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卡拉马佐夫兄弟感悟篇一
今天周末又下雨,护理了头发,老老实实在家看书。终于读完了晦涩难懂的书,感觉有点轻松,其实越到后面,感觉并没有那么难。熬过去就是春天。卡拉马佐夫这个“偶合家庭”的父与子,兄弟间性格各异鲜明,代表了俄罗斯性格。他们在思想、感情、精神的冲突和矛盾,由此引出的弑父案件。看了此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性的挣扎和无奈,双重人格,对人性的挖掘,对宗教的困惑,读了译者的后记,老大米嘉就是陀氏的影子,费奥多尔就是陀氏的父亲。真的是小说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陀氏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疾病、贫困、赌博伴随一生。嗜赌如命,债台高筑,唯有拼命写作,既是高产作家,也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流放西伯利亚陀氏生活在动荡变革的俄国社会,因此其作品就容纳了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陀氏就代表了彼时的俄罗斯,他的旷世奇才留给人类丰富的遗产。读完此书后,又把序看了一遍,完全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这一次是有了与原文相呼应的感受。陀氏对人物的塑造不是那种单一典型的刻画,而是一种“复调”,所以看得我比较的焦灼,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这本书的序写得挺好的,俄国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了,特别是陀氏的小说,对陀总结这么到位。
今年到目前为止读了三本外文作品,从开始的懵,打脑壳,硬着头皮看下去。到现在觉得外文作品有意思,有水平,有思想。看来凡事坚持,不要有畏难情绪。想想10多年前看外文文献,因为专业术语不认识,英文水平差,读懂第一篇文章花了20天啃懂,到2个星期,1个星期,几天。只要坚持,铁树都能开花。好在看书上,目前坚持得不错!其他的还做得不好。
卡拉马佐夫兄弟感悟篇二
事实上,你发出的每一条动态都是信息/数据,汇聚组合成为当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这个时候,你如果还是热衷于拣选、修饰并展现与自己实际生活不符的.精致,就无异于让那残酷而势利的叙事又加重几分,而那种叙事也终将化为附加在你头上的焦虑感。
早在一百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喜“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说法,并在《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中表达了不屑,他认为对人应该充满希望,要明确环境影响和个人道德义务之间的界限。并且在更早些,借《地下室手记》(1864)中人物之口说,如果为这幢大厦添砖加瓦的话,那就让自己的双手烂掉。而反观今天的我们,早已把这幢大厦堆砌得高耸入云。
卡拉马佐夫兄弟感悟篇三
或许是我浅显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对我来说,爱情故事往往能更直接的打动我。读完》罪与罚》之后已经觉得好像无法完全消化,读了《白痴》倒反而更有一种更直接的感动和震撼。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题材又是颇为沉重的家庭与社会伦理,心里莫名多了一份焦躁,真是不晓得自己能理解多少,只能浅浅的说一说。
本书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
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分别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种可能;四个手足相生相克,显示了人性中生而俱来无法消弭的基本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小说中说道:“这是一场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就在人的心中。”他在另一本小说《罪与罚》中写道:“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确,如果没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弑父也随时可以发生的了。“弑父”这项最违反人伦的罪恶便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在重重宗教、伦理、道德德压束之下,而人类那股最原始的嗜血乱伦的冲动却仍旧蠢蠢伺机而发。
小说真的太沉重了,而且篇幅又长,我没有读完。其中老二伊万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或许是因为在伊万的身上好像看到了一些些自己性格上的影子,我没有他的理性却如他一般的有些表里不一,只是程度不一样吧。或许这样的表里不一说到深处也是自卑的一种。
在网上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故事大概,这个社会上真的在发生很多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事,弑父、虐待、枪杀??且这样不该发生的事却愈演愈烈,恐惧与平安一样,始终在围绕在生活周测。人内心掩藏的黑暗似乎愈来愈浓,一件小事往往也能引发出这样的能量。
这个世界是不是生病了?法律规范了人的行为,但人的道德底线是不是越来越模糊不清,或者甚至不能称它为底线,只是一种虚晃的准则。
不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衬托,正因为看了这样多的不完美这样多的悲剧,或许我们更应该感恩现在的生活,如今我能坐在电脑前写这样的文章,其实也是幸福的一种,很多的人,竟连如此也做不到。于是我们兴起相濡以沫的同情与怜悯,生活于这社会之中。
或许文学最大的功能,大概就是唤起人类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中的恻隐之心吧。这也是读此书的一大收获。
卡拉马佐夫兄弟感悟篇四
《卡拉马佐夫兄弟》写于一百多年之前,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尼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德烈·纪德、赫尔曼·黑塞等人的高度关注。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俄国一个从农奴制改革到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人欲横流的名叫“畜栏”的外省小城里。故事的主人公卡拉马佐夫一家就生活在这里。这一家人父子、兄弟之间除了在不正常的状态下所产生的血缘关系外,没有正常的家庭维系,他们就形同于陌生人一样。在小说的开端,为了调解德米特里索要母亲遗产,使几乎完全不认识、完全没有交集德一家人聚拢在一起,相互关系极为紧张,彼此成为仇人。这家庭一父四子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种.种尖锐冲突倾轧、堆积在一起,最终酿成了悲剧。卡拉马佐父父子五人,除了阿辽沙外,互相憎恨,分崩离析,矛盾尖锐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身上都附有某个“不洁的魔鬼”,被一种性格与思想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那就是集“贪财、好色、残暴、冲动”于一体的“卡拉马佐夫性格”。
我初读这本书,就产生一个疑问,本书的主角是谁呢?是大儿子德米特里还是伊万呢?当我再次品读时,才发现我的认知错误,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说明,本书的主角就是阿廖沙。带着对于阿廖沙的好奇,我再次阅读,发现,他其实就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化身。他似乎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身边发生的一切,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很多初读这本书却又不是很仔细阅读的人忽视他,把他看成仿佛就是自己生边的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物形象。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的品读,就会发现阿廖沙那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他寡言少语,纯洁无邪,身体瘦弱。可以说他并没有多出彩的地方。但是他在小说中却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朋友和知己。那么,作者依托他这样一个形象是想要体现什么呢?再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可以和他作为对比的人,那就是伊凡。阿廖沙是与中间人伊凡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当然作为另一个主要人物伊凡也同样具有卡拉马佐夫式的对生命的渴望。但是再看阿廖沙,他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方。他是来自莫斯科的具有理性头脑,但最终却陷入神秘晦涩的知识分子和“聪明的无神论者”。他像他哥哥一样鄙视着自己的父亲。但是,如果从阿廖沙平时的作为看,我们又会发觉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虽然从我们自己的道德观看,鄙视自己的父亲那是不孝的表现,但是这是两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差异,这个我们无法去改变。他曾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爱的温存带到这个这个无情的世界,以自己苦难的牺牲拯救这个世界的千万罪恶灵魂,把每个人都团结起来。看到这里,仿佛他变成了耶稣的化身。当然,在这一方面,他像是一个有坚定信仰与追求的__,希望通过自己来拯救众人,而现实却是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但也正是这样感觉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是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也并不能将他人的本性彻底改变,所以阿廖沙的一切努力几乎都是徒劳的。而且,他也没能使伊凡克服怀疑而坚定地站稳脚跟,没能抚慰卡捷琳娜屈辱受创的心灵,没能使德米特里骚动的心平静下来,也无法阻止即将发生的凶案,更无法拯救无辜的德米特里免于流放的冤狱,也无法力挽伊留莎幼小的生命。尽管他理想中的想法和现实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却也并不妨碍我们对他投去赞扬的目光,这,是个善良的人啊。
界上曾经有过,并且至今还存在着爱,那并不是由于这样的自然法则,而仅仅是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永生。”对于这句话,伊凡还补充说:“整个自然法则便是这样,因此人类对自己永生的信念一旦遭到毁灭,那么不仅爱,甚至连尘世生活得以继续的种.种活力也将消失。不仅如此,那时候也就无所谓什么道德不道德了,人们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吃人肉喝人血的事情也是允许的了。”最后他断言:“对于每一个像我们现在这样既不信上帝又不信自己永生的个人来说,自然的道德原则应该立即变成与以前那种宗教法则截然相反的东西;而利己主义,即使是达到了暴行程度,不仅应该得到允许,而且被认为是摆脱困境的一条最合理、几乎是最高尚的必由之路。”从这样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上帝的批判与对与自己对于信仰对人类的重要性的评论,在《书信》一书中,记录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冯维辛娜夫人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曾对自己的宗教信条做出解释:“它就是:要相信,没有什么能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爱、更智慧、更坚毅和更完善的了;不仅没有,而且我怀疑着诚挚的爱对自己说,也决不可能有。不仅如此,如果有谁向我证明,基督存在于真理之外,而且确实真理与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宁愿与基督而不是与真理在一起。”从这样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作者的宗教信仰。而这一信仰,对于作者《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可以说是影响很深的,也是无处不在的东西。也可以换句话说,作者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说出了自己对于宗教信仰的问题的看法和做法,这本书就是作者宗教观的准确体现。
总的来评论这部小说的话,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作者对每个人物性格把握的到位,不管是老卡拉马佐夫,还是他的三个儿子,从小说中,我们都能明确的感受到他们各自性格的不同。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让这样一部作品更显生动。也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一幅邪恶的世界,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整部小说中,从不去试图掩饰或者为这个苍白的世界作出解释,他仿佛就是一个看客,站在边缘静静的看着这一切。然后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写下这一切。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问一个我一直读不懂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本书中的宗教意识无处不在,我认为这不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家庭的影响,虽然他成长在一个宗教家庭,但是我们查资料就该知道,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当然,在他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由于身边只有一本《新约全书》,所以,当他从西伯利亚回来的是候,变成了一个只信仰基督,却不相信上帝的一个半面型的人。可是,我却不明白就这样难道他就需要在整本小说中都穿透着宗教性的思想么,这是我查完资料后任然不懂得问题,希望老师给予解答。
卡拉马佐夫兄弟感悟篇五
坦白讲,这本书我看了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只读了一遍,所以有很多细节和精彩的地方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略读,我认为,对于这样一部世界级的经典名作来说,需要耐心的多读几次才能品味到其中滋味。
如果说这部作品放在如今这个年代,那他写作的风格很难取得年轻人的喜欢。整部作品由大量对话、念白、心理描写来推动剧情,书中既有惊心动魄的剧情,也塑造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截然不同的人物特性,并借此展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法律法规等等。
简单概述一下剧情,老卡拉马佐夫是个贪婪并好色的人,他抢占了妻子留给儿子的财产,并和大儿子德米特里因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在一个夜晚德米特里怀疑自己的女人和父亲约会了,就闯入家园,将父亲打伤,然而当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处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却将老卡拉马佐夫打死,而无人看见的案发现场导致大儿子德米特里接受了一场震惊整个国家的审判。
大儿子德米特里在我看来是个“真小人”,因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他贪财,好色,疯癫,但他的行为也是代表着最原始的欲望,他疯狂的爱着那个女人,但同时他也经常陷入自己和自己的矛盾。
二儿子伊凡是个无神论者,他在寻找一条脱离于宗教爱别人的办法,但最终因为没有找到爱的对象而陷入矛盾之中,他的悲剧在于他找到了路,却没有找到表达的人,而二儿子和小儿子的对比也代表着陀氏自己对宗教的思考。
小儿子阿廖沙是书中最完美的一个角色,他仿佛“天使”一般,自带着悲天悯人的气质,他深受基督教和长老的影响,养成了慈悲的气质,在纯洁的孩子们面前,阿廖沙像天使降临人间一般,而他在伊柳沙葬礼上的演讲也是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我觉得这本书对我而言特殊的地方在于,我在读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没读懂的,不仅因为书中人物名字翻译过来特别拗口,还因为对话推进剧情这种写作方式也让我不是很适应,但神奇的地方在于,当整本书读过之后我对大致的剧情有了了解,再反过来回忆书中一幕幕剧情,反而比初读时更清晰了,下面讲讲整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陀氏通过二儿子伊凡和小儿子阿廖沙就那个八岁的小女孩的遭遇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善与恶到底是如何存在的,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怎么会放任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被残忍的撕碎,明明陀氏自己也是基督信徒,但却一次次向自己的信仰发起冲击,这种觉醒让我震撼,他在思考中质疑信仰的真实性,书中的伊凡就代表了陀氏自己的意志,而活在矛盾中的伊凡最后疯癫甚至死去可能也代表着陀氏自己也没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书中的大儿子德米特里是个让人又气又笑的角色,虽然他身上有着种种恶劣的品性,但他是个充满激情的人,而且他从始至终,一直到审判庭上他爱的也只有一个人,他因为这个女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纠结之中,陀氏笔下的几个人都是这样充满激情甚至被激情奴役的形象。所谓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实际上是一群怀有澎湃的情感,看似疯狂的疯癫的,也只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能体会到书中蕴藏的感情有多强烈,书中的人物被巨大的激情裹挟,不是通向了巨大的幸福,就是走向了毁灭,他们做到了我们不敢做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你会被他们的故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