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了解怀古诗教学反思篇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诗人对古人尊敬与赞美的朴素情怀;学习诗人表现人之性情的真实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教学准备:课件与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名人导入:三峡风光,地杰人灵。荆楚之地,湖北秭归,不仅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生长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书课题)
诗人回眸:杜甫,字子美。亲历“安史之乱”,诗怀忧国忧民。人称“诗圣”,赞誉其“穷也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褒扬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艺术。
背景剪影:因好友严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绘山川之壮阔之美,抒忧国忧民之思。
初读感知:
1.视频朗读。
2.集体朗读(配乐)
3.自由朗读,思考:
1)诗人从哪些方面追怀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读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诗人咏怀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读揣摩: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钟灵毓秀之乡,山水奔腾之势,为昭君村的展现勾勒出阔远壮盛的背景,表现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特殊性。
赴:极富动态和气势,表现了荆门山的雄奇美丽,引出昭君的不同凡响。
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了祖国民族的安宁和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丽的青春和生命维系着中原与匈奴几十年的友好往来。
紫台:壮丽繁华的汉宫朔漠:荒寒萧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颜的埋葬黄昏:黯淡无边的凄凉
艺术效果:色彩鲜明,两两对应。
一“连”字诉说了昭君关山迢递的迷茫凄伤与生命荒寒的岁月悠长;
一“独”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独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两相衬托,旷古凄凉;
一“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怅恨,以渐进的动态感传达了玩味不已的神韵。
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夜月魂。
貌若天仙却不受宠幸,被遣匈奴仍怀念故国;生命已逝却魂归故乡,清冷幽寂只闻环作响。
画工的颠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空”字流传着昭君绵绵不尽的深沉遗恨。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王嫱,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舍小为大的和亲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乡借曲抒怨的悲苦宫女。这才是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结的中原姑娘。
怨恨:诗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远赴他域,三怨终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乡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身上表现的尤是深沉悲凉。
写作用意:
借古抒怀:诗人着眼昭君被统治者所远遣所抛弃的那种悲慨和寂寞孤独,借她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课堂小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悲。
板书设计:
昭君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异域终生空归环西南漂泊有家难归
了解怀古诗教学反思篇二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板书:题目、作者)(此处一定要熟,并使语言自然)
二、解题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
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
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
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从诗题和诗句内容来看,大家认为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其实这是一首散曲,并不是诗歌。但鉴于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限,我们姑且将它算做咏史怀古诗。潼关是地名。这是作者登临潼关古塞时,怀古思今,写下的一首抒情名篇。诗人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不禁思绪万千,最后一针见血的得出“百姓苦”的结论,抒发了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此处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以表扬或鼓励性质的点评)在必修四中,我们还要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我们再回来看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先找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从朗读的情感或节奏方面适当点评或指导,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师:看题目我们会发现,咏怀古迹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什么?
生:这是一组组诗,我们今天所学的只是其中一首。
师:没错。《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组,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赏析诗歌:(此处安排学生齐读并对全体学生发问):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个人怀抱的?
生:--王昭君
生:西施。王昭君。貂禅和杨玉环
师:那这四个人都是因为什么获得这样的称号呢?
生:沉鱼是形容西施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所以西施才的此称号。
落雁是指昭君。昭君出塞之时,想到此生即将远离故土,不禁心中悲切,于是拨动琴弦,奏起了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悲壮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传说貂蝉午夜拜月时,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是指杨贵妃。传说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当然,现在想来,杨贵妃即使足够美貌,也不会让花羞于抬头,只是因为她恰巧碰到了含羞草,所以才会得此美称。)
生:怨恨
师:昭君为什么要怨恨?
生1:因为画工把她画丑了,让她见不到皇帝。
生2: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远嫁匈奴,永远都没办法回自己的家乡。
师:大家都回答地很好,那用诗中的话来回答就是……
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师:这几句诗向我们交代了昭君的人生遭遇,不知道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昭君的故事?
生:自古以来,皇帝都有后宫佳丽三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汉元帝时也不例外。不过例外的是汉元帝并不是亲自从这些宫人中一一挑选,而是按图召幸。他让画师将宫人画成画像,然后他根据画像决定选择哪个宫人。这就给当时的画师提供了向宫人索取贿赂的机会,但王昭君自恃美貌,于是画师毛延寿怀恨在心,在昭君的画像上加上了一颗丧父落泪痣,结果使昭君错过了被皇上召见的机会。昭君在后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她不甘心一生都困居在后宫之中,于是在匈奴与汉朝和亲之际,主动请缨前去大漠与匈奴和亲。临行之前,昭君前去拜别汉元帝,此时此刻汉元帝才知道原来昭君是个倾城倾国的美女,但形势已经无法挽回。汉元帝大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和多个画师。
师:。昭君远嫁异邦,埋葬他乡,只能月魂空归,这些都表现出了她对故乡思念的幽怨。而“画图省识春风面”也透露出昭君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之情。那么,你认为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下面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相互讨论一下,然后找同学来说说你的看法。(此处学生分小组讨论,安排教师巡视,合理掌握时间)
生1:我觉得是,如果画师不把她画丑,她就有机会见到皇上,而倾国倾城的她一定会被宠信,最终被册封为妃子。也用不着要远嫁匈奴了。
生2:我觉得是王昭君自己哦,如果她肯塞些钱给画师,不得罪他,别人会把她画丑吗?反正当时很多人也这样做。
生3:昭君她就是不愿意这样做,她不是一个会阿谀奉承的人。
生4:我觉得是皇帝,他要是自己肯见一见昭君也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了。
(一片沉默)
师:有人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思是说昭君的神韵和美貌是画不出来的,所以说毛延寿只是枉死。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一人受用,却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这些都是为毛延寿鸣不平的。原来,汉元帝对于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统治者的昏庸。
生:因为她没办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嫁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生:按照当地风俗,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又再嫁给单于之子,被迫接受了这种与华夏伦理相悖的习俗。(众多学生思考,沉默)
生:群山万壑赴荆门
师:作者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大家想象一下。
生:(言之成理即可)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师:每当提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想到什么词语?
生:壮丽、雄伟
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赴字的本义是“到某处去”,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如赴会、赴宴,在这里用来形容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情景,一个“赴”字把这千山万壑都写活了,它们像是去参加宴会一样全都向荆门山赶去。
师:诗人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生思考)
师引导:这里的山给人一种怎样的气势?
生: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惊天动地,非常雄壮。
师:那么,写山的雄壮是为了引出谁?
生:昭君。
师:所以开篇这么雄伟的气势是为了……
生:引出昭君生长的村子
师:生长明妃尚有村。诗句中所说的“明妃”就是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生:不同意。正所谓地杰人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且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作者在此咏江山之奇绝是为了烘托昭君之奇美。此外,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就说明了昭君在作者的心目中的地位绝非一般,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那雄伟的山川已经是昭君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了。所以作者写群山万壑一齐奔赴昭君村,其实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生:一旦离开汉宫,(昭君的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师: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远离汉宫,孤身进入大漠;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独有她的坟墓遥望着故乡的方向。短短两句,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紫台”与“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形成鲜明对比!而“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是和那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因为青冢有恨,一天天、一年年,它一直在向人们展示着它千古的悲哀!
生: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师:虽然毛延寿被杀,但昭君的结局能否改变?
生:不能
师:她最终仍是……
生:老死于匈奴
师:哪句话写出了她的这种结局?
生:环佩空归夜月魂
师:何意?
生: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在月夜归来。
师:这个“空”字该如何理解?
生:从字面上看,昭君已死,魂灵归来也是徒然。但仔细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这样一个女子,却沦落到如此下场,怎能不让人感动、伤心,于是,一个“空”字,便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综合颔联和颈联,我们会发现,颔联与颈联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才有“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凉。总之,这两联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师:昭君的一生是悲剧性的,那昭君对于她悲剧性的人生是何想法?
生:怨恨
师:从哪看出来?
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尾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师: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师总结:回想一下我们刚才对这首诗所作的赏析:这首诗的主旨是写昭君的--“怨恨”。并未直接写她的怨恨,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来引出--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一怨: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二怨:远嫁异域,怀念故土,却生不能归,最后将感情推向高潮。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生:不是,诗人是借昭君的事来抒发情感。
师:昭君有着满腹的怨恨,而诗人有什么怨恨呢?
生:也有满腹的怨恨。
师:诗人的怨恨是什么?
生:对时代的怨恨,对社会的怨恨。
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唐王朝仍处于危机当中,战争接连不断。
生3:他的政治仕途也很不顺。
生:无辜被贬,心中当然怨恨。
师:身为臣子,即使心中有怨,也不能明说。所以便借昭君之事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
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写昭君之事是为了寄寓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那么,我们把昭君跟诗人进行一个比较,看看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连接点。(学生、教师共同寻找,得出答案)
师:昭君和杜甫都是因为什么名留史册的?
生:昭君--美貌,是一个(绝代佳人),而杜甫则是凭借他的满腹才华(才华横溢)。
师:二人的遭遇又有何相似之处?
生:昭君的美貌不被其他人所容,(入宫见妒),而杜甫的才华则被其他臣子所嫉妒,(入朝见妒)
昭君因元帝的(画图省识)而(远离汉宫),而杜甫则因皇帝的(不分忠佞)而(无辜遭贬)。
师:二人的结局又有何相似之处?
生: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身死异国),最终只能(环佩空归);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以至于“(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身在夔州,虽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时局动荡不安,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仍是(有家难归)。
生:仕途失意,思念故乡。
四、总结规律
前面我们说过,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的作品。因此在鉴赏这一类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今天,我们透过这一节课的分析,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诗需要有三个步骤:一、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二、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三、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以后再遇到咏史怀古诗时,大家可以用我们今天总结出来的方法去试着分析一下。
下面大家齐读一遍这首诗,再次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深沉怨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杜甫诗三首
了解怀古诗教学反思篇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教学之时,我是逐句进行引导分析的。第一句,群山沿河赴荆门,写出来一种磅礴的气势。教学之时,我问学生,王昭君是一个女子,而次句写的是如此的气势磅礴,好像与王昭君女子的身份不相吻合。如果王昭君是一个男子,是一个大英雄,那么,格调就相吻合了。我也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讲析,昭君出塞,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在杜甫的心中,王昭君就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大英雄。所以这句诗的格调与王昭君的身份绝对吻合。所以,这一句诗足以看出杜甫对王昭君的崇拜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紫台”是皇宫,“朔漠”是塞外大漠,“紫台”是汉元帝居住的地方,“朔漠”是王昭君所去的地方。“紫台”是歌舞升平的地方,“朔漠”是苦寒之地。教学中,我问学生:为什么把“紫台”与“朔漠”放在同一句来写?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出来,是为了对比。我接着追问,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有何目的,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是为了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我接着追问: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又有何目的,学生中有人回答到:是为了说明汉元帝是把自己的平安幸福建立在王昭君痛苦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汉元帝的讽刺之情,对王昭君的同情之情。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对这一段的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我比较满意。
独留轻重向黄昏,我问学生,“独”字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有学生回答,独字写出了昭君的孤独。我对于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我接着问:“青冢”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学生经过思考你,依然回答不上来,此时,我做了讲析,青冢就是埋葬王昭君的坟墓,王昭君生前孤独,有家有国不能回,死后,埋入孤坟青冢之中,依然孤独。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有感情的人对我那个昭君岂能不心生同情。次句依然表达出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次句是对汉元帝在选妃之时只看图画,不看真人的荒唐做法进行讽刺。讲析起来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接受。环佩空归月下魂,在分析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在一个明月之夜,王昭君的孤魂回到故乡秭归,来看望她的故乡,她的亲人。我让学生谈一谈此时此刻王昭君的感受,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得非常动情。我感觉,效果的确不错。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讲析这两句诗,我提问学生,其中的“怨恨”仅仅是王昭君的怨恨吗?如果不是,那么还包括谁的怨恨,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怨恨”二字不只是王昭君的怨恨,还包括作者自己的怨恨,还包括王昭君同情者的怨恨。他们怨恨以汉元帝为代表的那些当权者的有眼无珠。使才貌双全的王昭君沦落胡尘。
最后,我对全诗作了总结。我们常说“郎才女貌”,王昭君的怀貌遇和杜甫的怀才不遇实质是一样的。杜甫实际上是通过写昭君的不幸遭遇来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杜甫写这一首诗时同情昭君,后人在看这首诗时不仅同情昭君,同时也同情杜甫。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深有感触,语文老师在教学之时绝对不可象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一样一言堂,无论如何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一定要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深刻印象,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才能够感兴趣,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精选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了解怀古诗教学反思篇四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文档为doc格式
了解怀古诗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一、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二、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