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美术中国龙教学反思篇一
一、优点:
1.深度的领会挖掘文本的内涵,小学生兴趣也很浓厚,老师没有停在文章的表面上,而是艺术的把学生通过小试验,带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此及人,真正做到了工具与文的完美结合,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2.识字教学遵循识字规律,通过不同的识字方法等工作方法,活泼有趣,颇有艺术。
3.把握了正确的价值趋向,重视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既教书又育人。
4.自由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走进语文的神奇中,童真童趣,在感染孩子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不足:
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应低于精读课文。在方法上,要更加放手。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为此要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三、改进措施:
1.善于取舍,突出重点,一课一得。
要注意课文的内容不等于要教学的内容。
2.整体求略,部分求精,突出重点。
要在略读课上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基本方法是注意略读课前的连接语,根据连接语中的提示语确定教学重点。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要注意在课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粗知大意不是浅知。略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不排斥精读。
5.自己阅读不是自学,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要说得少,说得更精当。
6.瞻前顾后,加强指导。使略读课文起到总结规律的作用。
7.因文而异,略而不简。
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从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导、知、说、练、拓。其中练是重点。
四年级美术中国龙教学反思篇二
总是埋怨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比不过副科老师,总是异想天开的想孩子什么时候能把语文当成音乐津津有味的学,那就今生无憾了。可是事与愿违,教了一辈子语文,发现语文似乎永远摆脱不掉严肃的面孔,无论自己怎样和风细雨,也似乎打动不了孩子的心,一部分学生拘禁的始终不敢举起他的小手,唉,可怜的“耗子“一族。让人一筹莫展。
可是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后,我似乎有拨云见日的感觉,不妨说给你听听。
“我的时间我做主”
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采用从题目入手的方式,让孩子们提问题,几个孩子立马高举起手,我迫不及待的让一个孩子起来说:
a:“为什么是中国孩子而不是外国孩子?”
b问:“为什么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很多孩子”晕,i服了u,为了鼓励落后,即使这样的问题我也郑重其事的写在了黑板上。正在我灰心丧气的时候,聪明的孩子来解围了,“发出怎样的呼声”“为什么发出呼声”“对谁发出的呼声”。孩子门的问题让我豁然开朗。万事开头难,下面的教学可以按预定步骤进行了。在经过反复熟读之后,我采用激将法,让同学比赛看谁能无师自通,自己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读书的,思考的,划线的,忙的不亦乐乎。
小数字大历史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在理解51年前的时候,我让学生计算反法西斯胜利的年代,学生的兴致马上被调动起来,并且孩子们还交流了大量关于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些资料,一个小小的数字引发出大量的历史知识,孩子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兴趣更浓了。
“全世界都听见了”
大量的排比句、感叹句使得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指导朗读,我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读的不仅有声而且有色了,特别是读到“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等句子时,学生的感情升腾到极点,最后的和平几乎是呼喊而出,即使我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说:“是的,这和平的呼喊我听见了,古寨小学的同学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教室里立刻爆发一阵愉快的笑声。
情绪上来了,当然思维似乎也更活跃了,即使是上课开始几个上不了大场面的问题也被学生给消化掉了,用孩子们的话说,一个孩子只是全中国孩子的代表,至于为什么是中国孩子而不是外国孩子,那当然是因为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国家,中国孩子更爱和平。看来孩子们是真正融入到文章所渲染的气氛中了。
课后,心情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孩子们应该和我一样轻松吧?
四年级美术中国龙教学反思篇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想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书,学生就很容易动情。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补充资料,这样才能感悟,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今天的课给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节课真难”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四年级美术中国龙教学反思篇四
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用“心”读书这环节。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年级美术中国龙教学反思篇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课前谈话为铺垫课堂气氛而设置
课前谈话时,一起欣赏了一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论,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为情感的铺垫,营造氛围,急转直下。
今天,我们就来倾听一个中国孩子关于战争发出的呼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仍然要留足读书的时间。课上初读课文,是要体现对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脉络。通过初读,解决了“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他在信里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两个问题,并且存疑:“为什么署名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不直接写雷利这个名字?等到整篇课文都学完了,我们就会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这个环节的处理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体裁特点,读书信要关注格式,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总结。
三、字词学习更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多音字到课文新词的学习,结合了“据义定音”、“找近义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带动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阅读去搜集和处理信息。
通过抓“卓越”这个词,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还表现在哪里,并且带动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反省:当一生说:“爸爸的卓越还表现在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时,我没有及时去引导他去寻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个学生,企图救场。结果另一个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卫士、牺牲在维和的战场上”这些话语。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问第一发言的学生:“还有吗还体现在哪?”说不定,学生就能回答完整,补充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控经验缺乏的表现,值得在日后的教学中去锤炼。在今后的日子里应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做比较准确地引导,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表达、归纳。
四、品词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设计这堂课的主旨是:以读为轴心,连接学生、文本、语言、情感这四个点;在朗读、感悟中回归语文本色,演绎语文风采。
课文是封书信,作者主体感情色彩浓厚,情感自然质朴。遣词造句无过多雕琢痕迹,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分别时美丽的约定”和“重逢时残酷的现实”这两个内容的对比处理和挖掘。不仅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地对比写作才造成这样的情感落差,也才能这样打动人心。让学生隐约明白,这样的表达手法的妙处。
“和爸爸分别后,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环节,把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落差。同时,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营造了一个场,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去提升这样的情感认识。
这个环节的教学之所以能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场,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体现的。
在朗读当中,凸显了文本的情感主线: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引发对战争的痛恨,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五、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轻重缓急的处理
课堂教学如同烹饪手艺,此次课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对课堂节奏和火候的把握还是比较欠缺的。
比如说,更多的是关注设计,及时从课堂获取信息的意识稍欠缺。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时,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该怎么去引导?尚不能很自如。师生互动时,什么时候火候最好?什么时候展示这个环节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丽的约定”和“残酷的现实”那两段话的对比,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如何在课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这个还需要深思再深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