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後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二
无题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曾经为世人所传颂。他的“无题”诗歌形式极富魅力,既有古诗的清丽脱俗,又有近代诗歌的温柔细腻,深受读者喜爱。在接下来的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无题李商隐心得体会。
第一段:一生不相见
“一生不相见,相思亦难说”,这是无题李商隐的名篇之一。“一生不相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思念之情。在那个时候,这样的表达语言已经相当含蓄。这句话渗透着作者深深的爱意,描绘出情人之间无法相见而导致的无尽思念。
第二段:梦里不知身是客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句话表现了无题李商隐对生命的思考。诗人认识到人们生命的短暂和快乐往往只是一个瞬间,因此他呼吁人们珍惜这短短的一生,不要虚耗时间和生命。
第三段:红楼梦里秦淮河
“红楼梦里秦淮河,笑声咽又生”,这句话描绘了女子深情的微笑。秋淮河是一条著名的江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里的红楼和笑声,都是作者用来刻画女子的特征,同时亦可代表那段历史。
第四段:莫愁前路无知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表达了无题李商隐的人生观。作者深明,“莫愁”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关乎人生的价值观,代表着无论前路如何曲折,也不要钻牛角尖,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而“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反映了作者对自我认可的自信态度。
第五段:洛阳亲友如相问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话表现了无题李商隐的清高和独立。他自认为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也有一颗冰白如玉的心。他的冰心不怕世间变幻,岿然不动,无论遭遇什么风雨,都坚守自己的理念。
总之,无题李商隐的诗歌是有着非凡魅力的,他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深入人心。无论是对人生态度的准许,还是对生命的思考,他表现出的观点都非常珍贵。无疑,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些许精神上的力量。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三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注释:
1、紫泉:即紫渊。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紫泉。这里以紫泉宫殿指长安隋宫。
2、锁烟霞:喻冷落。
3、芜城:指隋时的江都,旧名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市。刘宋时鲍照见该城荒芜,曾作《芜城赋》,后遂有此称。
4、玉玺:皇帝的玉印。
5、缘:因。
6、日角:旧说以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如日(也指突入左边发际),附会为帝王之相。
7、锦帆:指炀帝的龙舟,其帆皆锦制,所过之处,香闻十里。
唐诗赏析《隋宫》:
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
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
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四
李商隐,唐代的伟大诗人,一生才情出众,诗才高雅。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为人们喜爱和赞美。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爱情、时光流逝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下面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李商隐的心得体会。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描写人生,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他在《终南山》中写道:“更上一层楼”,展现了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他在《金缕衣》中写道:“残缺的丝线折尽了珍贵的丝绸”,抒发了人生短暂而珍贵之感。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李商隐对于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其次,李商隐的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痴迷。他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以描述昨夜的美好时光。他在《无题·重帘愁云愁不开》中写道:“重帘愁云愁不开,试问卷帘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对于爱情的痴迷和他对待爱情的投身与奉献。
第三,李商隐的诗歌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忧虑。他在《古意》中写道:“井邑城边河上村,亭皋弄月几回看”,描述了城市和乡村的变迁。他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学将离事问,愁因素外来”,表达了对于人世沧桑变迁和个人命运起伏变化的忧虑之情。这些作品呈现了李商隐眼中变革的世界,以及对自身处境的独特洞察。
第四,李商隐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他在《锦瑟》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的“五十弦”代表了五十年的光阴流逝。他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对于四季更替和自然万物生命力的感悟。这些作品中透露出对自然的抒怀和对人生短暂的思索,让人深受触动。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表达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他在《无题·生年不满百》中写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他在《无题·古人今人若流水》中写道:“白云变时空”,表达了对于艺术永恒性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无法被时间所束缚的热爱。深深的感慨和热爱艺术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流露而出。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非常的优美,表达了他对人生、爱情、时光流逝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他的诗歌带给人们许多共鸣和思索。通过他的诗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的才情出众,更可以了解他本人对于人生、爱情、时间等问题的成熟思考。李商隐借助自己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传递给读者们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生命的感悟。这也是他心灵深处对于人生深刻思考的体现,使得他的诗歌能够使人心灵共鸣并给予启迪。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五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
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诗鉴赏: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忆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亲身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事情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首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究暗示,即使是律诗的首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接,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等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所描写的情形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等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逢,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忆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离别后的相思寂寞。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
“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着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的标志。
末联仍旧回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夕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盼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爱情诗,大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艰难,但即使是绝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烧,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一个重要原因。
比起第一首,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也更加总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寂静。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寂静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及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种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忆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像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像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应用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总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暂时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靠,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像柔弱无助的菱枝,却偏遭**的摧残;又像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残,见“**”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寓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主要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
这就使诗的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大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含蓄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味。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象冯浩那样,将“凤尾”首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两首诗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陷于穿凿附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
就这两首无题诗看,“重帏”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残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遇,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
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故借菱枝遭**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
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二句确有寄托。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和“重帏”首相比,“凤尾”首的寄托痕迹就很不明显,因为诗中对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的某些具体情事描绘得相当细致(如“扇裁月魄”一联),写实的特点比较突出。但不论这两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们都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六
无题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堪称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当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深感其含义深刻、诗意高超。以下是我对于无题李商隐这首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感诗中表现出的思乡之情。诗中,李商隐写道:“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一个青年在异乡漂泊时的心里独白,他深情地回忆起故乡的美景,思念亲友的声音,回忆昔日未满的恋情,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他用艳丽的色彩和清新的语言,表达了思乡的感情。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以及家乡对于我们思想和精神的滋养。
其次,我对于诗中所表达的“灵犀一点通”的感觉也很深刻。诗中的句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也用来表达思乡情感,但我认为其更多的是在反映人们之间心灵沟通的奇妙感觉。当两个人有着亲密的关系时,他们之间可能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传达情感,但是他们的心却是能够相互感受的。这种感觉就像是“灵犀一点通”,让人感叹人类内心沟通的奇妙和复杂。
然后,我认为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遗憾和凄美,也很值得我们深思。诗中幽婉的气氛,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遗憾和伤感。这正是李商隐诗歌的魅力所在,他用了句句美丽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倾注其中,使我们不仅感受到思乡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一种凄美的无奈。这种遗憾和凄美正表明了人类生命中的短暂和无常,也启示了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让时光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出了李商隐对于美丽事物的审美态度。他通过对一系列美好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美好的事物的热爱。他的诗中婉约的气息,铺陈的意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精深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让我发现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敏锐的心灵,就能够领略到美好事物的魅力和无穷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深信这首诗会一直与我们同行。无论诗人已不在,但是他的作品却永远存在于历史中。这使我更加坚信文学艺术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通过精妙的创作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留存下爱与美的印记。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诗与远方,一直伴随我们的人生之路。”
总之,“无题李商隐”这首诗,深情地描绘了思乡的情感、描述了人类内心沟通的奇妙感觉、反映了人世间的遗憾和凄美、展现了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美的事物的审美态度,以及诗歌艺术的不朽价值。在读过这首诗之后,我对于诗歌的认识和理解又多了一份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时,我也深自感叹,诗歌的辞藻之美与诗意之深,正是我们可以通过繁琐平淡的生活而获得的珍贵财富。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七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近知名阿侯,住处小江流。
腰细不胜舞,眉长惟是愁。
黄金堪作屋,何不作重楼。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无题》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万里**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李商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八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虽然没有明确的主题,但是却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悲哀。在我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自己也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下文将就此进行分享和探讨。
第二段:细节展开
“无题”这首诗笔墨细腻,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其中,一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更是巧妙的融入了自然景色,在形象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此外,在诗人的描绘中,大量使用了寓意与象征的手法。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艳露凝香”中的“一枝红艳”,象征着女性的美貌与感染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寓意着人生趣味的追求。这些形象化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深度感受李商隐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对自己内心的启示。
第三段:情感表达
“无题”这首诗中的情感表达,十分真挚与感人。其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离别的感叹与悲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正是诗人对生命与爱情的赞誉。这些情感,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同样需要对生命与爱情,付出真挚与珍爱。
第四段:生活意义
“无题”这首诗,虽然被认为是一首诗人自我表达的作品,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意义依旧十分丰富多彩。从诗歌的独立自主到细节的描绘方式、寓言的象征手法再到重情感深度的表达,生活中的每个个体,均能够从这首诗中获得关于生命与爱情,关于自我的更深一层的领悟。
第五段:总结
“无题”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表现人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充满智慧、追求自由、勇敢与奋斗的价值观。人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以深度的思考来领悟,从而获得关于人生与爱情的更深一层理解和启示。这首诗,将永远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它将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成为永恒的美好。
李商隐的名诗句篇九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而著称,深受后世赞颂。其中,他的《长恨歌》之中嫦娥的形象是我们熟知的。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她因服下了长生不老的灵药而被囚禁在月亮上。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为大家阐述李商隐从嫦娥身上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李商隐通过刻画嫦娥的形象,赞美了她的美丽和纯洁。诗中,嫦娥被形容为“照人皆显灵”的样子,她的美丽出尘、清秀端庄,仿佛来自仙境。这种美丽不仅让人惊叹,也使李商隐对嫦娥心生崇拜之情。他深深痴迷于这种纯洁美丽的形象之中,从而使他对嫦娥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和向往。
其次,李商隐通过描绘嫦娥的遭遇,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嫦娥不幸被困在月亮上,失去了自由,并且每年只能在中秋之夜才能与世人相见。这种命运的安排让李商隐感到悲伤与无奈,也引发了他对于自由的思索。他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也明白了自由的珍贵。这种对命运和自由的思考,让他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也更加努力地追求自我实现。
再次,李商隐借嫦娥之口,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虽然嫦娥失去了自由,但她却用自己的光芒点亮了人间万物。她通过月亮洒下的光芒,照亮了夜空,使人类得以在黑暗中找到方向。这种以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带来幸福的精神,给予了李商隐极大的启示: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人得到多少,而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贡献。
最后,李商隐通过刻画嫦娥的孤独,反思了生命的空虚和对真实情感的向往。嫦娥被困在月亮上,与世隔绝,无人相伴。这种孤独让她渴望亲情、爱情和友情,渴望能够与人类交流和分享。李商隐通过嫦娥的渴望表达了对真实情感的向往,他在诗中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这种对真实情感的向往,让他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让他认识到人生幸福的重要性。
总之,李商隐通过刻画嫦娥的形象和经历,展现了自己对美丽、命运、自由、感恩、人生价值和真实情感的思考和感悟。嫦娥是一种象征,是李商隐从她身上获得的启示和教益。我们应该像李商隐一样,从古代神话中汲取智慧,以嫦娥的精神为鞭策,追求更高更美更纯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