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一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的情致。
(2)读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思考:诗中哪两句诗与《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对应。
(3)读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教师要为学生解释最后四句诗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二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三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投影仪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四
双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1、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5、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1、引导想象:
l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问
言师采药去。不遇推敲
只在此山中,能遇
云深不知处。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五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寻)。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板书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绝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媒体运用: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诗人()
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 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 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贾岛 寻 隐者 采 药
松下 山中云深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八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九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领悟古诗意境。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以感促读,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寻 隐 者 不 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浅显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诗。那这样的一首诗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会让人们传诵至今。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图。在导入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一位年长者在向小孩打听前方的道路,有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诗人在向孩童打听隐者的行踪。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隐者”的理解。
这首诗的诗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发觉歌咏的对象——隐者,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为了让学生更易体会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样,学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见到隐者的心情。同时,也更易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