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绘本葡萄读后感篇一
美丽小姑娘白鹅女10岁就失去了父母,婶娘便成了她家里的主人。婶娘自己的女儿眼睛是瞎的,狠毒的`婶娘便把白鹅女原本清澈、透明的双眼弄瞎了,小姑娘的世界中从此只有黑暗。为了重见光明,白鹅女带上自己心爱的小白鹅,逆水而上,经历了重重的艰难险阻,终于在一个山谷中找到了野葡萄。小姑娘的眼睛复明了,她摘了很多的野葡萄,在山神老人的帮助下,走出了山谷,给瞎眼的老人、织布的瞎眼老妈妈和放羊的瞎眼小孩送去了光明和希望。最后,她回到了村里,凶恶的婶娘已经死去,小姑娘和村里的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听完你的话,孩子应该会了解到吃不到的葡萄那并非是酸的。
绘本葡萄读后感篇二
在第四章中凯西说,“有了许多邪恶的念头――可是这些念头倒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凯西作过牧师,所以他知道从宗教的角度看,他的想法是“邪恶”的,但从人自身的角度来说,他又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这就初步显示出了他对宗教、对耶稣的怀疑。
凯西说,“圣灵叫我引导大家,可是究竟该把他们引到什么地方去,我却不知道。”
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在想我作为一个考试机制下的老师,职业叫我在指导学生学知识,考高分。可有时候,究竟该教授给他们什么?应该让他们现在考高分,录取好学校呢?还是应该培养他们优秀的素质,做一个他们想做的人。象凯西一样,我也不知道。
凯西半夜突然醒来时说,“活见鬼!世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善与恶,人们各有各的做法。道理都是一样。人们干的事,有的算好,有的算坏,无论什么人都只能这么说。”
我很赞同凯西这一段话,我时常觉得善与恶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同样的一件事,有些人觉得是好事,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又是坏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就象在本书最后一个场景中出现的小男孩,他对“妈妈”说他敲破了别人家的窗子,偷了面包。这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应该是不可取的行为。可是,他却是为了救垂死的父亲一命才这么做的。不知道的人会指责、批评,甚至打他,抓他关起来吧!但了解真相的人呢?会钦佩、赞美、表扬,心疼他的懂事吧!同样,我也觉得好人与坏人之间是很难有明显的界限的。好人会有做坏事的时候,坏人也有做善事的可能。很多时候,我都只怕自己没能体会到别人的心,没有真正从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谁又能真正的体会到谁的心呢?即使你有过相似的经历,但毕竟是不同的经历,而且是不同的人,最多是比别人更能了解一点而已。
在《愤怒的葡萄》的第六章中,象孤魂野鬼一样的缪利不舍得离开他的家园,但家已被拖拉机铲了,井被填了。当他遇到从监狱出来的汤姆和不再是牧师的凯西时,他很无奈的拿出了刚打获的两只白尾灰兔和一只。最终,他心疼的说,“小心不要把长耳兔烤焦了,我吃不惯有乌焦疤的长耳兔。”可一旦他的话闸子打开,他的郁闷,烦恼,无奈找到了可倾诉的对象时,汤姆告诉他“最好现在就吃”。缪利却说,“让它再烧透一些,烤得又黄又透,差不多烤黑再吃。”变化的原因就是,“我还要谈谈呢!我没跟别人谈过话。说我发神经病就发神经病吧!”
我很能理解缪利的心情,此刻,吃对于他来说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听众,我们只是想要倾诉,哪怕对方并没有认真的听。那不重要,只要有了倾诉的对象就行了。我就有过这样的时候,心中郁闷,而好朋友的小灵通又不在服务区时,我就一条接一条的发短信,不去管他是否收的到。把心中的郁闷说出来了,目的就达到了。可能这也是我一直保持写日记习惯的原因。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相反,我觉得这更有利于调节自己的状态。让所有的郁闷都留在记事本上,自己就可以慢慢忘却了。
但凯西说了一句,“你只是孤独――并不是发神经病。”
或者有时候我也是吧!被孤独包围着的时候,屋子里弥漫的全是寂寞的气息。
绘本葡萄读后感篇三
《野葡萄》是一片经典的童话故事,葡萄,一种常见的水果,相信大家都吃过吧?每一颗都是那么晶莹剔透,每一串都是那么酸甜可口,读完葛奶奶写的这颗《野葡萄》,却品尝到不一般的滋味,让人难以忘怀,陷入沉思,品尝了这颗葛奶奶为大家制作的“野葡萄”,我的鼻子酸酸的,眼角不由得滑落出晶莹的泪珠。“白鹅女”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啊?他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最可贵的是她心中那份纯洁的'爱!
为什么这颗“野葡萄”这样让人回味无穷呢?是因为葛翠琳奶奶心中有爱!爱的力量是强大的,虽然现在白鹅女一样轰轰烈烈的事迹了,但是,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都是那样触手可及。如: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幼孕残”者让座,扶残疾人过马路,捡起丢在路边的垃圾,都体现着爱!只要心中有一份感动,有一份善良,那就一定会有爱的存在。
这串“野葡萄”意味无穷,不仅仅只是一篇温馨、浪漫、感人的童话,更是一串能熏陶人心灵的精神大餐。同时我也希望在现实社会中多几个像“白鹅女”这种心地善良、高尚品德的人,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绘本葡萄读后感篇四
这部小说真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读完后还久久不能释怀。
美国的农民原来也有这样的血泪史,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国三、四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浪,而流浪的过程充满了多少的血与泪。
这部小说有3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汤姆、奶奶和妈妈。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即使付出代价也会去做,他不会为邪恶势力低头,这样的汤姆不止被家人所爱,更被我们这些读者所爱,尽管这个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固执,他天真,他可爱。我真的是爱死这个奶奶了,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好久。妈妈是这部小说里刻画的最传神的角色,尽管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强大的气场去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和尊严,同时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难的能力,再大的灾难也无法击垮她,也就无法击垮这个家。
美国中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们所梦想的仅仅是能够吃饱穿暖,能有自己的一个家,但这样的卑微的愿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撕碎。他们斗不过那些狡猾的资本家。大资本家的狡猾与丑陋在这本书中显露无疑,而更深层次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是牺牲那些穷苦人的利益来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英国的圈地运动同样如此。
书中有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农场主把堆积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来烧掉,把很多猪活埋掉,为的就是保持住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有千千万万的流浪者却因为吃不到东西而饿死,连葡萄都变得愤怒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辈灌输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烂的,把大量打牛奶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烧掉。当时还小,听后还蛮震惊的,这不是暴殄天物吗,这资本主义国家真是他妈的浪费啊。其实细细想来,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试想那些农场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没有了利润,意味着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为什么不把东西送给穷人或便宜卖给穷人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做了,不仅自己会亏的血本无亏,同样还会受到同行的排挤与谴责。因此,没有人是救世主,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这部小说也许更多的是想表达穷人们在关键时刻应该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在你需要帮助时,永远只有穷人才会对你伸出援手”。同时还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承受苦难的能力。这也是本书带给大众感动的地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众多的苦难,我们能选择的是怎样去面对。如果面对苦难我们能勇敢接受,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垮我们。
绘本葡萄读后感篇五
活动目标:
1.认识紫色,能大胆地使用颜料进行用手指点画葡萄。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获得愉悦的情感。
3.感受色彩对比。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一串葡萄,画有葡萄叶的白纸(幼儿人数),若干紫色的颜料盘,擦手的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一串葡萄,引起兴趣(引导幼儿说说葡萄的颜色:紫色。葡萄的形状:圆圆的,一颗一颗紧紧地挤在一起。)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了一样好东西过来,瞧!这是什么呀?(出示葡萄)
老师:啊,原来这是一串葡萄哦,诶,你们有没有吃过葡萄啊?(幼儿回答)
老师:那谁来说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幼儿回答)---哦,葡萄是酸酸甜甜的
老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手上的这串通葡萄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回答)
老师摘下一颗葡萄:你们看一看这颗葡萄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
总结:哦,原来葡萄宝宝是紫色的,圆圆的,一颗一颗紧紧地挤在一起。
老师:这串葡萄真漂亮,我们一起帮它拍张照片好不好?(幼儿一起做拿起相机的动作)一起来“咔嚓”.哇!照片出来了,真漂亮!
老师:施老师照着它也画一张好不好?
二.示范作画过程
1老师示范手指点画:伸出拇指爸爸,亲亲颜料宝宝,点个葡萄娃娃
2请个别幼儿尝试点画(指导幼儿:葡萄宝宝们一个挨着一个,所以我们要把它们画在一起,紧紧地靠在一起。)
三.交待作画要求,幼儿操作
1一颗颗葡萄要紧紧地靠在一起
2作画前先长袖变短袖,不要让颜料粘在自己和别人的身上。
3注意桌面的清洁
四.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互相讨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了解了葡萄不仅是圆圆的,还是紫色的,一颗挨着一颗的,幼儿基本掌握了这些而且学会了自己清洗葡萄以及如何点画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