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反思篇一
《高山流水》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1、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
2、知道俞伯牙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我设计的教案首先是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导入,再让学生抓住有关心情描写的词语再引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俞伯牙,然后把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死是如何的痛不欲生,如何长叹一声:“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重点指导学生读这一句,在这节课上,我一共指导学生读了四次这句话,其中有一次是将最后一句“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带到句子中再读的。然而就是这个环节让我意料不到,平时反反复复练习的基础知识“反问句”“设问句”,居然在关键时刻,模糊不清。当我问到孩子们“将这句话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的时候”,孩子们大眼瞪小眼,呆呆地盯着,我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的思维,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的深邃,所以我耐着性子又进行启发,“想想这句话属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一种句型?”,这下子,答案是千奇百怪,早已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抛到九霄云外了,什么“陈述句”“疑问句”层出不穷,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到是“设问句”,心想:有点眉目了,紧接着我又问到“什么是反问句?什么是设问句?”还好同学们都能够回答到“只问不答叫反问句,自问自答叫设问句”,我大松一口气,看来同学们有点回忆起以前的知识了,我暗自庆幸,于是提问“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有回答吗?”“没有”“那是什么句呢?”“设问句”,听到这话,我彻底无语了,但是我作为教师,这是能更显出素质的'时候,于是我强迫自己微笑,再一次启发学生,最后终于能变换句型,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了。前前后后所花的时间太多了,可是当初在设计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一笔带过,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居然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
这篇课文要让孩子理解知音、知己,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不用过分强调好朋友包括知音,不是所有的好朋友都是知音。因为从我最后设计的拓展训练中,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音、知己?我班的孩子主要就是抓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词语,说了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可是我怎么听怎么觉得全部都是在干坏事情呢?江湖义气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朋友是知心朋友?”“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那怎样的朋友才是知心朋友呢?”孩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高山流水,知音难遇呀!”这是我在上完这节课以后最真实的想法。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反思篇二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释读】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反思篇三
如情如歌,如醉如痴
万物的种种风情留在了欣赏者的眼里
把模样大致记在心里
把感情融为那一刻以致此后经年的生命里
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心纵容在山水之间也体验到人间真意
高山流水长远
松寒柏绿幽谧
山水之间可情真意切
在尘嚣之外醉一把世外桃源
弯曲漫长的小路
从遥遥的`地方进入
通向这里
离开繁华深处
但可不是轻易就会走到这路途
也不会随意就能来到这空灵之境
要听得见鸟儿的歌唱
跟着鲜花的轨迹寻找
加上稳健的脚步
有件事也一定不能忘记
赏识环境的美丽也需要全心的投入
假如心中万千愁绪
即使有人站在这里,在这繁花密林深处
同样不会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心有归属,就能体会到满足
遇见美的世界就要爱的心无旁鹜
这个世界那么大
很多人都想出去走走
远也好近也好都是对人生的解读
阅读世界还有体验生命的不同之处
把心装满了再放空
踏上想去的旅程,追逐着梦
开始一种静心净心走心炼心的体验
人生脚步万千
有几步就该走的云淡风轻
高山流水多真情
愿君子常往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反思篇四
古云:嵇康之广陵散尤万古之奇曲,惜三千太学无一会此,世之大痛矣。吾言:夫子之琴意意在厌而无知亦没存其琴其行之理,何顾于此苍苍?乃不同与高山流水,浑然一体,无西月秋之气凉山河,悲悯欲绝,无广陵散之绝恨,厌世咄咄,惟次临南楼,别有情意番在心头。
昭昭乾坤,吾欲言曰,不见亭台,若有其音,不见小流,若有其声。此虽有百川长江,却无雅颂闲情,固使赏之,乐此不疲。
更多精彩读书笔记推荐: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
《幸福是什么》读书笔记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蒂莉阿姨的魔法箱》读书笔记
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反思篇五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新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欣赏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在参与中鉴赏,在参与中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结合欣赏古琴曲介绍有关古琴的`知识,并围绕古琴曲和古琴文化,适当拓展到其他古代乐曲和民族乐器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古琴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我采用“边听、边讲、边看”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感受古代文人情致和人文精神内涵,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等方面比较合理,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老师点拨适时到位,多媒体使用背景的选配都恰到好处,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辅助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拓展性学习的内容注意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生的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表现,说明这节课的基本目的已达到。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功能,学生音乐情绪调动得不够好,讲的还是比较多,引导启发学生总结较少。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平淡、无味”尤其是较长的音乐,大多难以坚持下去,以后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甚至请校内外古琴爱好者现场表演,力求把古琴这堂课上的生动活泼,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