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写给孩子这七句话的读后感想篇一
假如我进了这个专卖店!
暑假里老师推荐我们读《一句话专卖店》,书里描写了很多有趣的店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种子专卖店。这真是个特别神奇的专卖店,店里居然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种子!有让月光美丽的种子、跑得更快的种子、瘦得更快的种子……都特别有意思。
书里有一个故事特别吸引我,名字叫《翅膀专卖店》。这个专卖店的翅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啥样儿的都有。你可以想象吗,居然有可以飞回几亿年前的翅膀!买这对翅膀的顾客是一只小恐龙,它想回到几亿年前,看看自己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的外公的外婆的爷爷。它还想见爸爸的爸爸的爷爷的表哥的表妹。我不知道,它如果梦想成真,会经历些什么,会和这些老祖先说些什么干些什么。对啦,这小恐龙一口气可以吞下500个西瓜,是当年的“大胃王”!
我要把这颗种子送给奶奶,因为她最近生病了,腰很痛,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我想让她吃了种子快点好起来。当然,如果这种子如果能治新冠病毒那就太好了,全世界的人都能像以前一样,不需要戴口罩,不用刷绿码,满世界放心跑。如果进了翅膀专卖店,我想买一对像小鸟一样的翅膀。这样我就可以自由地飞翔了。我可以一会儿飞到云上去,摸摸棉花糖般的白云,再腾云驾雾飞到生病的奶奶身边去陪她聊聊天。
这两家专卖店到底有没有呢?也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会有吧!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愿望能实现吗?应该可以!比如,我想变得聪明,那就多吃饭,上课认真听;我想让奶奶病快点好起来,就多和她聊聊天,多给她买好吃的……她一开心,病肯定就好了。
我想,我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作者:金诺萱
写给孩子这七句话的读后感想篇二
今天,王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读了一篇文章,叫《救命的一句话》。
故事讲了乔迪因为急着看病去医院,让两个儿子在外面等着邻居送他们去学校。
可是,没过多久,三个青年想拐骗厕所里的孩子,就让他们帮忙。最后邻居叔叔赶来了,知道情况后报了警。
调查发现,这些陌生人就是之前一起儿童绑架案的嫌疑人。
厕所里的小男孩没有被绑架走,是因为乔迪的两个儿子记得妈妈的一句话——一条安全法则:“如果一个成年人需要帮助,他会找另一个成年人,而不是一个孩子寻求帮助。”
爸爸妈妈也告诉过我们不少法则,故事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法则,但很多时候,我听过、看过也就过去了。
作者:郑州市管城区工二村小学四年级李天浩
写给孩子这七句话的读后感想篇三
有的故事,不需要看上去多么光鲜,也不需要内容多么“独特”,却因为贴近生活而总能让我们印象深刻并深有感悟。就比如短短的一篇文章,《救命的一句话》。
上课时,作文老师让我们分组朗读了《救命的一句话》这个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乔迪的英国妈妈,突然肚子疼痛,不得不带着两个要去上学的孩子赶到了医院。并给邻居打电话让邻居送孩子去上学。
邻居没到,却有三个陌生人向在等候的孩子寻求帮助。原来,这三个人是打算拐走厕所里的孩子,孩子却躲在厕所里不出来。不管三个陌生人怎么找借口,读后感
.
乔迪的两个孩子都一口拒绝了,是因为,妈妈乔迪说过一条安全法则:如果一个成年人需要帮助,他会找另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向一个孩子寻求帮助。这也是本篇故事的中心句。当然,在现实中,也有这样危险的实例,除了简单的让帮助外,还有人用诱惑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有恐怖分子为了杀一个青年人,就给他不少钱让指路。等年轻人坐上车后,来到偏僻的地方就把年轻人杀掉了。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警惕,多想想一些事情合不合常理。就像那个青年人,指个路至于会给那么多钱吗?正是因为面对诱惑而放松警惕,才丢了性命。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有自己理智的判断。其实,这也是故事传递的一点“新”概念——一个有用的知识。
作者: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五年级王静怡
写给孩子这七句话的读后感想篇四
明朝洪武时期,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给朱元璋写过一篇奏折,结果正是因为这篇奏折让他挨了皇帝赏赐的一顿板子。
倒也不是因为这奏折里讲了什么不好听的话,恰恰相反,这篇文章写的那叫一个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妙笔生花,什么三皇五帝、忠孝节义……足足有一万七千多个字。
只是这朱元璋听了一万多字后还听不到一星半点的关键内容,这对于一天恨不得有二十五个小时来处理国事的他来说实在是一件叔能忍婶不能忍的事,当即就把茹太素传进来,痛打了一通出出气。
明明简短几段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事情,非得啰里啰嗦的弄个长篇大论出来耽误时间,也难怪他朱元璋会生气。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场合介绍人与事或是通过讲述诉求与他人沟通。能够清楚明白的讲明白一件事情也是一种能力。话应该是几乎人人都会用嘴说,但是能不能把这话说的好还得看这脑子会不会动。
写给孩子这七句话的读后感想篇五
昨天晚上快速将《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帮》描了一遍,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放置了半年,期间也去别的公司做过拆书活动,但就是提不起看这本书的欲望,甚至一度很排斥这样的速读方法。
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本书中所述观点的针对性,拆书这种速食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大家没那么多时间看书,也没那么多钱参加培训,想通过精读书中的精彩片段来达到培训的目的,即自我驱动+自我行动,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里面介绍的'方法的确很不错,针对目的性比较强的成年人尤其有效,直奔目标迅速达成。其实想想,像这种利益驱动的书籍,如管理类如技能类如知识类,并不能说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有用,有用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我们能迅速找出有用的这一部分,再用拆书帮的技能,应该真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针对那些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的书籍,个人觉得拆书帮的方法可能并不太实用,我们经常说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自身的内涵,更有不少励志贴说读书可以改变气质,那么这样一来,书籍就得细细地读,甚至读到灵魂深处,比如众女性同胞喜欢的张爱玲等作家的书,你需要慢慢品尝,慢慢解读,读着读着就品味到了与自己对话,读着读着就会落泪,就会感动,就对产生一些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这类书籍可能不太适合用拆书帮的方法了。
拆书帮的确现在很热门,但建议大家有针对性的拆,千万不要因为有了拆书这个活动而成为速读主义者,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读书更多的是心灵的洗涤和自我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