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人宅读后感篇一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散文集中收集了季羡林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羡林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词语,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季羡林还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文档为doc格式
文人宅读后感篇二
此书为夏春锦、周音莹两位老师策划的“蠹鱼文丛”之一种。今年的上海书展期间举办了“蠹鱼文丛”的新书发布会,此次总计印出了该丛书中的两种,《老派》为其一,蒙周音莹之邀,我特意赶去参加了这场发布会,在会上见到了作者周立民先生,夏春锦赠我此书,我立即呈上请周先生签名。
周先生的这部新作分为三编,内容讲述的大多是晚清民国间的文人故事,他将同类话题交织在一起,以比较的方式勾勒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真性情。比如谈到季羡林先生的一篇题目为《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此篇讲述季羡林是何等牛叉的学霸,尽管季先生自称他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无论考什么都是一塌糊涂,但报考大学时,仅报了北大和清华,更让人服气的是,这两所大学都录取了他。周先生还引用了季羡林所写《我眼中的张中行》一文中的段落,以此说明那个时代考上清华、北大是何等之不易,并且说:“小季同志牛气的是,费了这么一大把劲儿考上的北大,最后他没有去,而是选择了清华,因为清华留洋更方便。十六年后,再回到北大干脆直接当教授。推荐人是更为可怕的陈寅恪大师。”
但学霸的炼成,除了天生聪颖,后天的鼓励也很重要,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二字用得极妙,关于的季羡林的“然后”,应该是状元王寿彭。1926年,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中,王寿彭当时是山东教育厅厅长兼山东大学校长,附中当然也归他管。当第一个学期结束时,王校长提出,每个班的第一名如果其平均分数还超过95分,那么他将亲书一个扇面和一副对联,来奖励这位学生,难得的是,季羡林是唯一一个平均分数超过95分的人。
周立民说,状元奖给小季的对联是“才华舒展临风锦,意气昂藏出岫云”,上款则为“羡林老弟雅詧”。当年王状元已60多岁,而这位老弟年仅16岁,对于这种鼓励,周立民认为比打鸡血厉害多了,后来季羡林也说,无论是出于虚荣心,还是荣誉感,他坚决不能再做坏学生了,否则太丢人。虽然季羡林天生是块好钢,但他在《我的小学和中学》一文中自称:“我当时并不喜欢念书。我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我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我不清楚这是不是谦虚之语,但我宁愿相信状元对他的鼓励改变了他的一生。
上面谈的是学霸是怎样炼成的,接下来的文章谈论的是大学里的导师是如何培养学霸的,比如《“对对子”是什么东东》一文,谈论的是1932年陈寅恪建议清华大学考试题目中加入“对对子”,这个建议引得学生骂声四起,甚至还登上了报纸,后来陈寅恪为此写文回击人们对他的质疑,他坚持认为对子可以检验应试者能否区别虚实词及其应用,以及检测学生读书的多少等等。
他引的印度文、巴厘文及许许多多的奇怪的字,我都不懂,就是英文、法文,我的根底也差。”可见,陈大师在上课时会古今中外语言交汇使用,比如他讲《金刚经》时,就使用十几种语言来对比,这样的人物以传统对对子的方式来考学生,似乎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看来当他的学生,实在不容易。以至于让周立民感叹,没有相当的基础,谁敢选陈寅恪的课啊。但也有人偶尔会自我感觉良好,周立民转录了1933年3月23日朱自清在日记中记载的,他与陈寅恪一同参加研究生朱延丰的毕业考试,因为朱君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考试后,先生在课堂上问朱延丰自觉考得如何,朱以为尚不错,先生笑曰:“恐也不一定。”因谓:当时尚准备一题,后常见恐较难,故未问,即中古时大解后如何净身。朱迟未作声,邵先生乃答:据律藏,用布拭净。老僧用后之布,小僧为之洗涤。先生初闻未语,少顷,深表赞许。
周立民在文中还会谈到师生间的关系,比如温源宁写文直指吴宓的痛处,而钱钟书虽然是吴宓的弟子,却并不指斥温源宁之文,同时也谈到了知堂老人给人印象是平和冲淡,但他却直接写文炮轰自己的老师章太炎,甚至在文中说出了这样的混帐话:“先生老矣,来日无多,愿善自爱惜令名”。后来,知堂后悔了当年的孟浪,他在《语丝》上发文称“不免有点大不敬了”,而章太炎后来仍然与周作人有交往。如何来解读知堂的心态呢?周立民的文章旁征博引,而后写出了自己对于该事的态度:
我爱知堂也如此,做人要有是非有原则,哪怕对“吾师”,不然,那是小市侩,有谁还爱读他的文章?学生尊敬老师,天经地义,可是奉老师为教主,天天能只背语录,在老师面前咳嗽一声也不敢,这就不是尊敬、敬畏了。
周立民先生的文章让人读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感,他既有自己的调侃,又有自己的鲜明态度,能将一些不为人留意的细节以草蛇灰线般的钩沉方式,来点明每个事件背后的微言大意,虽然语调调侃,但思想性丝毫不受到损伤,其文字驾驭能力令我叹服。
文人宅读后感篇三
《英雄人物故事》是作家王智英改编的,里面记录了许多英雄有董存瑞、刘胡兰、孙占元等等,英雄们都能让我们感到敬佩,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这些后来人感到深深的自豪!他们都给了祖国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贡献:董存瑞,他自己用手托住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碉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更大的成功!我们的革命先烈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但我们辜负了他们的希望,我们现在做不到他们那种无私的精神,在社会有许多这种事情,比如有栋楼着火了,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生命,都急着逃跑,都只为了自己小只又小的生命,而不去救其他人,就导致有人死亡,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句话,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就会有人遇难﹔甚至在现时生活中,有个不会走路的小朋友摔倒了。都没有一个人去扶一下,我们要学习前辈,当遇难时,舍己救人。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前辈是何等伟大,何等崇高,我也感受到,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先烈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先烈们已为我们铺好前方的路,并点然了一盏盏灯为我们照明,走在这路上的我,感到是多么的温暖,虽然他们已经牺牲,但他仍在我们身边,用心观察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把先烈牢记在心里吧!走好他们为我们铺设的每一步。
文人宅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一本《英雄人物》的书,里面有助人为乐的雷锋,有牛郎王二小,还有勇敢的狼牙山五壮士…...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坚强的刘胡兰。
书中生动地叙述了英雄少女刘胡兰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她经历了凄惨的童年,小小年纪就协助游击队镇压汉奸,积极向党靠拢,在危险的环境中临危不惧,英勇不屈,15岁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这篇文章深深地体现出了刘胡兰面对残酷的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不管敌人怎么拷打刘胡兰,可刘胡兰就是不出卖革命,还从容面对死亡的威胁。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因此,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的坚强意志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我们在学习上往往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在困难面前千万不能低头,不能被困难吓倒,我们应当像刘胡兰一样要有坚强的意志,无所畏惧,克服困难。我也希望刘胡兰不屈的精神继续在祖国大地上传诵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默默奉献着。
文人宅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读了《哈佛家训》中的一则故事,它让我感受颇多。
文中的主人公史泰龙是一个多么具有坚持不懈精神的人啊!书中讲到:在美国有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决心要成为一名电影明星,他来到好莱坞,轮换进入500家电影公司应聘,均遭拒绝,但他毫不灰心,在第四轮的第349家电影公司的应聘时,他被留用了,他就是着名影星史泰龙。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如果史泰龙在第一轮遭受拒绝后不再坚持自己的梦想的话,那他会成功吗?显然不会,他之所以可以成为电影明星,是因为他不言放弃,可见,人生中的坚持有多么重要!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人生中的坚持,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