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教育戏剧教案篇一
关键词戏剧表演;动作;情感
在戏剧表演中,动作一般分为三种,即心理动作、形体动作和语言动作。心理动作包括表情的、言语的、外在的、内在的等;形体动作包括眼神、手势、表情、体态等;语言动作包括训斥、表白、解说、叙述等。动作是戏剧表演的核心因素,情感需要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在戏剧表演中,动作与情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心理动作需要情感的支撑
任何心理动作都有形体的方面,任何形体动作也都有心理的方面,二者互为关联,要在表演中完成一个心理动作,往往需要一系列形体动作的配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动作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之分。除了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还可以通过语言、表情等来体现,语言可以说是表达心理动作的工具。
在表演中要完成一个心理动作需要形体、语言的配合,那么心理动作的体现就需要强有力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情感。心理即思想,思想的表达是主观的,也就是说要表达人物的主观意愿就会产生情感,没有情感的支撑,心理动作就没有动机。例如,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情感必然发生变化,顺意了会高兴,不顺意会苦恼,情感产生变化了,人物的心理动作就有了动机,在形体和语言的配合下,这个心理动作就能完整表现出来。
二、形体动作需要情感的融入
形体动作是由表演者主观支配的,是受控制的、有目的的,情感却不是由意志产生的,它不受意志的支配。我们都知道,在戏剧表演中最忌讳直接表演情感,应该是累积、表现、控制情感。情感是动作的结果,形体动作容易被固定和抓住,所以积极的形体动作有利于表达情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开始动作,并且每次演出都以不同的方式给自己解决提出来的任务,那你就沿着正确的路线走,情感就不会被吓走,而会来追随你。”但是,如果在表现形体动作的时候没有情感的融入,那动作就会显得机械、生硬,这样不鲜活、不生动的`形体动作就像木偶,是没有感情的。而我们的戏剧表演需要的不是木偶式的表演,而是活生生的人物。
在表演创作中,演员不仅要完成动作,更需要情感的融入,也就是说在表现形体动作的同时还要有内心的思考、决定、感受、想象等。例如王晓鹰导演的话剧《洒满月光的荒原》中小马送细草出嫁一场戏,马兆新几次用马鞭狠狠地抽打,口中大喊着“驾驾驾”,这其实是他内心挣扎过程的形体动作体现。第一次,他内心愤恨,但强忍悲痛做出选择,他不愿意,但他过不去自己心里的坎儿,只能发泄、释放;第二次,他似乎明白了细草的苦衷,但他内心深处的所谓准则和标准控制着他不得不这么做,他狠狠地抽打马鞭,想让这一切快点过去;第三次,他还是不能放弃细草,但事到临头,小马除了声泪俱下、声嘶力竭好像也别无他法,眼睁睁看着细草步入泥潭,他压抑的心理终于得到了宣泄。以上这一系列的形体动作无不融入了复杂丰富的情感,因此才显得人物那么丰满,剧情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语言动作需要情感的表达
语言动作是表达人物心理动作的工具,在用语言动作去完成心理动作时,一定要注重“内心视像”,并把它传达给观众。演员表演必须要从台词里找到说话的目的性,也就是语言的行动性,因此,无论是训斥、解说、表白,还是叙述,情感的真挚表达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语言动作。再说到话剧《洒满月光的荒原》中小马送细草出嫁一场戏,两个人大段诗意的独白,既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现实的无情嘲讽。两人各自的美好回忆与针锋相对的立场发生激烈碰撞,从“那时候我也是受人欺骗的啊”到“一切都过去了”,从“我马兆新是个男人”到“男孩子的心真的就这样硬吗”,从“男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可女孩子就不是人吗”到“有谁曾蒙受过我小马这样的苦难”,这些语言动作有质问,有哀叹,有无奈,有苍白。但无论哪一种语言动作,都是人物内心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也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表达,表演中的语言动作才更有激情和深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演员需要在戏剧表演中通过受意志控制的动作来激发情感,创造出更加生动丰富的舞台人物形象。动作是表演的核心因素,情感是影响表演的重要因素,动作与情感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更好塑造舞台人物和传达剧情内涵。
参考文献:
[1]傅柏忻.演技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郑雪来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教育戏剧教案篇二
肌理效果是架上绘画的一种艺术语言,是艺术家的情感在画面上的具体体现,肌理效果跟绘画时所使用的材料和笔触有关,肌理效果分为材料肌理和笔触肌理,材料和笔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肌理效果。越来越多的非艺术材料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也介入到架上绘画当中,使架上绘画的肌理效果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笔触的运用也是肌理效果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笔和不同的画法会形成不同的肌理,材料和笔触的有效结合使画面的情感表现达到了极至。
材料肌理是指画家用符合自己情绪的、任何能够体现画家情感的媒介物(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连同颜料呈现于画面所带来的肌理。画家思想的创新使绘画当中所使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由于材料有着规则与不规则、粗糙与细腻、反光与不反光等不同的表现特征,那么它就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与情绪上的暗示效果,因此画家的表现方式也伴随着肌理语言走进画面。笔触肌理是画面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它是指画笔或画刀和颜料相结合本身所形成的肌理效果,从古至今,笔触肌理是承载和传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载体。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们常用软的圆头笔使用间接画法绘画,绘画方法主要以描为主,色层比较平比较薄,不容易看出起伏,笔触不易显现。近现代画家喜欢用鬃毛笔和油画刀结合直接画法作画,色层比较厚,起伏比较多,容易形成更多的笔触肌理。由于材料肌理和笔触肌理都与情感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被越来越多的画家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一、材料肌理与情感表达的研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架上绘画艺术由物质世界的再现过程发展为精神表现的过程,即创造者“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绪化的把握,它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方法”。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像德国画家伊米尔苏马荷,他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激动的情感,就直接用沥青在厚实的材料上画出强有力的、笔直而粗壮的线条。这一笔画出了气势冲天的豪迈气概,这一条水平线给人一种挺拔向上、无所畏惧、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透着奋发向上的无限活力和无穷的斗志,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这就是充满激情的创作,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自发流溢。这就是人类情感形式化,同时形式也被情感化,两者在绘画作品中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当情感被形式化并凝结在绘画作品中时,欣赏者就会通过视觉感官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精神上满足,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这就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教育功效。法国画家杜布菲为了表达冲动的创作情感,用沙子泥土及固定剂和其它材料做成厚厚的掺有颜色的底子,并在上面作画。可想而知,沙子颗粒既硬又松散,而泥土具有滑腻的特性,这就使底子上出现凸凹不平的质感,油彩画在底子上就会形成厚薄不匀的色迹。由于材料不同,着色的程度也不同,就会形成不同形状的色堆、色块和色疤,从而使画面更自然、更逼真、更充满活性。在这样的底子上进行创作,作者的思绪、情绪和激动的心会随着绘画材料强烈的跳动,创作者的内心世界统统被情感符号固定在作品中。情感通过绘画材料表达出来,绘画材料由于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而凸显材料的魅力。杜布菲在创作《青铜风景》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沙子、海绵、泥浆、木板、还有一些破旧的墙皮、油画颜料等)混合在一起制造出天然的综合材料。在这种材料上完成架上绘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些都是作者强烈的创作情绪和心理反应的需要。还有美国画家罗伯特劳申伯格,他把从道具贮藏室内挑出来的一个橡胶轮胎、一块车牌、一个布口袋、电灯装置和电线等东西加以整理和组装,最后就变成了一件“绘画”作品。还有他的架上油画作品《着陆第一跳》也是将现成物组合在绘画之中的。正如罗夫斯基所说: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这种固定下来的情感促进了作者创造性的发挥。
画家的创作激情主要来源于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艺术材料升华到创作的高度。每一位画家在创作时都激情满怀,因为绘画创作是精神劳动的产物。在没有打动画家情感的素材出现之前,画家是不会动笔的。正像托尔斯泰所说:在自己的心理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歌唱家用音量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演奏家在情绪激动时,会无意识地用力弹奏;画家在创作情感冲动时,同样也表现在运笔的速度或力度上。运笔缓慢而平稳,表示心情平静;运笔短而急速,表示情绪激动。还有利用材料肌理效果表达情感的,因为肌理是画家情感的流露、激情的痕迹和情感的象征。利用材料上天然形成的肌理,如树皮、岩石、砖、墙皮、多年锈蚀的金属和火烧、雷劈等留下的肌理称为天然形成的肌理。如画家切思赞恩的《落脚之地》的构思和创意就很独特。他将一只斑驳不堪的木船解剖为三个断面,并“停泊”在圣劳伦斯河上一个船屋的房脊上,这恰好与新剪修的草坪,新盖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借用材料的`记忆属性,给人视觉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力,留给观赏者对往事的回忆,使人过目不忘。还有瑞士画家保罗克利,他用纸板、瓷漆、纱布、石膏和红棕色水彩等材料创作了名画《隐蔽所》,《隐蔽所》字义上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柔弱者的藏身之处,表示柔弱的一面;另一种是躲避强者的战略战术,目的为了更好进攻。整幅画面上用纤细的影线表示柔弱;用人物咄咄逼人的眼神和鼻子垂直的线条表示强大。画面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与水彩相渗透,形成斑驳的色彩,再加上纱布粗大的格子线纹理与影线相呼应,轰托了画面的气氛,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画家借用这些天然形成的肌理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天然形成的肌理还含有一种回忆的属性,这会使观者触景生情。还有的画家觉得天然形成肌理都不足以表达个人的感情,就用自己选定的辅助材料来创作画面的肌理,有的类似浅浮雕、有的斑斑驳驳,有的凸凸凹凹。肌理是人类情感留在画面上的印迹,艺术就是肌理印迹的创造。肌理给架上写实绘画带来抽象因素,增加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为写实绘画增添了灵气。
二、笔触肌理与情感表达的研析
笔触肌理是画家性格、情趣、艺术气质的自然流露,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如凡高在《向日葵》中运用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的笔触,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笔触,使画面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给人以情绪激愤的感受。再如忻东旺的写实创作,他似乎从来不追求中国文人画家所崇尚的清雅、洒脱或者刚劲、老辣之类的韵味,他的笔触肌理往往带着那么一种不加掩饰的笨拙和滞重,他说他画待业民工的笔法是“来源于民工用抹子腻墙的感觉”。又如世界著名绘画艺术大师赵无极,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中国画的特殊手法,如书法中的锋芒运笔手法以及背景的烟雾都是借助国画的描绘手法而创作出来的。还有画家为了造出特殊的肌理效果而将水彩画中的撒盐手法运用在油画中的。有将各类画种的颜料混合以便创造出很多预想不到的表现效果。无论哪种肌理语言都必须与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紧密的结合,这有助于作品精神的传达与表现。在创作中肌理运用的好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魅力。首先,画家冲动的创作情感由肌理传达给观赏者,由于创造肌理的材料不同,所以会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同时肌理效果也改变了创作画面的情绪,如辅助材料是硬质颗粒和软化颗粒的,像沙粒和塑料泡沫所创造的材料肌理带给观赏者视觉效果是不同的,沙粒留下的肌理可能是有力度的,而塑料泡沫留下的肌理给观赏者的印象是曲线的,可能会显得柔和、有温暖感。肌理还能创造出活跃的气氛和韵律感,利用笔触肌理形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节奏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韵律感。也可配合颜料的浓淡变化形成万花筒一样的斑斓色彩,再加上生动跳跃的笔触,给观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无限的激情,从而增强绘画作品的内涵。如:现实主义风格突出的画家张利,从他的作品《盛装苗女》可以看到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精湛的技法,嫌熟的运笔技巧。画面上首饰用较干的笔触,留下明显笔痕,这种形的塑造是运用“枯笔法”呈现出色彩的厚度,人物的衣服描绘的很自然,是用很薄的颜色一带而过造成飘忽的视觉感,面部刻画的非常细腻,佩带饰物和头饰在质感肌理上处理的很巧妙,拉开了两者的距离,画面的色彩自然和谐,更能呈现出人物的沉稳状态。肌理不仅为作品注入作者的激情和精神,也为观念对材料的制约起到消解作用。不仅如此,材料肌理将新材料的特质美和材质美升华为画面的视觉主体,也就是艺术材料由载体转为主体。在架上绘画艺术创作中,作者将自己的灵感、思维、情感与新材料的自然形态凝聚在一起,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创造新的视觉感受。
无论笔触肌理还是材料肌理(天然肌理),都凝聚着作者内心世界的精神情感,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意识与审美理想的加工与再造。将“肌理”这种情感符号安排在架上绘画艺术构思的逻辑之中,如同画龙点睛,充分表现美的视觉形象,即材料与观念恰如其分的融合、高度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促进,展示视觉形象美。
教育戏剧教案篇三
戏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还可以在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入教育戏剧,因此在个人的教育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教育戏剧的价值。下面我将从个人心得体会出发,谈谈教育戏剧的积极作用。
第一段:教育戏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所教的一所学校,教育戏剧被广泛地应用在语文、历史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中。我曾经用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来讲述古代故事,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观察到学生们的热情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地体验了故事中人物的感受与经历,更好地理解了古代文化,也展示了出色的表演才华。
第二段:教育戏剧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育戏剧不仅促进了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表演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某个年级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利用教育戏剧来表达对教材的理解。经过精心的准备,学生们自己编排出了一个短剧,用一些小道具和服装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在表演中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如舞蹈和音乐,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的教育戏剧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互动交流,也培养了他们表达自己的自信和勇气。
第三段:教育戏剧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我教学生们地理与科学的时候,我再次利用教育戏剧的形式,让学生们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个教育戏剧活动中,各个组需要安排好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还要一起协调排练时间和表演场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协作合作,关注组员的情感需要,共同完成任务。
第四段:教育戏剧可以提供情感教育
教育戏剧不仅仅培养学生们学习能力和技能,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情感教育。例如,在我所教的课程中,我让学生们扮演角色,领悟他人感受的焦虑和不安。通过这样的教育戏剧,学生们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连接,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带性和互动性。
第五段:结语
总之,教育戏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他们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还可以学到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我的教学中,教育戏剧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帮助我们创造了更加有趣和有威力的教学体验。
教育戏剧教案篇四
戏剧教育是一项旨在通过戏剧艺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育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尝试。本文结合自身对于戏剧教育的经历,总结出了以下五点心得体会。
一、戏剧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戏剧教育中,学生们不仅仅扮演角色,同时需要创造角色、表达角色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戏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发挥更多的创意和想象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提高同伴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二、戏剧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戏剧教育是一项以表演为主的教育活动,学生们会在表演中不断地挑战自己,逐渐摆脱羞涩和害羞的外壳。通过不断练习和参与,学生们能够克服焦虑和紧张,逐渐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戏剧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戏剧教育不仅仅是一项表演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与社交交流的方式。在角色扮演和表演中,学生们不仅仅需要理解和表达角色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这种交流和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和感知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交关系。
四、戏剧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戏剧表演中,没有一人独大的说法,每一个角色都是相互配合、协作的结果。因此,戏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形成良好的工作方式和氛围。这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
五、戏剧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戏剧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历史和艺术背景。通过剧本的学习和表演,学生们能够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化和艺术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戏剧教育是一项能够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方法。通过戏剧教育的参与,学生们能够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自信心、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等方面。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校和社会人士将戏剧教育纳入教学中,为更多的学生输送更丰富、更全面的教育资源。
教育戏剧教案篇五
戏剧教育,是指通过表演、表达、体验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人格、修养情操、提升沟通技能、增强自信心的课程。在实施戏剧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戏剧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与沟通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第二段
在参与戏剧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戏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人格。戏剧教育不仅让学生在不断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自信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加强对角色性格特点的理解,从而逐渐把这些特点融入到自己的人格之中,形成独特而丰富的人格魅力。
第三段
在参与戏剧教育的过程中,我还深感到戏剧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参与戏剧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剧本、角色、情节等,通过不断思考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演创意、导演技巧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段
在参与戏剧教育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戏剧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合作精神。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和沟通,通过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剧目。在协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
总之,戏剧教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合作精神。在实施戏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人格、铸就未来。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校能够推行戏剧教育,让学生在愉悦和惊奇中感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