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一
第一段:读经求菩萨庇佑与助益(200字)
每人心中都有一颗虔诚之心,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与护佑。而对于许多佛教徒而言,他们会选择读经来与菩萨沟通。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寻求菩萨的庇佑与助益。我相信,通过顶礼菩萨,我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愿望的实现。
第二段:顶礼菩萨的意义与效果(200字)
顶礼菩萨是一种表达敬意与膜拜的方式,通过顶礼菩萨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据信,顶礼可以消除恶业,平息烦恼,并能得到菩萨的庇佑与护佑。每次顶礼之后,我总能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烦恼和困惑也会逐渐消退。顶礼菩萨真的让我感受到了神奇的力量。
第三段:持诵经文与跪拜的力量(200字)
除了顶礼菩萨外,我还会持诵经文与跪拜以表达自己的虔诚。持诵经文可以帮助我聚集思绪,专注于祈愿的实现。通过跪拜,我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虔诚与谦卑,从而使我更加接近菩萨,获得庇佑与加持。这些平时看似简单的行为,却蕴含了巨大的力量。
第四段:菩萨普度众生的慈悲心(200字)
顶礼菩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要让我们感受到菩萨的慈悲心。菩萨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散播爱与善的种子。通过顶礼菩萨,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庇佑与助益,更能够学习菩萨的慈悲与宽容,体会到大爱无边的境界。
第五段:菩萨心得的体会与感悟(200字)
通过持诵经文、跪拜与顶礼菩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菩萨的存在与力量。我的内心在持续的修行中逐渐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我学会了放下烦恼与杂念,拥有了内在的平静与满足。菩萨心得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觉醒的境界。
总结:
通过顶礼菩萨,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愿望的实现。持诵经文与跪拜也是表达虔诚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菩萨的庇佑与加持。顶礼菩萨的意义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的顶礼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此外,顶礼菩萨也让我们学习到了菩萨的慈悲与宽容,让我们在修行中逐渐得到净化与升华。菩萨心得的体会与感悟让我们拥有了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二
第一段:介绍菩萨的概念和重要性(字数:200)
菩萨,是佛教中行善积德、慈悲利他的高级修行者,也是众生的慈祥救世主。在佛教中,顶礼菩萨是一种表达尊敬和恭敬的行为,这种行为代表着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和崇敬。顶礼菩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行,它让人们感受到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在我的修行过程中,顶礼菩萨带给了我许多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顶礼菩萨的意义和价值(字数:250)
顶礼菩萨是一种信仰和虔诚的表达方式,它使我能够接触到菩萨的力量和智慧。顶礼菩萨不仅表达了对菩萨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更将菩萨的慈悲能量注入我心。这种仪式让我感受到了大爱的力量,激励我去行善积德,为众生造福。顶礼菩萨也是一种慈悲的教诲,它教导我要学会慈悲地对待他人,放下自我,关心他人的痛苦与困境。在顶礼菩萨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善念与慈悲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换位思考,关爱他人。
第三段:通过顶礼菩萨的修行体会到的智慧(字数:250)
在顶礼菩萨过程中,我不仅仅感受到了慈悲的力量,还体会到了菩萨的智慧。顶礼菩萨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思维的修行,它带给我脱离世俗烦恼的机会。当我顶礼菩萨时,内心会变得平静安宁,思维也会变得清晰,仿佛能够超脱尘世的繁杂。这种体验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扰和烦恼都是短暂的,而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喜悦,用智慧去面对生活的艰难。
第四段:顶礼菩萨对生活的影响(字数:250)
顶礼菩萨修行对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它让我拥有了一个宽容和包容他人的心态。通过顶礼菩萨,我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更加温和和善良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其次,顶礼菩萨让我更加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境。面对别人的困境时,我会尽力给予帮助和支持,用慈悲之心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最后,顶礼菩萨也教会了我感恩的态度,明白了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学会了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幸福与善缘。
第五段:总结顶礼菩萨的意义和体会(字数:250)
通过修行顶礼菩萨,我深刻体悟到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我的生活的积极影响。顶礼菩萨不仅是一种对菩萨的崇敬和感激,更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和慈悲的教诲。只有通过行善、修行和助人为乐,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因此,我愿将顶礼菩萨的心得与体会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结:顶礼菩萨修行对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修行,我明白了善念与慈悲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换位思考,关爱他人。顶礼菩萨也让我体悟到了超越世俗的智慧,教会了我如何保持内心平静与喜悦。这种修行让我成为一个宽容、包容他人的人,并且更加关注并帮助他人。顶礼菩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行,它让我们感受到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并将这种力量用于实践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三
在五台山,菩萨顶头戴金碧辉煌的华冠端然而坐,它同大白塔互为辉映,不仅成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象征,而且还展示了青黄两庙并存的'文化特色.这座历史悠久建筑宏富的古刹,就是五台山黄庙的首府,昔为“五大禅处”之一且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一座喇嘛寺院.明朝高僧秋崖有诗云:
作者:李广义作者单位:刊名:五台山英文刊名:wutaishan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四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历来人们对此词评价颇高,“百代词典之祖”。但是对此词的作者归属争议不休。我们姑且采取大众的观点,认为此词为李白所作。
李白诗风清新飘逸,又豪迈,有气势,敢于想像夸张。他一生不得志,仅仅为官不到三年。长安一梦,他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到“蜀道难,难如上青天”。仕途不得志,与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这位豪迈不羁的诗人也会抒发出平常人的悲伤。此词就描写了作者登楼后不能平静的“归去”的情怀。
作者首先从远景写起,“平林漠漠”写出了远远的树林在暮色之中迷蒙,不甚分明,“漠漠”表明这是一个树木萧条的时节,树色不再翠绿,落叶飘零,枝干孤立地伸于蓝天,没有了多少生机。“烟如织”,描写出了暮霭烟岚四起。文章首句气象阔大沉雄,并且定下了一个凄凉的感伤基调。作者用“寒”字,更鲜明地表达了这个季节给人的主观心理的感受。
“寒”,山寒,没有了生气葱笼的翠色欲滴,在生命的时序中走向了衰老,走向了凋零,没有了炫丽。作者在“碧”前用了“伤心”二字来修饰。其实“叶”何以来伤心,作者不过是“以我心来观外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而已。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移于了这满山的树木。一“寒”一“碧”,将前句的秋意表现得更加凄婉,更触发了自己的悲秋之情。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古人多以登楼来抒发自己的愁情。如“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写在江畔人们思念家乡与亲人。又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悲苦之情。作者在“暝色”即黄昏,落日洒余晖时登上高楼。很朴实,不加雕饰地写道“有人楼上愁”。虽然文字很平常,但是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在暮色苍茫之中,他凭着栏杆,久久地望着远方,眉宇间藏着忧郁。“愁”字不仅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也引领下文,吸引读者想了解作者愁之由来。
“玉阶空伫立”,写到用玉石砌的台阶,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怎样雕梁画栋的楼台亭榭,感受到玉阶之上的人“空伫立”的清冷、孤寂。“空”字传达出有一种无奈的痛楚,在这彻骨寒心的孤苦中,鸟还不知人情苦,从远方“归飞急”。这一意象的摄入,反衬对比,更加大了作者悲哀,鸟尚且知道在日落前急急飞回旧巢,而人呢?人不如鸟,作者痛心疾首。因此,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像黄河之水决堤地一问“何处是归程?”
文章最后作者用“长亭连短亭”。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经》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长亭,古人送别之地,多与柳、杨、月等形成离人愁思的象征。作者此处并不是写与友人的分离之痛,而是借用这一忧愁氛围的形象表达自己与归去之地相去甚远了。我们似乎能听到楼上的他正在风的叹息。
全文结构紧凑,前文借景点明季节特点,用一个“愁”引出下文,再来“归程”回应前文,首尾圆合。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字字饱含了作者的感情,把悲伤惆怅之情渲染到了极致,我们也不能不为之潸然泪下。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
菩萨蛮,菩萨蛮胡铨,菩萨蛮的意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五
菩萨心得体会是指修行者在修行菩萨道时,对于菩萨心得到的感悟和领悟。菩萨心得体会是修行者对菩萨慈悲、智慧、功德和戒律等各个方面的领悟和体验。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每个修行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心得。接下来,将从慈悲、智慧、功德和戒律四个方面来探讨顶礼菩萨心得体会。
首先,慈悲是菩萨修行的核心要素之一。顶礼菩萨的体会告诉我们,慈悲是无私的,是无条件地关怀和爱护一切众生。无论是遇到挫折还是不如意的事情,顶礼菩萨心得中所体会到的是要以慈悲心态去对待,以慈悲来对待他人的错误,以慈悲来包容他人的缺点。通过顶礼菩萨心得体会,我们明白了慈悲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能够充满慈悲,就能够感化他人,解决各种问题。
其次,智慧是菩萨修行的重要一环。通过顶礼菩萨心得,我们明白了修行中智慧的重要性。智慧是菩萨修行的基石,只有通过智慧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相。在顶礼菩萨心得体会中,修行者经过悟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从而摆脱了迷惑和困惑,开启了智慧之光。顶礼菩萨心得体会告诉我们,要保持智慧的敏锐与清明,不受外界影响,正确地认识和回应事物。
再次,功德是菩萨修行的回报与证明。通过顶礼菩萨心得体会,我们知道了修行者积累的功德是可以体现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在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者通常会亲身体验到修行带来的种种好处,例如健康、幸福、富足等。顶礼菩萨心得体会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行积累的功德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修行给予我们的回报和证明。同时,菩萨心得体会也通过修行者的言行举止,给其他人带来了帮助和启迪。
最后,戒律是菩萨修行的保证和指南。通过顶礼菩萨心得体会,我们明白了戒律对于保持修行者身心的净化和纯净具有重大的作用。戒律不仅是规范菩萨修行者行为的准则,更是保证修行者修行路上不偏离正道的重要支撑。顶礼菩萨心得体会告诉我们,只有顺从戒律,才能够真正地保持修行的正常进行,并在修行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滋养。
综上所述,顶礼菩萨心得体会是修行者在菩萨道修行中的感悟与体验。通过修行者的心得体会,我们明白了慈悲、智慧、功德和戒律等方面对于菩萨修行的重要性。无论是慈悲还是智慧,都是菩萨道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积累功德和遵守戒律,修行者可以得到回报和证明。菩萨道修行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通过顶礼菩萨心得的体验与领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修行的真谛。
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六
菩萨道场讲座作为修学佛法的机会,对我的心灵修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经过这次讲座,我对菩萨道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菩萨的慈悲心和无私奉献之道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讲座中的体验与感悟。
第二段:学习佛法的意义
佛教教育强调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以提升个体的智慧和修养。讲座中,我们了解到菩萨道场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修学场所,更是一个培养慈悲心和智慧的圣地。通过学习佛法,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立志成为一个能够利益众生、渡化苦难的善行菩萨。
第三段:菩萨的慈悲心
在讲座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菩萨的慈悲心。菩萨以慈悲心为本,在对待一切众生时都表现出无限的怜悯与关爱。慈悲心是菩萨道场的核心,也是信仰佛教者必修的一门功课。只有通过实践慈悲心,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无私奉献的美好与快乐。
第四段:菩萨的无私奉献
从讲座中,我深刻理解到菩萨的无私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境界。无私奉献让菩萨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不分贵贱、善恶。通过讲座,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无私奉献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此磨砺自己的修行境界,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五段:回顾与展望
通过菩萨道场讲座的学习,我对自己的修行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方向。我将继续努力修行,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无私奉献的觉悟。我也欣喜地看到讲座的举办者将继续努力,搭建更好的平台来传播佛法,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我期待未来的讲座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佛法的思想和实践,帮助我们更好地修行并影响身边的人。
结尾:
通过参加菩萨道场讲座,我深知佛教教育对于个人修行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菩萨的慈悲心和无私奉献对于世界的意义。将这些体会与感悟融入日常生活,将有助于自我提升和社会和谐的实现。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佛法,并将所学放诸行动,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慈悲智慧的人,在菩萨道场的路上修行不息。
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七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一直对菩萨道场讲座抱有很大的兴趣。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有关菩萨道场的讲座,并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悟。在讲座中,讲师生动地介绍了菩萨道场的概念、起源和重要性,让我对佛教的修行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菩萨道场的概念
首先,讲师详细阐述了菩萨道场的概念。他解释道场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存在。它代表着菩萨的心灵所在之处,是菩萨行善和普渡众生的场所。通过参与和建立道场,我们可以与菩萨的力量相连接,接受他们的加持和庇佑。这使我深刻意识到,修行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修炼,更是与众生、与菩萨共同奉行的事业。
第三段:菩萨道场的起源和重要性
在讲座中,讲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菩萨道场的起源和重要性。他告诉我们,菩萨道场的概念源自佛陀释迦牟尼传授给大势至菩萨的法宝,为了广度众生,大势至菩萨在世上宣扬了菩萨道场的修行法门。通过创造一个净土的环境,菩萨可以帮助众生净化心灵,增长福慧,提升修行的境地。这使我深受启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
第四段:参与建立道场的方式
讲师还分享了许多参与和建立道场的方式。他指出,参与菩萨道场可以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例如乐善好施、关爱他人。而建立道场可以是通过禅修和念佛等修行方式,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净土。他鼓励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地,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修行环境。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深刻地意识到修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也需要我们与他人共同努力。
第五段: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这次讲座,我对菩萨道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我明白了修行不仅仅是自我修炼,更需要与他人共同努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我深受启发并决心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建立道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修行方式去影响他人,努力改善世界的美好。我相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修行,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美好、更有慈悲心的净土。
总结:
通过参加菩萨道场讲座,我对菩萨的道场概念和修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菩萨道场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层面上的存在,代表着菩萨的心灵所在之处。参与和建立道场需要我们与他人共同努力,通过日常行为和修行方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这次讲座使我深受启发,我充满了对修行和菩萨道场的热情,并坚定了自己为他人献身的信念。我将继续努力修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美好、更有慈悲心的净土。
菩萨蛮黄鹤楼读后感篇八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历来人们对此词评价颇高,“百代词典之祖”。但是对此词的作者归属争议不休。我们姑且采取大众的观点,认为此词为李白所作。
李白诗风清新飘逸,又豪迈,有气势,敢于想像夸张。他一生不得志,仅仅为官不到三年。长安一梦,他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到“蜀道难,难如上青天”。仕途不得志,与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这位豪迈不羁的诗人也会抒发出平常人的悲伤。此词就描写了作者登楼后不能平静的“归去”的情怀。
作者首先从远景写起,“平林漠漠”写出了远远的树林在暮色之中迷蒙,不甚分明,“漠漠”表明这是一个树木萧条的时节,树色不再翠绿,落叶飘零,枝干孤立地伸于蓝天,没有了多少生机。“烟如织”,描写出了暮霭烟岚四起。文章首句气象阔大沉雄,并且定下了一个凄凉的感伤基调。作者用“寒”字,更鲜明地表达了这个季节给人的主观心理的感受。
“寒”,山寒,没有了生气葱笼的翠色欲滴,在生命的时序中走向了衰老,走向了凋零,没有了炫丽。作者在“碧”前用了“伤心”二字来修饰。其实“叶”何以来伤心,作者不过是“以我心来观外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而已。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移于了这满山的树木。一“寒”一“碧”,将前句的秋意表现得更加凄婉,更触发了自己的悲秋之情。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古人多以登楼来抒发自己的愁情。如“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写在江畔人们思念家乡与亲人。又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悲苦之情。作者在“暝色”即黄昏,落日洒余晖时登上高楼。很朴实,不加雕饰地写道“有人楼上愁”。虽然文字很平常,但是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在暮色苍茫之中,他凭着栏杆,久久地望着远方,眉宇间藏着忧郁。“愁”字不仅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也引领下文,吸引读者想了解作者愁之由来。
“玉阶空伫立”,写到用玉石砌的台阶,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怎样雕梁画栋的楼台亭榭,感受到玉阶之上的人“空伫立”的清冷、孤寂。“空”字传达出有一种无奈的痛楚,在这彻骨寒心的孤苦中,鸟还不知人情苦,从远方“归飞急”。这一意象的摄入,反衬对比,更加大了作者悲哀,鸟尚且知道在日落前急急飞回旧巢,而人呢?人不如鸟,作者痛心疾首。因此,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像黄河之水决堤地一问“何处是归程?”
文章最后作者用“长亭连短亭”。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经》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长亭,古人送别之地,多与柳、杨、月等形成离人愁思的象征。作者此处并不是写与友人的分离之痛,而是借用这一忧愁氛围的形象表达自己与归去之地相去甚远了。我们似乎能听到楼上的他正在风的叹息。
全文结构紧凑,前文借景点明季节特点,用一个“愁”引出下文,再来“归程”回应前文,首尾圆合。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字字饱含了作者的感情,把悲伤惆怅之情渲染到了极致,我们也不能不为之潸然泪下。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