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铁路冬运工作总结篇一
1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央视科教频道,向社会公开发布了10位“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时代需要这样的“最美人”各行各业都需要这样的“最美人”,他们是新时代的又一个榜样,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努力,落实到我们每个人,那就是在我们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要爱岗敬业、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只有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那就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最大贡献。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收获鲜花和掌声,不一定是众人学习的榜样,但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也是一种伟大!
这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心中的坐标。榜样是一种力量,它不断激励我们前行,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只有不断努力,戮力前行,向榜样看齐,我们终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定能实现!
新时代铁路榜样们的事迹一次次地触动了我,一个榜样胜过书上诸多教诲,最美铁路人们身上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精神激发了我,作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也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投身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工作实践中,为新时代铁路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铁路冬运工作总结篇二
观“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后,我感触良多,一部分出于对先进模范的敬仰;另一部分出于对铁路人的敬畏,更知背后的艰难酸楚。
默默无闻,却依旧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懈追求,展现出他们昂扬向上的激情;爱岗敬业,时刻谨记着铁路人的重任。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八个字是他们的真实写照。面对责任勇于担当,虽身处平凡岗位,依然兢兢业业,这便是“低调”;面对难关不胆怯、不畏惧,关键时刻迎难而上,这便是“高调”。
他们皆来自基层,是万千铁路人的精神缩影。
线路受阻,多少日夜防洪抢险,面临生死考验,他们依旧冲锋在前。
一票难求,无数游子返乡无路,为使万家团圆,他们攻克无数难题。
蜗行牛步,旧时车缓长路漫漫,今日高铁飞驰,他们重振大国雄风。
我作为一名基层铁路职工,虽不能纵观大局、指点江山,但可尽自己绵薄之力,为铸造交通强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我们新时代铁路人必将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以饱满的热情、勤恳的作风、扎实的行动去共同实现中国铁路事业腾飞的梦想。
铁路冬运工作总结篇三
12月30日,京港高铁安庆至九江段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一张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快速延展,让流动的中国充满繁荣发展的活力。这背后,“最美铁路人”用不懈奋斗的身姿在一线绽放光芒,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奏响时代强音,成就了铁道线上最美的风景。
关键时刻显勇毅,危急关头见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冯剑坚将按有红手印的“请战书”递交给党组织,驾驶列车驰援武汉;京沪高铁开通运营10周年的节点,他再次冲锋在前,摸索出一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平稳操纵方法,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运行。从终年奋战在大秦线货运主战场、精准协调保障电煤供需的薛胜利,到30年来累计安全检车28.8万余辆、发现并消除9000余个安全隐患的陈向华,“最美铁路人”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擦亮了最美的底色。
铁路冬运工作总结篇四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他们是广大劳动者的代表,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楷模。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波,是铁科院集团公司复兴号总体技术及核心系统研发项目团队牵头人。张波带领团队日夜奋战,代码量超过100万行,集成600余个标准化功能块,确保了整个牵引控制系统研发的进度,复兴号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系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时自动开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奔驰在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高铁列车拥有实现自动驾驶的“智慧大脑”。2017年,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组建高铁c3+ato自动驾驶创新团队,该集团安全控制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志强担任项目负责人。他们两年多的努力迎来了硕果。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全程自动驾驶,依托的正是陈志强团队研发的c3+ato系统。
40余支作业队伍、近万名建设者热火朝天精心施工;几十台塔吊、吊车同时作业,这是雄安站建设高峰期的繁忙图景。其中,有一位女将的身影。她就是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吴亚东。去年,为了追上被疫情耽误的工程进度,吴亚东和同事昼夜作战。雄安新区的建设不只是现有先进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更意味着创新和引领。吴亚东把自己比作技术上的“大管家”,在施工技术上负总责,调度、组织、团结所有技术力量,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施工难题。
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每一层东西长400多米、南北长160多米……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铁路公安处虹桥站派出所副所长周荣亮每天都要在上海虹桥站站区内来来回回地巡逻。除布置工作外,周荣亮很少在办公室待着。在他看来,一个守护火车站的铁路民警,就应该勤走、勤问、勤记、勤思,这样才能更好守护旅客安全。
2020年4月8日,沉寂了76天的武汉站“重启”。检票验证、解答问题、引导乘车……有一群人胳膊上戴着红色袖章、胸前佩戴闪亮的党徽和团徽,在车站内外格外耀眼。他们就是武汉站“头雁”党团员突击队队员。去年疫情期间,他们冲锋在前,确保各地援助物资不耽误一秒钟、24小时不间断抢运。2020年2月1日,载有174名军队医护人员及大量防疫物资的专列驶入武汉站。车门一开,“头雁”党团员突击队队员就立即行动,形成“人力传输带”,将700余箱防疫物资有序卸下。这个过程,仅花费了16分钟。
铁路冬运工作总结篇五
他们是广大铁路人的代表;他们默默坚守一线,在奋斗中书写“最美”。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
刻苦钻研,做新时代的“职场工匠”
火车驾龄足足26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6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他叫邢云堂,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
哈大高铁沿线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动车组能否在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这是世界级的课题。动车组会车时,路基的积雪被车头气流卷起,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不断钻研,勇于探索,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这一驾驶难题。
“95后”女孩刘晓燕也是一名勤奋钻研的“职场工匠”。她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车辆段的一名轮轴装修工。
雏燕展翅,不负芳华。2018年10月份,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扎根基层,用坚守传递实干精神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是什么样的感受?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有着切身体会。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地呵护着高原“天路”的每一寸钢轨。
2015年3月,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发现一段路基出现塌陷。险情就是命令,他立刻组织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为保证列车安全通过,体力已严重透支的于本蕃毅然决定留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脸冻得又红又肿。他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
阿西阿呷也是一位坚守基层的铁路人。她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列车长。这列“小慢车”途经的彝族聚居地,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车上90%为彝族旅客。
遇到彝族老乡运送土特产,阿西阿呷特意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帮助老乡拓展销路,“这些土特产特别受同事和朋友的欢迎。常常老乡们还没下车,特产就在朋友圈订购一空。”阿西阿呷说。
20多个冬去春来,在这列穿越大凉山腹地的“小慢车”上,阿西阿呷与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说,能够终生为他们服务,是她最大的心愿。
矢志不渝,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出彩
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为满足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他每天在线上组织港口、铁路物流园、货主开货源计划合编会,精准掌握客户运输需求和港口货源到达动态,为重点企业提供“船舶优先停靠、货物优先装车、列车优先发车”的快速物流服务。
“董家口南站是铁路运输新的增长点,我会不断创新创效,担当作为,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贡献力量。”望着眼前繁忙的码头,孟照林说。
亚库甫·阿沙木都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和田县扶贫干部,先后任达奎村和吉格代艾日克村驻村第一书记。
达奎村有500多户两千多口人,种植核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摸准了精准扶贫的这个脉,亚库甫·阿沙木都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讲授农业种植、林果业病虫害防治知识,还组织修建了3条重要防渗引水干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为全村耕地实现水利灌溉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矢志为民,奋斗不息。千余个日夜的浓情躬耕,让这个铁路人变身的“庄稼汉”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精准扶贫事业。“我还想留在这里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用我的实际行动为村民服务。”亚库甫·阿沙木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