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晨曦里的莫高窟读后感篇一
细想人生,如梦。廿载之途,始于微步。襁褓之始,落于民户,髻角犹发,自然快活,置于黄发,天性未缚。飞来横祸,含泪度过,坚强犹且,求学若渴,步步至此,实为艰途,等闲视之,一笑且过。友朋几人,时有唱和,人生如此,亦不为过。
劝君莫贪繁华,此殊不值刻求,须记千年繁华如流水,只剩得人去楼空。惟兢兢业业,为己事,为国荣,小可齐家,大可治国。出门君子,磊落大方,身行于世,道德至,术业专,踏实奋进。如斯,自可由他花开花落,任他云卷云舒。更有幸,可呼友,红泥小火炉;殊难得,携佳丽,春江花月夜。
至此,足矣,则待老之将至,可名至实归,望江水东逝,无愧于心,亦无愧于世。日:且由他去。
晨曦里的莫高窟读后感篇二
这星期,我们不仅了解了丝绸之路,还领略了莫高窟那辉煌的一幕。在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的莫高窟。她(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莫高窟内保存着两千多尊惟妙惟肖的彩塑,它被称为佛的世界,也被称为千佛洞。莫高窟内现存有四百九十二个洞窟。莫高窟不仅有彩塑、洞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在《沙海明珠敏、莫高窟》中,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啊!我多么渴望做一抹色彩,点缀在祖国的画廊里!”这一段是作者韩素情走出莫高窟时由衷的心意。我虽然没有到过敦煌莫高窟,但是我反复地读《沙海明珠莫高窟》,莫高窟的景色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心理。
莫高窟,文化艺术的宝库,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晨曦里的莫高窟读后感篇三
自打中学以后,我就对敦煌不再有憧憬,因为那时刚学完《道士塔》,知道了王道士圆祿者——一个无知、无德、可怜、可恨至极之徒!是他发现了莫高窟,也是他带着列强进入莫高窟破坏,盗取洞内珍宝......时至今日敦煌也是我们民族的一块伤疤,让我不敢也不想面对它。时至今日我还能回想起当时语文课老师在课堂上极尽慷慨的朗诵,悲愤的演讲,课堂上我们簌然泪下。时至今日当我打开《文化苦旅》,重温《道士塔》,课堂上的一幕幕还历历在心,悸痛也还在持续。
紧接着,跟随作者的笔,我从外面筑有道士塔的广场走进了《莫高窟》。这篇文章跟《道士塔》那样的悲怆不太一样:像是一个受了伤的人回到家的安心,对着家里的好玩意如数家珍。在这里我又知道了一个人,他叫陈万里。他是一个英雄,却鲜有人知吧?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外国人坏得很,他们用化学药水把敦煌的无价壁画粘走,带回自己的国家;这里的外国人就说的是美国人,他们先后两次来到敦煌实行盗窃,在第二次来到敦煌的时候,他们备足了化学药品,来弥补第一次药品不充足的遗憾。但是这次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他们的翻译陈万里先生偷偷的把此事在乡间传播,暗地里发动农夫前去掣肘,致使美国人无功而返。试想如果不是陈万里先生的暗中活动,那后果是不堪设想。
这件事情在我心里如点亮了一束光。让我有了一些思考和感触:道士塔之于莫高窟,一个在外一个处内,书内的篇幅安排如此,地理位置也是如此,一个内一个外;在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皮肤业已溃烂,流脓,王道士这样一个蛀虫蛀开了表皮,凿开了一条深深的`沟,但是无论怎样我们的文化内核里都有一束如陈万年们般的希望之光。强敌压境时,它幽幽闪光,不熄不灭;复兴之时,它发扬光大,砥砺前行。千百次的跌倒又千百次的爬起,绵延不断绝,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内核。
《莫高窟》让我对敦煌又产生了兴趣,它像是《道士塔》的一粒解药。等到储备充分时,我要去看看,因为那里有大历史。
晨曦里的莫高窟读后感篇四
我学了一篇《莫高窟》的文章,里面的内容让我非常感兴趣,《莫高窟》里的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还有那宏伟瑰丽的壁画,作者把它们描绘的活灵活现。藏经洞里的各种经卷多达六万多件呢,这些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敦煌莫高窟不愧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为我们呈现了长长的历史画卷。它仿佛一位博学家的老者,向世人讲述着我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
晨曦里的莫高窟读后感篇五
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位于甘肃省的三危山和乌沙山之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其中的第194窟是一尊力士,这是属于盛唐的作品。他满身肌肉,很发达,后面有一把大刀;面部很肥,眼睛凶神恶煞;上身半裸。看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样。
我想,这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啊!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用石头、铁凿、锤子,认认真真的雕刻、打磨出来,如果是稍有不慎,可能雕塑就会毁掉。雕塑一尊雕像,需要坚定的信念、高超的技艺,还有一生辛勤的劳作及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