生命的树,一节一节的斩断了,圆片般堆在童年的草地上。我要一片一片的`拾起来看;含泪的看,微笑的看,口里吹着短歌的看。
难为他装点得一节一节,这般丰满而清丽!
我有一个朋友,常常说,“来生来生!”——但我却如此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第一个厚的圆片是大海;海的西边,山的东边,我的生命树在那里萌芽生长,吸收着山风海涛。每一根小草,每一粒沙砾,都是我最初的恋慕,最初拥护我的安琪儿。
这圆片里重叠着无数快乐的图画,憨嬉的图画,寂寞的图画,和泛泛无着的图画。
放下罢,不堪回忆!
晚晴的绿阴,朝雾的绿阴,繁星下指点着的绿阴,月夜花棚秋千架下的绿阴!
感谢这曲曲屏山!它圈住了我许多思想。
第三个厚的圆片,不是大海,不是绿阴,是什么?我不知道!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